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9414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docx

《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docx

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

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

关于去台湾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

  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和省旅游局的统一组织和安排,2月26日-3月5日,我带领全市23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主任)赴台湾考察学习了乡村旅游,为期8天。

这次考察学习采取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先后考察了一批知名乡村旅游景点,台湾发达而成熟的乡村旅游经验,对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基本情况

  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初创期”始于70年代,针对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恶化等问题,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采摘型、观光农园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逐步兴起。

  80年代初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一大批特色鲜明的茶园、花园、牧场、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1999年9月,政府结合大地震后的重造工程,以资金补贴的方式大力推进民宿旅游(农家乐),出台了《休闲农业发展办法》,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分水岭”。

  2000年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民宿旅游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奠定了合法化基础,并通过划定休闲农业区、整合社区资源发展区域经济,乡村旅游形成了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集聚发展期”。

  2008年以来,台湾进一步整合农村旅游资源,围绕“食、宿、行、游、购、娱、育、美”八要素,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个性化需求,台湾的乡村旅游也以文化创意、时尚农业为根本特征而进入“新乡村主义时期”。

  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共开放乡村旅游点3700余处,其中,有休闲农场1244家、民宿1856家、休闲农渔园区超过300处、观光果园385处,提供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

近几年,台湾乡村旅游年接待量达4000多万人次,休闲农业年产值达到18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台湾新的经济增长点。

台湾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

  

(一)风格各异的精品民宿。

台湾民宿不在大山大水,而是以深度开发见长,追求小而精致。

台湾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与大自然对话的窗口,使久居都市的人们能够在这里接受大自然环境的洗礼,观察自然景象,倾听蛙鸣鸟唱。

如头城农场利用其乡村田园风光,营造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胜景,用美景吸引人,用美食、美酒留住人,自主研发的“藏酒”系列产品已远近闻名。

透过休闲农业场域营造、身心活动体验、解说引导等方式,将食物、音乐、园艺、芳香、运动、心灵等六种元素经由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吸纳,充实游客身心之满足,达成养生旅疗目的。

台湾观光局为提升民宿的整体水平,推出了“好客民居”评选,现已499家,并在观光局网站上宣传推广。

  

(二)主题鲜明的体验场馆。

台湾盐博物馆可谓盐文化的集大成者,规模适度,内涵丰富,既有展示盐文化历史和盐系列产品的精品室内展馆,又有与之配套的户外体验区,游客可盐池观光、也可劳作体验、享受盐浴等。

而宜兰县水产养殖中心,则以前店后场的方式,使游客深度体验水产品的乐趣和魅力。

  (三)独具匠心的健康餐饮。

美食是台湾乡村旅游的又一特色主题,台湾的风味料理,坚持就地取材,既提倡和推广“三低一高”(低油、低盐、低糖、高纤维)的健康饮食,又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

如海中宝传统乌鱼子加工厂的现场熏烤、凤梨酥加工厂的参观体验,即便普通的美食店也开发有室内钓虾、随钓随烤等参与性项目。

  (四)风情独特的农庄夜市。

不少乡村旅游点以拯“旧”台湾为己任,做足做强民俗文化,如草鞋墩人文关怀夜市,以“人文关怀在地情,怀旧田园好时光”为主线,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宝岛时代村。

  (五)丰富的diy体验。

台湾乡村旅游高度重视游客体验,注重寓教于乐,农家生活生产、diy工坊、农业课堂、乡土料理等均重视游客参与与体验质量。

如卓也小屋结合客家文化发展蓝染diy,游客自采树叶,自己动手在手提袋、t恤衫上印染个性十足的创意图案,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极强。

多数旅游点都能提供环境教育、体验教育、舒压教育、养生旅疗和有机农业耕种等休闲体验活动。

  二、主要经验

  一是政府强力扶持。

台湾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创新升级。

先后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休闲农业发展办法》、《民宿旅游管理办法》、《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辅导与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并采取资金补贴等方式来规范和推进乡村旅游,这些都为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布局规划合理。

休闲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

台湾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一般由当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台湾主要规划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模式,并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行道,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转型旅游业。

  三是重视技能培训。

为促进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台湾把全国休闲农业划分成多个辅导区,每个区派出优秀的专家学者进行辅导,而且对申报的民宿、农场、牧场等单位进行美学、景观、环境等专题辅导,充分提高从业者的服务素质。

  四是注重创意增值。

新时期的台湾乡村旅游将农业产品就地进行创意加工,从农田生产出农产品、到在作坊里加工出食品饮料、再到文化创意包装、最后作为旅游商品被游客消费与购买,形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长链衔接,获得最高的附加效益。

乡村旅游经营业者充分整合当地自然、文化、产业和生活资源,凸显在地元素,形成了各个景点的唯一性、独一性,创意的开发形成了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台湾乡村旅游产品从原来的本土化产品成长为了品牌化甚至国际化的品牌。

  五是发展理念先进。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台湾各地逐渐形成独自的理念,并广泛推广。

如,在产品开发上提倡“三贴近”理念,即“贴近土地、贴近产业、贴近游客”;在产品营销上提倡“三骗”理念,即“吸引人潮(骗人)、留人留钱(骗钱)、赢得口碑(骗心)”;在餐饮美食上提倡“三哇”理念,即“哇,好漂亮、哇,好好吃、哇,好便宜”。

这些先进的经营理念都为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指引。

  六是发展体系完善。

台湾各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协会,乡村旅游协会、民宿联盟等等,通过约请各类专家学者深入乡村旅游点,探讨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路径,在协调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今,台湾乡村旅游已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系统:

地方居民的支持、杰出的领导团队、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参与、完善的套装行程与服务、合作精神(政府、企业、居民、非政府机构等的齐心推动),鼓励投资等推动整个乡村旅游业的创新与升级。

  七是经营理念新颖。

一是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区域的联合。

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分工合作,实现了观光、休闲、体验、教育、住宿、餐饮和娱乐的综合发展,比起许多乡村旅游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活动,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二是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

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等“情景消费”的产品,这也是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眼球之处。

第三,营销贴近游客。

在市场营销方面,从各县市到乡村旅游点都制作自己的旅游指南,旅游指南贴近游客需求,图案活泼,色彩鲜艳,语言清新灵动,让人一见爱不释手。

  八是宣传促销到位。

台湾比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

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九是普及智慧的旅游。

首先是无处不在的免费wi-fi,不管是在餐厅,还是在民宿,甚至在旅游巴士上都有免费的wi-fi供游客使用。

其次,由协会或农会统一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使游客可“足不出户,了如指掌”。

  三、几点启示

  

(一)与生态结合,顺势发展。

在台湾观摩的所有乡村旅游点,几乎没有发现一处豪华建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较多的都利用现存的农业生产用房、棚舍等相关设施。

设施配置兼顾农业生产和旅游需要双重功能,人为造景较少,但却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一种自然、朴质、整洁、卫生、花钱不多的感觉。

令游人在景点产生一种置身于清新、安静、优美环境之中的感受,体会到原生态乡村环境的震慑力和吸引力,这是乡村旅游生命力的真正所在。

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借鉴台湾的发展模式,避免过多的人为造景。

  

(二)与农户结合,引导发展。

台湾乡村旅游项目一般都有当地农民自己出资建设,很少有外来企业介入。

但农民出资建设景点,一般都通过协会、农会及农民合作社组织进行。

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拓展农业功能,争取农业叠加效益,为增收致富服务。

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理事长郑建雄教授认为,无论是乡村体验,还是生态体验,都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主题,但核心是为农民增收服务。

  (三)与农会结合,扶持发展。

台湾农民组织,一般以乡镇为单位设置,内部设有生产经营辅导、技术推广和农民合作信用社等服务机构,并对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和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等等。

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有优惠政策,由当地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开发休闲农业。

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农园的补助等,以及统一包装、组织推介、宣传品设计印刷等费用。

  (四)与特色农业结合,聚集发展。

台湾的乡村旅游景点,几乎都有鲜明特色。

台北比较注重结合当地发达的花卉生产,发展乡村观光游。

目前台北拥有几个主要花卉观光农园,总面积超过300多公顷。

台中的茶叶、桃李、草莓、龙眼更具优势,果林观光旅游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台中的渔业海洋捕捞发达,所以渔港观光和鱼品市场休闲购物也有很大的发展。

  四、下步设想

  我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有400多公里的海岸线,发展近海观光、泥滩抓蟹、渔家乐大有可为;在沿海滩涂,盐池遍布,开展盐文化体验游前景广阔;移民文化、农垦文化源远流长,开展农耕民俗体验游潜力巨大;此外,地热资源储量丰富,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温泉之城”,黄河东西贯穿120多公里在东北部入海,河海文化博大精深,等等,这些都为乡村旅游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资源条件。

  近年来,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型业态和带动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

但从总体上看,与台湾地区相比,我市乡村旅游还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创意、三流产品”的现象,发展方式粗放,创意贫乏、产品雷同、品味低、精品少,离台湾全面开花、处处精彩的发展局面有很大的'差距。

为加快推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化蛹成蝶的飞跃,应借助这次赴台考察学习的先进经验,修编全市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坚持一村一品、错位发展的目标定位,建设一批集农耕体验、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园,促进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幸福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高点谋划,提升产业定位。

台湾的发展历程表明,如果说城市旅游是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和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主旋律,那么,乡村旅游则是这个地区旅游发展向深度推进的“五线谱”和城市的多样表情。

建议市政府将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敦促各级政府在谋划全局工作时,以全新站位审视乡村旅游发展,将其作为农民增收、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塑造当地整体形象的支撑产业加以推进,在经费、机构、人才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

在全市实施乡村旅游“双十双百”工程,即重点培育10个示范乡镇、10个示范园区、1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0个专业合作社或涉旅企业,以点带面,集聚产业规模。

  

(二)突出特色,打造主题精品。

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坚持“一县一特、一镇一品、一村一景”,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融入高水平的创意,进行主题特色开发,转化为有深度的乡村旅游产品。

围绕果蔬采摘、点种、插秧、耕耙等农事活动,打造农事农趣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名人名村,深入挖掘文化主题,打造现代新村观光型和时代精神教育型乡村旅游产品;围绕涉旅工业发展优势,打造科普型乡村旅游产品;围绕民俗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培育我市乡村旅游“五朵金花”,即龙居镇“龙居林海”、孤岛镇“绿野仙踪”、李鹊镇“鹊林叠翠”、红光办事处“渔人码头”和北宋镇“绿洲慢城”,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

  (三)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

突破既有发展模式的限制,充分调动企业、农户、社区等个人和组织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创新运作模式,采取“农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政府+公司+农户”、个体农庄等多种模式,共谋乡村旅游大发展。

与合村并点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引导农户积极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实现跨越发展。

  (四)合力统筹,推进跨界融合。

乡村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既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完善旅游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机制尤为重要。

应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体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利用旅游部门独有的市场资源,将农业、林业、渔业、工业、文化等各种有卖点的旅游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从具体项目开发入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力推动农业、工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一、基本情况

  XX市在社区建设工作方面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为更好地学习杭州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升我市社区建设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5月中旬,市民政局潘玲芳副局长带队,组织全市民政系统社区建设考察组,专程赴XX市学习考察社区建设。

  考察组一行实地参观了格畈、洁莲等两个社区,并到XX区实地考察了该区的96345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婚姻登记机关。

  

(一)格畈社区:

格畈社区位于XX市XX区九堡镇,社区原属典型的城郊型农村,前身为格畈村,2005年10月经撤村建居更名为格畈社区。

辖区总面积0.3平方公里,拥有常住居民751户,户籍人口3283人,外来人口近1.5万人,社区党委下设18个党支部,其中包括13个居民片党支部,4个非公企业党支部及1个新杭州人服务站党支部。

格畈社区采用“1680”党群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充分依托社区原有片组便民服务网格,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合,将党建、综治、计生、卫生等多网服务功能有效融合,以一张综合性服务网络,发挥党群六大员作用,开展八项为民服务措施,实现四个零目标为主体,通过发挥党员及居民骨干力量作用,实现参与服务管理到共同服务管理的转变。

主要做法有:

  1、片组定格,区域定员,管理网格化。

撤村建居工作完成后,社区撤组划片,将党支部建在居民网格上,划分出9个片区,13个居民小组,将两委班子社工行政人员党团员居民骨干及新杭州人志愿者纳入社会服务管理团队,自下而上层层梳理解决居民群众日常需求及矛盾。

  2、团队定岗,服务定责,服务立体化。

建立党群志愿服务十大岗,试行党群爱心积分考核制,引导发挥党群志愿者“政策举措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民主效能监督员,居民纠纷调解员,社区管理协理员,助民帮困服务员”六大员作用,有效丰富为民服务功能,拓展管理服务的覆盖面及影响力。

  3、平台定位,信息定档,工作信息化。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找准服务平台,以做好“一张网格图,一个接访室、一支服务团队、一套交流平台、一套信息系统、一项走访服务法、一套保障制度、一本服务档案”八项管理服务工作为基础,优化开展为民服务工作。

  4、反映诉求,协调矛盾,管理“零”目标。

以民意诉求零阻碍,矛盾纠纷零激化、社会管理零空白、为民服务零距离为目标,最终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社,难事多协调矛盾不上交”,促进社区和谐、社会稳定繁荣。

  

(二)洁莲社区:

位于采荷街道中部,是八十年代末建成现经市区街道多方投资改造的典型的老社区。

社区辖区常住居民2620户,近8000人,老年人口占19%。

作为城中心的社区,社区用房相对紧张,一站式社区服务大厅约50平方米,共有社区用房300平方米,专职社区工作者7人。

2009年以来,采荷街道把15个社区、609幢住宅和45个巷弄划分为114个“责任片区”,每个片区平均居民200—300户,由1—2位社工担任“责任社工”。

“责任社工”就像是片区里的小小社区书记,肩负着片区内信访调解、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文教体育、民政福利、特殊群体服务,以及社情民意收集等“6+1”项工作职责。

有专职社工每个星期都会走访居民,片区里哪几户是残疾家庭,哪几户是双失业家庭,住着多少独居老人,扳扳手指都说得上来。

查看该社工的走访记录,从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到居民的兴趣爱好,记录得十分详细。

近年该社区专门建立了“责任社工”信息管理平台,将本社区的基本情况,居民的各类信息以及责任社工的工作记录都录入该信息平台,实现了社区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网络化运用。

  一是创新社工绩效追踪机制,深化责任社工数字管理服务模式,引入末位淘汰机制。

  二是创新服务群众载体,启动“心理社工”试点,切实提高社工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创新社工队伍建设,建立社工继续教育制度,打造社区建设交流平台,抓好社工梯队培育,培育一批全区知名、群众认可、会说会写会思考的“明星社工”。

  四是创新社区服务资源共享平台,绘制便民信息三维地图,启动“社区频道”在线服务试点。

  五是创新社区文化平台。

根据区里推出的“一社一文化”,社区注重老传统、老习俗、老戏剧与新媒体、新生活、新网络相结合,联姻西泠印社、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名师大馆,推进国学、美学进社区,创建了社区金石篆刻工坊,打造“专家叫好、百姓叫座、采荷风格”的社区文化乐园。

  (三)XX区96345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现有在职人员14人,还有两名专职社区工作者挂职锻炼。

职员为专业社区工作者,可以在社区进行交流,待遇统一由财政支付薪酬和五险一金。

目前中心每天业务在100多件,一月近5000件,实行三班制轮流工作制。

  二、XX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群众的方方面面,XX市自2001年中央领导视察社区工作以来,社区建设进程很快,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具体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一)解决“有人办事”。

一是拓宽“进口”,出台“公开招聘一批、下派充实一批、结对帮带一批、考察后备一批”拓宽社区工作者选任渠道,配强配足社区居委会专职工作者;二是打通“出口”,把社区作为培养干部的大学校,对符合干部选拔作用或公务员录用条件的,通过领导岗位竞争上岗、公务员定向招考等途径吸收到区街道领导班子或公务员队伍中来;三是配强“龙头”,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更好地发挥两委的作用。

  

(二)解决“有钱办事”。

一是落实社区工作经费,党建经费、社会救助专项经费、流动人口管理经费等,还在2009年下发文件要求每年按15%递增;二是落实专职社区工作人员的人头费,按照不低于全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标准,并交纳五险一金,2012年度专职社区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达到70000元;三是落实社区共建经费。

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表彰社区共建先进,同时还安排社区共建设施建设补助经费;四是落实了社区公益性岗位补贴经费。

对从事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岗位补贴,按不低于上年度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发放。

  (三)解决“有章办事”。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工作的通知》《XX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社区居委会印章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明确市级部门行政事务社区盖章项目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创新体制机制,规范工作程序,推动社区工作正式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老酒产业发展,在前期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带着即墨老酒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赴浙江XX市考察学习。

我们在听取XX市黄酒协会、XX县黄酒协会情况介绍的基础上,实地考察了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和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拜访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黄酒分会秘书长,进行了认真的沟通交流。

现形成考察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绍兴黄酒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从考察的情况看,XX市政府对绍兴酒发展的定位明确、规划科学,职能部门共谋发展、监管有力,行业协会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企业自身积极作为、个性品牌突出,整个黄酒产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2008年,XX市黄酒企业共有86家,从业人员1.1万余名,黄酒年产量45万吨(XX县14.86万吨),占全国黄酒产量的17%。

其中万吨以上规模企业4家,5000吨以上4家,1000-5000吨21家,1000吨以下57家;销售收入37亿元,实现利税5.5亿元。

同时,黄酒整体质量保持稳定,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15家绍兴黄酒冠名生产企业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

绍兴黄酒销售区域主要在江、浙、沪一带,部分系列产品销售全国各大城市,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古越龙山进驻卡慕全球3000多家免税店的“中华国酒”专区,被誉为“国粹黄酒”。

  2、发展基础条件较好。

XX市有国家级黄酒评委16名,占全国总数的42%。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

申请国家对绍兴酒实行原产地特别保护,专门制订了绍兴酒gb17946-2000标准。

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设在绍兴。

在黄酒基础性研究方面,黄酒企业与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开展合作,运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从酵母培养、麦曲工艺、黄酒的发酵机理及黄酒后修饰,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

  3、品牌优势比较明显。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咸亨、绍兴黄酒、太雕),中国名牌产品4个(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沈永和),国家免检产品4个(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中华老字号6家(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沈永和、王宝和);古越龙山是中国黄酒行业标志性品牌,“绍兴黄酒”是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这在全国酒类行业中是唯一的。

  4、龙头企业地位突出。

使用“绍兴黄酒”证明商标的15家企业,2008年产量36万吨,销售收入32亿元、利税近5亿元。

其中,古越龙山和会稽山两大龙头企业,2008年产量约20万吨、销售约29亿、利税约4亿。

古越龙山年产13万吨,销售20多亿,利税2.6亿,主要产品品牌有“古越龙山”、“沈永和”、“女儿红”、“鉴湖”等。

会稽山年产6.8万吨,销售8.5亿,利税1亿,单一品牌“会稽山”。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制定振兴规划,加大政策扶持

  2004年,为振兴绍兴黄酒业,提升绍兴黄酒在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XX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振兴绍兴黄酒业纲要》(文件附后)。

《纲要》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四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三年振兴计划是:

争取到2007年绍兴黄酒产量达到30万吨左右,销售达到25万吨左右,出口量达到3万吨左右,绍兴黄酒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0%左右,其中XX市场占有率40%以上。

为配合《纲要》的实施,出台了《关于振兴绍兴黄酒业的若干意见》,从税费征收、财政补贴、品牌创建、市场监管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政策。

到2007年,三年规划的主要指标都超额完成。

  2008年,为加速黄酒产业集群升级,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增强产业的辐射功能,提升黄酒业核心竞争力,出台了《绍兴黄酒产业提升规划(2008-2012)》(文件附后)。

规划到2012年绍兴黄酒产业集群建成五个中心:

①全国黄酒的生产中心。

产量达到90万吨,销售达到110亿元,出口量达到4万吨。

②全国的品牌中心。

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

③全国黄酒的技术创新中心。

积极争取建立国家黄酒研究中心。

创建1-2个国家级黄酒研发中心。

④全国黄酒的人才培训中心。

加强黄酒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