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逐题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800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逐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逐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逐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逐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逐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逐题详解.docx

《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逐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逐题详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逐题详解.docx

高考真题语文山东卷逐题详解

2014·山东卷(课标语文)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14·山东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湛蓝/斟酌  崛起/倔脾气  提防/醍醐灌顶

B.跻身/犄角  女红/彩虹桥  沟壑/豁然开朗

C.毛坯/胚芽  蒜薹/跆拳道  拙劣/咄咄逼人

D.劲敌/浸渍  咆哮/酵母菌  着陆/着手成春

1.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A项,zhàn/zhēn,jué/juè,dī/tí。

B项,jī,gōng/hóng,hè/huò。

C项,pī/pēi,tái,zhuō/duō。

D项,jìng/jìn,xiào/jiào,zhuó。

2.[2014·山东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缠绵   梗概   打寒噤   震聋发聩

B.扼守晋升伏卧撑杞人忧天

C.滥觞脉博摇篮曲大快朵颐

D.伛偻驯顺笑吟吟锄强扶弱

2.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书写现代汉语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A项,震聋发聩—振聋发聩;B项,伏卧撑—俯卧撑;C项,脉博—脉搏。

3.[2014·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________之强烈,出乎意料。

②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火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________。

③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________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

A.①反映  ②曼延  ③总算

B.①反应②蔓延③总算

C.①反映②蔓延③终于

D.①反应②曼延③终于

3.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反映:

①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个物体上;②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③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

①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②化学反应;③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④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根据语境,第一句应该用“反应”。

“曼延”指延伸得很长;连续不断。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引申为延伸,扩展。

根据语境“火势”,该句应该用“蔓延”。

“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或经过一番努力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

“终于”是副词,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

根据语境“几年虽然很艰难”,该句应该用“总算”。

4.[2014·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4.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A项,“不寒而栗”指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B项,“反戈一击”指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

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

语境是蓝军对另一方的行为,用词不当。

C项,“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是上级对下级而言的,应该是会议组织者广开言路。

本选项的句意是代表们积极发言,用词不当。

D项,“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

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用在此处恰当。

5.[2014·山东卷]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5.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A项,搭配不当,“担任……岗位”属于搭配不当,应是“担任……职务”;C项,表意不明,“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到底是说生活中的他还是银幕上的他,表意不明确;D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去掉“随着”。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

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

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的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

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

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这从何处见出呢?

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

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调理他。

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

对外界我们尚需调理,对自己则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

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

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

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

而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

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懈,一是乱。

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也没有。

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来。

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且心理。

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

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

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

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

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的变化,改造环境。

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

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

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

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平气稳地去说去做。

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

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

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

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选自梁漱溟《朝话》,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6.A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这篇文章共有六段,第一段提出问题:

要调理自己的心理。

第二段写为什么要调理自己的心理。

第三、四段写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和心情两个方面。

第五段写调理自己需要精神。

第六段强调调理是大事。

可见,文章是围绕“心理的调理”展开分析论述的。

B项只是阐述人超过其他动物的原因是人能调理自己;C项只阐述了调理自己的一个方面——调理心思;D项只是阐述了调理自己的另一个方面——调理心情。

7.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  )

A.备考要拟订周密的学习计划,拟订计划前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

B.教室黑板上方的墙壁上,张贴着“净”“静”“敬”“竞”四个大字。

C.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

D.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7.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是属于“调理心思”,写文章要“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说法有误。

原文强调的是写文章时应“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而选项中“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恰恰是作者所谓的“苟且从事”。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学会回头看自己,健全自己的心思心情,是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B.心思与心情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要想调理心思,就得先调理自己的心情。

C.心情的暴乱与散懈,两者看似不同,但都能使我们陷于一种机械性,从而导致行事不顺。

D.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8.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原文最后一段“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而写文章仅仅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而已。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

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

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

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

“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

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

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

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

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

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

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

持不可,曰:

“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

”不许。

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

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

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

上怒,欲举兵诛之。

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读表,曰:

“孰谓方氏无人哉?

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

丞相曰:

“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

”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

未完,有司请除吏。

丞相曰:

“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其见称如此。

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

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

事发,诬鼎有赃。

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

御史曰:

“法贵杀有名。

”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

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舍县之大家       舍:

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夺:

改变

C.时吴氏家延师儒延:

迎接

D.属鼎治,鼎论如法属:

交付

9.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延”字在此处并非“迎接”之意。

初中教材《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延”为“延请,邀请”之意,C项中的“延”也是此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0.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C项,两句中的“所”字都是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A项,介词,跟、和;连词,和。

B项,连词,与“而”用法相同,表修饰关系;介词,可译为“把”。

D项,代词,指詹鼎的才能;语气副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恐怕、差不多”。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 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11.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第②句是说詹鼎勤奋,第③句是说詹鼎廉洁奉公,第⑤句是说詹鼎言辞谦卑恭敬,软中有硬。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

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

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

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12.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D项,詹鼎曾任“河南行省郎中”错,詹鼎并未担任河南行省郎中,原文是“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

丞相曰:

‘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

’”吏部本来想让詹鼎去担任河南行省郎中,但丞相说以詹鼎这样的才能,是不应该外派的。

半年之后,詹鼎被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后来又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2014·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读表,曰:

“孰谓方氏无人哉?

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

(1)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2)皇帝读了奏表,说:

“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

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在翻译文中的句子时,应注意“信、达、雅”的标准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的原则。

(1)句重点把握关键词:

“故”,本来;“市”,买卖货物,可翻译为“做生意”;“业”,名词活用作动词,继承手艺;“游”,交往。

(2)句重点把握关键词:

“孰谓”,谁说;“是”,指示代词,这;“问”,审讯、追究。

【参考译文】

詹鼎,字国器,台湾宁海人。

他的家族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中卖饼,寄居在本县的有钱人家里。

有钱的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寄居在吴家时,生下了詹鼎。

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和街市里的儿童嬉戏游逛,唯独喜爱上学馆听别人读书,回到家,(他)就能复述学生们所诵读的内容。

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到学馆读书。

詹鼎高兴极了,只有他的父亲不答应,骂道:

“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但詹鼎常常独自学习,夜晚就坐在饼灶下面捧着书不停地诵读。

他的父亲看他的志向不可改变,就送他去读书了。

一年之后,(他)把老师能教的学问都学会了,老师告辞离开了。

当时吴家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自己的孩子),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家也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抚育,让他学习。

没过几年,吴氏子弟没有能与詹鼎探讨学问的,他的老师辞别离开了,于是詹鼎就成为吴氏众子弟的老师。

元末,方国珍起兵于海上,朝廷不能节制他,不得不授予他很高的官位。

方国珍在庆元城成立府署,寻求人才为自己所用。

方国珍听说詹鼎有才能,就用计谋把他捉来。

詹鼎被捉来后,没有办法,就替方国珍做事,做了他的府都事,有廉洁的名声。

方国珍的弟弟担任平章事,有人触犯了法律,交给詹鼎治罪,詹鼎就依法判了罪。

平章的妻子收受了贿赂,向詹鼎求情。

(詹鼎)坚持不同意,说:

“现在方国珍想要做大事,应该选用天下贤能的人,应该完全遵守法令,怎么能让妇人干预事情呢?

”没有应允。

平章的妻子非常愤怒,就诬告詹鼎,把詹鼎关进了监牢,半年后,(詹鼎)才被释放出来。

(詹鼎)后来再次被起用,被任命为上虞制。

上虞和伪吴王张士诚的地盘相互交错,高级的军官、官吏很多,他们认为詹鼎是读书人,不懂军旅事情,多次违反约定。

詹鼎在庭中集合众官员,拉了一名驿丞上来,责备他不奉公守法,斩杀了他。

在庭中的众官员都被吓得两腿打战,跪着上前请罪,直到膝盖弯曲得太久不能站起,(詹鼎)才罢休。

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在陈说事情的时候,也都长跪着禀报,不敢抬头看詹鼎的脸。

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即使公文铺满了面前的公案,一会儿就处理完了。

至正末年,我朝(明朝)的军队进攻到了庆元城下,方国珍十分害怕,就乘大船逃到海上。

皇上大怒,打算派兵诛杀他。

(方国珍)无计可施,詹鼎就替他起草了表章来谢罪,言辞十分谦卑恭敬,雄辩有力。

皇上读了奏表,说:

“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

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并且任命方国珍为右丞,詹鼎也被召到京师。

当时河南行省缺少郎中,吏部请求任命詹鼎任职。

丞相说:

“我和他一同做事,(知道)凭詹鼎的才能不能让他到朝外任职。

”过了半年,(詹鼎)被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后来)又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

任期未完,主管官员奏请减除刑部属官。

丞相说:

“刑部有詹鼎在,胜过一百个人。

”他的才能被称赞到如此地步。

詹鼎在刑部任职时,执行法令一向宽大仁厚,没有令人生畏的威名,并且人们都喜欢他的不苛刻。

正赶上大都督府受贿任命官吏。

事情败露,诬陷詹鼎收受了赃款。

御史审问詹鼎,詹鼎说在留守时他所收养的外甥来行省时,可能有受贿的事,我实在不知情啊。

御史说:

“执行法令贵在杀有名气的人。

”最终处死了詹鼎等一百多人。

14.[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

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

请做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1)[答案]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此题考查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答案]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就本题来说,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注意诗下的注释,根据“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然后抓住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诗中描写“陈居士”动作、神态的具体诗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15.[2014·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

(2)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____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潜《归去来兮辞》)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6)五亩之宅,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5.[答案]

(1)言笑晏晏

(2)钟鼓馔玉不足贵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4)云无心以出岫

(5)乐以忘忧

(6)树之以桑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意,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这几句中,“晏”“馔”“岫”等字容易写错。

五、(12分)

16.[2014·山东卷]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字。

(4分)

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

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9000万次。

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答:

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