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7899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docx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docx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此阶段,要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科书将1~5各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将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

教科书加强了数概念教学,帮助学生从数概念的各个方面进行认识。

在1~5的认识中,教科书完整地呈现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数——抽象出数——摆相应数量的实物(从3开始摆几何图形,增加兴趣,为学习几何知识打基础)。

在分别认识了1~5的基础上,通过计数器感知相邻两个数的关系,运用点子图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

同时,适当地渗透了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教科书通过多种方式将数与形、式与图适当联系起来。

在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中,教科书借助情境图、过程图等直观演示,强调加减法的含义。

在计算时,教科书借助对话框,突出算法的多样化,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学生已经会认、读1~5各数,对于1~5的加减法,大多数学生也会计算。

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有两个难点。

一是写数字,初入学的小学生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比如:

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位置搞错;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写5、2、0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写得不整齐、不匀称。

二是对加减法的含义的理解,虽然有部分学生能很快说出1~5的加减法的计算结果,但更多的是一种记忆,对于加减法的含义并不清楚,算理也并不明白,教学中要加强对加减法含义的教学。

1.把写数字作为教学重点,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教学写数字时,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书写范例,弄懂写数字的起点、笔顺、终点的标志,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2.分与合既是数概念的重要方面,也是计算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时,不能仅仅让学生会背、会唱读,而是要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建立表象,便于学生记忆。

3.在加减法含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情境图、直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要注意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看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算式的意义”等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4.充分发挥每一道练习题的价值,把解题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要给学生留出读题和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和同伴交流的机会,并带领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过程:

认真读题,弄清题目的意思;仔细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倾听交流,学会和他人分享;静心解答,将自己的思维外化;耐心检查,培养反思能力。

第1课时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4~16,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和P18~19“练习三”第1、2、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读、写这5个数。

2.借助计数器、点子图、小棒等学习用具,感知后一个数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增加1得到的,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5各数的基数含义。

▶教学难点

1~5各数的写法,初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14~15情境图。

 

师:

你们看!

李奶奶家的院子里热闹极了!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

图中有小狗、鹅、小鸡、花、李奶奶、小鸟等;有的学生会说出物体具体的数量,但有些学生观察到的信息是凌乱的,不全面的。

师: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都记不住了,想一想,怎样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想到画下来、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直接写数等方法。

师:

这么多方法,哪种方法最简单呢?

(直接写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5各数。

(板书课题:

1~5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用数表达的迫切需求,自然引入新课。

二、认读1~5各数

1.认识“1”。

师:

说一说,图中能用数字“1”来表示的有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回答:

1只小狗、1栋房子、1位老奶奶、1个盆。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字卡片“1”,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

师:

大家找到这么多数量是“1”的人或物,真了不起!

我们也可以用小棒来表示这些人或物的个数。

比如,1只小狗我们用1根小棒表示。

(教师出示1根小棒)这1根小棒就表示1只小狗。

想一想,这1根小棒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1根小棒还可以表示1栋房子、1位老奶奶、1个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1朵花、1个水杯、1张书桌等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物体都可以用1根小棒表示。

【设计意图】从情境图中个数是“1”的物体出发,由实物图抽象出数字“1”。

在此基础上回归生活,对“1”的意义及时进行拓展提升,使学生理解“1”不仅可以表示1个动物、1株植物,还可以表示1个物品、1栋房子等。

事物的属性不同,但它们的个数都是“1”,所以都可以用“1”来表示,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字“1”的有效建构。

2.认识“2”。

师:

数一数,图中有几只鹅?

【学情预设】2只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字卡片“2”,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

师:

2只鹅可以用几根小棒表示呢?

请大家在桌子上摆一摆。

指名到黑板上来摆。

师:

2只鹅可以用2根小棒表示,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也可以用2根小棒表示?

【学情预设】学生会想到食盘、箩筐的数量都是2个,都可以用2根小棒表示。

师:

食盘、箩筐的数量都是2个,它们的数量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地方藏着“2”呢?

【学情预设】学生很容易找到身体中的“2”,比如2只眼睛、2只胳膊、2只手等。

【设计意图】认识“2”的方法与“1”基本相同,也是师生共同完成的。

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到能用“2”表示的物体,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我们身边,加深学生对“2”的意义的理解。

3.认识“3、4、5”。

师:

图中还剩下什么物体我们没有数过?

它们的数量又是多少呢?

选择一个数一数,看它有几个,并用小棒摆一摆,再想一想该用数字几来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

3盆花,可以用3根小棒来表示,用数字“3”来表示。

(教师追问:

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3”来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3只蝴蝶、3只小鸟都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

预设2:

4只小鸡,可以用4根小棒来表示,用数字“4”来表示。

(教师追问:

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4”来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4朵向日葵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

预设3:

5个南瓜,可以用5根小棒来表示,用数字“5”来表示。

(教师追问:

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5”来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5个玉米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在黑板上贴数字卡片“3”“4”“5”。

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将4根小棒摆成正方形,将5根小棒摆成正五边形。

【设计意图】前面的环节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的。

从实物中抽象出“3”“4”“5”的过程,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体会1~5的基数意义

1.根据口令拿小棒。

师:

你能拿出数量是“1”的小棒吗?

你拿了几根,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情预设】学生举起1根小棒。

师:

你能拿出数量分别是“2”“3”“4”“5”的小棒吗?

同桌互相检查下,看谁拿得对。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拿出相应的小棒,同桌互相检查。

2.根据物体的数量拿数字卡片。

教师出示小棒,让学生根据小棒的根数拿出对应的数字卡片。

例如:

教师出示3根小棒,学生就迅速拿出数字卡片“3”。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抽象的数回到实践中去,通过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在操作与实践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教学提示】

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感受先拨1颗珠子是1,在1的基础上,再拨1颗珠子是2……认识到后一个数是由前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

四、感知数的顺序

1.逐步感知1~5的顺序。

课件出示计数器,计数器上有1颗珠子。

 

师:

计数器上拨了几颗珠子?

用几来表示?

课件继续演示,依次增加一颗珠子,让学生说出现在有几颗珠子,用几表示。

【学情预设】学生会依次说出1、2、3、4、5颗珠子,分别用1、2、3、4、5这些数来表示。

2.课件出示点子图。

 

师:

这儿有一些点子图,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请两名同学上讲台摆。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会按照之前学习的数的顺序从小到大排,也可能有学生会从大到小排,两种排法都要予以肯定。

3.给数字卡片排序。

课件出示卡片,同桌间交流后排序。

 

【学情预设】学生能很顺利地给这5个数排序。

教师可以追问:

1的后面是几?

5的前面是几?

3在谁的前面又在谁的后面?

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计数器拨珠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1~5的数序,认识到后一个数是由前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通过给点子图排序,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直观化,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最后通过给数字卡片排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的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数感。

五、教学1~5的写法

师:

现在我们对1~5这几个数都比较熟悉了,首先观察一下这5个数分别像什么。

师:

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怎么写这些数。

(播放1~5的书写视频)下面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这几个数字。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示范,一边写一边指导,强调写满格。

学生在教科书中的写字格中描写,教师巡视,发现写得好的要表扬、展示,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同时注意学生写字姿势的培养。

【设计意图】直接呈现写数字范例,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从哪儿起笔、怎么拐弯、何处收笔。

实体数字、虚线数字、空格等练习方式并存,便于学生把握每个数字笔顺的方向、布局,既规范学生写字,又能使学生感受怎样书写才美观,养成认真仔细的书写习惯。

六、应用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第1题。

【教学提示】

写字时提醒学生做到三个一:

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本子一尺远。

书写要工整、干净、美观。

师:

请你拿出尺子连一连。

【学情预设】学生完成这道题比较轻松,只要将物体的实际个数数清楚就能准确连线。

2.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第2题。

【学情预设】这道题是在数数的基础上写数,对有些学生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先让学生说出每种动物的数量是几,再指导学生规范书写。

3.完成教科书P18“练习三”第1、2题。

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第1题:

先引导学生读题,并结合书上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应根据上面给出的数来涂色,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

第2题:

有的学生可能不明白题目的意思,先让学生明白要按1~5的顺序连线,再让学生说一说1~5的顺序,带着学生找一找1~5的位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逐步带领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先要认真读题,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再仔细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还可以引导学生细心检查,逐渐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4.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5题。

【学情预设】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白范例中的同学是怎么表示1、2、3的,再独立完成。

学生的表示方法有很多,交流时注意只要表达的意思正确就可以。

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1~5来表示?

请你下课后找一找,再与同学说一说。

【设计意图】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七、课堂小结

师: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中之重是带领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理解数的意义。

教师将数的意义的理解蕴含在多个活动中。

例如用小棒摆数,将现实生活中的数进行初步抽象,使学生认识到,不管什么物体,只要数量是1的,都可以用1根小棒来表示。

这样直观、形象和生动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数的含义。

根据小棒数量找数字卡片等活动则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数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感。

虽然学生对1~5各数在学前就有所了解,但上课时发现,他们很难做到有序观察和整体全面地观察,以及完整地表达,需要教师有效引导。

另外课后还要让学生加强数字的书写练习。

▶作业设计

作业P6第二、三、四题。

二、zhào照yàng样zǐ子,kàn看shù数tú涂sè色。

 

三、shǔ数yì一shǔ数,xiě写yì一xiě写。

 

四、cāi猜shù数。

(xiě写yì一xiě写)

 

参考答案

二、涂色略

三、53124

四、43

第2课时比大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7,完成教科书P17“做一做”及P18~19“练习三”第3、4、6、7、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来描述5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在用具体事物比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发展初步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培养符号意识。

3.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规范书写、积极表达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会用符号来描述5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符号“>”“<”“=”的含义,会区分“>”“<”。

▶教学准备

课件,9只猴子、3个桃、2根香蕉、4个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科书P17情境图。

 

师:

小猴子们到野外聚餐,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

【教学提示】

数数的时候,要注意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

写数的时候,注意书写的姿势及数字的规范。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图中有猴子、桃、香蕉、梨,也有的学生会说出猴子及各种水果的数量。

师:

图中有几只猴子?

几个桃?

几根香蕉?

几个梨?

请大家数一数、写一写。

【学情预设】图中有3只猴子,3个桃,2根香蕉,4个梨。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通过数一数、写一写的活动,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师:

想一想,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分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要想知道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不够分,就是要把猴子的只数与水果的数量进行比较。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大小。

(板书课题:

比大小)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

二、设疑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

师:

1只猴子吃1个桃,桃够分吗?

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

用数数的方法来比较。

猴子有3只,桃也有3个,猴子和桃的数量同样多,所以桃够分。

师:

请你摆一摆,排一排,让别人一眼就看出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

学生操作,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摆猴子与桃的图片。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比多少”时的经验,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并且说明1只猴子对应1个桃,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

 

师: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

大家看,左边的3只猴子可以写成几?

右边的桃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左边写“3”,右边也写“3”)猴子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同样多)对,3和3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同样多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3=3。

(板书“=”)

师:

“=”是等号,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表示这两个数相等。

带领学生读一读:

3等于3。

(板书:

等号3等于3)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强调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且一样长。

师:

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特点?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等号两边的数相等;等号两边是两个相等的数。

【教学提示】

注意可以用不同形式表示比较的结果。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说一说猴子与水果数量比较的情况,再引入符号表示。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指出,可以用“=”表示相等。

将“3与3同样多”等写成“3=3”,并讲解“=”的读写法,让学生感受到使用“=”的合理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2.学习“>”。

师:

每只猴子分1根香蕉,够吗?

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可以自己动手摆一摆哟!

学生操作,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摆猴子与香蕉的图片。

 

【学情预设】预设1:

不够,因为3只猴子比2根香蕉多或者说2根香蕉比3只猴子少。

预设2:

因为猴子比香蕉多,所以不够分,3比2大,可以用3>2来表示。

预设3:

因为香蕉比猴子少,所以不够分,2比3小,可以用2<3来表示。

学生在汇报时可能表达不清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

因为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大,所以每只猴子分1根香蕉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用“3大于2”来表示。

(板书:

3>2)

师:

“>”是大于号,它读作“大于”,跟着我读一读:

3大于2。

(板书:

大于号3大于2)

师:

请你观察,大于号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大于号的左边开口大,右边尖尖的;大于号的左边是较大的数,右边是较小的数;大于号的开口对着较大的数,尖角对着较小的数。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大嘴巴对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

你会写“>”吗?

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

3.学习“<”。

师:

每只猴子分1个梨,够吗?

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先让学生摆一摆,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4”。

 

【学情预设】预设1:

猴子有3只,梨有4个,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梨多出来了1个;猴子摆了3只,梨摆了4个,猴子和梨一一对应,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

预设2:

3比4小,4比3大,所以梨够分。

如果学生可以说出“4>3”的式子,让学生说明表示的意义,教师补充;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说明4比3大,反过来说明3比4小,我们还可以用“3小于4”来表示3比4小。

(板书:

3<4)

师:

“<”是小于号,读作“小于”,跟着我读一读:

3小于4。

(板书:

小于号3小于4)

师:

仔细观察,小于号有什么特点?

小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小于号的左边尖尖的,右边开口大;小于号的左边是较小的数,右边是较大的数;小于号的开口对着较大的数,尖角对着较小的数。

师:

你会写“<”吗?

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学习从具体物品中的比较抽象到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体会“>”和“<”的含义,感知符号的数学功能。

4.区分“>”和“<”。

(1)区分两种符号。

指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不同的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或者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和“<”。

师:

“>”和“<”很相似,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区分它们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相同点是“>”和“<”的开口都是朝着较大的数。

不同点是大于号开口在左,小于号开口在右。

(2)利用儿歌记忆符号。

师:

请你观察前面三道式子,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表示左边的数与右边的数同样多,“>”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儿歌帮助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和“<”,从意义上理解并进行区分。

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符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17“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

让学生先用手势表示两种事物数量的大小关系,完成后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最后读一读这几道式子。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指名回答说说为什么用这个符号。

2.完成教科书P18“练习三”第3、4题。

第3题:

先让学生明白“数一数,比一比”的意思,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享,找出错例进行订正。

第4题:

先数有几头大象,然后借助“你还想数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选动物数一数,教师及时观察学生数的过程,看学生是否掌握有序数1~5各数的方法,并及时评价。

3.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6题。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因为不理解题意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首先让学生读懂题目要求,明确:

要根据文字的意思,先用涂色的方式表示两种图案的多与少,再用符号表示两种图案数量的大小关系。

最后一小题有多种答案,涂1个、2个、3个都是正确的。

4.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7题。

独立观察并思考,再填空。

师:

比较“4>2”和“2<4”,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感受:

两个数的位置不同,所用的数学符号就改变了,但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不变。

5.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完成。

【学情预设】学生按珠子颜色的变化规律给最后一个珠子涂色,最后再数出有4个黄珠子、4个绿珠子。

引导学生说出4=4。

6.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教师有意识地激发矛盾,引发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他说的不一定对,关键是看篮子里有没有桃。

如果他的篮子里一个桃都没有,他说的就是错的;只要他的篮子里有一个桃,他说的就是对的。

四、课堂小结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认识了哪些新的符号?

你能说说这些符号的意思吗?

怎样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和“=”。

相同数比大小用等号;不同数比大小,用大于号或小于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停留在知识表面,而是注重挖掘蕴含在知识深处的思想方法。

让学生对简单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这节课渗透的数学思想有:

一是符号化思想,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比大小的结果,教师再引入数学符号,并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合理性和简洁性;二是化归思想,当有多种水果摆在面前时,一种一种地考虑,这本身就是化复杂为简单的化归思想的运用;三是一一对应思想,在比较的过程中,这种思想充分展露。

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说的时候知道谁大谁小,写“>”和“<”的时候却写错了,这需要有一个慢慢熟练的过程。

▶作业设计

作业P7第一、三、四题。

一、bǐ比yì一bǐ比,xiě写yì一xiě写。

 

三、xiān先tú涂yī一tú涂,zài再bǐ比yì一bǐ比。

 

四、□lǐ里kě可yǐ以tián填jǐ几?

参考答案

一、1.5>42.3=33.2<3

三、3=34>32<3(涂色略,后两题答案不唯一)

四、1315(前三小题答案不唯一)

第3课时第几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0,完成教科书P20“做一做”和P23“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说明相关物体有几个和某个物体是第几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初步积累观察经验。

▶教学重点

认识几和第几。

▶教学难点

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