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7698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docx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docx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

第一章

1、社会政策的概念:

社会政策是政府在某种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某个社会性目标,采取的的社会性行动总和。

2、社会政策的实质:

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3、社会政策的历史:

4、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

第二章

1、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

一、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

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1)内容:

a.教区负责供养教区内无依无靠的贫民;b.根据贫民的类型,分类施助(有劳动能力的送入工场劳动-没有劳动能力的,送入救济院或提供院外救济;-无依无靠的儿童,提供学徒训练机会。

(2)影响:

a.政府开始承担保障公民基本需要的责任;b.奠定了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c.各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模版。

2.工业化对社会政策的促进作用:

(1)工业化带来的风险;

(2)传统的生活保障制度的丧失(3)流动加快与传统社区家庭功能的淡化(4)工人运动的发展(5)对贫困新的认识

3.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1)俾斯麦的政策:

胡萝卜加大棒

(2)社会保险法:

-1883工人医疗保险法-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70岁以上)(3)俾斯麦模式

汉堡制:

1788年是对济贫事务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因起源于德国的汉堡市得名。

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①英国政府在德国之后也在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试图用社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失业等社会问题;②同时,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人们认识到政府可以并且应当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和再分配政策来刺激需求和促进就业,从而为“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关键性的经济学理论支持。

.

福利国家:

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他们的总和。

本质:

国家承担保障公民基本需要的责任;

代表:

北欧国家瑞典、丹麦、挪威等。

有研究者提出福利国家三个世界说,即社会民主型、保守型及自由主体型

国家福利:

政府来承担为民众提供福利服务的主要责任,甚至是全部责任。

2、《贝弗里奇报告》的诞生及其影响:

1942年11月发表全称:

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①主要目的是要削除社会中的“五大病害”:

匮乏、疾病。

无知、肮脏和懒惰;②贝弗里奇提议建立一个国民救助系统予以救助,以补充社会保险系统的不足。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自愿保险,社会保险的六大原则:

普遍全面,均等给付,均等缴费,待遇水平够用,统一管理,分类施保

社会保障成功运行的三大前提条件:

1儿童津贴,若抚养人在领取社会保险待遇,每个儿童都可领取;其他情况下,除老大外的其他子女都可领取2普惠型医疗卫生服务3充分就业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提出了福利国家的蓝图

3.美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标志:

1935年《社会保障法》

(2)内容:

社会保险+三个现金现金援助计划a.社会保险:

老年及遗属保险:

参保人本人年老后的养老保障及本人死亡后遗属(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雇主缴费,被动失业时可以领取)

b.现金救助盲人、孤儿及未列入老年及遗嘱保险范围内的老年人(3)意义:

1从私人福利向公共福利转向2联邦政府开始介入地方社会福利事务

1.福利国家的危机

(1)合法性危机:

对福利国家的批判、质疑。

左派:

福利国家不够“左”,未能达到福利国家的目标新马克思主义:

福利国家没有根本消除阶级剥削。

女性主义:

福利国家将对妇女的歧视合法化了

右派哈耶克和弗里德曼:

福利国家损害了自由,表现为:

1福利国家否定了人们对服务的选择权2福利国家的再分配制度使在经济中创造财富的人收到了损害3福利国家导致高税收和政府借贷4福利破坏了工作伦理和文化5国民保险的原则是一个骗局

(2)财政危机:

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滞胀使福利国家不堪重负

2.福利国家改革:

1削减福利开支:

强调个人责任,救助只面向2)改变社会保障待遇计发方式待遇与CPI挂钩3鼓励、支持私营保险的发展4)中引入准市场

英国为例:

1撒切尔夫人把失业作为一个政策工具,放弃了贝弗利其的充分就业原则,把抑制公共支出作为政府的另一个政策目标.

2改革社会保障体系3四个方面改革a引入人头税代替地方税b1988年制定的住房法案允许私人机构管理地方公共住房c教育改革法强化了父母对子女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将地方教育当局的学校转化为直接由中央政府资助的学校d改革健康服务,引入内部市场或准市场。

第三章社会政策研究发展历史

早期社会政策学科的特点:

一、缘起:

社会政策一词最先是由德国人提出来的,对社会政策的研究也发源于德国。

二、形成发展

1、1950英国蒂特马斯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第一位社会行政学教授,标志该学科到达法定年龄,迅速在英国许多大学被承认是一门大学科。

2、蒂特马斯社会政策的研究取向:

三个长处两:

1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价值中立2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上3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的多

不足:

1单一价值取向2非理论取向

对蒂特马斯研究的挑战:

1社会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和其他高等学府获得了长足的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科的复兴,提醒人们注意还存在着具有其他取向的理论3女性主义者的批判把注意力引向了福利国家背后的父权主义的假设4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危机进一步降低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形象和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促使学术届对当代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大问题做出系统的理论反思。

3、美国社会政策研究体系的形成;1951年美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勒纳撰写《政策科学:

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

发展:

1、从1930-1960政策研究试验期2、1960-1980探索政策解决方案时期3、20世纪80年代以来促进政策过程时期。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

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1共同决定了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2、有效的满足了社会需要,总体上也有利于个人需要.

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一、:

1.社会政策主体基本含义:

指发起或参加与这一过程的行动者

2.社会政策的角色

(1)行动的责任者

(2)组织者(3)资源提供者(4)社会服务直接提供者

3.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层次:

(1)责任层次:

制度模式,按以政府为主;各种方式去满足人们各种需要,补救模式(剩余模式、残补模式)、

(2)角色层次(3)公共行政层次

4.社会服务领域中的组织体系:

商业性服务机构;初级群体;互助组织;就业组织;志愿组织;政府组织(为主);非营利组织

5.民间组织概念:

政府组织体系外各种民间非企业性组织总称

6.民间组织三种形式:

社会团体、民非、基金会

7.政府的主体作用:

1)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

(2)资源提供者(3)社会服务提供者

当代福利模式的优缺点:

1普遍性2稳定持久性3福利性/公平性。

1效率低2个人依赖3选择自由

基非营利组织的本特征:

1非营利性2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3公共性的4有多样化的资源支持系统,。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

以两种方式在社会服务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1中介组织的介入2直接提供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发展趋势:

数量规模服务质量上升,日趋专业化,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角色:

参与者和实施者,合作伙伴,政策咨询者,服务提供者)

8.其他组织在社政体系中作用:

(1)就业组织:

①概念:

人们在其中就业的组织②基本特点:

责任对象是其雇员③在福利体系中责任:

承担雇员基本社会保障费用,为员工提供必要社会福利性服务,为政府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财政支持。

责任:

1承担雇员基本社会保障费用2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3为政府的社会政策行动和社会福利事业提供财政支持

10.现阶段社会政策主体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1)社会政策主体模式变化的国际趋势

1、不干预——干预——有限责任。

直到工业革命后的100多年的时间里,欧美工业化国家中在关于政府的责任和角色的理论上一直是“不干预主义”占上风。

2、19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社会福利事务的干预,特别是“福利国家”,

3、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理念的影响下,目前许多国家中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责任和作用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

(2)多元福利模式的发展:

近20多年来,各国社会政策主体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从过去的国家福利模式向“多元福利模式”的转化。

主张国家福利体制过分强调国家责任,私人福利损害社会公平原则和贫弱群体的利益,要求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3)当代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

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理关系可以概括为分工、合作和监督等方面。

分工,既有纵向分工,又有横向的分工;合作,是政府和民间组织在社会政策行动上共同承担和完成社会服务项目;监督,是政府和民间组织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政策行动的监督机制,通过相互监督,从而使双方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行为都更加合理化。

(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及政府与民间机构关系的重组

①我国社会政策财政责任主体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社会政策行动主体正在从过去基本上由政府负责的模式,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包括企业、社区、民间组织和个人在内的多元化的社会政策主体模式。

②我国社会服务机构主体的变化:

我国社会政策财政责任主体的变化;我国社会机构主体的变化

11.社会政策的对象界定:

指一个行动所指向的客体,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

12.分类:

基本原则:

一般性对象和专门的对象。

运作方式:

普遍性和选择性对象。

(1)普惠型福利模式:

普遍性社会原则,倾向与不加区分的给群体或某些社会群体中的所有成员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

选择性福利模式:

特殊社会关照原则社会因首先关照社会特困人群。

(2)“普惠”的利弊:

a利:

对象面宽、操作简便、能够防止或降低“贫困烙印”现象,促进社会整合,降低各类群体之间因福利分配的差异而导致的社会矛盾。

b弊:

开支巨大,效率和效果难以保证

(3)“选择”的利弊:

a利:

能够集中使用福利资源使工作效率提高,避免或降低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降低普通人对福利的依赖。

专门针对困难者,可以收到较好的再分配效果。

b弊:

操作一般比较复杂。

受益对象选择失误,既会导致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又可能导致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排除在外,还较难避免“贫困烙印”现象。

(3)发展阶段:

在过去长期的历史中各国的社会福利一直是以选择性福利模式为主。

19世纪80年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普惠型福利模式的出现。

二战后,在欧洲的“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中,普惠型福利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最近20多年以来,一些国家的社会政策又逐渐向选择性福利模式倾斜。

在学术界,不同的社会福利理论流派对此问题也持不同的理论立场。

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强烈地支持普惠型福利模式;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则主张在社会政策行动中更多地采用选择性福利模式。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政策体系明显具有普惠型福利模式的特点,但改革开放以来,选择性福利的特点又逐渐突出。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前一阶段选择性福利的发展倾向有新的反思,提出应适度增大普惠型福利供应的建议。

14.社会政策的受益者分析:

社会政策的受益者是指从一项社会政策行动中具体获得好处的个人或群体。

社会政策受益者分析的基本视角可以概括为事实分析和价值及道德分析两大类:

(1)对受益者的事实分析,对受益者人群及范围的事实分析和对受益者确定过程的事实分析

(2)对社会政策受益者的价值及道德分析:

1从社会价值的角度看,社会政策的受益事实上体现了该社会所公认的基本社会价值:

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社会平等、社会关照、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

2对社会政策受益者的分析还涉及到道德的问题。

社会政策的道德分析主要是看福利受益者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3)社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和间接受益者分析:

①直接受益者分析。

社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是指一项社会政策行动直接帮助的对象。

②间接受益者分析。

社会政策的间接受益者是指从一项社会政策行动中实际获得好处的其他个人和群体。

15.社会政策的受损者分析:

社会政策的受损者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利益受到相对损害的个人或群体。

(1)对受损者的价值及道德分析:

①价值分析:

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人们对此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

在集体主义占主导的文化背景中,政府的高福利社会政策会得到更多的支持,较高的税率和累进税制一般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而在个人主义占上风的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强调个人的责任,纳税较多的群体可能会对增大福利支出持更多的反对意见。

②道德分析:

社会政策行动中的利益受损感也与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

当纳税人认为政府的社会政策是一种道德行为时,“纳税光荣”的观念会更加深入人心;而当他们认为政府的社会政策不恰当地鼓励了非道德行为时,则可能会产生更强的利益损失感。

(2)受损者对社会政策的反应:

①一些人或组织可能会因其眼前个人利益的受损而逃避自己的责任。

②从政治方面看,在实行普选制的国家中,税负较高的群体可能会更多地支持减税立场的竞选者。

③在经济活动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际投资可能更多地流向税费率比较低的国家或地区。

因此,社会支出的总体水平,以及企业和劳动者的税费负担情况会对吸引外资产生一定的影响。

16.弱势群体:

(1)概念:

①指那些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相对低下的群体。

②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

③是按照人群的某种外部特征来划分类别,它往往泛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

此外,弱势群体的概念一般还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和道德评价。

一般说来,只有那些由于自身不可克服的能力障碍,或者由于社会的原因而导致弱势的群体才会被认为是弱势群体。

(2)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①自身原因:

自身生理状况或自身文化技术素质的局限而导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的低下。

②社会原因:

主要有社会歧视,或某些群体所处的较差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

(3)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

①福利救助。

②提供机会。

其主要的途径:

提供就业机会;用立法等手段消除在就业等领域中的歧视。

③增能。

17.社会政策资源

(1)含义:

所谓“社会政策的资源”则是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社会条件。

(2)社会政策资源的形式:

1政府调动社会政策资源方式①税收②专项收费。

包括“受益者付费”和“非受益者付费”两大类。

③国债、利用外资。

2民间:

社会集资、捐赠、志愿者服务、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政府社会支出:

①社会支出:

是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做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也是指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用做实施社会政策的部分。

②对社会支出的测量及统计指标:

衡量一个国家政府的社会支出水平常用三类指标:

人均支出额:

政府社会支出总额/总人口;政府社会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

(社会支出额/政府财政支出总额)×100%;政府社会支出占GDP的比例:

(政府社会支出/GDP)×100%(5)社会支出的结构与类别:

①结构:

对社会支出的分析,不仅要看其总支出额,而且还要看其中支出的结构,即社会支出总额中各项支出额及其比例。

政府社会支出的结构体现了在一定时期中政府在社会政策领域重点投入的方向,也体现出政府社会政策的倾向。

②类别:

A.预算内社会支出与预算外社会支出。

B.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

比例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政策体系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责任关系。

18.政府对社会福利的其他资助方式:

(1)减免税费2)人员调配和物资调拨

19.社会政策的其他经费来源:

(1)项目配套资金:

(2)社会保险基金(3)国际援助(4)民间投入

20.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含义:

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

21.社会政策行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1)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2)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3)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22.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与服。

23.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

从服务传递过程的角度看,社会政策行动中涉及服务受益者、服务机构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关系。

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

社会服务机构向服务的需求方提供服务,以满足其需要,而这种服务所需的费用完全或部分由政府来支付。

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模式。

模式一:

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

①付费方与服务供应方合一。

②该模式的利弊:

保证有稳定和充分的服务供给,按纯福利的方式提供服务,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服务的公共性,避免政府的公共资金流入私人机构。

弊端是可能导致服务机构的高开支和低效率,进而加大政府公共开支的膨胀,同时还可能导致降低服务质量。

模式二:

政府补贴供应方:

①这种模式是政府不负责建设和经营公共服务机构的开支,但可以按照合同向现有的服务机构,使这些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社会福利服务的性质,或承担某些具体的社会福利服务的任务。

②该模式的利弊:

优点:

⑴政府一般不是全面负责服务机构的费用,而只是部分补贴服务服务机构,可以节约公共资金的开支。

⑵公共资金的投入可以直接与机构的表现挂钩,通过评估公共服务机构的表现来决定给其经费投入的多少,或按合同要求服务机构在福利性服务方面达到一定数量和质量标准。

⑶有利于各个服务机构之间形成竞争,从而有利于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

缺点:

服务需求方选择不自由,而且政府对服务机构的评估和监督往往很难奏效。

模式三:

政府补贴需求方:

①政府既不经营也不直接补贴社会服务机构,而是按照实际需要直接补贴给需方(个人或家庭),然后由接受了补贴的需方自己到服务市场中去购买所需的服务。

这种模式一般用在选择性福利模式中。

②该模式的利弊:

优点:

服务的需求者在获得福利性补贴的同时,也掌握着选择服务机构的权利,因此既有利于个人选择的自由,也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

缺点:

政府虽然很大程度上省去了直接管理服务机构的难题,但却要面对更加众多的个体福利申请者,仍然要消耗很多的人力和财力。

由于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不充分,以及他们在选择服务机构时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导致他们有时很难对服务机构的真实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估,进而扭曲本来应该有的市场选择机制。

24.“纯福利模式”

(1)要点:

福利性社会事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几乎所有的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须直接付费。

(2)优缺点:

①优点:

纯福利的机制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并满足各类人群的福利需要,尤其是弱势人群的需要。

②弊端:

纯福利的运行机制降低了福利性社会事业运行的效率,导致大量浪费,使福利性社会服务的实际收效降低,损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

纯福利机制还可能导致受益者福利需要的不合理扩大,进而增加政府公共开支,加大国家财政负担,最终将损害经济发展。

25.“准市场”模式

(1)含义:

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

(2)要点:

①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②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将面向机构的“按人头拨款”方式改为按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拨款,并进一步转向面向服务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③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扩大服务对象对服务机构的自由选择,通过服务对象“用脚投票”的效果来促进服务机构重视效率和质量。

④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通过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受益者的个人责任,并约束其福利需要,另一方面也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并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

⑤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业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的指标。

26.引入市场机制:

(1)好处:

可以降低对福利服务机构的财政负担;能够限制服务对象不合理的接受服务,并约束其过度的服务需求。

这两个方面都会进而降低社会福利服务中的浪费和减少政府的社会支出。

可以使服务需求者在获得服务方面享有更加自由的选择,并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

(2)缺点:

可能损害对贫弱群体的社会保护。

对于贫弱群体的成员而言,意味着越来越难以获得相应的社会服务。

换言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市场机制的引入将可能导致社会福利服务对贫弱群体的可及性降低。

27.我国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改革:

政府对许多社会服务机构不再按照其实际需求全额拨款,而是要求社会服务机构按照“以服务养服务”的方式,通过向居民提供收费服务而补偿其资金缺口,进而促使各种社会服务机构进一步走向市场。

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内容:

包括政府政策的需求情况、政府和政党的目标、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和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制度方案和技术条件。

2)社会政策的可行性:

实质性内容指社会政策所需要的条件能否被满足,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手段是否合理,后果能否被接受①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

包括政策的可能性、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的有效性、政策的可接受性;②社会政策可行性的主要方面。

包括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技术可行性。

(3)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其他因素:

包括1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

信息不及时决策不能对需求和问题作出及时反映;缺乏有效信息不完整,难以作出决策;信息被扭曲,决策者做出错误政策判断;信息被利用控制政策走向2利益集团对社会政策的影响3公共舆论及大众传媒的影响4领导人偏好及主管部门的影响以及突发事件5特殊事件影响6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宣传与社会协商:

沟通型和协调型。

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

(1)确立社会政策的议程:

①含义:

特指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的制定社会政策的计划;②实质:

政府对解决各种问题的优先性安排

(2)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

一般步骤是基线调查、初步方案设计、各种方案的比较和最优方案的初步选择。

(3)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特点是实证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民众的意见与领导人意见、部门意见、专家意见相结合;多学科和多种具体方法的结合。

(4)社会政策的试点:

①社会政策试点的一般程序和要求:

在选点过程中,应该注意所选出的点具有典型代表性;在试点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客观、真实的社会条件;对于试点工作的总结和评估,更应该实事求是。

②试点工作的评估结果:

获得无条件通过、有条件通过、被否定。

(5)社会政策的审批和文本发布:

1、社会政策的审批:

将经过前面各个阶段而得到的社会政策方案交给最高决策层讨论,以决定是否批准实施。

2、社会政策的发布:

确定社会政策的文本形式;社会政策文本发布的方式。

社会政策方案设计1基线调查:

基础情况调查,在一项政策行动开始之前,就该行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现状做调查。

2初步方案设计3各方案比较选最优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特点:

1实证性与规范性结合2定量定性结合3民众领导部门专家意见结合

第七章

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行动

社会政策实施的含义和意义

(1)含义:

所谓社会政策实施,是将一项社会政策行动的方案付诸具体行动的过程。

(2)影响社会政策实施的要素:

社会政策目标和方案、社会政策实施者、社会政策的实施手段或条件、社会政策对象、外部环境

(3)社会政策实施的意义:

①社会政策的实施是实现社会政策目的的惟一途径;②社会政策的实施决定着社会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③社会政策的实施是检验政策法规是否正确的现实根据;④社会政策的实施是使社会政策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⑤社会政策的实施对于社会政策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⑥社会政策的实施活动及其后果是新的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社会政策实施过程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