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629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doc.docx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doc.docx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

试卷类型:

B

唐山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共8页,包括七道大题21道小题,共150分。

其中前三道大题(10个小题)为选择题。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3、做选择题时,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做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所有题目的解答均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九州方圆蜇伏脉搏微弱英雄气概

B.一如继往渲泄一诺千斤大跌眼镜

C.出其不意发轫蛛丝马迹一副对联

D.人情事故精萃悬梁刺股工程竣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长期以来,社会上都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以及教师的硬性指标,尽管中央一直反对这样做。

B.先辈既然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范,那么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日益推进的今天,领导干部应如何去做呢?

C.奥运安保部门指出:

对于安全保卫工作不落实,存在安全隐患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

D.我们只要认真思考才会发现,既然血管堵塞了,如果通过单纯的吃药方式治疗股骨头坏死,是不太现实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地铁近期故障频发,运营事故只是影响居民出行,一旦发生火灾,很可能造成全市轨道交通的瘫痪,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B.奥运会最大的现场就是北京这座偌大的城市,置身其中的每个市民,他们的嘉言懿行,都会生动地诠释着付出的朴素含义。

C.近几年,黄河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的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D.自强不息的大唐人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以夸父逐日的精神,努力追赶世界电信业发展潮流,助推我国电信技术实现了从铜缆到光缆的巨大转变。

4.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对三鹿奶粉事件中负有重要责任的质检总局、农业部、卫生部、工商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有关人员作出处理。

B.如果一味地升级南海问题并诉诸于武力,“两会”提出的关注民生、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等一系列富民强国的大政方针就无法落实。

C.省国资委围绕以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为目标,以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步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D.随着公司的业务不断拓展,业务量明显增加,可公司里只有我跟他学过开车,公司领导很着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

“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个最根本方面。

“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

“和”并非孔子的发明。

出观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

不过这一汉字常常被用来表征一个更古老、更复杂的由“龠”与“禾”组成的汉字“稣”。

在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着一种乐器,可能是一种短笛或有两个或三个管孔的排萧。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汉字“龢”在《说文解字》中被界定为“和众声”。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和紧密关联的,如《礼记》所言: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在古代,原初的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

礼与乐的共同作用确立了和: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进而,礼乐也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

孔子相信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情感,而且能够于混乱中致有序。

从音乐的角度看,和被扩展而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结合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新的统一体得以产生。

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两个事物间的“同”是对一事物业已具有的特性的简单复制,而“和”则是创造新的事物。

在这一意义上,“和”就是“生”、“化”、“大”。

表现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种内在状态,即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遵循中道原则。

儒家认为,在内心修习和,我们就会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则必将损害德行。

这样,和就等同于美德,并被视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

在儒家学者看来,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义。

作为最高美德,和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有序与和平的实现必须内外兼修。

正如儒家学者将政治视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为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

《周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

而教之和。

”要于内在、外在中体觉和,人们就必须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深化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克明自我的本性。

如此,作为最高理想的和就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在这一意义上,“和”有时也被称为“中和”。

透过“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行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与均衡性。

早期大儒们宣扬的和的学说在后期新儒家那里获得了发展。

新儒家学者不仅将和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还将它视为一种激发儒家学术的精神,一种策动儒家实践的活力。

他们相信,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节选自《新华文摘》)

5.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儒家早期宣扬的“和”的理论的一项是

A.认为“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B.认为“和”与音乐紧密关联,而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D.认为“和”是最高理想,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的理想能激励着人们为了获得安宁和谐而不断地纠正混乱、无序。

B.在儒家看来,“和”是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

C.“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人们相亲相敬也就有了社会的和谐。

D.两个事物间的“和”可以理解为对事物各自特性的相加。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之所以提倡和,其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帮助统治者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据此可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无关

C.根据《礼记》所言: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可以推断,儒家早就认识到,音乐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过触及人心、匡正行为创造了和。

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足以使我们摆脱冲突和混乱,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

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祖父见奇之,曰:

“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

”故名之为镇恶。

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或荐镇恶于高祖,既至与语,甚异焉。

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

镇恶舍船步上。

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安一鼓。

语所留人:

“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

”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

镇恶径前袭城。

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

“外有大军,似从下上,垂已至城矣。

”行令闭诸城门。

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

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

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有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者,镇恶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

三更中,毅自缢死。

镇恶身被五箭,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高祖将北伐,转镇恶为咨议参军,领前锋。

将发,镇恶曰:

“不克咸阳,誓不复济江而还也!

”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

姚绍率大众拒嶮,深沟高垒以自固。

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

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

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

渭水流急,倏忽间,诸舰悉逐流去。

镇恶抚慰士卒曰:

“卿诸人并家在江南,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去,岂复有求生之计邪!

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不然,则无遗类矣。

”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退路,莫不腾踊争先。

(姚)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

泓率妻子归降。

镇恶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

高祖劳之曰:

“成吾霸业者,真卿也。

”镇恶再拜谢曰:

“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镇恶率军出北地,为沈田子所杀,事在《序传》。

时年四十六。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然,则无遗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C.或荐镇恶于高祖

不能容于远

D.镇恶令且斗且共语

彼且恶乎待哉

9.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和“作战勇敢”的一组是

A.①行令闭诸城门②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

B.①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②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C.①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②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D.①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②亲到弘农督上民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伐时由于孤军深入,军中一度缺粮,王镇恶亲自征集军粮,百姓争先恐后地送来了粮食;攻下长安后,王镇恶宣扬国家恩泽,安抚归降的人,号令严明,百姓安居乐业。

B.王镇恶在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犯了忌讳,家人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把他留了下来;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武艺出众,做事果断,是难得的将才。

C.在西征刘毅的战役中,王镇恶率百艘战船溯江而上袭击敌城,他顺势采用疑兵之计麻痹敌人,采用攻心之术瓦解敌军,在战斗中他身中五箭,勇猛顽强,最后使刘毅败亡。

D.在北伐姚泓的战役中,王镇恶担任先锋,发誓不达目的决不渡江而还;他采用破釜沉舟之计激励将士,而且身先士卒,最后攻陷了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投降。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

(5分)

译文:

(2)镇恶再拜谢曰:

“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①,玉箫寒、江上谁家?

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

那答,那边。

(1)“玉箫寒、江上谁家?

”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

答:

(2)“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2小题任选1题)(5分)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飞入芒花林清玄

母亲蹲在厨房的大灶旁边,手里拿着柴刀,用力剁香蕉树多汁的茎,然后把剁碎的小块茎丢入灶上大锅中,与潲水同熬,准备去喂猪。

我从大厅穿过后院跑进厨房时,正看到母亲额上的汗水反射着门口射入的微光,非常明亮。

“妈,给我两角钱。

”我靠在厨房的木板门上说。

“走!

走!

走!

没看到忙着吗?

”母亲头也没抬,继续做她的活儿。

“我只要两角钱。

”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要做什么?

”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终于看了我一眼。

“我要去买金啖。

”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粘了一些糖粒。

一角钱两颗糖。

“没有钱给你买金啖。

”母亲用力地把柴刀剁下去。

“别人都有,为什么我们没有?

”我怨愤地说。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没有就是没有!

”母亲显然动了肝火,用力地剁香蕉茎,柴刀砍在砧板上咚咚作响。

我那一天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冲口而出:

“不管,我一定要!

”说着就用力踢厨房的门板。

母亲用尽力气,将柴刀咔的一声立在砧板上,顺手抄起一根竹管,劈头盖脸地就打了下来。

我一转身,飞也似的奔了出去。

平常,我们一旦忤逆母亲,只要一溜烟跑掉,她就不再追究。

那一天,母亲大概是气极了,并没有转头继续工作,反而快速地追了出来,像一阵风。

我心里升起一种恐惧,想到脾气一向很好的母亲,这一次大概是真的生气了,万一被抓到一定会被狠狠打一顿。

母亲很少打我们,但只要她动了手,必然会把我们打到讨饶为止。

边跑边想,我立即选择了那条有火车道的小径,那是家附近比较复杂而难走的小路,整条路都是枕木,通常母亲追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选这条路逃跑,母亲往往不会继续追来,而她也很少生气到晚上。

那一天真是反常极了,母亲提着竹管,快步地跨过铁轨的枕木追过来,好像不追到我不肯罢休。

“哎哟!

”我跑过铁桥时,突然听到母亲惨叫一声,一回头,正好看到母亲扑跌在铁轨上面,砰的一声,显然跌得不轻。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想:

一定很痛!

因为铁轨上铺的都是不规则的石子,我们这些小骨头跌倒都痛得半死,何况是母亲?

我停下来,转身看母亲,她一时爬不起来,用力搓着膝盖,我看到鲜血从她的膝上汩汩流出,鲜红色的,非常鲜明。

母亲咬着牙看我。

我不假思索地跑回去,跑到母亲身边,用力扶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说:

“妈,您打我吧!

我错了。

母亲把竹管用力地丢在地上,这时,我才看见她的泪从眼中急速地流出,然后她把我拉起来,用力抱着我,我听到火车从很远的地方开过来。

这是我小学二年级时的一幕。

每次一想到母亲,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薯田里去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嫩茎。

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地的时候,我发现她和新开的芒花一般高。

芒花雪一样的白,母亲的发丝墨一般的黑,真是非常美。

那时感觉到能让母亲牵着手,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事儿。

还经常上演的一幕是,父亲到外面喝酒彻夜未归,如果是夏日的夜晚,母亲就会搬着藤椅坐在晒谷场说故事给我们听,讲虎姑婆,或者孙悟空,讲到孩子们都睁不开眼而倒在地上睡着。

有一回,她说故事说到一半,突然叫起来:

“呀!

真美。

”我们回过头去,原来是我们家的狗互相追逐着跑进前面那一片芒花地,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霍然飞起,满天星星点点,衬着在月光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真是美极了。

我再回头,看到那时才三十岁的母亲,脸上流露出欣悦之情,在星空下,我深深觉得母亲是那么美丽。

于是那一夜,我们坐在母亲的身旁,看萤火虫一一飞入芒花地,最后,只剩下一片宁静优雅的芒花轻轻摇动。

不久前,我回到乡下,看到旧家前的那一片芒花地已经完全不见了。

现在那些芒花仿佛都飞来开在了母亲的头上,母亲的头发已经花白了,我想起母亲年轻时候走过芒花的黑发,不禁百感交集。

童车时候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情景,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已不再清晰,只有当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如何从芒花中霍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缩放的光泽,想起在这广大的人间我唯一的母亲。

(选自《散文选刊》2009年第1期)

14.开头一段写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5.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从我因要钱而与母亲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品性?

(3分)

答:

(2)文中画线的句子“母亲把竹管用力地丢在地上……”意在表明什么?

请简要概括。

(3分)

答:

16.文中描写了母亲的三幕镜头,从剪裁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17.“芒花”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六、(15分)

18.下面一段话,在标点、词语、语法等方面有一些毛病,读后完成题目。

(4分)

坚持体育锻炼好处多

①青少年正处于发育阶段,②体育锻炼能给生长骨骼的骨骺以适当刺激,⑧使骨头长得大而结实,④使人身材高大、强健。

⑤还能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⑥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

标点不当的是句,修改:

搭配不当的是句,修改:

19.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

要求:

要求观点鲜明,语言准确、生动,不超过40字。

(6分)

2月22日,南京一老汉在公交站台下车时,不慎跌倒在地,跟在身后的乘客没人上前扶他,老汉大喊:

“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

”听了这话,五六名乘客上前将老汉扶起,并拨打了110报警。

答:

20.母亲节就要到了,班里准备召开……母亲节’主题班会”,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

要求运用一种修辞,语言连贯。

不超过60字。

(5分)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召开“母亲节”主题班会。

让我们一起感受母爱,分享母爱。

七、作文(60分)

21.

认真观察这幅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作文。

(60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唐山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共30分)

A卷

B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C(A蛰伏;B一如既往宣泄一诺千金;D人情世故精粹)

2.A(B句中关联词的位置不对,“既然”应该放在“先辈”的前面;C句中错用“和”造成逻辑错误,“存在安全隐患”无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和”应该改为“而”;D“只要”搭配“就”)

3.C(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此处望文生义。

A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B嘉言懿行,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

D夸父逐日:

夸父拼命追赶太阳。

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这里取“人有大志”意。

4.A(B“诉诸于”重复赘余,去掉“于”。

C句式杂糅,“围绕以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为目标”,可删去“围绕”或“以……为”。

D表意不明,“跟”可是介词,也可是连词。

二、(9分,每小题3分)

5.A根据最后一段,后期新儒家把和看成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6.D“和”不是对事物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创造新的事物。

7.C“通伦理”就是匡正人们的行为,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A根据第一段,“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据此可知,“和”也是为了处理好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B“和”常常被用来表征“龢”字,而“龢”是“和众声”之意,所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有关。

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三、(9分,每小题3分)

8.B两个“以”都是连词,表原因,因为。

A组两个“则”都用作连词,前一个表示假设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后一个表示转折联系,译为“却”。

C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一个表对象,相当于“向”、“给”,后一个表被动,相当于“被”。

D组前一个且是连词,相当于“一边……一边……”;后一个“且”是副词,相当于“将”。

9.C“且斗且共语”是为了瓦解敌军斗志,能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说明冲锋在前,能别表明王镇恶“作战勇敢”。

A组①不是王镇恶的行为。

B组②让他参与军事、加封为将军时他还不曾作战,所以不能表明他“作战勇敢”。

D组②与作战无关。

10.B“武艺出众”错。

王镇恶“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就是说骑马不是他的特长,弯弓射箭也很差劲。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11.

(1)这不是一般的孩子,当初孟尝君在恶月出生却做了齐国的国相,这孩子也将会振兴我们家族啊!

(非;不是;常儿:

一般的孩子;昔:

当初;相齐:

做齐国的国相;兴吾门:

使我们家族振兴。

5处,每处1分)

(2)镇恶拜了两拜,感谢说:

“这是(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和诸位将士的努力,我王镇恶有什么功劳啊!

”(再拜:

拜了两拜:

谢:

感谢;此明公之威:

这是(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判断句;诸将之力:

诸位将士的努力;何功之有:

有什么功劳,宾语前置。

5处,每句1分)

12.

(1)“寒”字十分传神。

(1分)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

(2分)

(2)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1分)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

(1分)抒发了昔盛今衰(沧桑之感、兴亡之感、江山易主)的伤感。

(3分)

13.

(1)齐人勿附于秦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

满地黄花堆积独自怎生得黑(两小题任选一题,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五、(22分)

14.描写了母亲的辛勤劳作,暗示了不富裕的家境,(2分)为展开下文做铺垫。

(2分)

15.

(1)勤俭持家,严格约束子女不乱花钱。

(3分)

(2)深沉的母爱。

(3分)

16.详写第一幕,突出母亲的勤劳与对女儿的严格要求(或突出母亲的勤苦节俭)(2分)略写第二、第三幕,从不同角度表现母亲的外在美,(2分)三幕互补,详略得当。

(2分)

17.

(1)照应文章标题。

(2分)

(2)白色的“芒花”映衬着母亲年轻时的美丽(1分)(3)也是母亲晚年白发的写照。

(1分)寄托着对母亲的深切感激与怀念。

(2分)

六、(15分)

18.标点不当的是:

④(1分)修改:

句号改逗号

搭配不当的是:

④(1分)修矿:

身材高大、身体强健

(去掉“强健”,改变了原意不得分)

19.答案示例:

(1)春来了,天还冷;遇到这种事情,我们不应迟疑,上前帮忙是一种美德。

(2)出手相救可能被讹诈的阴云笼罩,但社会需要美德的支撑,扶危济困应是一种责任。

(3)救人反被诬告,确实带来了负面效应,但乌云遮不住阳光,帮一把就会温暖人心。

(观点鲜明,体现扶危济困的主旨,2分;语言生动、含蓄、富有表现力2分;语言准确,紧扣材料2分)

20.答案示例:

(1)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

我说不对,母亲的爱是永恒的,她是一颗不落的星!

(2)让我们摘几片云朵、剪几缕霞光,用想念做针、用思恋做线,织一套炫丽夺目的霓裳,装扮出倾国倾城的您——我心中最美丽的妈妈。

(3)母亲您是一棵大树,春天倚着您幻想,夏天倚着您繁茂,秋天倚着您成熟,冬天倚着您沉思,我们倚着您幸福。

(扣住“回报母爱”的主旨1分;修辞运用贴切3分;语言连贯1分)

七、作文(60分)

21.审题示例:

材料涉及到一个鸟、一个鸟笼。

材料的主体应该是鸟。

作者对鸟是否定的。

为什么否定?

因为鸟笼对鸟已经起不到禁锢作用了,是鸟自己把自己禁锢住了。

漫画的题目是“禁锢就是你以为你做不到”,其中关键的词语是“以为”,立意角度应该是解放思想,勇于冲破精神的牢笼,打破思维的定势。

现实生活中,下岗职工、忙着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往往也是自己禁锢着自己,“以为”自己做不到。

历史上的陶渊明就是勇于冲破精神牢笼的典范。

附文言参考译文:

王镇恶,北海郡剧县人。

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出生,家里人因为传统禁忌有这一天生的男孩妨害父亲,女孩妨害母亲的说法,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

祖父见到他觉得与众不同,说:

“这不是一般的孩子,当初孟尝君在恶月出生却做了齐国的国相,这孩子也将会振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