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511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导学案.docx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导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导学案.docx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导学案

23.核舟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究准确翻译课文究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教学重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走进作者: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知识链接

 文体“记”: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罔  (     )贻   (      )有奇(      )黍(    )糁(    )髯(      )褶(      )膝(       )楫(       )篆(    )狭(     )

2、通假字

3、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2、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五、合作探究:

1、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

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2、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3、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

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

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4、讨论

(1):

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

(2):

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

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

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5、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贻余核舟一为人五曾不盈寸  桃核修狭者

6、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

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7、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

“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

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

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

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拭文句。

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

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六、精读品析: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

(1):

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

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

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

“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

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

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揖椎鬓仰面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

(2)左右各四,共八扇。

(3)船头坐三人。

(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揖。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

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

居右者椎鬓仰面。

  顶真: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

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

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

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

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

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

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

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

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

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

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

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

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七、拓展延伸:

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并试着写一件物品: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板书设计

核舟记魏学洢

总说:

     奇巧

分说:

      船尾---------船顶

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

教学反思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

读完之后,不仅使人“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的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这节课,学习以下几点:

1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②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技艺。

  

反馈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罔不(           )贻(         )有奇(           )黍(           )箬篷(           )糁(          )峨冠(         )髯(           )髻(         )

衣褶(          )诎(            )楫(        )椎髻(            )壬戌(             )虞山(           )篆章(          )矫(        )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7.箬篷覆之(               )(         )(            )8.雕栏相望焉(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           )(          )14.佛印绝类弥勒(            )15.矫首昂视(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17.珠可历历数也(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视端容寂(         )(          )20.若听茶声然(               )21.其船背稍夷(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

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

明有奇巧人(             )       ④有:

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

高可二黍许(            )         ⑧云:

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五、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13、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

六、翻译下列句子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七、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核舟记》专项练习答案

一、mǐn     wǎng     yí     yòujī     shǔ     ruò     sǎn     guān     rán     zhé    qū     jí    zhuījì     rénxū     yú     zhuàn

二、1.奇妙精巧2.无不    顺着    雕刻3.曾经    赠    我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大约    黄米    上下6.打开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代词船舱8.正对着9.缓缓地    起10.用石青    涂抹11.高    帽子    胡须12.说话13.他们的    靠近14.极像15.举16.不相类似17.分明可数的样子18.椎形发髻19.视线    神色20.好象……的样子21.平22.清楚明白    黑23.竟然    满24.长而窄

三、1.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通“屈”弯曲3.通“横”4.通“父”,男子的美称5.通“拣”挑选

四、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气词    说

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明末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3.宋鲁直4.盖大苏泛赤壁云5.灵活精致6.“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7.豁达开朗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9.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10.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11.嘻,技亦灵怪矣哉1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3、略

六、略

七、1.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2.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3.写出了介绍的顺序:

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共阅一手卷。

…如有所语。

”7.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

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