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一中学年高三暑假适应性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9042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临川一中学年高三暑假适应性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临川一中学年高三暑假适应性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临川一中学年高三暑假适应性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临川一中学年高三暑假适应性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临川一中学年高三暑假适应性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临川一中学年高三暑假适应性考试.docx

《江西省临川一中学年高三暑假适应性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临川一中学年高三暑假适应性考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临川一中学年高三暑假适应性考试.docx

江西省临川一中学年高三暑假适应性考试

临川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暑假适应性考试

化学试卷

卷面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Si28S32Ca40Fe56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文献记载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墙塌压糖,去土而糖白”中的脱色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B.“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说明我国古代就掌握了“湿法冶金”技术

C.“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讲的是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互变

D.“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中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

2.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及结论均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红热的炭放入浓硫酸中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炭被氧化成CO2

B

将稀盐酸滴入Na2SiO3溶液中

溶液中出现凝胶

非金属性:

Cl>Si

C

SO2通入BaCl2溶液,然后滴入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先产生BaSO3沉淀,后转化为BaSO4

D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再滴加新制氯水

溶液显红色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3.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质量的D2O和H2O中含有的质子数相同

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C.2L0.5mol·L-1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A

4.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或其他测量值偏低的是(  )

①用稀醋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测定中和热数值;②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③用滴定管量取液体时,开始时平视读数,结束时俯视读数所得溶液的体积;④在用标准液(已知浓度)滴定未知浓度的溶液时,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未润洗;⑤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D.③④⑤

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过量SO2通入到Ba(NO3)2溶液中:

3SO2+2NO

+3Ba

+2H2O=3BaSO4↓+2NO+4H

B.Fe(OH)2溶于稀HNO3:

Fe(OH)2+2H+===Fe2++2H2O

C.H

O2中加入H2SO4酸化的KMnO4:

5H

O2+2MnO

+6H+==518O2↑+2Mn2++8H2O

D.用铜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

2Cu2++2H2O

2Cu↓+O2↑+4H+

6.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实验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方法

原理

A

除去丙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丙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B

分离苯和甲苯

分液

苯和甲苯的密度不同

C

除去CO中的O2

通过灼热铜网

O2与灼热的铜反应

D

分离溶于水的溴

乙醇萃取

溴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7.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备、净化和收集装置。

若依据反应H2C2O4

CO↑+CO2↑+H2O制取CO,则合理的装置组合为(  )

A.①⑤⑧  B.③⑤⑦  C.②⑤⑥  D.③④⑧

8.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1L0.1mol·L-1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醋酸至溶液为中性,则溶液含醋酸根离子数0.1NA

B.6gSiO2晶体中含有Si-O键的数目为0.2NA

C.1mol乙酸与足量的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分子数为NA

D.某温度下,pH=2的H2SO4溶液中,硫酸和水电离的H+总数为0.01NA

9.下图是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9.2mol·L-1

B.1molZn与足量该硫酸反应产生2g氢气

C.配制200mL4.6mol·L-1的稀硫酸需量取该硫酸50.0mL

D.该硫酸与等质量的水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浓度大于9.2mol·L-1

10.不考虑羟基与氯原子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时,有机物C4H9ClO的同分异构体中能与Na反应放出氢气的共有(不含立体异构)(  )

A.8种B.9种C.10种D.12种

11.MnSO4是制备高纯MnCO3的中间原料。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可制备少量MnSO4溶液,反应原理为MnO2+H2SO3===MnSO4+H2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实验中将N2换成空气,则反应液中

的浓度之比变大

B.缓慢通入混合气体可提高SO2的转化率

C.若不通N2,则烧瓶中的进气管口容易被堵塞

D.石灰乳对尾气的吸收效果比澄清石灰水更好

12.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装置①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少量NH3或O2

B.可用从a处加水的方法检验装置②的气密性

C.实验室不可用装置③收集HCl

D.验证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的实验可利用装置④进行

13.某温度下,VmL不饱和NaNO3溶液ag,蒸发掉bg水或加入bgNaNO3固体(恢复到原温度)均可使溶液达到饱和,则下列各量的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该温度下NaNO3的溶解度为50gB.原不饱和溶液的密度为

g·mL-1

C.原不饱和溶液中NaNO3的质量分数为%

D.原不饱和溶液中Na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1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后,残留在试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可用稀盐酸洗涤

②已知潮湿的SO2和Cl2反应生成两种无漂白性的酸,故二者混合一定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③蒸干BeCl2溶液可得纯净的无水氯化铍

④Fe3O4可写成FeO·Fe2O3。

已知铅与碳同族,则Pb3O4也可写成PbO·Pb2O3

⑤因为氯气沸点高,易液化,所以氯水可以保存在钢瓶中

⑥用米汤直接检验食用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⑦Na2O2既可作呼吸面具中供氧剂,又可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

A.0个B.1个C.2个D.3个

15.四元轴烯t、苯乙烯b及立方烷c的分子式均为C8H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的同分异构体只有t和c两种

B.t和b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c不能

C.t、b、c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

D.t、b、c中只有t的所有原子可以处于同一平面

16.某试液中只可能含有K+、NH

、Fe2+、Al3+、Cl-、SO

、CO

、AlO

中的若干种离子,离子浓度均为0.1mol·L-1。

某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法确定原试液中是否含有Al3+、Cl-

B.滤液X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有NH

、Fe2+和Ba2+

C.原溶液中存在的离子为NH

、Fe2+、Cl-、SO

D.无法确定沉淀C的成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13分)二氯化二硫(S2Cl2)是一种常用于橡胶硫化、有机物氯化的试剂,甲同学查阅资料:

①将干燥的氯气在110~140℃间与硫反应,即可得S2Cl2粗品;②有关物质的部分性质如表所示:

物质

熔点/℃

沸点/℃

化学性质

S

112.8

444.6

S2Cl2

-77

137

一种橙黄色的液体,遇水易水解,有淡黄色固体出现,同时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300℃以上完全分解。

S2Cl2+Cl2=2SCl2

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在实验室合成S2Cl2:

回答以下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2)B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C装置的作用是。

(4)S2Cl2粗品中可能混有的杂质是(写其中一种,填化学式)。

(5)乙同学发现,该装置中除了E处的温度不能过高外,还有一处重大缺陷需改进,否则会导致S2Cl2的产率大大降低,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请简要提出改进方案:

(6)H中的溶液可以选择下列试剂中的(填字母)。

A.碳酸钠溶液 B.氯化铁溶液 C.高锰酸钾溶液D.亚硫酸钠溶液

18.(12分)铜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以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为主要原料生产铜、铁红、单质硫时,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其主要流程如图所示(己知Na[CuCl2]的电离方程式为:

Na[CuCl2]=Na++[CuCl2]-):

(1)操作①、②、③、④的目的相同,在实验中这种操作的名称是。

铁红的重要用途:

(写其中一种)。

(2)流程中粉碎的目的是。

(3)固体B中含有两种产物,一种是单质C,另一种是原子个数比为1:

1的一种金属的低价态盐,写出堆浸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反应V的离子方程式:

(5)此方法中得到的铜纯度不能满足某些生产的需要,需要利用电解法进行提纯。

若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精炼,e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若当电路中有2mol电子通过时,乙中某个电极质量减轻了63.92g,则粗铜的纯度为(假设杂质只有铁且精炼时铜与铁的放电比例与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计算时用%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19.(12分)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饱和食盐水、NH3、CO2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

回答下列问题:

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方案实验。

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1)乙装置中的试剂是。

(2)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他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实验时,须先从管通入气体。

(3)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

(4)下表中所列出的是相关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g/100g 水):

0℃

10℃

20℃

30℃

40℃

50℃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NaHCO3

6.9

8.1

9.6

11.1

12.7

14.5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参照表中数据,请分析丙、戊装置中使用冷却水或者冰水的原因:

(5)该小组同学为了测定丙中所得晶体的碳酸氢钠的纯度(假设晶体中不含碳酸盐杂质),将晶体充分干燥后,称量质量为ag。

再将晶体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称量所得粉末质量为mg。

然后进行下图所示实验:

①在操作Ⅱ中,为了判断加入氯化钙溶液是否过量,其中正确的是(填字母)。

a.在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振荡、静置,向溶液中继续加入少量氯化钙溶液

b.在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振荡、静置,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c.在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再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②所得晶体中碳酸氢钠的纯度为。

20.(15分)A(C2H4)是基本的有机化工原料。

用A和常见的有机物可合成一种醚类香料和一种缩醛类香料,具体合成路线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略去):

已知:

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分子式是。

若D为单取代芳香族化合物且能与金属钠反应;每个D分子中只含有1个氧原子,D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3.1%,则D的结构简式为。

(2)C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

⑥的反应类型是。

(3)据报道,反应⑦在微波辐射下,以NaHSO4·H2O为催化剂进行,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请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苯乙醛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i.含有苯环和

结构ii.核磁共振氢谱有4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3:

2:

2:

1

(5)若化合物E为苯甲醚的同系物,且相对分子质量比苯甲醚大14,则能使FeCl3溶液显色的E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种。

(6)参照

的合成路线,写出由2-氯丙烷和必要的溶剂、无机试剂制备

的合成流程图:

合成流程图示例如下:

高三暑假适应性考试化学参考答案

1-4:

ADBB5-8:

CADA9-12:

CBAD13-16:

DBBC

17.(13分,除标注外其余每空2分)

(1)分液漏斗(1分)

(2)MnO2+4H++2Cl-===Mn2++Cl2↑+2H2O

(3)除去Cl2中的HCl杂质(4)SCl2或S或Cl2

(5)2S2Cl2+2H2O===3S↓+SO2↑+4HCl 

在G和H之间增加干燥装置(如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6)AD

18.(12分,除标注外其余每空2分)

(1)过滤(1分)红色油漆、涂料、炼铁原料等(写其中一个)(1分)

(2)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3)CuFeS2+3FeCl3=4FeCl2+CuCl↓+2S↓

(4)2[CuCl2]ˉ=Cu+Cu2++4Clˉ

(5)Cu2++2eˉ=Cu99.1%

19.(12分,除标注外其余每空2分)

(1)饱和NaHCO3溶液

(2)a(1分)NH3(1分)

(3)增大气体与溶液接触面积,提高CO2吸收率

(4)温度越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越小,便于析出

(5)a168b%

20.(15分,除标注外其余每空2分)

(1)CH4O、

(2)羟基(1分)、氧化反应(1分)

(3)

(4)

(各1分,共2分)(5)9

(6)

(3分,每步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