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 建筑与形状1 建筑物中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7596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 建筑与形状1 建筑物中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 建筑与形状1 建筑物中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 建筑与形状1 建筑物中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 建筑与形状1 建筑物中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 建筑与形状1 建筑物中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 建筑与形状1 建筑物中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2.docx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 建筑与形状1 建筑物中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 建筑与形状1 建筑物中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 建筑与形状1 建筑物中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2.docx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建筑与形状1建筑物中的形状》优质课教学设计2

教学

内容

1、建筑物中的形状

(1)

课时

第节共节

授课时间

_____月_日

目标

1、理解中国和世界著名的建筑,了解建筑物是由各种不同形状组成的。

2、能仔细观察各种建筑物的图片,在建筑物上发现不同形状;

理解中国和世界著名的建筑,了解建筑物是由各种不同形状组成的。

难点

能仔细观察各种建筑物的图片,在建筑物上发现不同形状;

教具

学具

板书

设计

1、建筑物中的形状

(1)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导入:

今天我们理解建筑物中的形状,了解一下这些形状的作用。

二、新授:

由学生自己搜集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向同学们介绍这些建筑的名称及其特点。

教材中展示了8个建筑物:

上海东方电视塔、法国埃菲尔铁塔、金字塔、大教堂、北京紫禁城、北京圆明园远瀛观遗址、窑洞、天安门城楼。

学生仔细观察教材或自己搜集的建筑物的图片,在上面找几何形状。

能够分两步第一步找到平面形状,经教师提示再找到立体(三维)形状。

选择2~3种形状画在书上框内,并用牙签和橡皮泥插接出来。

三、布置作业:

用材料做模型

 

小组先交流,在发言

学生发言提出实验改进意见

扩展到生活其他方面

 

引入拱面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教学

内容

1、建筑物中的形状

(2)

课时

第节共节

授课时间

_____月_日

教学

目标

1、了解建筑物是由各种不同形状组成的。

2、会用牙签和橡皮泥动手插接各种形状,及用不同形状组成的建筑物模型。

了解建筑物是由各种不同形状组成的。

难点

会用牙签和橡皮泥动手插接各种形状,及用不同形状组成的建筑物模型。

教具

学具

板书

设计

1、建筑物中的形状

(2)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新授:

学生仔细观察教材或自己搜集的建筑物的图片,在上面找几何形状。

能够分两步第一步找到平面形状,经教师提示再找到立体(三维)形状。

选择2~3种形状画在书上框内,并用牙签和橡皮泥插接出来。

用牙签和橡皮泥插接建筑物模型,能够用上一活动已插接好的形状组装。

教材插图展示了4个成品:

尖顶房屋、一侧尖顶房屋、拱形桥、六棱亭。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上作业

学生回答

 

小组交流讨论

 

合作完成

 

小组选一项做

 

教学

内容

2、什么形状更稳定

(1)

课时

第节共节

授课时间

_____月_日

教学

目标

1、比较几种形状的稳定性;知道三角形不容易变形;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找到三角形,并说出应用的道理)。

2、会用木棍和橡皮筋组装形状,或用旧报纸卷纸棍组装形状,会利用三角形稳定的道理,给其他不稳定的形状加固。

知道三角形不容易变形;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找到三角形,并说出应用的道理)。

教具

学具

板书

设计

2、什么形状更稳定

(1)

三角形交叉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新授:

用木棍、纸棍组装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形状,观察比较它们的稳定性。

木棍能够用橡皮筋捆,纸棍能够用报纸做。

上图是:

纸棍的做

法,用报纸卷紧,胶带粘牢;两根纸棍的连接方法,在纸棍两头折一下,两边用胶带粘;用纸棍组装的

三个形状。

下图是用橡皮筋捆木棍,组装的形状。

第10页上图表现观察比较用纸棍组装的各种形状的方法:

双手拿形状,摇一摇就能够发现只有三角形最稳定。

而用木棍组装的形状,组装时就能够发现哪种最稳定。

加固容易变形的形状,方法是利用三角形稳定的道理,把不是三角形的形状变成三角形。

图中有三种方法:

平面的能够加装对角线、在四边形的四个角处加装斜线;六面体的能够在中间加对角线。

三、布置作业:

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回答

 

小组观察交流

 

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讨论道理

 

教学

内容

2、什么形状更稳定

(2)

课时

第节共节

授课时间

_____月_日

教学

目标

1、能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找到三角形,并说出应用的道理。

2、会利用三角形稳定的道理,给其他不稳定的形状加固。

能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找到三角形,并说出应用的道理。

难点

会利用三角形稳定的道理,给其他不稳定的形状加固。

教具

学具

板书

设计

2、什么形状更稳定

(2)

 

三角形交叉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新授:

加固容易变形的形状,方法是利用三角形稳定的道理,把不是三角形的形状变成三角形。

图中有三种方法:

平面的能够加装对角线、在四边形的四个角处加装斜线;六面体的能够在中间加对角线。

 

在生活右有很多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稳定的道理。

在图中的物体上都能够找到三角形:

高压线架上有很多小三角形,整体也是上小下大,四面就组成了四个大三角形;桥的栏杆上也由四边形中间加对角线,组成很多小三角形;折叠报刊架从侧面看是由两根木棍组成对角线,形成三角形;用三根棍加固小树、三条腿的三角架和衣架,都在都很稳定;加固建筑攀登架也用到了三角形。

三、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资料体会

学生回答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生活实际

 

讨论生活中的使用

 

教学

内容

理解材料

课时

第节共节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

目标

1、会使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常见材料的显著特征;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展开研究活动;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4、通过对材料特征的研究,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5、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6、对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7、知道周围的材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8、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理解一些常见的材料。

 

理解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

难点

能根据研究计划展开研究材料的特征。

教具

文具盒、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陶瓷片、石块、木材、纸片、棉花、橡皮泥(几种片状材料的大小、厚薄基本一致);其他自选材料。

 

板书

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1、引入:

·引导语:

“同学们,今天穿的衣服各种各样,这些衣服老师都喜欢看。

你们知道这些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制作衣服的布料就是材料,制作纽扣的塑料,制作拉链的金属也是材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桌子是用什么制成的?

树木(铁)也是材料。

·“我们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

从今天开始没就来研究材料。

2、找一找我们周围的材料。

·师:

“找我们周围的物品,辨认它们分别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

能够找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或鞋子,找学习用品,也能够在教室里找各种物品,找你知道的各种物品。

在辨认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要认真分辨。

·学生找物品,分辨艘使用的材料。

·把找到的材料填在书上的表中。

·交流:

我们找到的材料。

·小结:

我们身边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也能够说是非常复杂的。

3、我们一起来做研究计划。

·理解提供的材料:

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陶瓷片、石块、木材、纸片、棉花、橡皮泥。

·你认为它们的哪些特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各小组能够从中选择一个特征来研究。

思考:

怎样研究材料的这个特征呢?

·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选用什么工具?

·讨论:

制订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4、动手研究。

·交代研究中注意的事项:

按研究计划实行研究,也能够对计划实行修改。

要如实记录研究情况。

·分小组研究材料的某一特征。

·交流:

研究的内容,使用的方法,选用的工具,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新发现或新感受。

5、课后拓展。

·你还想研究材料的哪些特征?

·制订课后研究计划,继续研究材料的相关特征。

·讨论课后研究的注意事项。

 

找一找周围的材料。

 

学生找物品,分辨艘使用的材料。

 

各小组能够从中选择一个特征来研究。

思考:

怎样研究材料的这个特征呢?

 

学生分组研究

 

小组交流

 

教学

内容

把雨水挡住

课时

第节共节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

目标

a)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实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b)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c)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d)理解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有着差异;

e)了解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f)能根据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有着差异,在应用时做出合适的选择。

 

理解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

难点

能根据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适的选择。

教具

棉布、丝绸、毛料、尼龙(或其他化纤布料)。

板书

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1、引入:

“在下雨天,你们是穿什么的啊?

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我们这几课来研究好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观察雨中的布料。

·师:

“我们看看书本的插图,你能描述一下这几个穿着不同衣服的同学被雨淋着后,衣服上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

·同样是衣服,在雨中的状况为什么会不同呢?

(可能是制作衣服的布料不同。

这些衣服可能分别是由棉布、丝绸、毛料、尼龙等布料制成的)

·假如是因为布料不同而产生的,这些不同布料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呢?

·我们能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

·讨论:

要考虑模拟什么,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我们能够模拟下毛毛雨和中雨的情况。

3、模拟实验:

“毛毛雨”下的布料。

·选择制造毛毛雨的工具。

·如何让不同的布料在毛毛雨中均匀淋雨?

·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

观察布料上的水珠大小、多少,布料吸水、渗水的多少;能够用放大镜看,能够用手摸,还能够用手摸布料的反面。

·模拟毛毛雨的实验,让不同的布料均匀地淋“雨”。

持续观察布料淋“雨”后发生的变化。

 

模拟实验:

“毛毛雨”下的布料。

 

学生发言,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学生思维比较固化应该发散思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把观察的情况记入记录表中。

·交流实验情况。

·对这几种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做出小结。

4、模拟实验:

“中雨”下的布料。

·选择制作中雨的工具。

·如何让不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匀淋雨?

(设计让不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匀淋雨的装置。

·实验:

模拟中雨中布料的渗水反应。

·模拟实验:

“毛毛雨”下的布料。

·记录实验情况。

·对这几种布料的渗水性做出小结。

·设计研究不同的布料在大雨中的模拟实验。

·根据布料在毛毛雨和中雨中的反应,推测在大雨中几种布料会出现的情况。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同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的差异,同样在透气性上也存有着差异,想一想,我们该怎样使用这几种布料?

·在使用这些布料时,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和布料所具有的特征来选择。

6、拓展和小结。

·设计一件漂亮实用的雨衣。

 

把观察的情况记入记录表中。

·交流实验情况

 

模拟实验:

“毛毛雨”下的布料。

 

小结

 

 

教学

内容

我是建筑设计师

课时

第节共节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

目标

1.会使用比较的方法选择材料;

2.能把物品的功能与材料的特征联系起来实行综合思考;

3.意识到只有使用合适的材料制作物品才能够发挥物品的正常功能;

4.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用处;

5.知道人们选择材料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6.理解到一种材料能够做成多种物品。

 

知道一种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

难点

能制作可多次使用的“草稿本”。

教具

车轮图片、接线板、电烫斗、眼镜,保鲜薄膜、塑料水杯、牙刷、拖鞋、电线、塑料尺子,塑料片、铁片、合成纤维、荧光纸、胶合板。

板书

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1、引入:

1、引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材料的很多特征,那你知道人们在选择使用材料的依据是什么吗?

我们这节课来了解一下人们的选材料的依据。

2、研究物体的不同部分要用不同的材料。

·出示车轮的图片、接线板、电烫斗、眼镜。

·问:

“这些物体分别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它们分别用了些什么材料?

”“用这些材料制作有什么好处?

学生阐述设计师如何选择材料。

 

讨论物体由几部分构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3、研究一种材料能够制成不同的物品。

·我们知道塑料具有哪些特征?

·(出示物品)利用塑料能够制作保鲜薄膜、水杯、牙刷、拖鞋、电线、塑料尺子。

·师:

“这些物品分别利用了塑料哪些方面的特征?

保鲜薄膜(不透气)、水杯(不渗水)、牙刷(弹性)、拖鞋(轻巧有弹性)、电线(绝缘)、塑料尺子(透明)

·塑料还能够制作哪些物品?

它们又分别利用了塑料哪方面的特征?

·还有哪些材料能够制作不同的物品?

它分别能够制作哪些物品?

这些物品又利用它们哪方面的特征?

(选择布料、玻璃、木料、铁等材料让学生讨论。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一种材料能够做成多种物品,人们能够根据材料的不同特征来充分利用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征,材料的不同特征有不同的用途。

4、研究物品用了不合适材料的后果。

·有的人不小心使用了下面的材料制作了这些物品,请你们认

研究一种材料能够制成不同的物品。

 

学生小结自己讨论结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料刀具、橡皮榔头等。

·这些物品用起来方便吗?

会出现什么问题?

·这些物品为什么不好使?

在制作物品时没有考虑材料的特征,选择了不合适的材料,物品就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5、讨论:

人们在选择材料制作物品时,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能够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这件物品是用来干什么的?

我们希望它有些什么性能?

某种材料有哪些特征?

如果用它去做这件物品能不能使物品具备我们所期望的这些性能?

·交流总结:

选择材料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物品的性能,材料的特征和加工成本。

 

、讨论:

人们在选择材料制作物品时,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小结

 

 

本课首先使学生通过设计师身份去审视各种材料的优缺点,然后丛中选择,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也和热烈,但是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材料的复杂性,有些材料引起很大争议,所以应该多叫学生去搜集,在去讨论。

 

教学

内容

杠杆是怎样工作的

课时

第节共节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

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水平以及归纳概括的水平。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

杠杆省力原理。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难点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素质。

教具

 

板书

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引入,本课开始我们将研究关于机械的知识——

最简单的机械就是:

一根棍子(出示)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根棍子——

2、分析撬棍撬石头,图示:

重点、力点、动力臂、阻力臂。

好实验记录。

研究记录

 

看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二、分组实验。

1、分析实验装置。

重点、力点、动力臂、阻力臂。

2、分组领取器材,开始研究。

3、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做

我们发现:

(学生会有不同的实验方法和不同的发现,教师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

根据几种不同层次的发现分别计分。

评选“优秀组”“天才组”“梦之队”

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既不费力也不省力;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引导学生分析杠杆的使用。

1、剪刀。

动力点?

动力臂?

重力点?

重力臂?

剪刀工作时力的关系?

2、钳子。

动力点?

动力臂?

重力点?

重力臂?

钳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锤子。

动力点?

动力臂?

重力点?

重力臂?

锤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4、镊子。

动力点?

动力臂?

重力点?

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讨论:

使用镊子省力吗?

为什么有的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

5、你还知道那些工具使用了杠杆远离?

三、游戏。

推选一位班上力气最大的同学和一位班上力气最小的同学比赛。

分组实验。

1、分析实验装置。

重点、力点、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分析杠杆的使用。

 

学生参与游戏

教学

内容

滑轮和轮轴

课时

第节共节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

目标

1、通过本课研究,使学生理解滑轮,发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及在实践中的使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水平,解决问题的水平及分析综合水平。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发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难点

测力计在各种情况下的回零。

实验过程中摩擦力的克服。

教具

滑轮实验盒(教师配备)。

板书

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进程:

一、引入新课。

(记住先鼓励学生上一次关于杠杆的研究。

关键词:

升旗杆、滑轮种类、定滑轮、动滑轮。

介绍实验器材。

二、预测后实行分组探究。

预测:

学生根据对杠杆的研究经验很自然的认为定滑轮能省力。

如果能够在这里引起争议,将更有利于以下研究的积极性。

(要求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1、安装一个定滑轮,把10

 

学生了解实验器具的组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0克的钩码提起来需要()克的力,定滑轮能够()A、省力B、能够改变用力方向;

2、安装一个动滑轮,把50克的钩码和一个()克的滑轮提起来,需要用()克的力。

动滑轮能够()A、省力B、改变用力方向。

3、你能组装一个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滑轮组吗?

4、你能自己组装能够省力很多的双并滑轮吗?

教师巡视,协助有困难的小组。

根据学生的不同进度,已完成前两项研究的同学,老师再发给作第三第四项研究的材料,以免同时发放给前两项研究带来障碍。

估计每班有三个左右的小组能实行到第四项。

将他们命名为“梦之队”。

一、表扬鼓励各个研究小组。

二、交流讨论。

各小组争先汇报研究结果。

如:

1、安装一个定滑轮,把100克的钩码提起来需要(101)克的力,定滑轮能够(B)A、省力B、能够改变用力方向;

2、安装一个动滑轮,把50克的钩码和一个(25)克的滑轮提起来,需要用(40)克的力。

动滑轮能够(A)A、省力B、改变用力方向。

3、你能组装一个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滑轮组吗?

画图:

(1)(2)

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

讨论新问题:

如——为什么把100克的钩码提起来需要(101)克或更多的力而不是100克的力?

为什么要计算动滑轮的重量?

┄┄

三、分析:

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

它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图)定滑轮

(图)动滑轮

 

预测滑轮实验的结果。

 

讨论实验结果

教学

内容

巧用斜面

课时

第节共节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

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设计和分析实验的水平。

发现斜面省力的规律。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理解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难点

发现斜面省力的规律。

教具

斜面板、柱形钩码、测力计、量角器等。

板书

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教学引入。

谈话,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理解简单机械——斜面,并理解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介绍实验器材。

分组实验。

研究记录:

竖直提起一个柱形钩码,需要勇()克的力。

在坡度为80°的斜面上,提起这个柱形钩码,需要()克的力。

在坡度为45°的斜面上,提起这个柱形钩码,需要()克的力。

在坡度为10°的斜面上,提

 

学生了解实验器具的组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起这个柱形钩码,需要()克的力。

我们发现:

我们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协助有困难的小组。

给进度最快的小组安排新的学习任务。

2、交流讨论:

我们发现的规律——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

我们的问题——为什么在10°的斜面上拉动钩码几乎不用力?

……

3、小结。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1、讨论:

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2、分析引桥、楼梯、盘山公路图等斜面。

(引桥是典型的斜面、楼梯是变形的斜面、盘山公路是环绕式斜面,但他们都利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

讨论:

盘山公路环绕式斜面有什么优点?

3、根据盘山公路的原理,分析螺丝钉是一种什么样的简单机械?

分组讨论,汇报。

4、出示斧头、劈。

这两种工具什么地方是斜面?

5、全课总结,并完成判断题。

分组讨论,交答案序号。

所有的机械在任何情况下都省力。

()

省力的机械都有利无弊。

()

定滑轮和动滑轮都省力。

()

斜面坡度越缓越省力。

()

定滑轮不省力。

()

动滑轮省力。

()

杠杆在支点离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离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

()

轴的大小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

斜面能省力,但是费时间。

()

有些工具是多种简单机械的组合。

()

剪刀既是杠杆又是斜面。

()

螺丝钉是一种斜面。

()

板书设计:

斜面

研究记录:

竖直提起一个柱形钩码,需要勇()克的力。

在坡度为80°的斜面上,提起这个柱形钩码,需要()克的力。

在坡度为45°的斜面上,提起这个柱形钩码,需要()克的力。

在坡度为10°的斜面上,提起这个柱形钩码,需要()克的力。

 

组装斜面

 

讨论学生通过测量发现了什么规律/

 

了解斜面的应用

 

学生分析螺丝钉。

 

学生回答问题,填写答案。

 

教学

内容

3、谁的承受力大

(1)

课时

第节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