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上的抗战史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6927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画上的抗战史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画上的抗战史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画上的抗战史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画上的抗战史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画上的抗战史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画上的抗战史诗.docx

《国画上的抗战史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画上的抗战史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画上的抗战史诗.docx

国画上的抗战史诗

国画上的抗战史诗

合作模式

浩气长流

描写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国画《浩气长流》,2009年2月28日在中国重庆正式宣布创作完毕。

这是再现抗战悲壮历程的巨型长卷史诗国画。

由原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题名,画卷由七个部分组成,即卷首“故国”、卷一“山河岁月”、卷二“血肉长城”、卷三“精神堡垒”、卷四“信义和平”、卷五“青天碧海”、卷尾“愿景·祈祷”。

整个画卷全长805米,画宽2米,按真人比例实录历史人物共838名。

画卷以左文右图、树碑立传为主法,以多幅长卷、鸿篇巨制为拓本,序、弁、述、跋及说明、介绍、文献、标语、诗章、歌赋各类文字十二万余字,共耗费宣纸3300张,装裱总面积达18558平方尺,镌刻石制狮印168枚,重达4吨,可谓中国及世界美术史上的空前杰作。

由文化学者王康任总策划,王强、王土火任策划,领衔主笔李犁、李育、娄山、宗宏岗,联袂著名画家江碧波、马一丹、欧治渝、张春新等50余人画家参与绘制,历时五年半完成。

中文名浩气长流

出品时间2009年2月28日

地区中国重庆

题材中国画

背景抗日战争

人物838名

材质宣纸4吨,3300张

尺幅长805米,宽2米

型制左文右图、多幅长卷

总策划王康

策划王土火、王强

画家江碧波、马一丹、欧治渝

.张春新等50余人

目录

1绘制历程

2作品赏析

▪卷首·故国

▪卷一·山河岁月

▪卷二·血肉长城

▪卷三·精神堡垒

▪卷四·信义和平

▪卷五·青天碧海

▪卷尾·祈祷

3创作背景

4创作团队

5社会评价

1绘制历程

《浩气长流》(台展及画作局部)

《浩气长流》(台展及画作局部)(17张)

《浩气长流》全画长达805米,展现中国抗战时期史实,绘制相关政治、军事、文化、外交、中外、朝野各界历史人物1018位,介绍说明相关文字20多万字。

集中国大陆美术、史学两界几十位画家、学者,以全民间的运作,耗时五年半完成。

[1]

在抗日战争六十周年前夕,一批沉浸在历史回忆中的重庆人,策划以画存史,创作一幅浓缩中国抗战的历史画卷。

他们中有年近九旬的老画家,有年轻的画坛新秀,有退休工程师,也有下岗工人、普通打工者,还有热心的企业家。

他们没有中国政府的红头文件,没有立项,没有拨款,号称“向历史立项,让天地审批”。

为了保持民间立场,他们回绝了时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的拨款,谢绝了海峡对岸马英九的捐赠,完全靠自筹资金300多万支撑了五年多创作过程。

[1]

这个画作团队以艺术家的才华,历史学家的良知,毅然担负起打捞历史,还历史本来面貌的责任。

转引画卷前言中的话:

“中华以人立国,以史垂法。

以人生度量宇宙,以历史充斥世界。

不以政争辫忠奸,不以成败论是非。

斟酌损益,馈青史以本相;自法臧否,还前人以公道。

”这是他们创作之宗旨。

他们突破种种禁忌,以全景式宏大叙事,以道成肉身的祭奠笔墨,再现了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岁月。

[1]

《浩气长流》长卷国画,以史诗般的笔法,以领先于“偏狭政治家”的大度、“冷漠思想家”的宽宏、“功利史学家”的原道、“传习教育家”的品格,至少在纸面上复活了中华民族本来就有的“披肝沥胆、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浩然正气与民族大义,接续了世界大中华圈六十年前本已拥有的“求同存异、团结相生、携手共荣”的历史精神传承。

[2-3]

2作品赏析

卷首·故国

由江碧波教授主创作,长39米。

描绘抗战时期,200余名母亲,为了生存,被迫离开故土,颠沛流离,坚韧护卫儿女的动人画面。

天苍苍野茫茫,在这一片旷野荒原走来了一群人,一群母亲,白发苍苍的、怀孕的、年老的、年轻的,其中也有些小女孩,这些母亲们是天底下最柔弱的,最无辜的,最善良的,但是她们也是最坚强的,也是不可征服的,最伟大,她们就象征着那个古老的,那个无辜的,也是强大的中国。

这个创意便是卷首“故国”。

巨画的开头部分,一群受难的中国母亲走在“9·18”事变发生后的逃难之路上。

携孤扶孺在大地上逃难迁徙,她们背负着沉重的行李,怀抱婴儿,一脸凄苦中透露出愤怒的表情。

这部分共有200多位高压合金管形象各不相同的母亲,重点体现的是中国这么一片肥沃的国土上,很多很多的父老乡亲,都在流离失所,一个一个大的流动当中,是生命的流动。

[2-3]

赫然横卷,视觉夺人,无心不撼,无泪不摧,大地无言,沉默仇恨。

然其画蕴籍潜伏,于大厄运中汇集大力量,遂引出壮怀激烈之抗战序幕。

全卷首尾呼应,乃依中国绘画史学宏旨“发乎情止乎礼义”。

深情缘起《大地母亲》。

[4]

卷一·山河岁月

江碧波教授创作,长169米。

描绘九一八事变起,民众历经南京大屠杀,逃离迁徙至大后方以及接受国际援助之情形,包括各界人士98名及无名氏2000余名。

表现抗战时期三千多万中国难民躲避战争、逃往重庆为中心的抗日大后方的大迁徙和流亡;这一卷另外一个内容是屠杀与反抗,如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细菌战、重庆无差别大轰炸等。

这一卷的主题是民众受难。

[2]

此卷尽展中国民众悲慷受难,不屈抗争。

讴歌史无前例之民族救亡圣战。

该画为十四载敌我对峙,八年艰难战争之总体叙事体例。

随事件迭起,环环相扣,依序表陈。

该画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军肆虐东三省始,描绘难民迁徙,东北抗战。

义勇军转战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与敌周旋,掣敌嚣炎。

擎树卫国丰碑。

塑抗日名将马占山、杨靖宇、赵尚志等一干烈士,黄显声、张殿九诸将于桦林背景之中,岁寒风清,彰显气节忠贞。

转笔描绘“八女投江”,如冷云者巾帼战士八名,遭敌追击,不甘为虏,竞泊乎江流,以身殉国,年少者仅十五岁。

[4]

若吉鸿昌将军,受敌诱捕,身陷囹圄,临刑赋歌;“恨不杀敌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观画如见其节,刻写伟仪,尽忠报国,堪岳武穆之传志。

俄转“七·七”事变,倭寇亡华之心毕露,宛平城头,卢沟桥畔,中国军队殊死抗战,寸土不让。

抗日峰烟,遂燃长城内外,大河长江。

画意匠心,致宏极微,画中一人为宛平县长王冷斋,位卑未敢忘忧国,命官守土。

俟东京审判其出庭举铁证。

日寇滔天罪行,终得伏惩。

[4]

是年“一·二八”,日军突侵上海,来势汹汹,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楷率部死守,牺牲重大,虽经国联调停,然敌亡华之心不死,越五年后,于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日寇再侵松沪,中国军队主力全面抵抗,街垒巷战,残酷激烈,中国军队不畏强敌,守土三月,击破日军“三月灭华”之狂妄神话。

该卷专画女童子军杨惠敏,穿过日军火力封锁,将国旗送至四行仓库守军,此情此景,曾予国人莫大鼓舞。

续上海沦陷,日军凶威隳突。

南京失守,惨遭屠城之灾。

日军肆虐,灭杀手无寸铁之百姓,妇孺皆不得幸免。

长江沿岸、尸积遍野,死难者逾三十万众。

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日本绘画大师赤松俊子、丸木位里夫妇曾以人类良心,谓兹天谴,制绘《南京大屠杀图》画述详备,以警世人。

该卷续诉日寇侵占华域,暴殄天物,制造无人区,施行细菌战,以中国同胞及外族战俘作惨无人道之灭绝实验。

种种暴行,跃然壁纸。

沦陷区内,扶持伪政,实施奴化教育,掠劫中国民女,充当日军慰安妇。

押役千万劳工,实施“人肉开采”,掠夺资源,万人尸坑、白骨累累。

文物典籍,更遭劫运,盗走东洋,吾国损折,难以数计。

[4]

国难之际,开始人类有史以来之浩大迁移。

国民政府,衣冠西渡,工厂实业、教育机构,悉以西迁,工商巨子,工程技师,工人民夫,转移设备万吨,器材千乘,跋山涉水,越峡江险阻,顶敌机轰炸,血肉铺路,图存国力于后方。

如卢作孚者,倾其民生公司江船尽数,日夜兼程、抢运物质入川。

中央大学一老校工,着携实验动物,一路西徙,千里颠沛,终将鸡犬牛豕牧归重庆陪校,校长见之,抚灵畜而悲恸,嘉褒贞行,义若苏武。

[4]

陪都重庆,躬逢大任,日寇处心积虑,图欲摧毁,以夺我志。

数年之内,以飞机千万驾次,狂轰滥炸,战争史谓“无区别轰炸”之始。

山城几近焦土,民众死伤惨烈。

然中国军队民,众志成城,愈炸愈勇,陪都巍然挺立,抗战中枢不倒,永存史册,青史留名,时罗斯福总统题词卷轴,敬赠重庆市民,嘉赞其勇,称其为世界反西斯城市树立英雄榜样。

凡此胜迹,激励中国陪都画家,着该卷恭绘无遗,肃列故城雄风,仰赞先民耿烈。

[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

如画中白氏老妪,三子皆赴前线,敌寇捕之以诱其降。

白氏坚贞不屈,断镯击敌,以弱制暴,壮烈殉国。

实伟大女性,民族母亲也。

万千民夫,奔赴战场,救伤瘗亡,运输辅给,敌后游击,掣其股肱。

军需制供、粮饷足备。

战地服务、伤员慰问、难民救济、保育童婴、空袭拯难、救亡宣教、征募物资、捐款筹措、一干繁芜要务,后方机构,民众鼎力肩负。

士农工商,男女老幼,市隐僧俗,比丘尼众,悉以救亡图存,万众一心,不遗余力。

[4]

海外侨胞、港澳民众,心系圣战。

集募资财,勤军襄战。

该卷所绘海外侨胞,港澳义士及国际友人,于人物仪态,眉额颊辅间俱怀敬意,刻镌精神。

庙貌斯存,碑表攸托,如陈嘉庚氏,一代侨领,倾其实力,鼎助抗战。

陈纳德氏,率美空军飞虎队援华助战,牺牲重大,情系中华。

苏联飞行员库里申科及驼峰飞行队诸烈士青年,狙击长空,溅血沃土。

茫茫丛山,千里航线,飞机残骸烁然其间。

但有危难,中国百姓悉以救护,可歌可泣。

友谊弥珍。

该卷图记日本反战人士诸如绿川英子、鹿地亘之殊劳特功、人间正气、不分族类,悉当以归。

此卷所录英雄烈士,为伟大壮阔抗战之万一。

更有忠骨万躯、长埋青山、英魂无名,永飏昊天,均托此卷丹青并祭。

[4]

卷二·血肉长城

欧治渝教授创作,长157米。

描绘抗战中大、小会战的惨烈情况以及阵亡将领群像。

主题是保家卫国。

八年抗战国军伤亡官兵高达322万余人。

依据这些史料绘制了国民革命军抗日阵亡的少将军衔以上的全部将领,共242位,其中240名是国民党军人。

也适当反映了敌后战场重要战役战斗,绘制了30多位为抗日殉国的师级以下共产党人。

这一画卷以一个活动的“抗日忠烈祠”载入历史。

214名少将以上军衔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领,跃然纸上,他们的背后是340万为国捐躯的中国士兵。

为214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领造像。

每一笔一划,每一根线条,聚集到一起描绘出整体画面的气象,这些笔触将最关键的的精神气度表现出来,充分表达了中国军人的气质。

[3]

此卷题名《还我河山》。

卷首单幅,狼烟四起,黑云压城,寓铁蹄直驱,存亡危急。

此卷备述我抗日军队将士坚守国土,驱除倭寇,前赴后继,马革裹尸,精忠报国,惊天地、泣鬼神之壮烈战事,靖国军魂。

以抗战阵亡将士繍像二百人为立,依抗战事件、战事单元,迤俪行述,凡二十三项,虽百二十米,难致其详。

养气浩然,舐墨如血,麒麟阁中,图词可继,则尽吾侪夙愿。

此卷主笔欧治渝,秉公忘私,手不停笔,俾昼作夜,未尝倦怠,运思盖在雄沉积厚、生死刚正,焦墨重皴。

背景辅以阵亡将士之万千神位英名、天书铭镌。

并烈火硝烟,血色丹青,雄师威仪,跃然纸壁。

[4]

“七·七”事变、平津战事、二十九军奋力抗日、佟麟阁将军首捐其躯,永立麟阁。

赵登禹将军随蹈战海,指挥大刀,身中五弹,壮烈千秋。

续而长城喜峰口,绥远战场,二十九军宋哲元、三十五军傅作义痛歼日军,牺牲壮志,唤醒民众。

树持久抗战之恒心。

淞沪之役,十九路军蔡廷楷、蒋光鼐率部死守,英雄阻敌,寸土不让,国民振奋,破敌嚣狂。

陈正伦、杨汉臣等将士屡挫敌锋,陷阵肉搏,毁敌装甲。

如赖忠和烈士勇炸敌坦克,竞碾压齑身,壮烈成仁。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日寇松井石根部集海陆空敌众三十万攻沪,国军顽强抵抗三月,中央部队集七十余师前赴后继,奋勇杀敌。

松沪之战规模伟壮,为世界战争史之重役。

黄梅兴、蔡炳炎、庞汉桢、杨杰、秦霖、吴克仁、吴继先、夏国璋等将军殒身是役。

其下校尉战士十万军人为国捐躯。

战事惨烈,气壮山河,巷战拉锯,短兵血刃。

蔡炳炎将军临阵传令盟誓:

“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共生退死,不得畏避,吾辈有两条路:

敌生我死,我生敌死。

”秦霖孤军受围,犹励士卒:

“军人持干戈以卫国家,临难岂可苟安!

”上海沦陷,血泪交倾,此卷何力,“但画战场血,难绘死士心。

”(淞沪警备司令戴戟题句)[4]

忻口、太原会战,八路军平型关首捷,灭敌板垣师团劲旅,举国为之振奋,日军转犯忻口,双方重兵相持,反覆鏖战,白刃肉搏,日以继夜,屡失复得,角逐二十三天,灭敌二万,国军牺牲重大。

然重挫日军华北会战企图。

日军转攻太原,守军寡不敌众,终遭沦陷,其战恶猛,山岳崩颓,风云变色。

“汉兵已绝,守疏勒而弥坚,虏骑虽强,顿盱眙而不进”。

是役计有郝梦龄、刘家琪、刘眉生、李树棠、姜玉桢、梁镜斋、郑廷珍诸将军为国捐躯成仁。

其下校尉士兵无计其数。

上将军长郝梦龄,由黔奉令急行至晋,当即率部血战五昼夜,突袭敌军阵前,不幸中弹殉国,刘家琪等将军身先士卒,浴血沟壕。

李树棠少将于太原沦陷被俘,严词斥敌,誓不附逆,服毒殉国。

[4]

寇力东尽,凶威西恧,直压南京,国军集十万军力死守,顽敌强攻,兵临城下,上将师长饶国华,身蹈危城,孤军无援,临敌不畏,辅就卧毯,磐座其间,向敌大呼:

“威廉二世如此强盛都要死亡,何况你小小日本,将来必亡。

”遂自戕成仁。

南京市长肖山令,奉命渡江突围,遭敌夹击,壮烈捐躯,将军易安华,姚中英,暨士卒万人,皆血溅沙场,以身祭城。

[4]

徐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日军强攻,以图控枢南北。

山东省主席兼第五战区副总指挥、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临阵擅撤,使敌长驱直入,被即立处于军法,以肃军纪,以惩畏敌。

庶几军心固一,斗志愈强。

台儿庄战役,滕县死守。

川军王铭章将军率三千军士力抵万数日军。

守城四日有半,以保全局胜利。

其传令曰:

“受命不辱,临难不苟,负伤不退,被俘不屈。

”时血流汇渠,尸积成城,将军身中数弹,不能站立,仍举枪射敌,终遭凶敌围困,自戕殉国,气壮山河,天地为悲。

敌攻p91高压合金管www.gyglg.cc台儿庄,孙连仲、池峰城部奉命死守,几经浴血奋战,全军几近牺牲殆尽,仍就仅存人马组成敢死队,夜袭敌阵,逐巷逐层,拼死抵抗,最终待援合围,痛歼日军。

是役歼敌万众,大获全胜。

将军扈先梅、李必蕃、方叔洪、周元、邓佐虞等为国捐躯。

其下校尉兵士牺牲逾万。

[4]

武汉会战峰火四月余,遍及皖、赣、豫、鄂。

日军纠集三十万众,国军部署六十万,削敌嚣炎。

将军冯安邦、毛岱钧、雷忠殁于是役,其余校尉士兵、无名英雄伤亡无数。

南昌、随枣、枣宜会战,歼敌近七十万众。

战事残酷,国军成团成旅成营冲锋陷阵,英魂不归。

二十九军军长陈宝安壮烈牺牲。

左翼总司令兼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克敌南瓜店,切敌著功。

时阵地已如火海,身负重伤,仍浴血奋战。

日军围来,将军竟以身中七弹之躯,扼敌之枪,挺身而立。

不幸被敌刺刀穿胸,壮烈殉国。

张上将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牺牲将士军阶最高者,其伟烈悲壮战魂雄风,令敌惧悸敬畏,竟鸣枪致礼以葬壕堑。

噩耗传至,举国痛挽,厚殓国葬。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战将星落,哲人其萎。

麾下将军钟毅、张敬亦殒是役。

行文至此,画笔沉凝,江山鲜血,社稷枯骨,为民福荫,为道履公,先烈胸襟,有若苍海,吾侪所为,不过浮尘矣。

[4]

长沙会战凡三次,时一年,与敌对峙,克敌数万,捷报频传。

其总司令薛岳百岁之时,缅忆赋诗,老泪纵横。

将军赖传湘殒于是役,其下牺牲英烈无数。

继而中条山会战,计有上将军长唐淮源、将军赵锡章、王凤山、王立业、陈文祀、梁希贤、寸性奇、石作衡殒于是役。

梁希贤全师战毕殆尽,遂投黄河殉国。

其它将军皆与士卒共亡。

中将赵锡章,自负重伤,临敌不退,谓部下曰:

“我等衣衾早已备安,此即我葬身之地,今日有死无生。

”有士如斯,国岂无安。

桂南会战亦鏖战历年。

对峙拉锯,终以克胜。

将军郑作民爰立遗嘱,安妥家事,身陷重围,牺牲殉国。

如敌后游击、反扫荡,各路战场,远征军,及滇北滇西之艰难战事,诸将尽锐,士卒思奋。

国军将士无不神威勇猛,肝脑涂地,如左权,彭士量、许国璋、戴安澜等将军长卧疆场,取义成仁,其下校尉官兵,牺牲者众,身虽屠裂,功名永垂。

塑其忠魂,阅其神勇,岁寒然后知松拍之后凋。

此卷敬列抗战军政要人,不分党派政见,凡抗战有功,兼列功图。

有诗赞曰:

“裹革沙场骨尚温,捐糜顶踵为生存,黄河浩荡流奇气,襄水灿烂洒血痕,风雨中原恢汉土,衣冠此日认黄孙。

忠贞已足照千戴,我欲狂歌民族魂。

”(张治中)“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操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朱德)[4]

卷三·精神堡垒

张春新教授主创,长173米。

描绘抗战时期文化、艺术、教育、学术界人士,包含胡适、吴大猷、齐白石、张大千等217人。

文化界抗争的卷三部分《精神堡垒》,由四位领衔画家执笔。

据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建于陪都重庆的抗战纪功碑之“精神堡垒”而命名,表现抗战时期退守重庆地区的全国各地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科学界、学术界的大知识分子、各学科学派的开山鼻祖、奠基人物,总共250多位。

在那个苦难的年代,在那个抗争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手,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了中华民主最抗争的声音。

[3]

中华民族之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不仅仅取决于战场武力较量,更取决于道德精神力量,华夏民族三千年来,即有坚实沉厚之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名教礼度。

面对灾难、知识精英、文化名流、艺术大师、大学教授、各校师生,皆能以中华命运文脉为持。

鼓呼抗敌御侮,宣教不缀,为百姓筑起精神堡垒。

[4]

长歌当哭,短引唱悲。

中国大地无不战火,中国百姓无不流离,音乐志士,创作激越,多燃情劢志,戎边卫疆之赋。

抗战伊始,张寒晖《松花江上》一曲,动天地、悲人伦,海内民众,无不动容。

闻之潸然泪下。

《为自由而战》、《中华不会亡》、《民族至上歌》、一时鼓舞国民,脍炙人口。

田汉、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刘雪庵《长城谣》、黄自《抗敌歌》、马可《白毛女》、《南泥湾》、郑律成《八路军进行曲》、任光《打回老家去》、黎锦晖《中华民族战歌》、吴伯超《铁蹄下的歌女》、洗星海《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麦新《大刀进行曲》等,警吁丧亡之虞,呼唤血肉长城。

神州常响,不懈于志。

贺绿汀《游击队员之歌》行进旋律,感奋而作,马思聪《馁远组曲》、《思乡曲》塑造民族至美境界,培固卫国信念。

百代留声。

画家、雕塑家亦雕造抗日英雄,图说抗战宣教或以时事漫画,抨击敌伪丑行。

齐白石时陷北平,日寇仰名求画、拒不相与,闭门罢砚,拒任伪职,以蓄气节。

徐悲鸿于抗战艰难岁月作《奚我后》、《愚公移山》,以表宁死不屈,百折不挠之民族心志。

张善子作虎狮图《努吼吧!

中国》以壮国威。

张书旂在防空洞内绘成《百鸽图》,由国民政府敬赠罗斯福总统,以昭世界和平。

倪贻德作《全民总动员》宣传画广布前敌。

刘开渠为川军抗日英雄以及松泸阵亡将士纪念碑作纪念雕塑。

黄宾虹拒见日本朋友,声明国仇大于私谊。

林风眠独居重庆南岸,宣绘抗战、图赞山河。

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吴作人、陈之佛、黄君璧、吕斯百等中华巨匠,皆坚守教执,以画笔为枪刃,宣传抗战。

蒋兆和感苍生疮痍,难民流徙,作《流民图》,并为淞沪之役抗日名将蔡廷楷、蒋光鼐作肖像张布全国,鼓舞民族。

张大千、常书鸿抗战期间研习保护敦煌壁画,筹展劳军。

王临乙塑汪精卫陈璧君跪像以平民愤。

张乐平、叶浅予、汪子美、丰子恺、丁聪、张光宇等以漫画打击日冠、揭露狼子野心,唐一禾在后方坚持艺术教育,不幸逝于江难。

王琦、古元、李桦等人,参与木刻运动,投身抗日宣传,以版画油印为武器。

[4]

电影、戏剧、摄影家悉以呼唤民众,宣传抗日为己责。

艰难条件,拍摄巨著。

如《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塞上风云》、《渔光曲》。

电影明星亦由塑造抗战形象而饮誉国民受众。

如许幸之、史东山、王人美、陈波儿、金焰、魏鹤龄、应云卫、袁牧之诸员。

若舒绣文《热血忠魂》、《雾重庆》、《塞上风云》、黎莉莉《气壮山河》、赵丹、白杨《保卫卢沟桥》、《屈原》、张瑞芳、《棠棣之花》、《虎符》、秦怡《中国万岁》、《保家乡》、戴爱莲、《游击队的故事》、《空袭》、吴晓邦《义勇军进行曲》,影剧诸员,倩影诗魂,若蔡楚生、孙瑜拍掇《共赴国难》、《长空万里》、《孤岛天堂》,汤晓丹导演《上海火线后》、《民族的怒吼》,郑君里《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诸抗战电影,无不侩炙人口,警醒民众,使众志成城,力驱鞑虏。

戏剧界梅兰芳、程砚秋诸员,凡于论陷区者,拒伪演事,蓄须明志。

抗战经典,气节故事,悉镌本卷。

[4]

新闻出版,当此国难,秉持公意,拯扶危难,引导舆论,宣讲抗战,如赵超构主笔《新民报》、潘公展主笔《商报》、王云生、张季鸾主笔《大公报》,时论社评,鼓舞民心。

若程沧波为《中央日报》所撰《对卢沟桥事变后之严正表示》,实乃抗日宣言。

赵敏恒对外报道中国抗战,告明国际。

史量才主持《申报》,发布抗战舆论,募集抗战物资,收容伤兵难民。

王云五发明四角号码字典,推进国文。

张元济出版教材工具书,抢救文献。

盛绩诸公,恭列巨卷。

[4]

抗战文学、戏剧、诗歌诸界,亦尽奋袂攘衽,握笔如枪,修我戈予,与子同仇。

一如梁任公句“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丁铃、肖军投身战地服务,于伶、欧阳予倩、洪琛诸人组成上海戏剧救亡会。

戴望舒、郁达夫,哀诗江南,啼血杜鹃。

胡风、艾青、邹荻帆结义“七月”,讴歌抗战。

林语堂海外奋笔鼓呼,抵制日货,张恨水通俗小说直写国难。

若郑振铎、王统照、曹聚仁诸家发起抗战报刊文学,撰文赋诗,宣讲抗日。

文人墨客无不于敌凭陵之际,唤呼同仇敌忾之志。

毅勇之师忘身于外,忠义之士,不懈于内。

[4]

文脉图存,陪都巴蜀,荟萃学界精英,泰山北斗,鸿儒巨哲。

国学犹兴。

莘莘学生随校辗转,图书典籍、实验器材、盈箱积箧、人挑肩扛,终使庠序培固、薮藤常青。

国学泰斗,革命元老,风云之际,气节弥高。

陈三立于沦陷之日,与叛臣郑孝胥绝交,誓不逃难,绝食五日而亡。

马相伯高龄九十,奋书《为日祸告国人书》,吁立息内争,共御外侮。

章士钊拒任汪逆伪职,蔡元培发起民权同盟、谢无量奔走抗战募捐、章炳麟撰《十九路军死难烈士墓表》、马一浮开设国学讲座、李叔同提倡念佛救国、陈叔通淞泸募捐劳军,筹组抗联。

周树人力张民族革命战争大众文学口号。

欧阳竞无携国宝佛经辗转后方,太虚法师率佛教访团往印度缅甸宣讲抗战。

或召集组建抗日救国同盟组织。

或于战乱飘零之际,宏布国学,激扬文字,盖在使华夏精神、本土学术,道统相传。

本卷主笔张春新,承露沐清,运思毫端,轻墨淡痕,托物喻德,于大师鸿哲之侧,配置惠草香卉,各有其属。

兰芳菊秀,梅洁松操,疏影暗香,灵氛弥漫。

清介绝俗,和光同尘。

[4]

教育西迁,张伯岑、梅贻琦、蒋梦麟,罗家伦、吴贻芳等名校之长,受命危难、续教垂范。

战乱飘零,桃李芳菲,树人育才、未肯断歇。

严师不懈,赤子思奋,教育之旨,允公允能,各校悉集西南巴蜀,西南联大,陪都沙磁,英才代出,为我育一代菁华人物,经纬栋梁,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诸大师。

此间英才,不惟术业有专,极研深几。

更具圣训人格,道德文章、铁肩道义,后学难逮。

晏阳初力创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功绩卓伟,致推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总干事。

陶行知组织国难教育社,发表团结御侮宣言。

凡哲学、经济、科学、文学、艺术各项教育、研究不因战事频激而消歇,更为救国图强而高涨。

[4]

陈寅恪国学大师,拒日军巨资东方学院之邀及上海沦陷区教职。

转辗执教西南联大,研究隋唐制度。

钱穆国学大师,执教西南联大,抗战间著《国学概论》《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汤用彤国学大师,任西南联大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长。

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冯友兰抗战所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乃抗战名碑。

诸文化大师。

倍尝艰难,含辛茹苦。

宏布中国哲学、文化,纵横中西,将我中华精神与世界文明交融比较,遂确立我中华近代文化之世界地位。

熊十力、梁漱溟,开设勉仁书院,溯源儒学真谛,广布仁智宏旨,探赜钩深,继圣聚贤。

以图我三千年道统翕然,使圣贤映于时代,万趣融其神思,使国民树以桓心,良知素质,侪身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如唐君毅凝铸中华思想渊源,探索国人心灵道路,创办《重光》、《理想与文化》杂志,力主抗日。

方东美宏布儒学,叙中华精神至美境界。

[4]

科学泰斗。

坚守教职,训授传人。

吴大猷、吴有训、张文裕等于艰难条件下奠基中国物理学,一代宗师,扬中华国威。

严济慈研制振荡器、测距镜、显微镜,于抗战功莫大焉。

吴蕴初研防毒面具,直供抗敌前线。

丁文江考察南煤北运,资源抗战,以身殉职。

候德榜转产研制军需,保障抗战。

竺可桢抗战期间成中国现代气象学洪规。

、何鲁、苏步青于重庆后方坚持数学研究,培养后学。

傅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