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040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7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汇编.docx

《小学数学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汇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汇编.docx

小学数学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汇编

小学数学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

苍溪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罗以培

内容摘要:

 计算教学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

 要想上好一节计算课,就必须做到:

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有机结合,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相互促进,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紧密结合,形成技能与解决问题共同发展,让每位学生在计算教学中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从而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计算教学;如何上好计算课;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计算教学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计算教学中,要想上好一节计算课,就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让每位学生在计算教学中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从而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有机结合

现在的计算教学几乎不见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创设。

因此,很多计算课都创设生活情景,常常是创设“买东西”或者是“逛商场”的情境,硬要从生活中得到一些数据用来计算或者一定要联系生活,难道这就是新课标的理念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

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

新课标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

因为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这两方面的来源都可能成为我们展开教学的背景。

【案例一】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和小数除以整数

【方法一】引入一个买风筝的生活情景。

一个风筝3.5元,买3个这样的风筝要多少元?

在教小数除以整数时也出现了王鹏晨练的生活情景。

用学生感兴趣的事引入教学,在完成计算教学的目标的同时也教学了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路程÷时间=速度等应用题,正所谓“一箭双雕”。

【方法二】在教学这两个内容的教学中用旧知识的迁移,在新授前作一个复习整数乘除法计算的铺垫,通过对比练习,学生掌握积的小数点如何确定,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才是这节计算方法的重中之重。

【思考】方法一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单位的转化理解算理,这是可取的,也是现实的,无可非议。

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能兼顾多少?

方法二的复习铺垫是有必要的。

试问有些学生连整数的乘除法都不过关,又岂能谈小数的乘除法呢?

为什么会连整数的乘除法也不过关呢?

新课标对学生的计算要求不高,又加上计算器的加入教学,有些老师的认识不够,日积月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事实证明有时候铺垫时有必要的。

但常常有的老师走进了误区,为了使教学更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就可以得出结论。

这样的一个铺垫,无疑成了抹杀学生广阔思维的一笔。

这些都是教师在选择用情景导入还是复习导入要考虑和注意的问题。

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是对立的,必须有效结合。

但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相互促进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第一学段“内容标准”中说:

“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再次指出: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改革实施的初期,大家对“算法多样化”感觉很新鲜,计算教学一改过去“教材选定算法——教师讲解算法——学生模仿算法——练习强化算法”的机械模式,出现了非常可喜的变化,“算法多样化”已成为计算教学最显明的特征。

【案例二】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46页“笔算乘法”

这个内容重点是什么?

是竖式计算方法还是竖式计算的算理?

事实上,我们平时的计算教学,凭心而论一节课下来,全班同学学会计算,我们都觉得自己的可是成功的。

公开课上我们才会舍得花大时间讨论它的算理,详细分析每一步的意义。

有的老师让同学们“用你自己的方法计算,能有几种办法”,老师的话算是有启发了,学生反馈的结果是大部分竖式计算,还有的就是教材所呈现的“小刚做法”。

这两种方法结合分析确实很能够说明“教材意图”。

那么这样的课是否真的很有价值?

“小刚做法”式分拆是否体现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引导。

师: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你准备如何列式”

生:

14×12(全班认可)

师:

这个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是今天的新知识,结合分点子图,你能避开这个新知识来解决这道题吗?

生:

我觉得可以先算出6套的本数,再算6套,加起来就是12套的本数。

师:

根据学生口述列式:

14×6=84,14×6=84,84+84=168

生:

可以列出14×6=84,84×2=168

师:

大家能理解吗?

(齐答认可)根据这位同学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别的方法吗?

生:

可以先算出5套的本数,再算7套的本数,再加起来。

生:

我还有别的方法

师:

大家都有方法吗?

同桌合作把你们的方法整理出来。

……

先计算

再计算

最后计算

14×1=14

14×11

14×2=28

14×10=140

28+140=168

14×3=42

14×9=126

42+126=168

14×4=56

14×8=112

56+112=168

14×5=70

14×7=98

70+98=168

14×6=84

14×6=84

84+84=168

师:

根据反馈整理成表格1。

   

第一步计算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计算

最后计算

400-500元1326%14×1=14

“碧芝”的成功归于他的唯一,这独一无二的物品就吸引了各种女性的眼光。

14×1=14

调研结论: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学院内开发“DIY手工艺品”商店这一创业项目是完全可行的。

14×10=140

手工艺制品是我国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它品种多样,方式新颖,制作简单,深受广大学生朋友的喜欢。

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在追求新颖,追求时尚。

追求个性,表现自我的消费趋向:

购买行为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比起男生热衷于的网络游戏,极限运动,手工艺制品更得女生的喜欢。

14+14+140=168

月生活费人数(频率)百分比

2003年,上海市总人口达到1464万人,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地区。

1、DIY手工艺市场状况分析师:

大家表现很不错啊!

都能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不过我注意到14×1和14×11的分拆还是没有避开两位数乘两位数啊。

生:

这个不要了。

已经有很多方法了。

生:

可以把11套书,再分拆。

创业首先要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

还要有责任感,要对公司、员工、投资者负责。

务实精神也必不可少,必须踏实做事;师:

你口述,我来写。

(表格2)

创新是时下非常流行的一个词,确实创新能力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对我们这种经营时尚饰品的小店,更应该勇于创新。

在这方面我们是很欠缺的,故我们在小店经营的时候会遇到些困难,不过我们会克服困难,努力创新,把我们的小店经营好。

生:

这样的话我有更简单的。

师:

我来记录。

(表格3)

第一步计算

第二步计算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所辖的“促进就业基金”,还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担保,贷款最高上限达到5万元。

第三步计算

最后计算

14×4=56

14×4=56

14×4=56

56+56+56=168

生:

我觉得只要14×4=56,56×3=168就行了。

生:

我只要一个式子:

14×3×4=168

师:

14×3×4=168大家看得懂吗?

生:

14×3×4,中24×3就是先算3套,一共4堆,就再乘以4。

师:

奥,看来不仅可以分2堆、分3堆、4堆都是可以的,大家方法真多,而且越来越简单。

看起来真是多想出智慧!

……

这课中我把重点定位于:

在计算的多样性中选择计算的最优化,最后才是认识竖式计算的一般性。

避免迎合表面的假分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转化过程,引发学生计算思考。

【思考】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它的本意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间的方法的多样化,而不是指每一个体的方法多要多样化,不要求学生对同一计算掌握多种算法。

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创新,而不是千篇一律。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

在如何更有效地使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相互促进,我们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1、计算方法的优化。

算法的优化是让学生在群体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在个体感悟的前提下实施优化。

因为优化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再构建过程,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行为和自主的活动。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

对于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容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

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2、传承优秀数学文化。

中国优秀数学文化非常丰富,乘法口诀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们的计算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我们在三年级进行了“巧算24点”的数学游戏介绍,计算中的技巧方法讲解;五年级进行了两个两位数相乘的巧算:

十位数互补,尾数相同,其计算方法是:

头乘头后加尾数为前积,尾自乘为后积。

如48×68=3264。

计算程序是4×6=2424+8=3232为前积,8×8=64为后积,两积相连就得3264。

还有两个头相同,尾互补数相乘的巧算;两个十几的数相乘的巧算等。

让学生在发现探索中学习掌握,事实证明,这些优秀的教学文化不但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有帮助。

三、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紧密结合

曾有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

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

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

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算法使算理具体化。

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视算理和算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案例三】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

首先这位老师从一个同学的生日引出分蛋糕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

的算理。

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分饼。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出的两种含义,这个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课件的生动演示更能学生明白分饼的过程。

【思考】在这节课中学生在不断地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地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在合作、比较、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也给学生留出了操作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而本环节中,用动手操作来解释答案到底是四分之三还是四分之一成为必然,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照着课本“例行公事”或按着老师的旨意被动行事。

这样的动手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直观刺激下,学生对算理理解得十分清晰。

但是,可能好景不长,当学生还流连在直观形象的算理中,马上就面对十分抽象的算法,接着的计算都是直接运用抽象的简化算法进行计算。

如在四年级利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教学时,这方面的教学让很多老师都很“头痛”。

学生在刚学的时候,掌握得不错。

但很多式子在一起要判断能简算的简算时,很多学生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正是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了解不够深入。

如:

75+25×3往往很多同学做成(75+25)×3,以为是利用了乘法分配律。

原因是对乘法分配律这算理理解得不透彻。

因此,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剪拼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总之,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4、形成技能与解决问题共同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不再设置专门的“应用题”领域,而是注重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现在的计算课,能否担当起以往应用题教学的重任?

如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与形成计算技能之间的矛盾?

计算本身的问题如何解决?

不难发现,为了体现计算与应用的密切联系,在计算教学时不少教师总是从实际问题引入,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后,马上就去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

表面上看,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学生常常是算式列对了,计算错误率却很高。

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未达到目标,于是再反过来进行大量的训练,使得不少学生短时间内似乎计算正确率和速度提高不少,但实际上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计算技能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更严重的是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四】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

本单元的《实际问题与方程》中的5个例题中都无一例外地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

如果是一课时完成两个任务,学生吃不消,尤其是班额较大的班级。

因此,可分开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先解较复杂的方程,先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技巧,落实基本技能目标。

第二课时再完成列方程解决问题。

这样下来的问题确实少很多,这样令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现在的教材是希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计算的技能。

总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从数学教育本质的角度出发,以计算教学基本矛盾的解决为导向,促进计算教学的深入改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选择有效的计算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亚明.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

宁波出版社.2005.22-24

[2]曹培英.计算教学.江西:

江西教育出版社.

[3]罗俊荣.算法多样化与优化.教学月刊.2003(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