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发展.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946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发展.doc

《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发展.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发展.doc

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发展

信息投入和主要的支持流程也是决定物流成本管理绩效的关键因素。

兰利曾指出,借助信息系统,企业能够在正确的地方、正确的时间获得正确的信息[13],此外,信息系统能将所有物流活动整合进企业的战略计划中[14]。

但是,信息系统的投入并不一定产生效益,关键的问题是企业能否利用信息系统来整合信息和数据,用于组织运营管理以及预期业务绩效的改善。

[15]最近几年,中国企业虽然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如何整合信息以运用于成本管理,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假设缺乏足够的信息和数据整合仍然是阻碍中国企业有效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因素。

除了信息投入外,跨功能团队的形成也是物流成本管理重要的支持流程,在企业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绩效决定因素的分析中,很多研究者指出了跨职能、跨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16][17]跨职能和跨企业的组织结构对成本管理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它能通过流程化的成本分析和管理改善供应的成本、绩效,并减少浪费,同时能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高运作的价值,减少运作过程中的成本。

[18]但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正是这种流程化组织方式的欠缺,企业间甚至是企业内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更没有形成物流成本的联合控制与管理。

因此,我们假设缺乏跨功能、跨流程的管理团队也是阻碍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

尽管如此,对于重视物流成本管理的企业,由于需要从不同的流程环节获取相应的物流成本信息,因此,在信息整合和跨功能团队建设上往往要优于不太重视成本管理的企业。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提出中国物流成本管理现状的如下假设或判断,见表1。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利用Stata进行非参数检验,以反映和分析当前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面向国内制造商、经销商、物流经营企业进行了调查,问卷的投放一共进行了五次,共发放问卷780份,最后回收201份,回收率为25.7%,扣除内容填写不完整或明显有误的问卷,最终有效问卷为12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6.15%。

问卷主要通过邮寄和现场填答方式进行,对于某些缺损信息,我们通过电话或面谈的方式加以确认。

在有效样本中,126家企业的行业分布为:

烟草行业占14.29%,工业产品行业占6.35%,日用消费品、食品行业占20.63%,医药行业占5.56%,汽车机械行业占9.52%,电子家电行业占8.73%,石化行业占23.81%,物流行业占5.56%,通讯行业占5.56%。

所调查企业的销售额规模小于1000万元的占5.56%,1000万元到3000万元的占3.97%,3000万元到1.5亿元的占11.11%,1.5亿元到3亿元的占15.87%,3亿元以上的占63.49%。

企业业务类型方面,生产制造类占34.92%,生产制造与分销类占28.57%,批发分销类占25.4%,物流服务类占11.11%。

该样本面向全国主要行业的企业,而且所在行业的主要企业基本包括在样本中,大部分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且物流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部分。

三、分析与检验结果

(一)企业类型、物流成本关注与战略和文化的关系

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战略意识,这种关注不应当仅仅表现为一种主观上的重视,而是能够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形成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

[19]从调查企业的状况看,建立专门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55.6%,尚没有实施的企业占44.4%。

通过对行业、业务类型和企业销售规模的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发现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受行业、企业规模以及业务类型的影响,这说明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视不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企业自身管理的内在动力所驱使,这可以用企业的战略和文化要素来反映。

为此,我们对重视物流成本管理和不太重视物流成本管理的企业在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制度性物流成本报告体系的形成等方面作了非参数的卡方检验(见表2),如果显著性水平大于0.05,可以认为两组总体方差无显著差异。

首先,通过李克特5刻度表来衡量企业物流成本占企业销售额的比重(从影响“很低”到“很高”测量)和对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方差分析发现(见表3),两类企业在p<0.05的条件下有显著差异,即建立专门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企业比不重视物流成本管理的企业更意识到物流成本对企业战略整体竞争力的影响。

其次,在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报告制度,以定期反映物流成本现状方面,两者也有显著差异,这说明重视物流成本管理的企业更倾向于形成制度化的成本管理氛围和文化。

(二)物流成本管理策略与执行要素

企业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不仅由战略意识和文化要素决定,更在于企业能否清晰地识别物流成本的要素并有效地控制物流系统成本。

这是因为,物流中所发生的活动往往涉及不同职能部门甚至不同企业间的协调,所以,物流成本动因的识别和成本测度,不同于以往的财务成本核算,它需要建立和运用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体系。

[20]为此,我们对企业是否因为物流成本核算工具和体系的欠缺造成成本管理较为困难,对行业、业务类型和企业销售规模等要素进行了非参数检验(见表4),如果显著性水平大于0.05,可以认为总体方差无显著差异。

通过对样本进行检验,我们发现,关于物流成本核算工具和体系成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障碍的认识不受行业和企业规模的影响,其均值为4.16,这表明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和行业所属,均认同物流成本核算工具和体系的欠缺对企业有效物流成本控制构成了障碍。

但是,对企业业务类型的非参数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呈现出显著差异,这表明对该问题认知的程度受到业务类型的影响。

通过进一步对均值的对比,生产制造类企业的均值为3.91、生产制造与分销类企业为4.47、分销类企业为4.34、物流服务类企业为3.77。

显然,分销类企业对该问题的认同度更高,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分销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往往较大,因此,控制和管理物流成本成为决定分销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这与拉朗德于1998年对美国企业物流成本的调查,即物流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更多地运用于分销渠道(16%)以及营销销售(14%)的结果相一致[21];二是在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分销活动涉及大量的直接作业和间接作业,因此,物流成本的识别和核算较为困难。

在物流成本核算和体系的具体运用上(采用复选题项),采用盈利率分析法的企业占样本企业总数的2.38%,采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企业占29.4%,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占34.9%,采用所有权成本管理法的企业占2.4%,仍然采用传统财务分析方法的企业占54%。

由此可以看出,在管理和控制物流成本方面,大部分企业仍然采用的是现行的财务分析手段,但是运用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的企业在逐渐增加。

非参数检验发现(见表5),重视物流成本管理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作业成本法,采用的比例为46.4%,而不太重视物流成本管理的企业只有20.2%,这证明了作业成本法是控制和管理物流成本的有效手段。

[22]

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除了成本核算工具和体系外,专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人员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3]我们针对企业是否因为专业物流成本核算和人员缺位造成成本管理较为困难的问题,对行业、业务类型和企业销售规模等要素进行了非参数检验(见表6),如果显著性水平大于0.05,可以认为总体方差无显著差异。

样本检验发现,对该问题的认知程度不受行业和销售规模的影响,其均值为4.02。

但是对业务类别进行非参数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呈现出显著差异,说明不同类型业务的企业对该问题认知的程度不尽一致。

进一步考察不同业务类型的均值,生产制造类企业为3.66、生产制造与分销类企业为4.44、分销类企业为4.03、物流服务类企业为4.21,这表明对于分销类企业而言,专业人员的缺乏显得更为突出,这与以上对物流成本核算工具和体系缺失的认识相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物流服务类企业对专业成本管理人员缺乏的认同更为明显,超过了对物流成本核算工具和体系欠缺的认识。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配对T检验发现,物流服务类企业在这两个问题的认同程度上有显著差异(显著度为0.028),这说明,物流服务类企业虽然由其业务性质所决定,建立了物流成本核算工具和体系,但专业成本管理人员的欠缺仍然对有效的物流成本控制构成了一定的障碍。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

全文阅读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