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旅游.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9064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剑川旅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剑川旅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剑川旅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剑川旅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剑川旅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剑川旅游.docx

《剑川旅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剑川旅游.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剑川旅游.docx

剑川旅游

 一、剑川旅游发展总体布局框架

  依照《剑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剑川县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旅游业发展现状,确定剑川县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框架是“1123456”,即:

“一个中心,一个龙头,两个窗口,三条骨干旅游线路,四大旅游区,五类旅游特色商品,六项旅游产品”。

  ㈠一个中心

  以剑川县城金华镇为中心。

依托金华镇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周边旅游景点众多,又紧靠滇藏公路、剑兰公路、剑鹤公路等有利条件,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机遇,制定城镇建设规划,全面安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将金华镇建成全县旅游业的中心。

  ㈡一个龙头

  以石宝山景区的保护、开发、利用为全县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石宝山景区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众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其中石钟山石窟是剑川历史文化的代表,也是大理地区的标志性历史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南天瑰宝”,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全县各个旅游景区中,石宝山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最高,基础设施条件最好,旅游业发展已经初步形成规模。

因此,以石宝山景区作为全县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是必然的选择。

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该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宣传力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它对全县旅游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㈢两个窗口

  以石宝山和满贤林为全县旅游业的两个窗口。

在继续完善现有基础条件的同时,重点加强宣传促销,使这两个景区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促进全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窗口。

  ㈣三条骨干旅游线路

  剑川县旅游业的发展,要重点培养沟通县外的主要客源地和县内的主要景区、景点,对国内外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在旅游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旅游线路。

这样的旅游线路有三条:

  ⒈以大理——剑川石宝山——寺登街——剑湖——剑川古城——满贤林为主的南部旅游线路;

  ⒉以丽江(香格里拉)——剑川古城——满贤林——剑湖——石宝山为主的北部旅游线路;

  ⒊以兰坪(维西)——剑川古城——满贤林——剑湖——石宝山——寺登街为主的西北旅游线路;

  ㈤四大旅游区

  剑川县旅游业的发展,应该通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业的基本要素配置,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建成主体景观独具特色,旅游功能各有侧重的四大旅游区。

即:

  ⒈以石钟山石窟为主体景观的石宝山——沙溪寺登街区民族历史文化旅游区;

  ⒉以满贤林千狮山为主体景观的剑川古城——满贤林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区;

  ⒊以剑湖风光为主体景观的剑湖——金华山休闲渡假旅游区;

  ⒋老君山生态、科考、探险旅游区。

  ㈥五类旅游特色商品

  ⒈木雕工艺系列商品;

  ⒉石雕工艺系列商品;

  ⒊其他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

包括民族服装服饰、布扎、画毡等;

  ⒋特色生态食品;包括芸豆、野生食用菌类(松茸、牛肝菌等)、虹鳟鱼等:

  ⒌兰花系列商品;

  ㈦六项旅游产品

  发展剑川县的旅游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发六项旅游产品。

即:

  ⒈以石钟山石窟为代表,包括石宝山宝相寺、沙溪寺登街等人文景观的古代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产品;

  ⒉以剑川古城的白族古建筑群为代表,包括名人故居、古城街巷和景风公园等人文景观的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⒊以满贤林千狮山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艺术观光旅游产品;

  ⒋以剑湖风光为代表的休闲渡假旅游产品;

  ⒌以金华镇木器一条街为代表,包括狮河木雕村等地方特色工艺品集散地的观光购物旅游产品;

  ⒍以老君山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二、剑川旅游主景区招商项目环境简介

  ㈠自然环境、地域区位状况

  剑川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界兰坪、云龙,北靠丽江,地跨东经99°33′—100°33′北纬26°12′—26°47′,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

全县国土面积2250平方公里,约占大理州国土面积(29,458平方公里)的7.87%,在全州12个市、县中居第6位。

县城所在地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2.3℃。

  主景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连接丽江,通往“香格里拉”、“三江并流”旅游区、北进川藏的重要门户,214国道纵贯县境,剑兰公路连接西部两镇三乡,通达世界级铅锌矿“大兰坪”,剑川交通为整个滇西北黄金旅游圈和川滇藏共同构筑的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剑川辖六镇三乡,县城金华镇距州政府所在地大理市116公里,距昆明467公里,距丽江74公里,距香格里拉185公里,是云南省旅游规划的五大片区之一,具有优越的地域区位和尚称便利的交通条件。

  ㈡历史沿革、民族文化和人文环境

  剑川2003年末总人口16.89万人,有白、汉、彝、回、纳西等16个世居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91.6%,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是电影《五朵金花》中阿鹏的故乡。

  剑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早在3000多年前,剑川先民就在这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率先完成了由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器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云南“青铜文化”和“稻耕文化”的先河,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之际,剑川就已成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交通要冲,早就与中原、东南亚地区和中、西亚地区发生商贸文化往来。

从元代起,剑川文风大开,明清时期,教育鼎盛,科第接踵,人才辈出,为云南之翘楚,剑川因此被誉为“文献名邦”。

剑川石窟艺术闻名遐迩,木雕工艺精湛绝伦,被文化部命名为“木雕艺术之乡”。

  剑川钟灵毓秀,风光无限。

有被金庸先生誉为“南天瑰宝”,与北京故宫一起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钟山石窟,有双A级风景名胜区满贤林千狮山,有雄居滇西、神奇秀美,极具开发潜力,被列为“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八大片区之一的“滇山之祖”老君山;有与北京长城、陕西大秦宝塔一起列为世界101个濒危建筑遗产之一的沙溪寺登街;有600多年历史、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剑川古城;有“高原明珠”剑湖。

  剑川民族风情独具魅力,每年的民族节日和集会共20多个,如火把节、阴阳街、太子会、城隍庙会等,其中以石宝山歌会最负盛名。

石宝山歌会又叫白族的情人节,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南诏时期,每年农历七月最后三天,来自剑川和大理、洱源、鹤庆、丽江、兰坪、云龙等地的各族群众云集于被誉为“白族歌城”的石宝山,以歌舞叙情,以歌舞觅友,昼夜不停,数日不休,盛况空前。

  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勤劳、淳朴的人民。

剑川劳动力充足,有7.6万个劳动力,占总人口的45%,木、石雕能工巧匠众多。

剑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昆明金马碧鸡坊、建水孔庙等均为剑川工匠杰作,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孔雀屏风、英国伊丽莎白所用的龙凤床、梳妆台等,均属剑川木雕之精品。

剑川木雕从业人员近万人,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位于剑湖边的狮河木雕村,更是家家户户,男男女女都是木雕巧匠。

剑川木雕曾10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奖。

1996年剑川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木雕艺术之乡。

  剑川资源丰富,潜力无限。

剑川烤烟、芸豆、松茸、地参、山嵛菜、药材等为可开发的特色生物资源。

剑川松茸形态好,品质优良,虫害少,出菇期长,有“蘑菇王”之称,倍受客商青睐,远销欧洲、日本。

剑川牛肝菌及其它野生食用菌年产3400万公斤左右,其分布广泛,有不少特有品种,深受西欧各国欢迎。

剑川芸豆年产8000多吨,是国家AA级绿色食品,并已通过德国Bus有机认证公司和日本JAS株式会社等机构的认证。

剑川梅子、李子年产约500公斤,所生产的苏裹梅已有数百年历史,其口感好,有生津健胃之神奇功效。

此外,还有石花菜、龙须菜、白杜鹃花、怡王茶等多种旅游土特产品。

剑川布扎则工艺讲究,是外地游客喜爱的收藏品。

剑川兰花栽培历史悠久,精品、名品繁多,深受游客青睐。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剑川经济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弥沙河、黑潓江电力工业区,以县城为中心的木器木雕和农副产品加工区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一定的竞争力;以乳畜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已具雏形。

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自然风光、古迹名胜、丹霞地貌、茶马古道文化遗址为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区位,为剑川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

  

  三、旅游主景区资源利用与开发状况

  ㈠旅游开发主景区资源优势独具特色

  剑川主景区拥有的旅游资源齐全、特色鲜明,具有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的特点。

目前待开发和引资的旅游项目可分四大景区。

  ⒈石宝山——沙溪民族历史文化旅游区:

拥有世界纪念性建筑濒危遗产——沙溪寺登街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石宝山和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石窟。

  ⒉剑川古城——满贤林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区:

拥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剑川古城,正在创“世界双绝”的国家双A级景区——满贤林千狮山。

拥有文献名邦、木雕艺术之乡、白族文化的聚宝盆、云南文明的发祥地等桂冠。

  ⒊剑湖——金华山休闲渡假旅游区:

有省级重点保护湖泊——剑湖等风景名胜,拥有海门口文化遗址,狮河木雕村等。

  ⒋老君山生态、科考、探险旅游区。

  ㈡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剑川的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起步之初,经济收入低,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对全县的经济发展贡献不大。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云南省和大理州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剑川县持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1998~2003年,共投资近1亿元人民币,剑川县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全县接待游客数和旅游业收入逐年增加。

1995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0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320万元;2002年接待游客人数24.5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1103万元。

  尽管近几年发展势头喜人,但是从接待游客数量来看,无论就旅游景点本身的游客容量,还是比起大理、丽江平均水平而言,剑川目前旅游行业都处于尚未开发状态。

由于目前剑川旅游设施尚不完善,无论软、硬环境均无法引导游客进行消费,按照2002年的水平,游客人均消费额仅45元,远低于大理(人均消费额400元)和丽江(人均消费额720元)的水平。

由于地方政府能力所限,无法持续投入增量资金,盘活存量资源。

同时,缺乏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使得目前剑川旅游产业开发、经营陷入“低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

目前剑川旅游行业为政府所经营,经营机制落后,盈利模式单一。

  ㈢项目开发的有利条件

  目前,剑川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还处于尚未开发状态,发展潜力巨大。

剑川旅游行业迫切需要引进外资,改变经营机制,持续投入增量资金,盘活存量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引导游客进行有效消费,从根本上改变剑川旅游“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状况,使投资企业得到丰厚的利润回报,从而带来地方经济的发展。

项目开发的有利条件主要有:

  ⒈近年来才被世人所知的沙溪寺登街显然给剑川旅游业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增加了新的亮点。

它的“唯一性”,为剑川旅游景区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独特性,使剑川旅游景区不在单一依靠石窟艺术屹立于世,焕发出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⒉214国道的改造项目得到了省、州领导的高度重视。

相邻的北段松元桥至“香格里拉”的二级公路己开通,南段凤仪至银桥段一级路的可行性研究已经评审通过,银桥至剑川的一级路的勘查设计正在进行中。

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剑川旅游业面临巨大的机遇。

  ⒊到剑川旅游的游客,从年龄结构分析,以中青年游客为主:

从职业结构分析,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企事单位职工和大、中学生为主的消费群体;从教育程度分析,中学和大学文化程度的游客最多;从收入水平分析,工薪阶层是最主要的消费群体,其中又以月收入500—1500元者所占比重最大。

  ⒋近年来云南的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游客数量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滇西北成为云南旅游的一片热土,形成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三强鼎力和川、滇、藏共建香格里拉旅游区的局面。

  ⒌客源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居民生活水平,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距离的远近,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交通条件,是决定游客数量多少的重要因素。

根据近年来云南省和滇西北片区,主要是昆明、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旅游客源市场的持续增长趋势,尤其是考虑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的历史机遇和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在今后若干年内,剑川县发展旅游业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国内外新的旅游市场不断开辟,游客人数将会大大增加。

  

  四、主景区项目整体招商打造剑川黄金旅游环线

  依据《剑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云南省关于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大理州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旅游大州的构想,依托剑川县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着眼于省内外、国内外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准确定位,科学开发,突出重点,展示特色,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将剑川四个主要景区项目整体推出,对外招商,共同打造剑川黄金旅游环线,实现剑川县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带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富民强县作出更大的贡献。

  ㈠主景区推出招商的方式和实现目标

  ⒈项目推出方式

  拟对石宝山——沙溪民族历史文化旅游区;剑川古城——满贤林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区;剑湖——金华山休闲渡假旅游区;老君山生态、科考、探险旅游区,四景点进行整体招商引资,吸纳具有一定实力的法人实体对剑川旅游主景区资源进行充分宣传、包装,引入先进经营机制、经营理念,对剑川主景区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可持续、合理、充分的利用,并获取旅游资源排他性经营权、独资开发权为条件和代价对其进行整体综合开发,做大做强,实现各景点有效整合,形成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化的环线旅游经营运作模式。

项目投资规模预计4.45亿元人民币。

  ⒉实现目标

  实现一个提高,即提高剑川县旅游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促进两个转变,即由一般观光型旅游向综合开发型旅游转变,由一般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发挥三大优势,即民族历史文化优势、独特的自然风光优势和区位优势;实施三大战略,即以民族文化特色取胜的战略,创建精品名牌战略、旅游项目与旅游市场多元化战略;突破三个制约,即交通条件制约、旅游基础设施制约和经营管理水平制约;兼顾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行四个结合,即严格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现代旅游方式与传统民族风俗相结合,石雕艺术与木雕艺术相结合。

  ㈡投资开发坚持的原则

   ⒈外来投资商开发投资必须符合《剑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

  

  ⒉贯彻市场导向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⒊重点突出地域与民族特色原则。

剑川县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促销,要充分把握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突出展现“北有敦煌,南有剑川”的唐、宋石窟的神韵,号称“世界双绝”的满贤林千狮山的壮观,“白族情人节”石宝山歌会的魅力。

  ⒋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旅游资源的严格保护、利用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保护、研究、利用的关系,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动态平衡,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㈢主景区旅游功能分区介绍

  ⒈景区划分原则

  通过对剑川县发展旅游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条件的反复调查、研究和论证,立足现实、回顾历史、放眼未来,我们将剑川县旅游业四景区发展的主题确定为:

“追溯南诏、大理历史,领略白族文化风韵,融入瑰丽自然风光”。

抓住新世纪有利的发展机遇,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经过5年—10年—20年的持续努力,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县旅游业的整体环境质量,建成一批特色旅游基地,推出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增加对国内外不同层次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开拓和扩大旅游市场,将四景区旅游环线通过市场机制的办法,开发成既能独立经营的旅游环线运作,又可将其放置在滇西北旅游的大区域中来加以发展。

  ⒉旅游功能分区情况

  结合剑川旅游资源具有景点多、类型全,地域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按照《剑川县旅游发展规划》总体布局要求,分区时以扩大景区规模,丰富旅游项目,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为出发点,对全县的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功能分区。

  ⑴中心旅游区——石宝山——沙溪寺登街景区

  石宝山——沙溪寺登街景区是剑川县旅游开发总体布局中的中心功能区,在全县旅游发展中起着核心和龙头的作用。

该景区是旅游发展规划中近期和中期重点建设的旅游区。

  ①景区范围:

石宝山、沙溪寺登街及其周边地区,范围约30平方公里。

  ②主要景点:

石钟山石窟(包括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3个窟区)、宝相寺,海云居、金顶寺、石伞山、蝙蝠洞、石宝灵泉、丹霞地貌、杜鹃花海、鳌峰山古墓群、沙溪寺登街(兴教寺、东寨门、古戏台、民居古宅、老马店、玉津桥)等。

  ③资源特色:

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技艺高超的石窟艺术,石宝山歌会集中展示的白族风情,丹霞地貌、杜鹃花海以及列入世界濒危建筑遗产保护名录的沙溪(寺登街)茶马古道唯一幸存的集市、完整的戏院、旅馆、寺庙、寨门等连接西藏和南亚的世界濒危建筑遗产等独特景观。

  ④功能定位:

探访历史文化,领略白族风情,融入自然美景。

  ⑵重点旅游区——剑川古城——满贤林景区

  ①景区范围:

以剑川县城金华镇为中心,包括金华镇及其周边的满贤林、金华山,范围约12平方公里。

  ②主要景点:

剑川县古城内的各种古建筑,木雕一条街,景风公园,满贤林,金华山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

  ③资源特色:

剑川古城内的名人故居,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满贤林千狮山,工艺精湛的木雕艺术品。

  ④功能定位:

地方特色文化旅游。

  ⑶重点旅游区——剑湖——金华山景区

  ①景区范围:

以剑湖为中心,包括甸南镇,剑阳镇环湖地区,范围约15平方公里。

  ②主要景点:

剑湖四季风光、海虹山庄、海门口古文化遗址、狮河木雕村,桑岭梨园、东山寺和格美江清水浊水等。

  资源特色:

主体景观是格调清新的湖光山色,辅以周边的自然风光、古文化遗址、民族民间特色工艺旅游村。

  ③功能定位:

观光游览,休闲渡假。

  ⑷发展旅游区——老君山景区

  ①景区范围:

老君山群山绵延百里,地跨分属西北4个地州的4个县。

全山景区面积达170多平方公里,在剑川境内约5.33万公顷。

  ②主要景点:

主要景点有高山牧场、原始森林、杜鹃花海、苔藓地貌、冰蚀湖泊、岩溶洞穴等。

  ③资源特色:

优美的生态环境,茂密的原始森林,独特的高山地貌。

  ④功能定位:

生态旅游,科考旅游,探险旅游。

  

  五、主景区招商主要开发经营项目推介

  ㈠中心旅游区——石宝山——沙溪寺登街项目

  ⒈项目区位

  项目涉及剑川县的沙溪镇和甸南镇。

沙溪镇位于剑川县南部,东与洱源县牛街乡接壤,西与弥沙乡相连,南与洱源县乔后乡交界,北与甸南镇毗邻,总面积287平方公里。

甸南镇位于剑川县城西南部,东与鹤庆县宝顶乡接壤,南与沙溪镇及洱源牛街乡相连,西与羊岑乡连接,北与金华镇及剑阳镇交界,总面积277平方公里。

  石宝山——沙溪寺登街景点分别位于沙溪坝子西北端和中间,北距剑川县城金华镇约23公里,距甸南镇约16公里,属横断山脉老君山系,方圆25平方公里。

平甸线从景区东侧通过,北上连接剑兰公路、滇藏公路(214国道)。

黑惠江由北向南流经整个坝子,境内海拔最高点为鹅尖山——3266米,海拔最低点米子坪——1973米。

  ⒉石宝山——寺登街景区旅游资源特色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石钟山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石宝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石宝山风景区方圆29.7平方公里。

  石钟山石窟雕凿于公元850年至公元1179年之间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前后延续300多年,最早开凿年代距今已有1100多年。

石窟依山开凿,绵延3公里,分布在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3个地区。

现共存窟16窟、造像200多躯、岩画1处,碑碣5通,造像题记5则,其他题记40余则。

其内容有4类:

一是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等;二是南诏王者及其侍从像;三是古代外国人像;四是特有的女性生殖崇拜石雕。

石雕雕刻精湛,造型生动,富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表现了白族人民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涵养。

石钟山石窟融汇了中原文化、西藏文化、印度文化、东南亚文化和本土文化,呈现多元文化特点,是研究南诏、大理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情风俗和对外交流的第一手实物资料,与我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大足石刻、洛阳龙门石窟同属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而非常珍贵,被誉为“南天瑰宝”。

  石钟寺位于石宝山东南的石钟山上,寺内有由丹霞地貌形成的状如石钟的巨石,神奇怪异,山、寺皆由此得名。

石钟寺“创自盛唐”,寺后高耸的崖壁上连续开凿有7窟石雕,石钟西端的凹形石壁上,绘有唐宋年间的珍贵岩画《菩萨行列图》。

  宝相寺始建于元代,原名“祝延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因寺四周“灵泉结乳,怪石磊磊,作仙福相,钟鼓琳琅相,种种天成”,故改称“宝相寺”。

它依山建筑在一堵高耸险峻的大石崖壁上,上层的弥勒龛、玉皇阁则凌空建造在深凹的崖窟内,凿崖抬梁,蔚为壮观,被誉为云南的“悬空寺”。

  海云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山门入山游览的第一寺庙。

它掩藏在古柏苍松之间,背倚崇岗,面临剑湖,烟云缭绕,风光秀丽。

寺院层台迭高,回环起落,一进两院,规模整齐。

虽历经沧桑,现仍基本完好。

  此外,石宝山景区还有石宝灵泉、灵泉庵、金顶寺、蝙蝠洞、石伞山、丹霞地貌、杜鹃花海等人文、自然景点,形成以石窟艺术为主体景观,融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精品景区。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到八月初—,石宝山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白族传统歌舞盛会——石宝山歌会。

届时,剑川全县和周边各县的白族以及彝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群众数万人,身着节日盛装云集到石宝山,弦歌唱和,昼夜不停,连续数日,集中展示了滇西北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被誉为“白族歌城”,万人对唱的“白曲”已载入国际民歌歌目。

沙溪寺登街

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2001年10月11日,与长城一道被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公布为“2002年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

”于是,寺登街这一不为人知的一隅,与意大利庞贝古城、埃及国王谷齐名了。

  寺登街位于石宝山下,是沙溪镇政府所在地,有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的兴教寺,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大殿内外墙壁上有绘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壁画20多幅。

壁画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技法细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大理白族与中原密切的文化交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艺术精品。

  兴教寺前有古朴的四方街,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剑川白族民居古建筑群,古色古香的格子门、青砖碧瓦、石板路、木柜台、古树,置身其景,仿佛时光倒流,让人联想起当年热闹非凡,商贩云集的古集市风采,条石铺砌的街面陆离班驳,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四方街东面有古戏台和魁阁,前台后阁连成一体。

这种独特的结构在全国其他地方很少见,既表现出鲜明的地方民族特点,又反映了中原文化对西南边疆的影响。

  ⒊引资项目建设内容

  拟对“石宝山-——沙溪寺登街”旅游区进行综合开发,以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