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作《离骚传》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7180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南王作《离骚传》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淮南王作《离骚传》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淮南王作《离骚传》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淮南王作《离骚传》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淮南王作《离骚传》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南王作《离骚传》考.docx

《淮南王作《离骚传》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南王作《离骚传》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淮南王作《离骚传》考.docx

淮南王作《离骚传》考

淮南王作《离骚传》考

淮南王作《离骚传》考2006年l1月

第6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JournalofAncicntBooksCollationandStudiCS

NOV.20o6

弛6

淮南王作《离骚传》考

张继海

(北京中华书局,北京100073)

:

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作的是《离骚传》还是《离骚傅》,摘要历来颇有争议.本文

对王逸《楚辞章句》提供

的材料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结合其他史料,论证了淮南王所作为《离骚传》的合理

性和可能性.尹湾汉简《神鸟

傅》的出土并不能证明刘安所作就是《离骚傅》o这一事例提醒我们应以科学和

谨慎的态度对待出土文献与传世文

献.

关键词:

淮南王;刘安;离骚

中图分类号:

1222.4文献标识码:

A

《汉书》卷44《淮南王刘安传》日:

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

文辞,甚尊重之.……初,安入朝,献所作《内

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

日食时上.?

对文中《离骚传》的"传"字,颜师古注日:

"传谓

解说之,若《毛诗传))."意指刘安为屈原的《离骚》

作了一篇传注.

王先谦《汉书补注》提供了另一种看法:

王念孙曰:

传(傅)当为傅,傅与赋古

字通.《皋陶谟》"敷纳以言",《文纪》作傅,僖二十七年《左传》作赋.《论语?

公治长》:

"可使治其赋也",《释文》:

"赋,梁武云《鲁论》作傅"."使为《离骚傅'者,使约其大旨而为之赋也.安辩博善为文辞,故使作《离骚赋》,下文云安"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艺文志》有《淮南王赋》八十二篇,事与此并相类也.若谓使解释《离骚传》,则安才虽敏,岂能旦受诏而食时成书乎?

《汉纪?

孝武纪》云:

"上使安作《离骚赋》,旦受诏,食时毕."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云:

"诏使为《离骚赋》,自旦受诏,日早食已."此皆本于《汉书》.《御览?

皇亲部十六》引此作《离骚赋》,是所见本与师古不同.

王念孙的这段话见于《读书杂志?

汉书第九》.他认为傅,赋相通,刘安作的应是《离骚傅(赋)》,并指出刘安作《离骚赋》有多个版本上的证据.不仅如此,王念孙还否定了刘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为?

班固:

《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2145页.?

中华书局,1983年,1025页下栏.

收稿日期:

2004—10—22

作者简介:

张继海(1971一),男,河北邯郸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华书局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l2?

《离骚》作传注的可能.但是,仍有学者坚持认为刘安作的是《离骚传》,如余嘉锡先生就不同意王念孙的看法?

.此后,淮南王刘安作的是《离骚传》

还是《离骚傅》便成了一桩历史疑案.现代学者中,金开诚先生坚持刘安作的是《离骚传》,"传"的意思就是注解.

1993年,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了写在竹简上的《神乌傅》,是一篇西汉时期的俗赋.《神乌傅》的出土为傅,赋相通之说提供了一件实证.裘锡圭先生据此又进一步讨论了刘安作《离骚傅》的问题.他首先转述了日本学者小南一郎的研究.小南认为从汉代开始就有武帝命淮南王安作"离骚传"或"离骚赋"两种说法,而且还有说武帝命他作"离骚经章句"的(见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后叙》).小南发现《楚辞章句》中有些注文采用四字一句隔句用韵的形式,它既是对离骚的训释,又兼有以《离骚》为素材的文学作品的性质,所以既可称"传"或"章句",也可称"赋".不过,小南对《汉书》原文到底作"传"还是作"傅"没有明确表态.裘先生则认为四字一句隔句用韵的训释"在形式上完全可以看作赋",与《九章?

桔颂》的情况相似,而且"由于《神乌傅(赋)》的出土,可以肯定王念孙的意见是正确的,《汉书》原文应作傅".目前多数学者接受裘先生的观点.

?

余嘉锡在《书仪顾堂题跋后》一文中有一个自注,概要阐明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见《余嘉锡论学杂着》,中华书局,1963年,625页.

?

金开诚:

《论汉人对屈原及其辞作的认识和研究》,《文史》第25辑,中华书局,1985年,237—238页;《关于楚辞的几个问题》,《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期,中华书局,1991年,39页.

?

以上参裘锡圭《神乌傅初探》,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

《尹湾汉墓简牍综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1—7页,特别是6—7页.裘先生所引小南一郎一文题为《汉代章句之学的一个侧面——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中心》,

笔者对此问题尚心存疑惑,因为如欲论证刘安所作是《离骚赋》,根据裘先生的推理过程,必须证明以下两点:

第一,王逸《楚辞章句》中《离骚》篇注的特殊句式为赋体;第二,刘安作的《离骚传》或《离骚傅》中多数文字也是采用这种特殊句式.事实上,要证明上述两点非常困难.

先说第点,即《离骚》篇注中的特殊句式是否属于赋体.小南和裘先生举了"上事太阳,承天度也.……下奉太阴,顺地数也.动以神祗,白敕诲也"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这种句式"盖仿《周易?

象传》之体".小南一郎还指出这种体裁在汉人章句之学中并不罕见,如《尔雅?

释训》中的例子.笔者还可以举出更多例子,如《周易?

乾卦》的《文言传》日: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又口: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那么,能不能说上述文字是赋体呢?

笔者认为不能.《象传》也好,《文言传》也好,其性质首先是一篇传注解释的文字,只不过其中有些句子整齐押韵而已.这与四字为句的《枯颂》性质不同.另外,《桔颂》中有语气词"兮",而《离骚》注和《易传》中没有"兮",只有"也"字,这个差

别不可小视."兮"普遍用于楚辞和汉赋,作为语气词,在句子中起着调节节奏和韵律的重要作用,而"也"字主要用于判断和解释,文字的意味因之有显着不同.如果我们承认《易传》和汉人章句中的文字是传而不是赋,那么《离骚》篇注中少量特殊句式的文字也不得称为赋,而只能认为是传或章句的一种形式.

再说第二点,即使《离骚》篇注中这少量文字勉强可以称为赋,也还需要证明刘安所作的文字也是这种句式,并保存在王逸作的章句中.而根据王逸的叙可以知道,在王逸之前,至少曾经有刘安,班固和贾逵三个人作过《离骚经章句》.班固和贾逵都是文辞之土,不能排除他们写这些文字的可能.再把王逸本人算在内,那么刘安是这些文字作者的载《东方》第63册(1991).笔者按,小南一郎对此问题的更详细研究见于1987年他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译文刊于《卉籍整理与研究》第6期(277—

285贞).题为《王逸(楚辞章句)在汉代(楚辞)注释史上的地位》小南的观点是:

"关于'离骚传'的'传'宁是'传'还是'傅',我暂不急于下结论,但我以为,刘安'离骚传'的内容基本上是对《离骚篇》的注释,是与于逸所说的刘安的《离骚经章句》有关的,我不认为是像王念孙所说的取《离骚篇》大意而成的独-L作品."(283页)也就是说,小南在总体仍倾向于认为刘安所作是"离骚传".

可能性便很小,要证成其事显然非常困难.下面我们试对这个问题作一比较彻底的考索.

笔者认为,要解决刘安写的是《离骚传》还是

《离骚赋》的问题,最直接的材料还是王逸的《楚辞章句叙》.王逸在《离骚经章句》的后面写道:

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

义而作《离骚)).……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

王逸是东汉中期人,仕于安帝,顺帝时.王逸对《楚辞》很有研究,为之作章句,并把自己作的《九思》附在全书最后.他在《离骚》篇注后有一个"叙",历述了前人为《离骚》作传注和刘向编辑《楚辞》的情况.王逸说,屈原亡后,楚人递相传习《离骚》等作品,"以相教传",这其中应包括对《离骚》的训释解说.汉武帝喜好文学,使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c推寻其原因,当是因为《离骚》文词深奥,而淮南王刘安雅善文辞,熟悉楚辞和楚地文化(淮南国都寿春是战国末年楚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为《离骚》作传的合适人选.而刘安称《离骚》为经,是因为他认为《离骚》兼有《国风》和《小雅》之长,几乎可以和《诗经》比肩,所以他的作品名为《离骚经章句》,其实就是《汉书》中说的《离骚传》.王逸接着说,到东汉章帝时,"班同,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至此,共有刘安,班固,贾逵三家《离骚经章句》,

而班,贾二人当是在刘安的基础上续有发明.班固作的章句虽已不存,但他的序还保存在王逸《楚辞章句》中,其大略日(节录):

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

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斯论似过其真.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贰姚,有娥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

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

《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

年.48页.

?

金开诚认为,"刘安之所以要把《离骚》与《国风》,《小雅》扯到一起,大约也有迎合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意思".(《论汉人对屈原及其辞作的认识和研究》,《文史》第25辑,237页)

?

13?

未得其正也.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

班固说,刘安不仅为《离骚》作传,而且还写有一篇叙,对《离骚》给予很高评价,但班固认为刘安对《离骚》评价过高.刘安所作《离骚传》的具体内容,通过班固的序,我们还可以知其一二.班固批评刘安为《离骚》作的一些解释不恰当,如"(刘安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二姚,有娥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再具体一点,就是刘安对羿,浇和二姚等人物的解释与《左传》不合.正因为此,

班固"以所见改易前疑","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重新为《离骚》作了章句.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刘安《离骚传》中至少有对历史人物的注释@.班固的这段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汉书》原来写做"离骚传"还是"离骚傅",只有班固知道,而班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除了《汉书》外,恰恰就保存在这篇序中.班固是辞赋大家,精研楚辞.他不仅读过刘安为《离骚》作的注释,还挑出其中很多毛病,重又作了一篇《离骚经章句))0毫无疑问,班固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也最知情,而班固在他的《汉书》和《离骚经章句》序中都认为刘安作的是《离骚传》.

王逸是研究楚辞的专家,他的意见也是重要依据.如前文所引,王逸认为刘安作的是《离骚经章句》,并且使《离骚》"大义粲然".王逸为《楚辞》作章句,在《离骚》篇之后也有一段叙,几乎可以看做是一个汉人的楚辞研究小史.王逸认为班固对《离骚》批评过苛,有失允当,故他在叙中也有评语,基本又回复到刘安对《离骚》评价的基调上,只是更客观一些.我们可以看到,在汉人对《离骚》的注释和研究史上,刘安,班固(含贾逵)和王逸成为几个重要的关节点.从刘,班到王逸,对《离骚》的传注和训释(章句之学)逐渐丰富,而从他们各自的叙言中反映的对《离骚》的评价也经过一个迂曲的过程.班固和王逸作的是《离骚经章句》,?

前揭《楚辞补注》,49页.

?

《文心雕龙?

辨骚》转述班固的序说:

"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误以为班固后半句话是批评《离骚洪兴祖补注日:

'离骚》

用羿,浇等事,正与《左氏》合.孟坚所云,谓刘安说耳."

?

杨树达先生认为《汉书》原文应作《离骚传》,但颜师古对"传"的解释不确.他在《读汉书札记》卷四中指出,"古人所谓传者有二体:

解释文字名字若毛公之于《诗》,此一体也;其他一体,则但记述作意,而不必解释文字名物".刘安所作的文字属于"传"的第二体.(转引自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50页)现在看来,杨先生的意见值得商榷,因为刘安《离骚传》中恰恰有对人名的解释.?

14?

各有叙,刘安作的也是一篇注释性文字,也有一篇叙.刘安的这篇注释眭文字,班固称之为《离骚传》,王逸在他的叙中称之为《离骚经章句》,是同一篇东西.可以说,在汉人为《离骚》作章句训释的历史上,刘安是开其端者,王逸是集大成者.

时代较晚提到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一事者,还有《文心雕龙》和《隋书?

经籍志刘勰《文心雕龙?

辨骚》日:

"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刘勰对文体很有研究,专门着有《辨骚》,章.他也认为刘安作的是《离骚传》.不过,《文心雕龙神.思》篇却说"淮南崇朝而赋骚".记载的是同一件事,但前后说法不,.范文澜最先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分析认为:

"彦和(引者按,指刘勰)不应先后矛盾.疑淮南实为《离骚》作传,略举其训诂,而'国风好色而不淫'云云,是安所作传之叙文.班固谓淮南王安叙《离骚传》,是其证.东京以来,《汉书》传本有作'传'者,有作'傅'者,彦和两采而用

之耳."范文澜仍认为刘安作的是《离骚传》而不

是赋,他推测刘勰兼采二说可能是由于见到了东汉以来《汉书》的不同传本.笔者认为,《汉书》流传既久,在传抄中出现文字错讹很容易理解.苟悦,高诱和《御览》编纂者看到的是?

"傅",颜师古等看到的是"傅".《隋书?

经籍志》日:

"始汉武帝命淮南王为之章句,旦受诏,食时而奏之,其书今亡."@这说明《隋志》修纂者看到的《汉书》版本作"传",故云"为之章句".既然版本歧互,不能凭以判定是非,那么我们宁肯相信班固和王逸在《离骚经章句》后分别作的叙,因为他4f]_-人距离刘安的时代更近,在楚辞方面是专家,更有发言权,而且班固还是当事人.在其叙中还透露了刘安《离骚传》的一些具体信息,是真正研读过刘安作品的人.相比之下,处于东汉末三国初的苟悦和高诱毕竟隔了一层,他们既非楚辞专家,时代相隔又远,其所提供的资料又是辗转抄自《汉书》的第二手材料,因此其参考意义大为逊色.

最后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即王念孙已经提出的,刘安怎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为《离骚》作章句呢?

这个问题,以前的学者回答较简单.金开诚认为,"从班固所评的诸例来看,似乎《离骚传》所注的还主要只是《离骚》中的人物典故,所以一个上午就注完了".小南一郎则推测,如果刘安的注是采用韵文形式的固定句式,那么"对原作品精通的人是可以在短时间里完成的".笔者认为,章句可简可繁,比较灵活.《离骚》的篇幅不是很大,为它作章句,有几百或几千字均可.王逸为《离骚》作的?

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5O页.

?

《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1056页.

章句可谓集汉人训释之大成,也不过15000字左右.淮南王刘安在汉武帝时,还属于为《离骚》作注的草创期,凭依既少,字数不会很多.而且,汉武帝的文学修养很高,刘安应诏作这篇注释,也没有必要很详细,因为太详细反而有"自炫"之嫌.《汉书》说"旦受诏",表明武帝这道诏书下的比较急,天没亮诏书就发下去了,可能要的也比较急.综合考虑这些细微处,淮南乇刘安只能是就《离骚》中一些疑点和难点进行注释,比如名物典故.可能因为内容比较简略,刘安又作了一篇序来阐发《离骚》的大义.如果以上推论不误,则刘安完成这样一篇传注并不需要多少文字.其次我们来看,从"旦受诏"到"食时而奏之"究竟有多长时间.根据学者对汉代时制的研究,西汉有十六时制和十二时制_两种制度,而以十六时制为主.以居延破城子简为例,从黎明开始计算的时段有平旦(鸡后鸣),日出,蚤食,食时(食坐),东中(禺中),日中.从平旦到食时差3个时段,约4.5个小时.这是十六时制下的情况.云梦《日书》乙种中有关于十H,-t制名称的计述:

"[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莫时巳,日中午."从平旦到食时差2个时段,约4小时.也就是说,淮南王有大约4—4.5个小时为《离骚》作章句.以他的才思和对《离骚》的熟悉程度,加之当时不无炫示才能的可能,用4小时写出两,三千字应当不成问题,或者可以更多.而作为对一篇文学作品《离骚》的注释,它完全可以称是《离骚传》或《离骚经章句》了.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南相信汉武帝命淮南王作的是《离骚传》,也叫《离骚经章句》.这部作品是刘安用4小时左右完成的,约有数千字,主要对《离骚》中一些人物典故作了注释,末尾有一篇"叙"阐说《离骚》的大旨.

本文费了很多笔墨辨析淮南王作的是《离骚传》还是《离骚傅(赋)》,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

众所周知,近年出土的简帛文献大大推动了我们对古籍和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前人.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一种倾向,即过分相信出土文献,或夸大出土文献的作用.本来王念孙已经举证了很多傅,赋相通的例子,尹湾汉简《神乌傅》的出土,只不过为文学作品的赋可以写做"傅"增加了一个实证,可以补充王念孙的假说,但这并不能证明刘安写的就是《离骚傅》.因为傅,赋可以相通与刘安写的东西是什么是两个问题.新材料固然重要,但科学缜密的分析研究同样不可缺少.

?

尚民杰:

《居延'?

义简时制问题探讨》,《文物》1999年11期,80—86页.顺便要指出,蚤食和食时在十六时制中是两个时段,如居延简505.2云:

"六月廿四Lt辛酉,同蚤食时沙头亭长受驿北卒音,同食时二分,沙头卒宣付蛘马同."高诱将"食时"和"蚤(早)食"混而

为一是错误的.

AResearchontheWrittenofLiuan(刘安)'SLisaozhuan(离骚传)ZHANGJi-hai?

(ZhonghuaBookCompany,Beijing100073)

Abstraet-TherehavebeenmanydisputesontheworkofLiuan.thekingofHuainanstateinther

eignof

Hanwuemperor.WasitanannotationworkoftheChuPoemsLisaooralyricodeconcerningit?

Aftercareful

analysesofthematerialsinWangyi(~逸)'SChucizhangju(楚辞章

句),theauthorarguesthattheworkwas

Lisaozhuanshouldbemorereasonableandconvincing.ThefoundofShenwufu(~乌

傅)writtenontheYinwan(尹

湾)westernHanbambooclipscouldn'tsupporttheviewthatLiuan'SworkwasanodeonLisao.Thiscase

remindsUSthatweshouldbemoreprudentindealingwithunearthedmaterialsandtraditionaldocuments.

KeywordszthekingofHuainan;Liuan;Lisao

(上接第4页)

ArectificationtotheinterpretationsoftheY/bytheGua.qitheory

LIANGWei..

xian

(SchoolofSociologyandScienceofHistory,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

InthehistoryoftheY/studies.scholarssuchasXUNShuangandYUFanmadevarious

interpretationstoZhouyi(theBookofChange)bytheGua—

qitheory(correlatingthetrigramsorhexagramstothe

seasona1points).NeithercouldwefindtheevidencesintheancienttextofZhouyithatcouldsupporttheir

interpretationsbytheQua—

qitheory,nordotheyconformtotheimplicationsconceivedinMZhuan(theCommentariesonY/,alsocalledTenWings)completedinthepre—

Qinperiod.So,alltheirinterpretationsare

attributedtoforcedanalogyandcouldnotbetenableatthesametime.Thisdemonstratesthatincomposingthe

ancienttextofZhouyi,therewasn'ttheconceptofQua—qiatal1.

Keywords:

Zhouyi;YiZhuanimage—numberY/ofHamGua—qi

?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