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7315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docx

《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docx

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

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常见偏误分析

一、什么是偏误

外国人学习汉语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可以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类型。

失误(mistake)是指学习者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他本来想这样说,实际说出的却不是这样。

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是使用本族语的人也会发生。

说话人一旦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可以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一般不会再次出现。

例如:

1.某老师下课前问学生:

“今天的课讲完了,大家还有明白的

吗?

学生齐声回答:

“没有了!

2.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福剑:

“感谢阎惠演奏的独子笛奏!

——2011年7月20日《星光大道》

产生失误的原因有临时改变主意、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

偏误(error)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没有完全掌握好目的语而出现的一种带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真实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这种错误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很难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

例如:

1.他觉得一点儿累。

2.他打完篮球,一点儿累。

3.我的头一点儿疼。

二、偏误的分类

根据偏误的语言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语音偏误

2.词汇偏误

3.语法偏误

4.语篇偏误

5.语用偏误

6.文字偏误

例如:

1.我今天没有穿眼镜。

2.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3.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但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4.你爸爸几岁了?

三、造成偏误的原因(偏误的来源)

(一)外因:

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偏误

1.母语负迁移

大多出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期,学习者在尚不熟悉第二语言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母语的知识来表达,因此同一母语背景下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同一类型的偏误。

例如:

(1)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明天下午,我要和他见面。

(英语:

I’llmeethiminmyoffice.)

“见面”在汉语中为不及物动词,但在英语中可以是及物动词。

(2)不要生气我。

(不要生我的气。

(越南语:

đưngtuctôi.

别生气我)

越南语的“生气”可以带宾语。

(3)这是句子好。

(这是好句子。

(越南语:

Đâylàcâutốt.

这是句子好。

越南语的定语在中心语后。

2.目的语负迁移(过度“泛化”)

主要出现在中高级阶段,学习者把他所掌握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规则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上。

(1)他做练习很马马虎虎。

形容词的重叠式已表示程度的加深,前面不能再加程度副词

“很”。

(2)我要在中国住三个年。

“年”本身具有量词性质,前面不能再用量词“个”。

3.文化因素负迁移

指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偏误,包括受本国文化的影响造成偏误和对目的语文化不了解造成偏误,例如:

(1)外国学生对中国老师直接叫姓或姓名;

(2)外国学生用“老+姓”称呼中国老师。

4.教学上的偏差

(1)教材对生词采取简单对译的方式和对语法规则不全面的解释,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偏误。

例如:

①热爱tolove*我热爱我的男朋友。

见面tomeet*我很想见面他。

胖fat*这只鸡很胖。

②“双音节形容词可以用AABB的形式重叠,表示程度加深,如:

清楚——清清楚楚,大方——大大方方。

*这里的风景美美丽丽。

*他刻刻苦苦地学习。

(2)教师不正确的发音,不准确的讲解,不适当的练习,都可能造成学生的偏误。

例如:

形容词“优美”,一般老师会按词典来解释,就是:

“美好;美妙。

”结果学生造出了这样的句子:

“现在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优美了。

问题在于老师没有把这个词的用法或使用环境告诉学生,即优美主要用于姿势、环境或造型。

(二)内因

内因是指学生自身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学习者使用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引起了偏误。

1.类推(简单类推)

这是成年人学习时喜欢采用的方法。

但在未充分掌握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类推容易出错。

他全星期都很着急。

“全”可以与时间名词“天、月、年”等搭配,“星期”也属于时间名词,学生以为它也可以与“全”搭配。

但汉语中,“星期”只能与“整、整个”来搭配。

我和老朋友的聊天进行了两个半钟头。

“进行”通常和“会谈、比赛、讨论”等带书面语色彩的动词搭配,比如:

我们的会谈进行了两个半小时;我们的比赛进行了两个半小时。

但不能和“聊天、商量”等口语化的动词搭配。

学习者不了解这一点,将“进行”的搭配对象扩大了。

2.简化(化难为易)

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往往简化处理。

如学习复杂句式时,他将之尽量简化为简单的句式来表达。

他气得不说话。

他气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连……也”句式)

他不高兴了,他走了。

他不高兴地走了。

她穿了新衣服,她到了学校了。

她穿着新衣服来到了学校。

3.回避(避难就易)

当外国学生在对某一词语、某一成分或某一句式感到没有把握时,尽量避免使用。

*太多了,我不能吃。

(状中短语作谓语)

太多了,我吃不下。

(中补短语作谓语,其中“不下为可能

补语)

首先,我切豆腐成片。

放水在锅中。

首先,我把豆腐切成片。

(然后)把水放在锅中。

③我在马路上走。

天下雨了。

我走进一家商店。

雨越下越大,我买了雨伞。

一个小时后,我回到了住处。

我在马路上走,忽然天下雨了,于是我走进一家商店。

但雨越

下越大,我只好买了雨伞。

一个小时后,我回到了住处。

句子中很多应该使用的关联词语,学生都没有使用。

四、偏误分析的用途

偏误分析是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一)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及其所达到的阶段,有助于决定下一步的教学任务;

(二)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有助于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便于大纲、教材和词典的编撰;

(三)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总结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国外的偏误分析始于英国语言学家皮特·科德的论文《学习者言语错误的意义》(1967);国内的偏误分析始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鲁健骥的论文《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4)。

五、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偏误的常见类型

在这方面,中国国内研究得比较早、比较全面的是北京语言大学的鲁健骥先生。

他于1994年发表了《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文(《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把以英语为母语的初学汉语的学生在语法上出现的偏误按其性质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种类型。

深究一下,鲁先生提出的这四种偏误类型其实来自科德的《应用语言学导论》第十一章“选择(三):

学生语言的研究——错误分析”,科德在该章第8小节——“对错误的语言描写”中指出:

“错误描写可在不同的深度和用不同程度的概括或抽象来进行。

最初步、也是最肤浅的做法,是仅仅根据学生的原话和重构过的话语之间的具体差别来描写错误。

”接下来,科德就举了四个例子,然后总结道:

“这类差别可以分为四种:

遗漏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添加了某些不必要的或不正确的成分;选择了一个不正确的成分;某些成分的次序安排不当。

”按照科德的观点,这种错误分类模式不仅仅只是针对语法的,也适用于音位、正字法和词汇。

我们把科德提出的这四种偏误类型与鲁先生提出的四种类型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同之处是后面两种类型的名称不完全一样。

但不管怎么样,鲁先生提出的这四种类型成为了以后语法偏误分析的一个基本模式,后来周小兵先生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一种类型——杂糅。

(一)遗漏偏误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或者说遗漏就是该出现的成分没有出现。

1.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容易遗漏

⑴什么中国菜我爱吃。

⑵现在中国妇女在哪方面跟男人有平等权利。

从标点看它们是陈述句,但是在句中用了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在陈述句中不表疑问而表任指,所以这里要求有一个副词“都”与之呼应,表示没有例外。

⑶无论刮风下雨,他骑自行车到教室去。

⑷不管你去还是不去,我去。

前一分句的连词没有遗漏,但后边与之配套的副词“都”被忽略了。

⑸他除了两个姐姐以外,有一个妹妹。

⑹除了杭州、苏州以外,我们去了无锡。

后一分句缺少一个与“除……以外”呼应的“还”。

⑺学校表扬了他们班,这他们是很大的鼓舞。

⑻他足球非常感兴趣。

这两句遗漏了介词“对”,“他们”、“足球”不能直接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应该用一个“介词”将之引入。

(9)我学习汉语到中国来了。

(10)我翻译好那篇文章,经常向中国朋友请教。

遗漏了“为了”这个介词,在汉语中表活动目的的词语作状语时,前面应加“为了”。

⑾我的中国朋友说:

“为了加强中国各国人民的友谊,我要学

好外语。

(12)这本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旧礼教的吃人本质。

“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是并列关系,“封建社会的黑暗”

与“旧礼教的吃人本质”也是并列关系,应该在两者之间加“和”

(13)那件消息使她高兴,眉开眼笑。

(14)那个饭馆的菜非常好吃,所以他们的客人络绎不绝去那

里吃饭。

(15)他们看木偶戏很有意思。

这三句是助词的用法出了毛病。

句(13)应该在“眉开眼笑”

前加上补语标志“得”;句(14)应该在“络绎不绝”后加上状语标

志“地”;句(15)应该在“看”后加上定语标志“的”。

2.汉语的一些复合成分容易被遗漏

(1)他拿了一块糖就往嘴放。

(2)老王伸手想往腰摸。

(3)他一进屋就在椅子坐下了。

(4)请把你自己的名字写在这张纸。

这几句遗漏了“方位名词”,汉语介词“往、在、从”后带的一

定是表处所的名词、代词或方位词,否则必须在名词后再加上表方位

的词,这样才能成句。

3.同类词语中用法特殊的容易被遗漏

(1)我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中文三月。

“月”是表时间的名词,“天”、“星期”、“月”、“年”是一个表

示时段的时间名词系列,其中“天”、“星期”、“年”都可以在前面直

接加数词,因为这三个词有量词性质,而“月”没有量词性质,所以

“三个月”不能说成“三月”。

(2)我的学校有多学生。

一般形容词都可直接作定语(有时后边要加“的”),但“多”

作定语时,前面要加程度副词“很”才行。

这一偏误很顽固,高级阶段的学生都不能完全避免

4.需要重复的成分容易被遗漏

(1)我看小说累了。

(2)他打球了三个小时。

(3)他有照相机,也录像机。

(4)李老师教文学,也历史。

(二)误加偏误

误加偏误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

成分。

1.“了1”的误加

“了1”是动词完成体的标志,但并非任何情况下动词后都要用

“了1”,比如:

(1)从前我每星期都看了一个电影。

动词“看”之前有表示经常性行为的状语“每星期”,还有表

示范围的副词“都”,动词后面不能再用“了”。

(2)昨天我在了家。

句中动词“在”不是动作动词,后面不能加“了”。

(3)我们是跟老师一起去了公园的。

“是……的”句本身就是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所以句中动词后不必再用“了”。

2.“被”的误加

(1)那篇文章被修改完了。

(2)房间被打扫干净了。

(3)字典被送给小王了。

以上句子中,主语都是指物的,不会是施事,所以没有必要用“被”表示被动。

(三)误代偏误

误代偏误是指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取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而造成的偏误。

这几个形式往往在意义、形式上有相同之处。

1.词语误代

(1)她问:

“我付钱或者你付钱?

(2)“你喝啤酒或者喝可乐?

“或者”与“还是”都是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或者”不能用在疑问句中,“还是”可以。

(3)这课我们学习对于现代中国的情况。

(4)对于我们的学习方法,老师说有许多毛病。

“对于”和“关于”都是表对象的介词,“对于”后面的词语指明具体的对象,“关于”后面的词语只表示关涉的范围或包括的内容。

2.句子成分的误代

(1)他太晚来。

(他来得太晚。

(2)我们今天很高兴地玩。

(我们今天玩得很高兴。

(3)我吃完后一下子就睡得着。

(我吃完后一下子就睡着了。

3.句式的误代

(1)他放一封信在桌子上。

(他把一封信放在桌子上。

(2)我把博物馆去过好几次了。

(我博物馆去过好几次了。

/我去过好几次博物馆了。

(四)错序偏误

错序偏误是指句中的词语或成分放错了位置而造成的偏误。

1.定语、状语后置

(1)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2)除了华人的汉语学校和华人中心汉语之外,还有许多外语中心内有教育汉语。

(3)我们每天开始上课八点。

(4)我毕业从大学以后,来中国留学。

(毕业从大学→从大学毕业)

(5)每天晚上我都跟同学们一起散步在校园。

(散步在校园→在校园散步)

2.多层定语、状语错序

(1)上海是一个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

(2)每次坐火车,我都会跟不认识的很多人聊天。

3.词语错序

(1)不但北京的冬天很冷,而且还常常刮风。

(2)前头房子有一棵树。

(五)杂糅偏误

杂糅偏误是指把两个不同的词语或结构混杂在一个句子里,造成结构混乱、语义纠缠的偏误。

1.叠加:

重复使用两个相近的词语或结构

(1)他非常很高兴。

(2)我们商量商量一下。

(3)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加和美多了。

(4)学生在观看中国《西游记》视剧中,一面学习丰富汉语语汇知识、训练语言技能,一面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生活、历史、宗教、风俗、社会、信仰、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求欲。

2.拼接:

两个词语或结构有所取舍

(1)好一会儿他看到旁边的妻子,大吃一惊一跳。

(2)这是一个很难以忘的地方。

(3)我问他:

“你是不是灵魂,还是人?

(4)学习写作的时候,我才发现写作是最难的门课之一。

六、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词法偏误

所谓“词法偏误”是指使用汉语的各类词时出现的错误。

现在一般以能否独立充当句法成分为标准,把汉语的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个大类,然后根据词的组合能力,参考词的意义,再分别划分小类,通常把汉语的词分为13类。

实词:

名词(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

动词(包括表示判断、能愿、趋向的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量词偏误

1.那时候,这个城市只有二十几高层建筑。

2.这个城市有一百八十中学。

3.你这个封信应该给老师送去。

4.我们每个星期写一个篇文章。

5.这一个年,我在公司实习。

6.大书架有5个层,小书架有3个层。

“年”、“层”本身就具有量词性质,所以它们可以直接与数词组合,不需加量词。

7.他送给我一封图片。

8.我知道这片电影很有意思。

9.他一连唱了好几条歌。

泰语是有量词的语言,但泰语的量词和汉语的量词并不完全一样,因此泰国学生在使用汉语的量词时,仍然会出现偏误。

例如:

1.这一个钥匙是我的。

2.孩子这么听话,妈妈感到一片欣慰。

3.这三衣服是他的。

4.我买了一书。

5.哪个本书是你的?

6.这个三件衣服是他的

7.我觉得有五些热。

8.他能说三口流利的英语。

9.我有姐姐三个。

10.妹妹有衣服一件漂亮。

11.我要鸡蛋汤一碗。

(二)数词偏误

1.那本书我已经看了五十六十页了。

2.这些日子他非常忙,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十六个小时。

汉语表示概数的方法之一是将两个邻近的数词并列,但若是用双位数表示概数,只能并列双位数的个位或十位,不能同时并列个位和十位。

3.他今天迟到了二十分钟多。

4.他把车上一千人多救了。

汉语表示概数的方法之二是在数词后用“多”,义为超过这个数目。

“万”以下的数目,概数为整数时,“多”用于量词前边。

5.我爸爸今年五十四多岁了。

6.今年她二十四多岁了。

“万”以下的数目,概数为整数以后的零数时,“多”用在量词后边。

7.今年这里的水果产量是三百万多斤。

8.那时候,这个城市只有十九多万人。

“万”以上的数目,概数为整数时,“多”用在“万”的前面;概数为零数时,“多”用在“万”的后边。

所以“三百万多”应改为“三百多万”,“十九多万”应改为“十九万多”。

9.这个城市从前只有两三万多人。

10.她要走十多三四里路才能走到。

相邻数词并列表示概数,数词后加“多”也表概数,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不能同时都用。

(三)名词偏误

用名词表时间的用法偏误较多。

1.我们下午两小时开始工作。

(小时→点)

2.我们明天几小时从学校出发。

(小时→点)

3.我看小说看了三点钟。

(点钟→小时)

4.我每晚学习三点钟。

(点钟→小时)

“(点)钟”表示时点,而“小时”表示时段。

5.我已经在中国住了五月了。

(五月→五个月)

6.他们克服这些困难用了十月的时间。

(十月→十个月)

“一月、二月……十二月”表示时点,表示动作发生在某个月的意思;“一个月、两个月……十二个月”表示时段,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

(四)代词偏误

1.暑假咱们要去桂林旅游,你们去哪儿?

(咱们→我们)

2.昨天晚上,他们从外面回来时,没赶上末班车,咱们叫了一辆出租车。

(咱们→他们)

“咱们”是总称己方和对方的人称代词,在不包括对方在内的情况下只用“我们”。

3.这是什么一回事?

(什么→怎么)

4.你的朋友是什么一个人?

(什么→怎么)

“什么”和“怎么”都表疑问,但“什么”用来询问人或事物,而“怎么”用来询问性质、状态、方式、原因等。

句中要问的是“事”和“人”的性质,所以应该用“怎么”。

5.这时候,她很小,现在她已经结婚了。

(这→那)

6.二十年前,我家住在一个小城里。

这时候,我还没上学。

(这→那)

“这”表示近指的人或物,“那”表示远指的人或物。

“她很小”和“二十多年前”都表示离我们较远的时间,所以应该用“那”。

(五)动词偏误

1.动词重叠式的偏误

(1)他们几个人正在热烈地讨论讨论。

(2)刚才试试的两双鞋都不合适。

(3)我看张老师怎么打太极拳,我也学学打。

(4)焰火开始后,我们看看十分钟。

(5)你别太累了,休息休息一会儿再干吧。

动词的重叠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动作短暂”,但不是任何情况都可将动词重叠。

(1)动词前有表动作正在进行的副词“正在”,所以动词不可以重叠。

(2)“试试”充当定语,(3)“学学”充当状语,当动词充当句中的定语或状语时,不能重叠,只能单用。

(4)、(5)句动词重叠后不能再跟表示明确数量的时量短语,也

不能再跟表示“很短时间”的“一会儿”、“一下”。

所以“看看”应改为“看”,“休息休息一会儿”应该去掉一个“休息”,或者去掉“一会儿”。

2.趋向动词偏误

(1)阅览室在二楼,我常常来那儿看书。

(2)现在每天只有三四个病人去这儿看病。

“来”表示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动作是朝着说话人的方向进行的;而“去”表从说话的地方到别的地方,动作是背着说话人的方向进行的。

所以句

(1)中的“来”应该改为“去”,句

(2)中的“去”应改为“来”。

3.能愿动词偏误

(1)我想想去参观广西大学。

(2)你说会英语吗?

(3)我去操场要锻炼。

(4)只要有决心,就把汉语学好。

(5)你不会去看电影,就在家看电视吧。

(6)你应该要讲完你刚才讲的那个故事。

用在动词前的能愿动词是不能重叠的,所以

(1)应该去掉一个“想”;

能愿动词的位置应该在动词的前面,所以

(2)应该把“说会”改为“会说”;

连动句中,能愿动词应该放在第一个动词前面,所以(3)“去操场要”应改为“要去操场”;

句(4)遗漏了一个能愿动词,应在副词“就”的后边加上“能”;句(5)属于能愿动词误代,应把“会”改为“想”;

句(6)能愿动词意思重复,“应该”表示情理上的需要,“要”

表示客观事实的需要,不能同时用在一个句子中,应该去掉其中一个。

4.离合词偏误

这类动词都是双音节,内部结构为动宾关系,如“见面”、“生气”等。

它们具有一些与一般动词不同的用法,尤其是能在中间插入别的词。

(1)我起床了就去吃早饭。

(起床了→起了床)

(2)我去医院看病过了。

(看病过→看过病)

(3)他点头着不停地表示同意。

(点头着→点着头)

离合词带动态助词,一般要用在动语素后。

(4)吃饭以后,我在湖边散步散步。

(散步散步→散散步)

(5)在欢迎会上,我和小王握手了握手。

(握手了握手→握了握手)

离合词不以词为单位重叠,只能重叠动语素。

(6)我回国以后,她就结婚我。

(结婚我→跟我结婚)

(7)快要分手李兰的时候,她们照了一张照片。

(分手李兰→跟李兰分手)

大多数离合词都不能直接带宾语,要用介词将宾语提到动词前,作状语。

(8)他昨天晚上跳舞了两个小时。

(跳舞了两个小时→跳了两个小时舞/跳舞跳了两个小时)

(9)我今天已经洗澡两次了。

(洗澡两次了→洗了两次澡)

离合词不能直接带数量(时量/动量)补语,只能用在动语素后。

(10)他已经唱歌完了。

(唱歌完→唱完歌)

(11)爸爸为了让我考上大学,操心碎了。

(操心碎→操碎心)

离合词不能直接带结果补语,只能用在动语素后。

(12)他总算报名上了。

(报名上——报上名)

(13)他们又打架起来。

(打架起来——打起架来)

离合词不能直接带趋向补语,单音节趋向动词只能用在动语素后,双音节趋向动词前一音节用在动语素后,后一音节用在名语素后。

离合词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普遍遇到的难点,泰国学生也不例外。

例如:

(1)我们以前没见面过。

(2)我每天花半个小时跑步一次。

(3)今天上课完我们一起去游泳吧!

(4)如果这次我考试不及格,就毕业不了了。

(5)我没生气你的。

(6)下午我要上课英语。

(7)我喜欢化妆淡。

七、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句法偏误

(一)句子成分偏误

按照层次分析法,可以把汉语的句子成分分为9种:

主语、谓语;

动语、宾语;

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

独立语。

1.定语偏误

A.定语标志“的”与“地”、“得”的混用

(1)我要用在中国学到地知识为人民服务。

(地→的)

(2)他教汉语得方法非常好。

(得→的)

B.定语的后置

(3)我现在和一个中国学生名叫赵成昆的住在一起。

(→名叫赵成昆的中国学生)

(4)另外一个机会了解中国是学校安排的旅行。

(→了解中国的机会)

(5)他们两位都知道很多的情况关于中国。

(→关于中国的很多情况)

(6)现在广大人民全中国都用电了。

(→全中国的广大人民)

(7)那个同志给我们介绍了生活情况以前。

(→以前的生活情况)

(8)今天是他生日,收到了礼物大家,他很高兴。

(→大家的礼物)

C.“的”的隐显

(9)他是一个很有名文学家。

(偏正短语作定语一般要用“的”。

(10)我用中文回答老师提出问题。

(主谓短语作定语一定要用“的”。

(11)参观摄影展同学今天下午一点钟集合。

(动宾短语作定语一般要用“的”。

(12)我没有听说过关于他消息。

(介词短语作定语一定要用“的”。

(13)在那次战斗中,一个十六岁战士消灭了三个敌人。

(数量短语作定语,表修饰关系的一定要用“的”;表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