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届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Word.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912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师大附中届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师大附中届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师大附中届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师大附中届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师大附中届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师大附中届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Word.docx

《湖南师大附中届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师大附中届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Word.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师大附中届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Word.docx

湖南师大附中届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Word

1.学者许倬云认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歌颂“三代”的观念。

其怀古之情,美化了西周开国时文、武、周公呈现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遂将三代认作一贯的统绪,代表美好的过去。

对此合理的理解是孔子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

C.是为了说明西周代商的合法性

D.影射了春秋时时势不宁的现实

【答案】D

【解析】孔子歌颂“三代”的观念,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这从侧面反映了孔子对社会动荡现实的不满,渴望美好的过去,故D项正确;孔子的主张和文化交流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孔子思想的渊源,故B项错误;材料和西周代商无关,故C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歌颂“三代”,为什么提倡西周初期的普世意识及道德观念。

任何思想都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孔子的主张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现实的不满。

2.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提到“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在《史记·历书》中说“敬授民时”。

这说明古代帝王们

A.认为天象直接关系皇家的命运

B.十分注重其统治的合法性解释

C.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

D.重视农业以维护封建统治綦础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改正朔”“敬授民时”指的是重视修订历法,即每个改朝换代的帝王即位后要重新修订历法,以顺承天意,这说明古代帝王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故C项正确;A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注重统治合法性的信息,故B项错误。

3.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

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

宋代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士大夫治天下”说明宋代的治国方略是文官治国,故A项正确;五代风尚是“重武轻文”,故B项错误;“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开始于汉武帝时,故C项错误;宋代“积弱积贫"的原因是军队战斗力低下和财政危机,故D项错误。

4.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

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于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

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

B.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

C.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

D.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是,颜元等人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

这是当时反专制思想的反映,故D项正确;主张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错误;材料和土地私有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颜元等人否定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的时代背景,由此定位答案。

5.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

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

B.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

C.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雄。

这一转变适应了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B项正确;材料和国人信仰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想式微,故C项错误;D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

本题的现象是清末人们推崇“排满驱荷”的郑成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非常严重。

6.1911年96家西方企业和40家中西联合企业的资本投资增至1.03亿银元,同时549家中国企业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的机器设备。

投资约为1.2亿银元。

到1933年,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176家,雇佣产业工人超过50万。

材料反映出当时

A.经济近代性的因素增加

B.中国工业发展严重依赖列强资本

C.中国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D.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近代中国,西方企业、中西联合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投资逐步增长,数量也有明显增加,这说明外国资本、中外合资和民族资本在推动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中国工业发展严重依赖列强资本,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中国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故C项错误;北洋政府时期指的是1912—1927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D项错误。

7.下图是1937作6月l3《申报》刊登的《克隆斯达海军》电影广告,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A.红色文化是当时上海的主流文化

B.国共两党在上海积极谋求合作抗日

C.标注“租界禁映”是一种促销手段

D.租界当局全面禁止放映苏联影片

【答案】C

【解析】上海不是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不是主流文化,故A项错误;图片没有国共合作的信息,故B项错误;广告突出位置有“租界禁映”四个字,因是“禁片”,更能激起观众的观影欲望,这成为一种促销手段,故C项正确;尽管国民党政府和租界当局对申请公映的苏联影片百般阻挠和刁难,观众还是潮水般蜂拥而至,一时间形成了观看苏联影片的热潮,故D项错误。

8.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在农村实行“包干、包产、包费用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要求生产队在生产管理中建立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机制,以期建立严格的田问管理制度。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对农业中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B.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铺垫

C.纠正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倾错误

D.充分调动合作社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已经完成对农业中的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是在1980年,故B项和材料逻辑关系错误;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是在1958年,故C项错误;“三包一奖”制度的推行能够调动合作社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9.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

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

A.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

B.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尖

C.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

D.民主实质只是流于形式

【答案】A

【解析】“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这反映了直接民主的弊端,即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故A项正确;公民道德素质的缺失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10.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向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

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

对该观点判断错误的是

A.实际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B.即将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C.阐述了“不断革命”的合理性

D.有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B

【解析】“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反映了“不断革命”的合理性,有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故C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社会契约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B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

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11.1972年,女众议员玛莎·格里菲斯推动过去被搁置的“男女平权宪法修正案”获得参众两院通过,但在宪法规定的七年期内由于没有达到38州的同意而宣告失败。

这一过程说明美国

A.三权分立的制度受到冲击

B.多元价值观念影响法律变革

C.中央集权的原则逐渐削弱

D.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失败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参众两院同意男女平权,但是却遭到州议会反对,这说明多元价值观念导致该宪法修正案未通过,从而影响了法律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不是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并未冲击联邦权威,不是中央集权削弱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争取的是“男女平权”,而非女性的选举权,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材料信息是联邦参众两院同意男女平权,但是却遭到州议会反对,即不同的价值观念影响了法律改革。

12.它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

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

对该艺术思潮判断准确的是

A.主要源于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作品成功与否取决于与对象的酷似程度

C.荷兰的梵高是该思潮的著名代表之一

D.它的主要特征是源于传统而又反对传统

【答案】B

第II卷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

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

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

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

“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

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

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

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

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

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

革命派提出。

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

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所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

(1)举措:

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

背景:

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2)特点:

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

意义: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第

(1)问,“举措”,由材料一信息“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