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古代罗马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524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古代罗马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古代罗马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古代罗马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古代罗马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古代罗马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古代罗马政治制度.docx

《高一历史古代罗马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古代罗马政治制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古代罗马政治制度.docx

高一历史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第八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崇明县扬子中学宋咏春

[教学目标]

1.知道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和政治制度的演变进程;知道罗马帝国建立、繁荣和衰落的历史概况;理解罗马由共和国发展为帝国历史必然性。

2.基本懂得考古发现、文献阅读、调查访问等获取历史材料常用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由此获得历史材料所蕴涵的信息和证据价值;能借助图例,理解历史地图所表达的信息;在教师辅导下以回答问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表达历史信息。

3.通过了解恺撒、屋大维等人物的主要事迹,辩证认识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行为,认同与时代潮流“顺者昌,逆者亡”的道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古代罗马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及其特点

难点:

从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说明:

1.古罗马政体经历了从王政、共和、元首政治到君主制的完整演变过程。

从“王政时代”到“共和时期”是罗马奴隶制产生的过程,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罗马进入了奴隶社会。

共和国建立后,执政官代替了国王,其他机构依旧保存。

经历了两个世纪左右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后,增设了保民官等,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机器,但掌权的依旧是罗马贵族,是不折不扣的贵族共和国。

奴隶从事各个领域的劳动,成为当时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奴隶制度、奴隶经济不断得到发展。

而从共和到帝制,国家机构和制度的不断完善,适应了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长达200多年的“和平时代”。

帝国晚期危机重重,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根源于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此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古罗马政体在政体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尤其是其贵族共和政体在各国同类政体中是最为典型的。

因为公民大会形式上是最高权力机关,实际上受制于元老院。

元老院拥有立法、行政、军事、财产、司法和宗教等实权,在管理国家方面起到了首要作用。

欧洲中世纪通商口岸和商业中心的极少数城市国家,曾实行封建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由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或其他形式的集体机构掌握。

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

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和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2.罗马由共和到帝制是历史的必然性。

从现象上看,共和制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民主政体,而帝制则是以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个人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

从共和制到君主制,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不复存在,学生会误解为这似乎是一种倒退。

但事实并非如此,从共和转化为帝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破坏了城邦的基础。

共和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当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大帝国后,奴隶制充分发展,土地集中到少数大土地所有者手中,小农经济瓦解了,城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就崩溃了,因而共和国也必然随之灭亡。

(2)、元老院不能代表整个地中海地区奴隶阶级的利益。

当罗马从一个小城邦发展为统治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区的霸国时,奴隶主要求废除一小撮元老贵族操纵政权的局面,它必然要被能反映全体奴隶主阶级共同利益的超城邦的新政权所取所代。

(3)、共和国城邦公民权利有限。

罗马的共和制是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共和制,它的民主权力仅仅授于罗马公民——原罗马氏族成员以及不断吸收进来的部分外邦自由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地域辽阔的帝国内部,罗马公民有限的权利,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建立罗马帝国,是突破城邦狭小的统治基础,吸纳广大被征服地区的上层贵族参加各级官僚机构,扩大统治基础的现实选择,是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4)、共和制下的国家和机器已不能充分执行镇压奴隶,维护统治的任务。

在共和国后期,奴隶制社会各种固有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在阶级关系的变化和阶级斗争激化的新形势下,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

教师更应明确强调无论是罗马共和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都是奴隶主阶级掌握政权。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从观察罗马的地理范围变化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的公元前500年意大利地图以及课件所呈现的地图,使学生明确罗马城的地理位置。

教师设问:

最初的罗马只是一个小城邦,那怎么会征服意大利,最终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呢?

此问题不要求学生做准确的回答,只是希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学生纷纷猜测的基础上,教师引出课文中心内容:

罗马的迅速扩张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其中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本课我们探讨的主要内容就是:

罗马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化及其影响。

2.介绍“王政时代”

(一)在学生初中已有的知识贮备之上,出示“材料一”,明确罗马城创建的传说与近代考古发掘的年代十分相似,但晚于根据传说所作的推测年代。

目的让学生知道神话、考古发现等不同的史料价值,汲取其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简单介绍这一阶段政治制度是处于氏族社会末期逐步向国家过渡的历史时期。

在王政时代,设有国王、元老院和公民大会。

3.讲述“共和时代”

(一)罗马共和国初创

公元前509年,贵族联合平民发动暴动,废除“王政”,罗马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共和国时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段小字,了解贵族寡头政治特点,教师提问:

罗马共和国的统治机构如何设置?

它是什么政体形式?

国家机构:

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等。

(出示课件)执政官是最高行政长官,设有两名,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两人权力相等。

元老院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共有议员300名,掌握着统治实权。

公民大会是名义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二)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1)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辅之以教师讲述,师生共同得出平民概念:

平民不能分得公有土地,但是他们却被要求仍须缴纳赋税和服兵役,贫穷的平民因此有沦为奴隶的可能。

再进一步补充有人身自由,但不准担任公职,不得与贵族通婚等。

(2)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

呈现“材料四、五、六”,了解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结果:

设立保民官、平民拥有分配公地的权利、平民可以避免沦为奴隶等。

在这个环节中,从学生兴趣出发,提出问题“假如你身处古罗马,平民选举你作保民官,你愿意吗?

”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罗马政治的特点之一——保民官制度。

(三)罗马共和国对外迅速扩张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教师重点介绍布匿战争)

(教师引导思考)布匿战争有何影响?

影响:

罗马共和国取得了地中海的霸权,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提问:

平民反对贵族斗争取得初步胜利基础上,对外扩张迅速发展。

这是为什么?

(出示课件)

1、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对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响

师生在互动基础上明确:

平民与贵族进行了两个世纪之久的斗争,推动着罗马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调和了内部矛盾,巩固了统治基础,提升了综合国力。

2、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保证平民可以避免沦为奴隶,这就使平民与贵族共同具有对外扩张,抢夺土地的动机,这也是罗马能征服意大利,称霸地中海的重要因素之一。

3、呈现材料七介绍“十一抽杀律”和“棍棒死刑”,突出死亡的恐惧使罗马军团提升了战斗力,体现了罗马军法的严明,这也是罗马制胜的法宝之一。

(教师过渡)长期的对外侵略扩张使罗马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

但罗马社会内部孕育着危机……

4.探究共和国后期危机

(一)共和国后期危机表现在哪里?

师生共同探究共和国后期危机:

随着罗马的版图迅速膨胀,其势力范围不但涵盖了几乎整个意大利,而且也包括地中海地区相当大一部分,并且建立了一系列海外行省(出示课件),将许多被征服民族置于臣属地位。

罗马共和国在地中海的霸权确立之后,使得自己的统治疆域空前辽阔,获得了大量财富和奴隶,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加速了罗马平民,尤其是自由农民的分化,进而开始动摇罗马共和国的基础。

罗马共和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日益复杂地相互交织在一起,其中包括:

奴隶和奴隶主的对立(出示课件斯巴达克起义);贫民和权贵富豪的对立;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以及贵族内部之间的对立,并逐渐演变到危机四伏的程度。

(二)从共和国到帝制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原来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共和制度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危机的局面,疆域的不断扩大需要更具包容性、也更集权化的帝制的出现。

于是罗马统治集团从稳定自身的统治根基、维护根本利益出发,开始推行高度集权化的军事强人政治,其结果是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这是合情合理、势在必行的结果。

“祖国之父”——恺撒就是罗马国家由共和制向帝制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

这个问题难度比较高,不仅涉及共和制、帝制等政治概念,而且中学生难以理解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共和制的局限性,更难以理解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帝制能够突破“罗马公民”这个带有氏族制痕迹的枷锁,比共和制更具包容性、也更集权化的道理。

所以,教师需要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述,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初步学会运用从政治形态、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等视角,比较全面解释与评价历史事件的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从顺应历史潮流的大视野考察问题。

(解释:

从现象上看,共和制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民主政体,而帝制则是以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个人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

从共和制到君主制,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不复存在,似乎是一种倒退。

事实并非如此。

罗马的共和制是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共和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随着版图的扩大,区域内民族成份和人数的增多,奴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罗马共和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日益复杂地相互交织在一起,表现为民族矛盾复杂、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奴隶制危机显现、元老院软弱无能等。

以上种种表明帝制取代共和制是历史之必然。

5.“帝国时代”的繁荣

(一)屋大维——帝国的奠基者

观看屋大维的像,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介绍屋大维的生平事迹,使学生能更深理解这位帝制奠基者在罗马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理解“奥古斯都”元首政治的特点——无君主名义的君主。

“我接受了一座用砖建造的罗马城,却留下一座大理石的城。

永远过和平的生活”是他留下的名言,8月称为“奥古斯都”也与他有关。

在他统治的43年里,是古罗马经济上最富庶的时代,又是古罗马文学上的“黄金时代”。

这以后将近200年里罗马政局稳定,经济、文化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被称为“罗马的和平”时期。

使学生对于恺撒、屋大维有总体的了解,学会辩证分析历史人物。

(二)“和平时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见“材料八”),仔细观看地图。

以“条条道路通罗马”谚语为抓手,分析“和平时代”的具体体现。

通过讨论理解当时帝国全方位的繁荣,强调政治的统一稳定表明帝制存在的合理性,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也为帝国的对外扩张推波助澜,到公元2世纪,罗马一跃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

6、罗马帝国危机及其解体

教师结合教材,分析后期帝国危机表现是经济、政治、军事和精神文化的总危机及其解体过程。

着重强调罗马分裂的时间、过程、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及其标志着西欧社会开始跨入了新的时代——封建制时代。

7、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罗马历史发展的线索:

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

罗马城罗马共和国称霸地中海罗马帝国建立

(前8世纪)(前509年)(前2世纪)(前27年,屋大维)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过程。

古代罗马国家是以罗马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王政、共和、帝制三个时代。

其共和国大约建立于公元前509年,是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国家。

平民进行了两个世纪反对贵族的斗争,争取到了一定的权利。

罗马称霸地中海,地域辽阔,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矛盾激化,动摇了奴隶制基础。

奴隶主阶级为了加强统治,于公元前27年建立奴隶制军事帝国。

罗马帝国大肆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

到了 三世纪危机重重。

人民起义频繁,经济凋散,官场腐败,争权激烈。

而日耳曼人的入侵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它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的结束,从此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资料附录]

材料一:

考古表明:

最早的罗马城位于拉丁姆的最北部,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里的小山丘上出现了若干以自然界限相隔的原始村落群。

到公元前8——7世纪,各村联合成七丘之盟,居住在帕拉丁山上的拉丁人是这一联盟的核心。

——《世界史》古代卷,总主编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76页

材料二:

“平民虽然能够按财产资格参加百人大会,但政权完全掌握在贵族手里。

政府的公职、神职以及共和国实际上的决策机构元老院都由贵族充任。

执政官经常在及格特别著名的氏族里产生。

贵族在政治、宗教、司法、土地分配、债务、诉讼都握有绝对的权利,至于平民则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

——《世界史》古代卷,总主编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79页

材料三:

平民被剥夺了分享公地的权利,替罗马服役出征,流血留汗,罗马疆土日渐扩展,但夺得的大片土地却落入贵族之手,频繁的对外战争,又极大地加重了平民的兵役、捐税负担。

——《世界通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34页

材料四:

公元前494年,发生了平民的第一次撤离运动。

平民要求贵族放弃残害平民的债务法。

导致兵力不足,田园荒芜,元老院贵族做出让步,与平民订立“神圣约法”,同意减轻债务负担,并承认平民有权推举两名保民官,以维护自身利益。

拉丁语“veto”,(阻止),现今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拥有的“否决权”,渊源于此。

——《世界通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35页

材料五:

公元前367通过了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内容为:

1、全体罗马公民,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占有公地,但最高数额不得超过500犹格。

——《世界通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36页

材料六:

公元前326年,通过彼特留法案,禁止将负债的罗马公民贬作奴隶。

——《世界通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36页

材料七:

“十一抽杀律”适用于集体溃逃的逃兵,强迫逃兵抽签,每十张中有一张死签。

“棍棒死刑”是执行死刑的一般程序。

使士兵在营房到驻地出口处排成两列,强迫受刑人在两列士兵中走过,两列士兵以棍棒拳脚殴击,受刑人罕有不会死者,即使不死,从此要过颠沛流离,没有公民权的日子,比死只是好了一点点而已。

——

材料八:

社会经济发展反映在许多方面。

生产工具有了明显改进,……出现了带轮的犁,……庞贝城遗址的发掘,……珠宝、香料、铁器、呢绒、石工和面包加工等一系列作坊。

该城规划严整、井然有序的街道、广场和各种公共建筑。

《后汉书》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谴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

——《世界通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70—171页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古代罗马有一位统治者,他面对元老院议员们说:

“所有集中在我身上的权利,今天全部归还给各位。

我宣布,所有武器、律法、以及罗马霸权下的领土,全部都归还给元老院和罗马公民手中。

”但他并没有放弃“执政官”、“大将军”及“第一公民”的称号。

请问这位统治者是……………………………………………………………………………………()

A、凯撒B、屋大维C、查士丁尼D、君士坦丁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