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的诺贝尔谱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6772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国文学的诺贝尔谱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法国文学的诺贝尔谱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法国文学的诺贝尔谱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法国文学的诺贝尔谱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法国文学的诺贝尔谱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国文学的诺贝尔谱系.docx

《法国文学的诺贝尔谱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国文学的诺贝尔谱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国文学的诺贝尔谱系.docx

法国文学的诺贝尔谱系

法国文学的诺贝尔谱系

法国文学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足有15人之多!

1901

苏利·普吕多姆(SullyPrudhomme,1939-1907)

法国诗人,原名勒内·弗朗索瓦·普吕多姆。

生在巴黎一个工商业者家庭,父亲是工程师。

苏利·普吕多姆自小聪颖好学,但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入大学深造。

早年当过职员、工程师、并从事过法律工作后转入诗歌创作。

坚实的科学修养使他想沟通诗与科学;而强烈的哲学兴趣,使他更想从哲学思考中捕捉灵感,提炼诗的主题。

  60年代前后曾参加帕尔纳斯派诗歌运动,并成为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帕尔纳斯派是由一些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高蹈派诗人组成的,是象征派的先驱。

这扔诗人在艺术上主张远离现实,冷静、客观,抑制个人感情的直接抒发。

  1865年,苏利·普吕多姆发表第一部诗集国《韵节与诗篇》即露头角,引起诗坛重视。

此后发表的诗集《孤独》(1869)、《徒劳的柔情》(1875)是抒情气息较浓的两部代表作,主要抒写孤寂的心境,失恋的爱情,充满忧郁的情调。

但更受知识界赞赏的是两部哲理诗集《正义》(1878)和《幸福12首诗歌》(1888),诗集主要探讨人类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有说教成分,比较晦涩难懂。

此外,他还有诗集《考验》(1866)、《战争印象》(1870)、《法兰西》(1874)、《棱镜》(1886)、《诗的遗言》(1901)和散文著述《散文集》(1883)、《诗的考察》(1892)、《从巴斯卡得到的真信仰》(1905)。

1900至1901年,他编辑出版了《苏利·普吕多姆诗文集》。

  苏利·普吕多姆的诗歌长于提示人心灵演算的隐秘、幽微的感受和体验。

更长于分析,无论是灵感诗还是哲理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他创作上的成就,188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1901年,瑞典学院为了“特别表彰他的诗作,它们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

1904

米斯特拉尔BjornstjerneBjornson(1830-1914)

  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FrédéricMistral,1830~1914)法国诗人。

生于罗纳河口省的马雅纳,该地属古代的普罗旺斯地区。

美丽的故乡陶冶和孕育了他的诗情,诗人从小深受普罗旺斯母语和当地习俗影响,并以普罗旺斯语进行创作,歌颂故乡美丽的山川风物和古老文化。

  米斯特拉尔在艾克思普罗旺斯学院取得法学学位之后,便致力于诗歌创作。

1852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普罗旺斯》,此后用了7年时间创作了长诗《米洛依》(1859),从而赢得了世界声誉。

  继《米洛依》之后,米斯特拉尔又出版了一部英雄史侍《卡朗达尔》(1866)、诗集《日历》(1867)、《黄金岛》(1876)、叙事诗《奈尔特》(1884)、诗剧《让娜王后》(1890)、叙事诗《罗纳河之诗》(1897)、叙事诗集《油橄榄的收获》(1912)等。

此外他的作品还有《新普罗旺斯字典》(1879-1886)、回忆录《我的一生---回忆与故事》(1906)等。

这些“作品犹如一座高大不朽的纪念碑,用以荣耀他所钟爱的普罗旺斯”(颁奖词)。

  普罗旺斯语本是沉寂已久的古老语言,如今由于诗人的努力,它又变为活生生的文学,这是当时欧洲文坛的一件大事,而米斯特拉尔为复兴普罗旺斯文学所做的巨大贡献,使他成为普罗旺斯文化的杰出代表。

为了表彰他的创作成就,法兰西学院曾四次向他颁奖,法国文学院授予他荣誉十字勋章。

1904年,由于“他诗作的新颖的独特性和真正的灵感,忠实地反映了自然景色及其人民的乡土感情”,米斯特拉尔与西班牙的埃切加赖,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5

罗曼·罗兰(1866-1944)

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866年出生于法国涅夫勒省的克拉姆西镇,他的父亲是银行小职员,母亲在音乐上很有造诣,罗曼·罗兰受母亲熏陶,从小爱好音乐.罗曼·罗兰的早期创作以剧本为主,从1897年至1903年,他先后创作了《圣路易》,《群狼》,《理性的胜利》等.这些剧本都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来对抗陈腐的戏剧,这和作者当时积极参加了"人民戏剧"运动有关.但这些剧本只上演了一两部,而且反应颇为冷淡.为此,罗曼·罗兰转而创作名人传记,相继出版了《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5)和《托尔斯泰传》(1911).自1904年起,罗曼·罗兰开始创作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作品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是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1915年,瑞典文学院不顾法国政府的阻挠,决定授予他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和他在描写各种不同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在创作上又一次达到高潮,他相继发表了著名中篇《哥拉·布勒尼翁》(1919),后期代表作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又译《母与子》).罗曼·罗兰于1944年12月30日逝世,1945年1月2日在他的故乡克拉姆西镇举行了宗教葬礼.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

注:

《婚姻与道德》才是他的获奖作品,不过《约翰·克里斯多夫》更有名一点。

1921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

小说《苔依丝》

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苔依丝》、《企鹅岛》、《诸神渴了》等。

成名作《波纳尔德的罪行》赞美了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

代表作《苔依丝》颂扬了世俗生活的欢乐,嘲笑了修道士的愚蠢。

192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27

柏格森(1859~1941)Bergson,Henri

散文《创造进化论》

法国哲学家,直觉主义和生命哲学代表之一。

1889年獲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文学博士学位。

曾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法兰西学院教授。

1914年当选为法兰西语文学院院士。

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著作有:

《时间和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笑之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进化率》、《生命和意识》、《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泉源》等。

柏格森是本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哲学家。

法国人常将自己各方面的成就首先归功于他的启发。

柏格森的哲学是一种摒弃抽象的、理智的分析,而借助于直觉把握实在的“直觉哲学”。

他从意识的研究入手,提出“绵延说”。

意识分为表层意识和深层意识,真正的意识是内心深层的心理的绵延,这种绵延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翻涌向前的生命冲动。

把握这种绵延必须借助于直觉,转向内心世界,才能获得接近于最真实的内心自由。

美学上,他从直觉论出发,认为艺术是内心直觉体验的表现,表现的是“某种深刻的心灵状态或内心冲突”。

艺术是打破人与实在之间的障碍,并使人置身于对象内部,直接与真正的实在相契合的途径。

在直觉中,对象保存下来的只是它纯粹的直观形式,它通过暗示的方式刺激人,引起人的美感。

艺术创造的动机是一种美的直觉,即一种能表现生命绵延的知觉。

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对现实的功利实行彻底的超脱。

他对美的研究在西方有较大意义。

美的美学意义在于适应社会的功利目的,制裁与社会离心的行为,社会借美来纠正机械笨拙的行为,使之恢复灵活与生命。

认为作家应按人物的意识之流来描写、塑造人物,在他影响下产生了“意识流小说”。

作为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柏格森对20世纪西方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和伦理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

1937

马丹·杜伽尔(RogerMartinduGard,1881-1958)(1881-1958)法国作家。

小说《蒂伯一家》

巴利文献学院毕业。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蒂博一家》八卷,通过蒂博父子两代和兄弟间的冲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法国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并从人道主义立场反对战争。

获1937年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表了两篇小说:

《成功》(1910年)、《让·巴洛瓦》(1913年)。

1916年回到巴黎,从事戏剧活动。

1920年春天开始酝酿长篇巨著《蒂博一家》,《蒂伯一家》共八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从1922年开始写作,直到1940年全部完成。

1937年以《蒂伯—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

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47

安德烈·保尔·吉约姆·纪德(1869—1951)

小说《田园交响曲》

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生于巴黎,是独生子;父亲在巴黎法律学院任教授;母亲是富家闺秀,笃信天主教新教。

纪德早年体弱多病,异常敏感。

十一岁时丧父,由母亲扶养并给予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

从十五岁起,他对舅父的女儿玛德莱娜产生了纯洁的爱情;但是六年后,玛德莱娜拒绝了他的求婚。

创作于1890年,于次年发表的处女作《安德烈·瓦尔特的笔记》,就是他给自己家庭和玛德莱娜的最后通牒,反映他这一时期的思想。

1895年,他终于同表姐玛德莱娜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美满,他仍不改同性恋癖,致使他妻子抑郁成疾,于1938年死去。

  1891年,他由莫里斯·巴雷斯引见,认识了象征派大师马拉美,并成为罗马街“星期二晚会”的常客。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他受了象征派和尼采主义的影响,全面扬弃传统文化与道德,摆脱家庭与社会的约束,宣扬独立自由和享乐主义。

不过,纪德的文学创作走的是一条探索的道路,因此,他的作品充满矛盾而又互相矛盾,既宣扬了绝对的自由,同时又主张天下人都应当得到解放;既宣扬了狂热的个人主义,同时又歌颁集体的献身精神;即使他主张的享乐主义,也并不是庸俗的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旨在发现自我,探索存在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足见他是勇于剖析自已的作家。

1925年,他去刚果、乍得旅行,目睹了非洲人在殖民主义统治下的生活惨状,回国后口诛笔伐,有力地鞭答了殖民制度。

从此他的创作不再固守在美学与道德的象牙塔中,开始对社会问题发生兴趣,越来越关注苏联,并参加共产主义运动。

1936年他访问了苏联,回国著文又否定了苏联的社会现实。

  纪德创作十分丰富,有的作品堪称法国现代文学的丰碑。

小说主要有:

《帕吕德》(1895)、《人间食粮》(1897)、《背德者》(1902)。

《浪子归来》(1907)、《窄门》(1909)、《伊萨贝尔》(1911)、《梵蒂冈的地窖》(1914)、《田园交响曲》(1919)、《伪币制造者》(1926)、《妇女学堂》(1929)、《新食粮》(1935)、《忒修斯》(1946)。

回忆录主要有:

《如果种子不死……》(1926)。

游记主要有:

《刚果游记》(1927)、《乍得归来》(1928)、《苏联归来》(1936)。

戏剧主要有:

《萨乌尔》(1903)、《康多尔王》(1905)、《俄狄甫斯》(1932)。

此外还有许多文论、日记等。

  纪德的作品文笔清丽精湛,思想深邃细腻,语言温婉和具有古典美。

他始终是法国人民最喜爱的现代作家。

  "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

1952年

莫里亚克(1885~1970)Mauriac,Francois

《爱的荒漠》

法国作家,1885年10月11日生于波尔多市,1970年9月1日卒于巴黎。

幼年丧父,由虔信天主教的母亲抚养成人。

曾在当地教会学校念书,终生信奉宗教。

1906年到巴黎学习并从事创作。

190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合手敬礼》,后陆续发表诗集《向少年告别》和小说《身带镣铐的儿童》、《白袍记》、《血肉斗》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入伍当医护助理,不久,因病退伍。

停战后继续笔耕不辍。

一生创作甚丰,写了100卷以上各种体裁的作品,计小说26部(其中4部为短篇小说集),诗集5本,剧本4个,文艺理论、日记、政论、传记、回忆录、随笔等几十本。

1922年发表的小说《和麻风病人亲吻》,赢得普遍关注。

小说写一个健康姑娘嫁给有钱人家的独生子,此人在智力和生理上都有严重缺陷,最后自惭形秽,有意染上肺病身亡,她只得为他守寡。

嗣后,相继发表《火之河》、《吉尼特里克斯》、《爱的荒漠》(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黛莱丝·台斯盖鲁》、《命运》、《蝮蛇结》等小说。

1936年后,西班牙内战期间,他在报刊发表文章,公开支持西班牙共产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同时继续在文坛辛勤耕耘,发表了小说《脏猴儿》、《加利加伊》、《羔羊》。

1952年,因在小说中“深入刻画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艺术激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里亚克的小说中心理描写十分细腻。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心理分析,而是尽可能“描绘人的内心最深之处”。

如在名篇《黛莱丝·苔斯盖鲁》中,女主人公是个企图毒死丈夫的女人,作者把她向往自由生活的隐秘动机刻画得十分精细入微。

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表现出古典主义文学传统和现代主义潮流两种对立倾向的矛盾和结合。

戏剧方面,莫里亚克发表有《阿斯摩泰》、《不为人爱的人们》、《地上的火焰》等剧本。

还写有回忆录《内心回忆录》、《内心回忆新录》和《政治回忆录》等。

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1957年

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鼠疫》

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

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

他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母亲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生活极为艰难。

加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

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

德军侵法后参加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

加缪从1932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局外人》而成名。

他的小说《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反抗的入》(1951)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

他主要的作品还有随笔《西叙福斯神话》(1942),剧本《正义者》(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等。

加缪于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60年1月4日死于车祸。

由于他重要的着作,在这着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1960年

圣琼·佩斯(Saint-JohnPerse,1887-1975)法国诗人。

《蓝色恋歌》

生于法属西印度群岛瓜德罗普群岛。

父亲是种植园主,1899年因地震与经济危机,全家迁回法国。

1910年,佩斯毕业于波尔多大学法国系。

1914年入外交部,历任法国驻中国使馆秘书、外交部长办公室主任、外交部秘书长等职。

1940年因反对政府与法西斯德国妥协而被撤职。

次年,流亡美国,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任顾问。

在战争斯间,任罗斯福总统有关法国事务的顾问,因而被当时的法国政府取消了国籍,没收了财产。

1944年恢复了外交部工作。

此后,多次到世界各地旅游,将主要精力用于文学创作。

  早在本世纪初,佩斯就开始了诗歌创作活动。

190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赞歌》,受到冷遇,经过一段长久的沉默,于1922年发表长诗《远征》。

1930年,此诗被艾略特译成英文,引起英美一些著名诗人的注意,但读者仍属寥寥。

又是一段冗长的沉默,1942年出版《流放》,1950年获美国学院大奖。

同年夏秋之际,著名刊物《七星笔记》出版了向佩斯致敬的专号。

从此,名声始著。

此后,又陆续出版了《雨》、《雪》(1944)、《风》(1946)、《海标》(1957)、《鸟》(1962)、《荣兴》(1964)等诗集。

这些诗宏伟而壮丽,具有史诗的雄浑气魄,娓娓动人地诉说着富于历史感的文明社会的奥秘、令人惊叹的异国风光、强大而严酷的自然力量,但也浸润着神秘的宗教情感。

佩斯善于使用奇特风雅的隐喻和生僻的专业术语,在事物与思想之间建立起对应的联系,把它们统一在大自然中,同时也造成了艰深晦涩。

他避开现代派和超现实主义的潮流,重新采用了一种近科品达式和圣书式的抒情诗体,他的诗行特殊,既有古典诗行的严谨,又有散文诗的潇洒。

他变换诗中的停顿,延长亚历山大体的诗句,使之多达十六个或十八个音步。

  1958年,他因全部诗歌成就获国际诗歌大奖和国家文学大奖。

  代表作:

《赞歌》、《远征》、《流放》、《七星笔记》、《雨》、《雪》、《风》、《海标》、《鸟》、《荣兴》等

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象,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1964年

让·保尔·萨特J.-P.Jean-PaulSartre(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

《苍蝇》

法国作家、哲学家。

萨特出生于巴黎,父亲是海军军官,在他一岁多时去世。

萨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的。

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家中拥有大量藏书,使儿童时代的萨特受到了良好教育,也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知识。

1915年,他考入亨利中学,学习成绩优异,期间他接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影响。

1924年于1928年萨特在具有现代法兰西思想家摇蓝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并结识了一同应试、获得第二名的西蒙娜-德-波伏娃。

此后的岁月中,波伏娃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与战友,是萨特后50年生活和思想历程中的见证人。

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悉心研读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这就是一切从人、人的意识出发来研究人和这个世界,把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看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

但当时萨特关注的“人”仅仅局限在学术研究中。

与此同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

二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次年在洛林地区被德军俘虏,随后在战俘营中度过了10个月的铁窗生涯。

战争与现实使萨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战前的个人主义和纯粹个人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开始用文学干预生活。

1941年获释后他继续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

40年代是萨特创作的黄金时期,有大量作品问世。

1945年与他人合作创办了《现代杂志》,评论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并从此成为职业作家。

1980年4月15日,萨特病逝于巴黎,数万群众特别是青年人为他送葬,表达深切的悼念之情。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

他在政治上倾向进步与革命,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左翼;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思想上,肯定人的价值,努力探索人在荒诞世界里的出路与归宿,主张人道主义思想。

萨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

  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

他的代表作《恶心》(1938)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

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所生活的是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彷徨苦闷,感到生活没有意义。

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

短篇小说《墙》(1939)通过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格里在监狱里等候处决时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自由。

中篇小说《一个头目的童年》,以讽刺的笔法描写了一个法西斯头子幼年时代的邪恶无耻行径,揭露某些上层人物的丑恶的灵魂。

在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马蒂厄在政治和道德方面日益觉醒的描写,说明一个人处在不公正的社会里,寻求正义与寻求个人自由和幸福是一致的。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

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

在他的小说中,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在作品时间的处理上,讲求同时性。

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

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

剧本《群蝇》(1943)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

《密室》(1944)是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剧中塑造了3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说明客观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旧习)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和活动,人死之后还念念不忘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因而认为“他人就是地狱”。

在《肮脏的手》(1948)一剧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东欧国家共产党内两个派别斗争的情节,宣扬政治斗争的实质是个人的意志冲突。

《死无葬身之地》(1946)刻画了一群反对维希卖国政府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作者企图说明烈士们为了一个政治目标而自由选择,牺牲自己。

《恭顺的妓女》(1947)是一部政治剧,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残酷迫害,并对反压迫、反种族歧视的普通人民的觉醒寄予深切的期待。

这个剧本是萨特所主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的体现。

萨特的作品还有未完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已发表《理性的年代》(1945)、《缓期执行》(1945)、《心如死灰》(1949)等3卷。

剧本还有《恶魔与上帝》(1951)、《涅克拉索夫》、《阿尔托纳的幽禁者》(1960)等。

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

文学论著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波德莱尔》、《什么是文学?

》(1947)、《境遇》1至10集(1947~1976)、回忆录《字句》(1964)。

  1955年,萨特和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曾访问中国。

萨特的剧本《恭顺的妓女》已有中文译本。

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以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他于1980年4月15日逝世。

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注:

诺奖历史上两位拒绝领奖的作家之一。

1969年

萨缪尔·贝克特,法国作家

《等待戈多》

先用英语后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作家,也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一九六九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的代表剧本是《等待戈多》和《啊,美好的日子!

》。

贝克特写于一九四八年的两幕剧《等待戈多》,历来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该剧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是没有什么情节可言。

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着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地梦呓。

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

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候,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希望地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显然是一出荒诞剧:

这种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知道,它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希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

这里的“等待”在法语里是现在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在等待,却又不知道到底在等待什么,而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

正因为这个剧本用荒诞的手段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它才能够连演三百多场,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