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7961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

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

1.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是气候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②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自然特征。

(1)位置:

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③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亚欧大陆的腹地。

(2)地形: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

(3)气候:

干旱为主的④气候,降水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⑤,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随之减少。

(4)植被:

自东向西形成以⑥、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2.生态环境脆弱。

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⑦,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植被⑧,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⑨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⑩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⑪、过度开垦。

三、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和重点

1.内容:

预防⑫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原则:

坚持⑬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⑭、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重点:

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⑮地进行综合整治。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对策和措施

对策

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发展⑯农业,

合理载畜,合理调配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封沙育草,建设防沙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退耕还林还草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⑰,推广使用沼气和省柴灶

控制⑱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我国西北地区实施的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⑲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重点一荒漠化的类型

1.沙漠化

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沙漠化不等同于荒漠化。

沙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荒漠化还包括石漠化和土地次生盐碱化。

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石质荒漠化

(1)定义:

在我国石质山地,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后,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化的景观,这就是石质荒漠化。

(2)典型分布区——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和南方红壤区

①西南地区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贫瘠,且降水多而集中,对地面冲刷强烈,再加上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地面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失去保护,造成石质荒漠化。

②红漠化:

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受流水侵蚀,导致红壤土层变薄甚至缺失,岩层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3.土壤盐碱化

由于不合理灌溉或只灌水不排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不合理灌溉(如漫灌、洼灌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随水上泛至土壤上层乃至表层,水分蒸发而盐分保留在作物根区,形成次生盐碱化现象。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图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建设。

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风蚀和水蚀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B.新疆荒漠化主要是水蚀作用造成的

C.山西省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

D.内蒙古高原荒漠化主要原因是风蚀

2.下列地区与其主要荒漠化现象相符的是

A.华北平原——石质荒漠化B.黄土高原——土壤盐碱化

C.云贵高原——土地沙漠化D.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

【参考答案】1.B2.D

【全解全析】1.读图可知,风蚀和水蚀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新疆位于西北内陆,降水稀少,流水侵蚀弱,风力侵蚀作用明显,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作用造成的;山西省煤矿企业多,矿山开采加剧荒漠化,所以山西省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内蒙古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其荒漠化主要原因是风蚀。

故选B。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北平原主要是土壤盐碱化;黄土高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易出现土地荒漠化现象,但不是土壤盐碱化;云贵高原为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分布广,易出现石质荒漠化;江南丘陵的土壤为红壤,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易出现红色荒漠化。

故选D。

重点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的成因

自然因素的影响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深居内陆,高原、山岭阻隔

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

多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土壤发育差

为荒漠化的发生

提供了物质来源

动力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

冬春季节,西北风强劲

为风沙向东、南方向

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重要条件

气候异常使脆弱

的生态环境失衡

气候变异

多雨年份利于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速荒漠化进行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

分布区及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草药材分布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

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

利用不当

绿洲: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3.荒漠化的治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读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略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湿地萎缩

2.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

A.过度放牧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D.水资源利用不当

【参考答案】1.B2.B

【全解全析】1.由图示经纬度可知,甲地位于我国内陆内蒙古北部,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因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故选B。

2.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毫米,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度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

故选B。

重点三沙尘暴的成因及影响

1.沙尘暴的成因

(1)自然原因

①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只有足够的冷空气才有可能形成强的气压梯度,形成大风。

②丰富、干燥、疏松的沙尘物质是沙尘暴形成的地面条件。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春天气温常常偏高,土壤解冻的时间比往年提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而北方地区冬、春季节降水少,地表土壤干燥、疏松,植被还未形成,难以抑制沙尘暴的形成。

③沙尘暴的形成要有不稳定的地表热层结构。

在沙尘暴发生的前几天往往有持续高温天气,从而促进上升气流的活动,增强气流对地面的扰动,所以在冷暖交替的春季最易形成沙尘暴,我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3—4月。

(2)人为原因:

滥垦、滥牧、滥伐、滥用水资源,使地面植被减少。

2.影响

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影响大气质量,严重时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出行,干扰人们生活。

但沙尘暴也塑造了黄土高原,促进了物质转移;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饵料;可以抵制酸雨(沙尘呈弱碱性);可以缓解全球变暖。

(2017·江苏卷)中央气象台2017年5月5日6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图10为运用3S技术生成的“5月5日8时至6日8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

1.本次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为

A.甲B.乙C.丙D.丁

2.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A.传播流感病毒,诱发呼吸道疾病B.增加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

C.加重大气的酸性,腐蚀文物古迹D.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参考答案】1.AC2.BD

【全解全析】1.读图可知本次沙尘暴主要位于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交界地区,沙源来自于西北方向的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

2.扬尘、沙尘暴天气,导致空气中尘土飞扬,能见度降低,增加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重点四水土流失

1.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越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地处多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黄土土质疏松,地表裸露,容易被侵蚀;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

(2)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产生的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

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过度樵采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露天开矿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争和营造宫殿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滥用土地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4.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

保塬、固沟、护坡。

①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固沟工程”;②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护坡工程”;③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保塬工程”。

(2)农业技术措施:

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

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3)生物措施:

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不同地段综合治理措施图解如下:

【反思归纳】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

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

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A.草场退化、水土流失B.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

C.湿地破坏、森林锐减D.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2.治理图中乙处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A.小流域综合治理B.建立湿地保护区

C.发展立体农业D.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参考答案】1.B2.A

【全解全析】1.从图中看出,甲地位于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地盐碱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的旱地耕作区,水土流失严重。

故选B。

2.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措施。

故选A。

我国的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在进行国土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

读我国局部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三个地区国土整治的主要问题是

A.甲——防治荒漠化;乙——防治土壤盐碱化;丙——防治水土流失

B.甲——治理沙尘暴;乙——保护沿海红树林;丙——治理“红色沙漠”

C.甲——预防低温冻害;乙——治理水土流失;丙——防治暴雨洪涝

D.甲——治理水土流失;乙——防治土壤盐碱化;丙——改良酸性土壤

2.乙地区主要生态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中也必须加以重视。

解决此类问题,下列做法中最合理的是

A.将洼地改为丘陵,便于流水排泄B.大规模降低土温,减少增发

C.增加需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D.增加农业机械投入,兴修水利工程

下图为我国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

读图完成3—4题。

3.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

①盆地边缘地区②河流上游地区③盆地中央④绿洲地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C.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D.大量开采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破坏植被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据此回答5—6题。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D.干旱和大风现象

6.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A.平整土地B.修水平梯田C.深耕改土D.造林种草

下图是我国西部内陆干旱区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

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8.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区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量增加B.土地荒漠化加剧

C.水土流失严重D.洪涝灾害多发

9.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D.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该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区的

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

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

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

黄土高原上的塬、坡、沟众多,水土流失严重。

当地人根据不同地貌特点,采用“保塬、护坡、固沟”等办法,取得了治理与发展并重的良好效果。

读图,完成3—4题。

3.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是

A.地处季风与非季风、水田与旱地的过渡地带

B.夏季冷锋形成的暴雨多

C.高原形成时即沟壑纵横

D.黄土土质直立性强

4.“保塬、护坡、固沟”措施正确的是

A.在塬面上恢复自然植被B.在坡面上全部植树种草

C.加固河沟堤坝防治洪水D.在塬面和缓坡上适当开垦耕地

若尔盖地处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部,属新构造运动上升区,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若尔盖地区滥采乱挖泥炭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下图为1990—2016年若尔盖地区不同级别荒漢化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5—7题。

5.若尔盖地区被称为黄河“蓄水池”,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丰富B.湿地广布

C.畜牧业发达D.人口稀少

6.1990—2016年,若尔盖地区

A.荒漠化总面积持续增加B.中度荒漠化变化幅度最大

C.轻度荒漠化减少速率先快后慢D.重度荒漠化面积以减少为主

7.推测若尔盖地区经济支柱是

A.靠天养畜牧业B.物流业

C.农产品加工业D.软件开发业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塞罕坝地区地处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历史上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

自清末以来由于大规模开围放垦和战争、山火等原因,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成为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

1962年,塞罕坝设立林场。

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不足10%。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塞罕坝建成林地约7.5万公顷,并在大面积单一人工林的基础上,通过小面积抚育砍伐、“引阔入针”“林下植树”等措施,逐步形成了以人工纯林为顶层,灌木、草、花、次生林间种的复层异龄混交结构,环境优美,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

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位置。

(1)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分析塞罕坝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2)分析塞罕坝土地沙化的自然原因。

(3)从气候角度推测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的原因。

(2018年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1—2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4.“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5.(2018年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6.(2016•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

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1)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

(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

(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

、、。

(4)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

7.(2016•上海卷•节选)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1)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2)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3)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8.(2015•上海卷)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D2.D

【答案】3.D4.C

【解析】3.塔里木盆地中部为自然荒漠,河流上游人类活动稀少,盆地边缘地区和绿洲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分布区,由于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而导致土地荒漠化。

4.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

【答案】5.A6.D

【解析】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包括轮荒的耕作制度和露天开矿等。

6.水土保持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但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答案】7.A8.B9.D

【解析】7.读图结合图例可知,Ⅰ区域灌木林及农居地、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故选A。

8.以祁连山的位置判断该地区位于干旱地区,图示Ⅰ位于Ⅱ的河流上游地区,结合上题分析,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使中下游的水量较少,则土地荒漠化加剧。

故选B。

9.该地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河流上游若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荒漠化加剧,则生态环境恶化,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