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718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1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提纲.docx

《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提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提纲.docx

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行星地球

1.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

判断依据:

①地球大气层外;②作为天体的一部分或有自己的运行轨道;

分类自然天体: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

已发射的卫星、飞船、探测器等

二、天体系统:

天体(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月球)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统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统

河外星系

三、太阳系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八大行星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

火星木星之间(趣味记忆:

火木燃烧产生火星)

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自西向东)②共面性(黄道面)③近圆性

★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适中的体积、质量)

液态水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4H→1He+能量)。

影响太阳辐射因素①纬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海拔(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水汽固体杂质少)

③天气状况(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④日照长短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层

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层

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层

太阳风

太阳活动重要标志:

黑子和耀斑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扰乱电离层(耀斑),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影响或中断

(2)干扰磁场(高能带电粒子流),“磁暴”现象

(3)产生极光,高能带电粒子流轰击两极高空大气

(4)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1.3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地轴)

地球公转(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

速度

角速度:

15°∕h(除两极点外)

线速度:

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0

近1快,远7慢

周期

真正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

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意义

1.昼夜交替(晨昏线)

2.地方时、时区、区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北右南左赤道无)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四季和五带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北半球)

位置

节气

日期

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变化

D

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昼夜平分

A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极昼

B

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昼夜平分

C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极夜

★2.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晨线:

夜→昼;昏线:

昼→夜)

 

晨昏线特点:

①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②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晨昏线在二分日时才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与极圈相切;

④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赤道始终6:

00日出,18:

00日落);

计算:

昼长=昼弧所跨经度/15°

夜长=夜弧所跨经度/15°

日出=12—昼长/2

日落=12+昼长/2

★3.计算

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60

区时=已知区时±两地时区差

注:

①“±”选择:

所求点在已知点东边“+”,西边“—”。

②得数>24,则减24为所求时刻,日期加一天;得数<0,则加24为所求时刻,日期减一天。

时区=该地经度÷15°=商……余数

注:

余数>7.5,商+1为所求时区数;余数<7.5,商为所求时区数

例:

北京时间120°E(东?

区)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嫦娥二号”升空,此时纽约(西五区)的时间是?

解:

时区:

120°E÷15°=8(即北京在东八区)

伦敦时间:

18时59分-(8+5)=18时59分-13=5时59分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纬度间隔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例:

当太阳直射10°N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

40°N、40°S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多少?

解: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由10°N向南北两侧递减

40°N:

H=90°—(40°N—10°N)=90°—30°=60°

40°S:

H=90°—(40°S+10°N)=90°—50°=30°

4.日界线

国际日界线(人为日界线):

原则上180°经线(固定不变)

自然日界线:

地方时为0:

00或24:

00(不断变化)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横波慢固体,纵波快固液气)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

上地幔上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C:

高层大气

有极光、流星现象

B: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O3吸收紫外线)

天气晴朗单一,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

A: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温度下降6℃

天气复杂多变,对流运动显著(eg对流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辐射

大气增温

反射散射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

a、在同一高度上,气温与气压成反比;

b、不同高度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C、等压线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三、大气水平运动(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等压线。

指向低压

风向

风向:

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风力大小规律

1、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

2、相邻两等压线差值越大,风速越大。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点北带北,点南带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

★2.季风环流

(1)概念: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主要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最为典型:

亚洲东部

(4)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对比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风向

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

1月

7月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详见P8)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气团是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①按温度冷气团:

温度比经过的地区气温低的气团。

暖气团:

温度比经过的地区气温高的气团。

②按湿度海洋性气团(湿润)

大陆性气团(干燥)

★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

类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运动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过境前

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湿度大,天气温暖晴朗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湿度小,天气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过境时

阴天、强风、降温、雨雪

连续性降水或雾

过境后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

气温、湿度升高,天气转晴

降水位置

锋后

锋前

天气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沙尘暴

 

华北春雨连绵

①江淮准静止锋(6、7月)黄梅时节家家雨(梅雨)②华南准静止锋(4、5月)清明时节雨纷纷

③昆明准静止锋(冬半年)贵阳“天无三日晴”

怎样判断冷锋和暖锋?

1、看冷暖气团谁主动;2、看其标志是齿状还是半圆;3、看冷气团移动方向是前进还是后退;4、锋前还是锋后降雨;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

低压系统(气旋)

高压系统(反气旋)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梯度力方向

从四周指向中心

从中心指向四周

气流流向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顺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逆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干燥

我国的典型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热带气旋)

长江流域的伏旱;

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寒潮:

是指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入侵活动(24小时内下降10℃,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原因

危害

措施

自然原因: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

①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被改变,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产量将减少;高纬度国家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

③对水循环的影响——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引起地表径流发生改变。

①使用清洁能源

②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

③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

人为原因:

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河流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

雨季,我国夏秋季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融水

春季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冰川融水

夏季

西北、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普遍

地下水(河流最稳定可靠的补给)

全年

普遍

★2.水循环类型

水循环类型

发生区域

主要环节

作用

人类干预控制环节

海陆间循环

(大循环)

海陆之间

①蒸发③水汽输送④降水⑤地表径流⑥下渗⑦地下径流

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地表径流(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影响方式是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程);蒸发、降水、下渗

陆地内循环

陆地内部

⑧蒸发⑨植物蒸腾④降水

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

海上内循环

海洋内部

①蒸发、②降水

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根据等温线弯曲方向判断寒、暖流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

(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是寒流。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

⑴对气候的影响(参看课本P59案例1)

类型

概念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

暖流

由低纬流向高纬,水温比流经海域高

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55°~70°N大陆西岸,呈现森林景观,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如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

寒流

由高纬流向低纬,水温比流经海域低

降温减湿

受秘鲁寒流影响,南美西海岸形成了狭长的热带荒漠

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渔场名称

★成因

形成条件

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①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至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②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

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

秘鲁渔场

盛行上升流(秘鲁寒流)

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⑷对污染的的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分布:

我国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自然

原因

淡水资源总量有限

开源: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节流:

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

原因

人口剧增和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使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水平运动(为主):

水平位移→绵长断裂带,东非大裂谷;弯曲变形→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

②垂直运动(为辅):

↑隆起:

山脉、陆地;↓凹陷:

盆地、海洋

喷出地表影响地表形态

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起伏

★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布

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使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碎屑物质。

①物理风化②化学风化③生物风化

普遍

流水侵蚀

★V形谷;凹岸侵蚀,凸岸堆积;U形谷

★喀斯特地貌(溶洞、钟乳石、石林)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石灰岩地区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

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U形谷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

滨海地带

搬运作用

流水搬运

泥石流

湿润、半湿润地区

风力搬运

沙尘暴

干旱、半干旱地区;海滨地区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带

堆积作用

流水堆积

★冲积平原(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一定的分选性

★山口处,河流中下游

风力堆积

★黄土高原、沙丘

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区

冰川堆积

冰碛地貌,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海浪堆积

沙滩

滨海地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参看课本P72图4.8)

岩浆岩:

①侵入岩:

花岗岩

②喷出岩:

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层理构造、含化石)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1.褶皱山和断块山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岩层弯曲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破裂且发生明显位移

岩层新老关系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图示

地貌类型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水平位移:

形成裂谷;

垂直位移:

上升岩体(地垒)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地堑)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图示

★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①背斜:

良好的储油气构造;②向斜:

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

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

边界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巨大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海沟、造山带

安第斯山、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

世界两大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3.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交通建设原则

交通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线路走向

①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③避开陡坡和断层,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避开沼泽;④在适宜的过河点架桥;⑤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⑥尽量选择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尽量多的经过居民点

线网密度

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线网密度大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作用

①提供生产、生活用水;②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③提供丰富农副品

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我国南方)

河流少耕地连片聚落规模大(我国北方)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河流中下游城市密集②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线状分布③山区河谷中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

1.陆地自然带:

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定义

★主要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伸展成条带状,沿着纬度变化作有规律的更替,即南北更替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以热量为基础

低纬和高纬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沿着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更替,即东西更替

由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

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中纬度地区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大

低纬的高山地区

垂直地带性特点:

(1)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所在纬度向

较高纬度(赤道到两极)方向水平带谱相似

(2)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

带谱越完整。

(纬度越高垂直带谱越简单)

(3)同一座山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垂直带谱也不同

(4)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山脉表现最明显。

3.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例如:

(1)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海陆分布)

(2)改变自然带位置: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带(地形、暖流)

(3)约束或扩展自然带:

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

(4)分散的自然带:

荒漠中的绿洲(水分)

★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冰原气候(冰原带)

苔原气候(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北纬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干、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雨季集中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内部、西岸

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判断气候类型

气温特点

(以温定带)

降水特点(以水定型)

夏雨型

年雨型

冬雨型

少雨型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气候(含温带海洋性气侯)

最冷月均温在0~15℃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

气候

———

温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

温带季风气候

———

———

温带大陆性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