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18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916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18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市18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市18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市18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市18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18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河北省唐山市18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18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市18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河北省唐山市18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唐山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题

1.提出元素周期律并绘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A.戴维B.侯德榜C.道尔顿D.门捷列夫

【答案】D

【解析】A项,戴维发现了金属钠,故A错误;B项,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故B错误;C项,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C错误;D项,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D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史,注意知识的积累。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2.在下列过程中,需要加快反应速率的是()

A.食物变质B.合成氨C.钢铁腐蚀D.塑料老化

【答案】B

【解析】为避免材料的损耗和资源的浪费,应减少钢铁腐蚀、食物变质以及塑料的老化,应降低反应速率,工业合成氨为了提高产量,应加快反应速率,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注意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考虑,为减少材料和资源的浪费,应减缓化学反应速率,而在工业生产中,为提高产量,应提高反应速率。

3.下列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纤维素B.聚氯乙烯C.淀粉D.油脂

【答案】D

【解析】纤维素和淀粉属于多糖,分子式为(C6H10O5)n,n值很大,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故A、C错误;B项,聚氯乙烯(

)是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B错误;D项,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高分子化合物的判断,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高分子化合物(又称高聚物)一般相对分子质量高于10000,结构中有重复的结构单元;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等)和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氯乙烯等)。

4.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石油分馏B.煤的液化C.蛋白质变性D.石油裂化

【答案】A

【解析】A项,石油分馏是指利用石油中含有的各物质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B项,煤的液化是通过化学反应使煤变成液体燃料,是化学变化,故B错误;C项,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项,石油裂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注意平时积累一些常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5.金刚石与C60互称()

A.同一种物质B.同位素C.同素异形体D.同分异构体

【答案】C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6.干冰所属晶体类型为()

A.原子晶体B.分子晶体C.金属晶体D.离子晶体

【答案】B

【解析】干冰是固态CO2,由分子构成,是分子晶体。

故选B。

点睛:

相邻原子之间只通过强烈的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叫做原子晶体;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构成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金属晶体都是金属单质;离子晶体是指由离子化合物结晶成的晶体,离子晶体属于离子化合物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7.下列各物质的分子中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的是()

A.甲烷B.丙烷C.苯D.乙醇

【答案】C

【解析】A项,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故A错误;B项,丙烷具有甲烷的结构特点,所有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故B错误;C项,苯为平面结构,所有原子都处在同一平面上,故C正确;D项,乙醇分子中含有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故D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注意从甲烷、乙烯、苯和乙炔的结构特点判断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乙烯和苯是平面型结构,乙炔是直线型结构,其它有机物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8.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是()

A.煅烧石灰石B.锌与稀硫酸反应C.NaOH溶液和稀盐酸反应D.铝热反应

【答案】A

【解析】煅烧石灰石是吸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故A正确;锌与稀硫酸反应、NaOH溶液和稀盐酸反应、铝热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故B、C、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大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是放热反应。

9.下列各组有机物中,使用溴水不能鉴別出的是

A.苯、四氯化碳B.乙炔、乙烯C.乙烷、乙烯D.苯、酒精

【答案】B

【解析】A项,加入溴水后,橙红色在上层的是苯,橙红色在下层的是四氯化碳;B项,乙炔、乙烯均能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C项,乙烷不能使溴水褪色,乙烯能使溴水褪色;D项,加入溴水后,橙红色在上层的是苯,酒精与溴水互溶。

综上,选B。

10.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A.NH3分子的结构式:

B.乙烯的球棍模型:

C.NaCl的电子式:

D.中子数为7的碳原子

【答案】B

【解析】A项,NH3分子中氮原子最外层5个电子,有三个单电子,与氢原子结合时形成三个共价键,故A正确;B项,乙烯的球棍模型为:

,填充模型为:

,故B错误;C项,氯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电子式为:

,故C正确;D项,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7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故D正确。

11.下列元素中,属于第二周期且原子半径较大的是()

A.NB.FC.NaD.Al

【答案】A

【解析】N原子序数为7,F原子序数为9,属于第二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N的原子半径较大;Na原子序数为11,Al原子序数为13,属于第三周期。

综上,选A。

12.钠与水的反应属于()

①氧化还原反应;②离子反应;③放热反应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

【答案】A

【解析】钠与水的反应,生成NaOH和H2,有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Na+和OH-生成,属于离子反应;反应过程中,金属钠熔化成小球,说明是放热反应。

故选A。

13.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给手机充电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铅蓄电池的放电过程: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D.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质能(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太阳能)

【答案】C

【解析】A项,给手机充电时,蓄电池相当于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故A错误;B项,铅蓄电池的放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得过程,故B错误;C项,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光、放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故C正确;D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光能(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化学能)储存起来,故D错误。

14.下列反应或事实不能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A.热稳定性:

CH4>SiH4B.SiO2+2C

Si+2CO↑

C.碳酸酸性比硅酸酸性强D.碳与硅属于同一主族元素,且碳原子序数小于硅

【答案】B

【解析】A项,C和Si同主族,非金属性C>Si,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故A不符合题意;B项,在高温下,碳和氧结合成一氧化碳气体,熵增加,属于难挥发性氧化物制易挥发性氧化物,故B符合题意;C项,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越强,故C不符合题意;D项,碳与硅都属于第ⅣA族,碳原子序数为6,硅原子序数为14,同主族原子序数越小非金属性越强,故D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非金属性强弱可以通过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也可以通过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判断。

15.下列各组比较正确的是()

A.酸性:

H2SO4

NaOH>Mg(OH)2

C.最外层电子数:

Ne=HeD.电子层数:

P>Si

【答案】B

【解析】A项,硫酸为强酸,亚硫酸为弱酸,故A错误;B项,元素的金属性NaMg,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NaOH>Mg(OH)2,故B正确;C项,最外层电子数:

Ne为8,He为2,故C错误;D项,P和Si都是第三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熟悉元素周期律及元素性质的比较方法即可解答,注意同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含氧酸,其成酸元素价态越高酸性越强。

16.如右图所示,用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b为阳极、a为阴极B.通电一段时间后,d极附近观察到黄绿色气体

C.阳极上发生的反应:

Cu2++2e-=CuD.若电路中转移0.2mole-,则d极增重6.4g

【答案】B

【解析】如图所示,根据电流方向可判断:

b为正极、a为负极、c为阴极、d为阳极;用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2Cl――2e-=Cl2↑;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Cu2++2e-=Cu。

A项,由上述分析知b为正极、a为负极,故A错误;B项,d为阳极,生成氯气为黄绿色,故B正确;C项,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2Cl――2e-=Cl2↑,故C错误;D项,d极产生氯气,电极质量不变,故D错误。

17.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的是()

A.二氯甲烷(CH2Cl2)B.分子组成为C2H6O的有机物

C.分子组成为C4H10的有机物D.聚乙烯

【答案】A

【解析】A项,二氯甲烷为四面体结构,不存在同分异构体,故A正确;B项,分子组成为C2H6O的有机物可以表示乙醇C2H5OH,也可以表示甲醚CH3OCH3,故B错误;C项,分子组成为C4H10可以是正丁烷或异丁烷,故C错误;D项,聚乙烯是一种高聚物,n的取值不确定,则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18.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

H2(g)+I2(g)

2HI(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正、逆反应速率都等于零B.H2、I2的浓度相等

C.HI、H2、I2在容器中共存D.HI、H2、I2的浓度均不再变化

【答案】D

【解析】A项,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零,故A错误;B项,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浓度关系取决于反应物的起始量和转化的程度,H2、I2的浓度相等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的依据,故B错误;C项,可逆反应无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都存在H2、I2、HI在容器中共存的特点,故C错误;D项,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故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注意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不变;本题易错点为B,注意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关系取决于反应物的起始量和转化的程度,一般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的依据。

19.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用分液漏斗分离溴和苯

B.分馏石油时,将温度计插入石油液面下

C.取样灼烧,可以鉴别白色纺织品是棉织品还是羊毛制品

D.直接往淀粉水解液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并且加热,可检验淀粉水解产物

【答案】C

【解析】A项,溴易溶于苯,故不能用分液法分离,A错误;B项,因为分馏石油时,测量的是蒸气的温度,温度计不能插入液面以下,B错误;C项,羊毛的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织品的成分为纤维,烧后呈现白色灰烬,有焦糊味,C正确;D项,由于淀粉水解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而葡萄糖与氢氧化铜的反应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还需要先进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硫酸,故D错误。

20.锌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加入浓盐酸B.加入一定量CuSO4固体C.加入适量的水D.降低温度

【答案】A

【解析】A、升高反应体系温度,反应速率增大,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故A错误;

A项,锌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加浓盐酸,氢离子的浓度增大,加快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故A正确;B项,锌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加入少量CuSO4溶液,锌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生成的氢气总量会减少,故B错误;C项,加入适量的水,氢离子的浓度减小,减缓反应速率,故C错误;D项,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从温度、浓度、构成原电池等方面考查,解题时注意:

锌不足,酸过量,产生氢气的量取决于锌。

21.已知4NH3+5O2=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v(H2O)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

A.2/3v(NH3)=v(H2O)B.5v(O2)=6v(H2O)C.v(NH3)∶v(O2)=4∶5D.5/4v(O2)=v(NO)

【答案】C

22.1g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2(g)+O2(g)=2H2O

(1)△H=-142.9kJ/mol

B.2H2(g)+O2(g)=2H2O

(1)△H=-571.6kJ/mol

C.2H2(g)+O2(g)=2H2O△H=-571.6kJ/mol

D.H2(g)+l/2O2(g)=H2O(g)△H=-285.8kJ/mol

【答案】B

【解析】1gH2是0.5mol,故由已知可得1mol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的热量,2mol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1.6kJ的热量。

A项,△H应为-571.6kJ/mol,A错误;B正确;C项,没注明H2O的状态,C错误;D项,H2O的状态应为液态(l),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题目较简单,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除了要遵循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必须注明各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s、l、g、aq),不标“↑”和“↓”符号。

(2)反应热△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有关,若不说明则指常温(25℃)、常压(101kPa)下。

(3)△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或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隔开;若为吸热反应,△H为“+”;若为放热反应,△H为“-”.△H的单位一般为kJ/mol。

(4)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数,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5)△H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6)书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mol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他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

(7)当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时,反应热同时相加(减),得到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23.某有机物的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该物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B.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C.1mol该有机物能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生成2gH2

D.1mol该有机物能与足量碳酸氢钠反应生成2molCO2

【答案】D

【解析】判断有机物的性质,关键是找出有机物中含有的官能团。

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有1个羧基和1个醇羟基。

A项,分子中含有醇羟基,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醛基,A正确;B项,醇羟基和羧基都不能发生水解反应,B正确;C项,醇羟基和羧基都能和金属钠反应,所以1mol该有机物能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生成1mol(2g)H2,C正确;D项,羧基能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所以1mol该有机物能与足量碳酸氢钠反应生成1molCO2,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判断有机物的性质,关键是找出有机物中含有的官能团,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有1个羧基和1个醇羟基。

24.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简单氢化物可用作制冷剂,Y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

X和Z为同主族元素,由X、Z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B.Y的简单离子与X的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C.Z与Y属于同一周期D.W、X、Y、Z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20

【答案】D

【解析】根据“Y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可知Y为Na,根据“W的简单氢化物可用作制冷剂”可知W为N,根据“X和Z为同主族元素,由X、Z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可知X为O、Z为S。

A项,X的简单氢化物为H2O,W的简单氢化物为NH3,H2O的热稳定性比NH3强,A正确;B项,Y的简单离子为Na+,X的简单离子为O2-,Na+与O2-离子结构相同,B正确;C项,S与Na属于同一周期,C正确;D项,N、O、Na、S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5+6+1+6=18,D错误。

25.某化学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原电池原理,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将锌、铜通过导线相连,置于稀硫酸中。

(1)锌片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铜片上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反应过程中有0.2mol电子发生转移,则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将稀硫酸分别换成下列试剂,电流计仍会偏转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无水乙醇B.醋酸溶液C.CuSO4溶液D.苯

(5)实验后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认为符合某些要求的化学反应都可以通过原电池来实现。

下列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NaOH+HCl=NaCl+H2OB.2H2+O2=2H2O

C.Fe+2FeCl3=3FeCl2D.2H2O=2H2↑+2O2↑

【答案】

(1).Zn-2e-=Zn2+

(2).产生气泡(3).2.24L(4).BC(5).BC

【解析】锌、铜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锌作负极、铜作正极。

(1)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Zn-2e-=Zn2+;

(2)氢离子在正极得电子生成氢气,故铜片上产生气泡;(3)根据2H++2e-=H2↑,有0.2mol电子发生转移,则生成0.1mol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4)无水乙醇和苯不是电解质溶液,替换稀硫酸后不能形成原电池,电流计不会偏转;醋酸溶液和CuSO4溶液是电解质溶液,替换稀硫酸后可以形成原电池,电流计仍会偏转,故选BC;(5)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A项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项不能自发进行;B、C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故选BC。

点睛:

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涉及原电池的判断、电极反应式书写、有关计算等,注意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一个电解质溶液、连成闭合回路。

26.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以制取乙酸乙酯。

(1)试管A中的液体由以下试剂混合而成:

①2mL乙醇;②3mL浓硫酸;③2mL乙酸。

一般况下,这三种试剂的加入顺序是:

先加入________(填序号,下同),再加入_________,最后加入③。

(2)为防止试管A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还应加入碎瓷片。

若加热后发现未加入碎瓷片,应采取的补救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结束后,分离B中的液体混合物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主要是_____________。

试管B中的导管末端不伸入液面下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试管A中CH3COOH与C2H518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实验中用30gCH3COOH与46gC2H5OH反应,如果实际得到的乙酸乙酯的质量是26.4g,该实验中乙酸乙酯的产率是________。

【答案】

(1).①

(2).②(3).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加入碎瓷片,再重新加热(4).饱和Na2CO3溶液(5).分液漏斗(6).防止倒吸(7).CH3CH218OH+CH3COOH

CH3CO18OC2H5+H2O(8).60%

【解析】

(1)制取乙酸乙酯,为防止浓硫酸被稀释放出大量热导致液滴飞溅,应先加入乙醇再加入浓硫酸。

(2)为防止试管A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可加入碎瓷片。

若加热后发现未加入碎瓷片,可补加,方法是:

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加入碎瓷片,再重新加热。

(3)试管B中盛放饱和Na2CO3溶液接收反应产生的乙酸乙酯,同时除去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乙酸乙酯难溶于水溶液,可用分液漏斗分离;为了防止倒吸,试管B中的导管末端不能伸入液面以下。

(4)根据酯化反应原理:

“酸失羟基醇失氢”可得CH3COOH与C2H518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H218OH+CH3COOH

CH3CO18OC2H5+H2O。

(5)30gCH3COOH(0.5mol)与46gC2H5OH(1mol)反应,理论上生成乙酸乙酯44g(0.5mol),实际得到的乙酸乙酯的质量是26.4g,故该实验中乙酸乙酯的产率是:

26.4g÷44g×100%=60%。

点睛:

本题考查乙酸乙酯的制备,注意实验的基本操作及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易错点,注意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

27.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甲〜戊共五种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1

2

3

(1)五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显两性的是____________。

(2)甲与乙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分子中共含10个电子,则该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结构式为___________。

该化合物固态时所属晶体类型为____________。

(3)乙、丙、丁三种元素分别形成简单离子,按离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4)有人认为,元素甲还可以排在第ⅦA族,理由是它们的负化合价都是________;也有人认为,根据元素甲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也可以将元素甲排在第_________族。

(5)甲与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种可燃性气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常状况下,1mol甲的单质在戊的单质中燃烧放热184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ClO4

(2).Al(OH)3(3).

(4).H―O―H(5).分子晶体(6).O2->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