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7067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青岛版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青岛版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青岛版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青岛版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docx

《青岛版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docx

青岛版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

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必做实验)

课题名称:

7.声音的产生

实验名称:

声音的产生(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实验器材:

去掉盒盖的空纸盒、橡皮筋、小鼓、塑料小球、音叉、水槽、烧杯、水、气球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把橡皮筋紧绷在去掉盒盖的空纸盒上,用手随意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3.在小鼓鼓面上放一部分塑料小球,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4.安装好音叉,用槌敲击音叉,观察现象;敲击音叉后用手去握住音叉,感受一下;再次敲击音叉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5.将气球吹满气,突然松手,观察现象;再把气球吹满气,松手时,用手捏住气球口的一半,感受一下。

6.得出实验结论。

7.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1.拨动空盒上的皮筋,发出声音,皮筋在抖动。

2.鼓槌敲鼓,发出声音,鼓面振动,塑料小球上下跳动。

3.敲击音叉后发出声音,音叉在振动用手握住音叉,有发麻的感觉;音叉接触水面,有水珠溅起。

4.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气球口在振动。

实验结论:

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说明:

1.橡皮筋要绷紧。

2.严禁将音叉碰击在水槽上,防止打碎水槽。

实验答疑:

怎样全面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我们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

一般可用三种形态来分析。

固体:

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在振动;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

液体:

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气体:

用吹满气的小球,松手是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也能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

探究金属的特点

课题名称:

17.金属

实验名称:

探究金属的特点(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特点。

实验器材:

铜铁铝等金属、锤子、放大镜、小刀、镊子、火柴、酒精灯、电池盒、电池、导线、灯座、小灯泡、小开关、杯子、热水、木条、粗铁丝、粗铜丝、陶瓷。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用镊子夹住金属在点燃的酒精灯上烧,看金属是否易燃烧。

3.用锤子敲金属,用小刀刻划金属,用金属断面切割纸片,研究它们的软硬锋利程度以及是否变形。

4.用砂纸打磨、用放大镜观察,观察金属的花纹、光泽。

5.把陶瓷、粗铁丝、粗铜丝、木条等放入热水中,比较金属是否易传热。

6.把不同金属连入电路,看金属是否导电。

7.让各种金属从高处落下,看金属是否易碎。

8.得出实验结论。

9.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1.用镊子夹住金属,在点燃的酒精灯上烧,发现金属不易燃烧。

2.用锤子敲金属,用小刀刻划金属,用金属断面切割纸片,发现多数金属硬度大,但有的也容易变形。

3.用砂纸打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有金属光泽。

4..把陶瓷、粗铁丝、粗铜丝、木条等放入热水中,发现金属容易传热。

5.把不同金属连入电路,发现金属容易导电。

6.让各种金属从高处落下,发现金属不易碎。

实验结论:

金属不易燃烧;多数硬度大,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必做实验)

课题名称:

20.蒸发

实验名称: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器材:

温度计、水、烧杯、棉纱、线绳、方座支架、秒表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读数是多少。

3.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的变化,边观察便做好记录。

4.得出实验结论。

5.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

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说明:

实验过程中不要用手接触温度计液泡。

2.本实验中的水可用酒精代替,酒精比水更容易挥发,效果更明显。

实验答疑:

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为什么要一会儿后才读数?

温度计放入水中,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测得水的温度,这个温度实际上也就是蒸发开始前0分钟时的温度,即初始温度。

沸腾实验(必做实验)

课题名称:

21.沸腾

实验名称:

沸腾(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沸腾现象。

实验器材:

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石棉网、线绳、方座支架(带铁圈)、水、秒表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组装好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在支架的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放上半烧杯温水,铁圈下放置一个酒精灯。

在支架的上一铁圈挂一支温度计,使温度计的液泡刚好浸入烧杯的水中。

3.加热之前,先记录下温度计的读数。

4.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烧杯中的水。

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数,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5.水冒泡翻腾后,继续加热约两分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6.得出实验结论。

7.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水的温度在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实验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是100℃),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腾,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水沸腾后,不管怎样加热,温度计读数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水的沸点。

说明:

1.实验中用小号烧杯效果更明显。

2.温度计的液泡要完全浸入水中,并且不要触及烧杯壁和底部。

3.本实验中可以把“烧杯”换成“锥形瓶”或“圆底烧瓶”进行实验。

实验答疑:

1.有时,用酒精灯对水加热很长时间后,始终不沸腾,这是为什么?

当气温较低时,酒精灯的热量有限,热量散失严重,会出现始终不沸腾的现象。

这时可以在烧杯上盖一个盖子,过一会儿就会沸腾了。

2.水沸腾了,但温度却不是100℃,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水的沸点是受大气压影响的。

气压越高,水的沸点越高;反之,则越低。

凝结(必做实验)

课题名称:

22.凝结

实验名称:

凝结(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凝结现象

实验分析:

设法保持小碟子(玻璃片)的低温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实验器材:

酒精灯、火柴、烧杯、试管夹、石棉网、小碟子、三脚架、冰块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在三脚架上放石棉网,把装有半杯水的烧杯放在上面,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3.加热一段时间后,在烧杯上放装有冰块的小碟子。

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

4.得出实验结论。

5.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冷玻璃片上出现小水珠;热玻璃片上没有出现小水珠。

实验中为什么要用两块玻璃片?

实验中使用两杯子热水,用冷、热玻璃片形成对比,很容易发现用冷玻璃片有凝结现象,反之没有。

这样更为直观。

实验结论:

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说明:

本实验可与沸腾实验结合操作。

五年级下册

课题名称:

2.《我们的呼吸》

实验名称:

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实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玻璃管、火柴、水。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2.分别在两个集气瓶上贴上标签1号、2号。

3.用1号集气瓶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

取一只广口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严,倒立在水槽中,移开玻璃片。

把玻璃管一端深入集气瓶内,用手扶住瓶子,从玻璃管另一端向瓶内呼气,待集气瓶中的水全部排出后,在水面下盖上玻璃片,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

4.把装有呼出气体的1号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伸入瓶内,观察想象

(一)。

5.把燃着的火柴伸入装有空气的2号集气瓶内,观察想象

(二)。

6.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7.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一)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

(二)火柴燃烧没有明显变化,过一会熄灭。

实验结论:

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不同的。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课题名称:

5.凸透镜

实验名称: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初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凸透镜、实验桌(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

实验分析:

小学凸透镜实验与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衔接问题:

在小学阶段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本实验只需探究利用凸透镜能成像即可(蜡烛、凸透镜、纸屏在一条直线上,调整位置后在纸屏上能看到所成的像(放大或缩小));但作为科学教师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非常熟悉。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2.将燃烧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或是桌面上)。

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3.适当调节凸透镜与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找到蜡烛的像,并观察像的样子。

4.重新改变凸透镜和光凭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

5.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

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实验结论:

凸透镜能成放大或缩小的倒立的实像。

说明:

1.室内光线不能过亮,否则可能看不到像或是不清晰。

2.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蜡烛与光屏的距离要大于一倍焦距。

实验答疑:

1.为什么反复移动凸透镜,可就是不能在光屏上找到像?

2.蜡烛与光屏的距离小于四倍焦距,不能在光屏成像。

把蜡烛与光屏的距离调大即可。

3.做本实验对实验器材有什么要求吗?

4.凸透镜的选择上,尽可能选用焦距合适的凸透镜来做实验,不能焦距过大或过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上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与凸透镜大小相等的光斑,不成像。

5.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可以看到放大的蜡烛的像,这时成放大的虚像。

探究斜面是否省力

课题名称:

18.斜面

实验名称:

探究斜面是否省力(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斜面是否省力。

实验器材:

测力计、长木板、短木板及小木块若干块、小车。

实验分析:

实验前指导学生正确搭建斜面、正确使用测力计是保证试验成功的关键。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整完好。

2.用测力计竖直提起小车,读出读数,并做好记录。

3.在长木板一端垫一块木板搭一个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向上拉小车,使其匀速运动,读出读数,并记录下来。

4.在长木板一端垫同样的二、三、四块木板搭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拉小车,使其匀速运动,读出读数,并分别记录下来。

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6.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1.竖直提小车用的力最大。

实验结论:

斜面有省力作用,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

(斜面越长,用力越小;斜面越短,用力越大。

说明:

1.测力计使用前必须调零,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表面垂直。

2.测力计在斜面上拉动方向要与斜面平行,并且边拉边读数。

实验答疑:

1.用测力计在斜面上拉动物体时为什么要匀速运动?

测力计的主要构件是弹簧,若拉动中不匀速可能会使读数偏大或偏小。

2.实验中为什么测力计在斜面上拉动方向要与斜面平行?

测力计在使用时要求:

拉弹簧测力计挂钩的力要和测力计的外壳平行,避免扭曲和摩擦,尽量减小由于摩擦产生的测量误差,因此,在斜面上拉动时尽量与斜面平行。

 

探究杠杆的作用(必做实验)

课题名称:

19.杠杆

实验名称:

探究杠杆的作用(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是否省力。

实验分析:

在实验前教师要和学生复习什么是杠杆的平衡,这是该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点之一,另外重点、支点、力点的意义一定要让学生事先弄清楚。

实验器材:

杠杆尺、支架(铁架台)、钩码。

(简单机械实验盒)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2.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让杠杆尺在水平位置平衡。

3.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10厘米的地方各挂2个钩码。

观察杠杆尺是否平衡。

4.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各挂2个钩码,右边5厘米的地方挂四个钩码。

观察杠杆尺是否平衡。

5.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各挂2个钩码,右边20厘米的地方挂一个钩码。

观察杠杆尺是否平衡。

6.自由组合钩码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7.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支点)的距离,并记录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8.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杠杆尺保持平衡

实验结论:

1.力点到杠杆尺中心距离越大,用的力就越小;力点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就越大。

2.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说明:

1.实验前一定要复习杠杆尺平衡的条件(三年级已学),并找出杠杆尺上的重点、支点、力点。

2.实验中用钩码的重力代替了拉力。

3.实验中可先把左边挂钩码处作为重点,右边挂钩码处作为力点。

4.实验时杠杆尺的一边只能挂一串钩码。

实验答疑:

1.实验前如何调节杠杆尺的平衡?

把杠杆尺挂好后,若发现不平衡,有两种方法可以调节其平衡:

若杠杆尺右边低,左边高,可以把右边的螺母往左调或者把左边的螺母往右调;若杠杆尺右边高,左边低,可以把右边的螺母往右调或者把左边的螺母往左调;

2.实验时如何自由组合钩码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只要在自由组合时满足下列条件:

两边钩码的数量与力的作用点到杠杆尺的距离的乘积相等,杠杆尺就可平衡。

探究滑轮的作用(必做实验)

课题名称:

20.滑轮

实验名称:

探究滑轮的作用(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滑轮的作用。

实验分析:

让学生固定和组装好滑轮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实验器材:

铁架台或支架、滑轮、细绳、钩码、测力计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2.用测力计测出数值提起两个钩码用的力,并做好记录。

3.把定滑轮固定在铁架台或支架上,把绳子绕在定滑轮上,绳的一端挂上两个

钩码,绳的另一端挂在测力计上,用测力计向下匀速缓慢拉动钩码,记录力的大小。

4.动滑轮下方挂两个钩码,把绳子一端固定在铁架台或支架上,另一端绕过动

滑轮,挂在测力计上,用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缓慢拉动,把钩码提起,并记录力的大小。

5.改变钩码个数,再做两次,并记下力的大小。

6.记录实验结果,比较力的大小,得出实验结论。

7.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记录

次数

垂直提(牛顿)

通过定滑轮(牛顿)

通过动滑轮(牛顿)

1

 

 

 

2

 

 

 

3

 

 

 

……

 

 

 

实验结论:

1.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只是改变了用力的方向。

2.使用动滑轮时,省力,但没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说明:

1.选用量程合适的测力计,测力计使用前必须调零,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表

面垂直。

2.为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实验测量三次。

3.若用滑轮支架固定滑轮,必须两个同学合作,防止把支架拉倒。

4.若有小组的学生组装滑轮组,老师要给予肯定,并和他们一起探究滑轮组的

作用。

实验答疑:

实验时动滑轮的重量能否忽略?

本实验只是验证是否省力,滑轮的重量可以忽略;若有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可以说明,并指出我们用的动滑轮重量与两个钩码重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探究齿轮的作用(必做实验)

课题名称:

21.齿轮

实验名称:

探究齿轮的作用(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齿轮的作用。

实验分析:

指导学生观察相互啮合在一起的两个或三个齿轮之间的运动,主要研究齿轮之间的速度、方向等,知道齿轮传递的一些基本规律。

实验器材:

齿轮(大、中、小)、支架。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2.把三个带轴的齿轮固定在支架上,并让齿轮之间相互啮合,组装好齿轮。

3.用手拨动一个齿轮,观察三个齿轮转动的方向与速度。

4.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5.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1.当转动其中一个齿轮时,可带动其它相互啮合在一起的齿轮转动。

2.相啮合的两个齿轮之间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

3.大小齿轮转动的速度也不一样。

实验结论:

齿轮的作用是:

传递动力,改变转动的速度,改变运动的方向。

说明:

1.用手转动齿轮时用力要轻一点。

2.用手转动的速度要慢用一点,便于观察。

实验答疑:

1.在这三个齿轮中,若用手转动中间一个齿轮,另外两个转动的方向相同吗?

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是相同的,但和中间齿轮转动方向不相同。

2.若两个完全一样的齿轮啮合在一起转动有什么特点?

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但转动的速度是相同的。

六年级上册蜡烛燃烧的变化

【实验目的】

探究蜡烛燃烧的变化。

方案一:

【实验器材】

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酒精灯、小铁盒、小刀。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用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一)。

3.用小刀把蜡烛切成小块,放在小铁盒中,然后用试管夹夹住小铁盒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观察现象。

停止加热,冷却一会儿,再观察现象

(二)。

4.得出实验结论。

5.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记录】

(略)

实验活动二蜡烛燃烧的变化

【实验现象】

(一)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熔化:

物理变化(形态的变化)),蜡烛越烧越短,玻璃片变黑。

(产生了新物质:

化学变化。

(二)在酒精灯上加热,发现蜡烛熔化了,变成了蜡油,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停止加热,过一会冷却后,蜡烛油又变成固态的,形状和原来不同了。

【实验结论】

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蜡烛加热,只是形态发生了改变。

【说明】

1.玻璃片必须用试管夹夹住加热。

2.实验步骤的第二步也可以把干玻璃片换成烧杯,观察烧杯里留下什么物质。

然后在烧杯壁上涂上石灰水,看看燃烧后的气体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实验答疑:

1.用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为什么要不停的转动?

玻璃受热均匀,不至于炸裂。

2.为什么用干玻璃片?

因为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如果玻璃有水,受热不均匀,容易炸裂。

食盐的变化

【实验目的】

探究食盐的变化,认识可逆变化。

【实验器材】

食盐、烧杯两个、药匙、玻璃棒、酒精灯、火柴、蒸发皿、三角架、坩埚钳、石棉网。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把其中一个烧杯里倒入少量清水,然后用药匙慢慢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食盐晶体在水中有剩余,再加入少许清水,使食盐全部溶解。

观察现象

(一)。

3.将食盐溶液倒入蒸发皿里,并将蒸发皿放到三脚架上面的石棉网上。

4.点燃酒精灯,加热蒸发皿里的食盐溶液,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食盐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溶液蒸干,熄灭酒精灯。

观察现象

(二)。

5.得出实验结论。

6.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一)可以看到食盐固体完全溶解在水里,不见了。

(二)发现食盐固体又从溶液中析出来。

【实验结论】

食盐能溶于水。

食盐加水搅拌可以变成食盐水,食盐水加热又可以析出食盐。

食盐的这种变化是可逆变化。

说明:

1.配置的食盐溶液应为饱和溶液或接近于饱和,实验现象才会更明显,实验所用时间也相对减少。

(参考数值:

常温下10ml水溶解3.6q食盐为饱和溶液。

2.导入蒸发皿中溶液的量最多不要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

实验答疑:

蒸发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防止液体因局部温度过高而引起飞溅。

 

 水泥的变化

【实验目的】

探究水泥的变化,认识不可逆变化。

方案一:

【实验器材】

酒精灯、火柴、坩埚、三角架、坩埚钳、石棉网、水泥、锤头、铁皮盘、橡胶手套。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把水泥放在铁皮盘中,加水适量,带上橡胶手套,用手捏成水泥块,静置,观察现象

(一)。

3.将水泥块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

(二)。

4.用锤头敲碎水泥块成粉末状,再加入水,观察现象(三)。

5.得出实验结论。

6.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一)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

(二)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进行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

(三)水泥不能再次凝固。

【实验结论】

水泥块不能恢复原状,水泥的变化是不可逆变化。

说明:

1.敲水泥块时注意安全。

2.铁皮盘可用铁皮自制。

3.先把水泥加水静置,因为水泥凝固需要一些时间。

实验答疑: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变化也是不可逆变化?

生鸡蛋煮熟之后,里面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有液态变成固态,并且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变化就是不可逆的。

六年级下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认识细胞结构,练习使用显微镜。

【实验器材】

显微镜、洋葱、小刀、清水、滴管、稀释的碘液、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取镜和安放

对光

观察

收镜

学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安放

取镜: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保持镜体直立。

(特别要禁止单手提着显微镜走,防止目镜从镜筒中滑脱)。

安放:

放置桌边时动作要轻。

一般应在身体的前方,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距桌边7~10㎝处,以便观察和防止掉落。

安放目镜。

2.对光:

升—转—看—调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约2厘米;

②转动转换器(转动转换器的转动板,不要用手直接推物镜),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③把一个合适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3.观察:

放—压—降—看—升—调

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要观察的物像正对通光孔,玻片两端用压片夹压住。

然后从侧面看着物镜,转动_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至物镜接近玻片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用__左_____眼在目镜中观察,反向转动__粗准焦螺旋_,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看清物像为止。

4.收镜

①实验完毕,将载玻片从载物台上取下,用纱

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

②将压片夹转向后方,反光镜移动到垂直方向。

③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位于载物台上通光

孔的两侧,呈“八”字形,将镜筒下降。

④按取镜时的拿法,将显微镜送回镜箱,放回

原处。

1、放:

将显微镜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

调节反光镜,直到在目镜里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

3、放:

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4、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