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498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泉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甘泉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甘泉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甘泉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甘泉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泉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

《甘泉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泉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泉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

甘泉县政府工作报告

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材料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4日在甘泉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甘泉县县长任小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甘泉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连同《甘泉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和2010年工作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组织实施“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努力克服众多困难,迎难而上,务实进取,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到2010年底,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0.6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1%。

工业经济形成了以石油为支柱,石油、白酒、建材、豆制品加工、石油配套等骨干产业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格局,完成工业总产值26.1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

农业经济形成了以设施蔬菜为主,蔬菜、畜禽两大产业互为补充、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完成农业总产值4.5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菜畜两大产业提前两年实现了“双亿”目标。

“甘泉豆系列、隋唐美水酒、绿色放心菜、劳山土鸡蛋”成为我县享誉省内外的“四张名片”。

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95亿元,是“十五”末的2.16倍,年均增长16.7%;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6.6%。

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大。

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增加公共投入。

“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支出4.2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0.3%,年均增长4.9%。

卫生事业投入9926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9%,其中:

乡镇卫生院建设投入1539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投入288万元,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各项社会保障支出累计达1.18亿元,其中县财政配套7275万元。

财政累计投入城镇、交通等基础建设方面资金1.26亿元。

化解乡镇债务910万元。

全县人民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和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

全县城乡面貌变化巨大。

“十一五”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是“十五”的2.2倍,累计实施各类重大项目87个,完成投资46.8亿元。

道路通行条件切实改善,建成乡村油路142.1公里、四级砂石路32.3公里,全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自然村通等级砂石路目标,公交客运行政村覆盖率达80%。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围绕教育、医疗、文体、住房建设,相继建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高级中学学生公寓楼、育英经济适用房、体育中心、医技综合楼等一批重点市政项目,改造城区支巷道10条4.2公里,新建公厕5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建成新农村重点村23个,完成扶贫移民搬迁624户2734人,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8245口,实施了岳屯坝系、雨岔水库、农村安全饮水、基本农田建设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改善。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7.36万亩,实施重点区域绿化7.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5%。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学前教育入学率达到93%,高中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6%以上,高考成绩连年位居全市前列,“两免一补”、“蛋奶工程”覆盖面扩大到高中阶段贫困学生。

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7个,建成村级卫生室10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累计为城乡居民报销医疗费用2608.8万元。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增率控制在4.9‰。

文化、广电、体育、旅游事业方兴未艾,“甘泉八景”开发初步显现,广播电台信号覆盖到延安市区。

2005年以来政府承诺的各项民生项目基本完成,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上学、就医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778元,较2005年净增100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1元,较2005年净增2697元。

“十一五”期间,全县享受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共计1922户3794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480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54个,安排就业人数3223人。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由“十五”末的1.5万人次增加到2.2万人次。

建成保障性住房436套,实施农民安居工程260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十五”末的28.9平方米增加到36.2平方米。

私家车拥有量达到3865辆,较“十五”末净增2603辆。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的五年,是全县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五年,也是各行各业实现新发展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全省“一村一品”先进县、全省“双高普九”达标县、省级双拥模范县、省级平安县等称号。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县经济发展极为困难的一年。

一年来,我们团结一心、负重前行、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3.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

(一)石油工业在应对挑战中平稳运行。

面对原油资源区块不足、产能下降、价格低迷的严峻形势,县政府把强工业、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支持和帮助石油企业解决生产问题,深入开展油区治安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为石油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全年完成原油产量49.4万吨,实现产值11.6亿元。

延长石油装备公司完成石油专用管加工16.1万吨,同比增长53%,实现产值8.5亿元,同比增长32.9%。

(二)农业产业在优化升级中加快发展。

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5亿元,增长20.3%。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产量达到4.55万吨,增长26.6%。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新建、改建日光温室大棚470座、大弓棚495棚,蔬菜产量达到11.5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增长21.3%;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新增2000只以上笼养鸡户52户,规模以上养猪户58户,全县猪饲养量9.4万头,家禽饲养量182.3万只,实现畜禽业产值1.2亿元,增长14.2%。

完成山地苹果建园6150亩,建成标准化示范果园10个。

农业科技投入持续加强,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962棚、大棚卷帘机189台,“海城施肥模式”带动大棚棚均效益达到1.29万元,较去年净增900元;畜禽养殖标准化技术实现全覆盖,规模养殖户户均收入达到4万元,增长12%。

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实质步伐,通过订单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劳山鸡业公司完成蛋品加工900吨,现代农业示范园完成工厂化育苗187.8万株,佳喜、兴桥、田园、广源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菜畜产业的产、供、销中充分发挥了组织化作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了农业产业向企业化、市场化运作的转型。

(三)非公经济在放开搞活中日益壮大。

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培育后续财源的重要内容来抓,制定出台了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机制和融资措施,累计为企业协调贷款1779万元,兑现奖励补助资金122.4万元,帮助企业解决了融资、用地难题。

八千里扩能改建项目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刺榆酿造公司扩能改造、联威农牧公司饲料加工项目全面完成;兴银公司豆沙馅加工项目开工建设。

鹏德食品公司“美水牌”商标荣获省级著名商标,“甘泉豆腐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劳山鸡业公司“劳山土鸡蛋”获得杨凌农高会后稷奖。

全年白酒产量500吨,增长23%,黄酒产量600吨,增长188%,豆制品加工6000吨,增长50%,蜂蜜加工13吨,增长62.5%。

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5.49亿元,增长19.7%。

(四)城乡建设在合力攻坚中有序推进。

年初确定的26个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84.6%,完成投资11.3亿元。

雨岔水库、医技综合楼、二级客运站、体育中心、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县城给水管网延伸工程等一批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项目建成投用;原油产能建设、城郊35KV输变电、豆沙馅加工生产线、会计核算中心、劳山商品住宅楼、长青大厦、纪丰大厦、圣茂大厦、二小综合教学楼、道镇小城镇、东润廉租房等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7个新农村重点村住户院落改造全面完成。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28口,建成大型沼气池3座,中小型沼气池33座。

完成扶贫移民搬迁237户953人,新建移民住宅1.7万平方米。

完成林地补植补造7.1万亩、“绿色家园”绿化730亩,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实施县级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603亩、完成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8300亩。

(五)社会事业在统筹推进中均衡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稳步提高办学水平,高中入学率达到96%,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64.2%;完成了王坪中心小学食宿改造和城关初级中学操场硬化工程,新建校园门房7所,24所中小学全部落实“一校一警”,安装了技防设备;“两免一补”受益学生8935人,“蛋奶工程”受惠学生5380人。

积极筹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县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创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计划生育“三大工程”稳步推进,基层村民自治建设不断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以内。

积极组织申报科技项目,为八千里公司、兴银公司争取新产品研发项目投资190万元。

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建成了高哨、下寺湾综合文化站和17个农民体育健身场地、36个农家书屋。

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安装1101户,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75万户。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7%,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1%。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开发就业岗位886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69人,再就业安置1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3%以内。

城市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10元,农村提高到每人每年1600元,全年累计发放低保资金及各类补贴611.4万元。

双拥共建成效明显,被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县”。

环境保护积极有力,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削减超额完成市上下达任务。

土地经营管理规范有序,集约节约用地机制有效落实,全年收储土地564.5亩。

安全生产“四项指标”稳中有降,信访工作圆满完成了“一控两降”目标,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到93.8%。

(六)政府建设在狠抓效能中切实加强。

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在政府系统深入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五风”整顿建设等系列活动,强化干部学习教育、机关效能监察、行风政风评议和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执行力。

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与群众团体和各界人士加强联系,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7件,政协委员提案14件,职工代表建议18件,办复率均为100%,“五五”普法顺利通过检查验收。

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和建设工程招投标,干部廉政勤政意识进一步增强。

完善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督查督办,政府系统抓重点、抓落实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

同时,审计、统计、商务、税务、物价、金融、工商、质监、药监、气象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比拼争先的工作干劲,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用发展鼓舞士气,用事业凝聚人心,以落实推动工作,全县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甘泉迈出了新的步伐。

过程非常艰辛,成绩来之不易。

这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离不开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更凝聚着全县人民的辛劳和智慧。

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向驻甘各单位,以及关心支持甘泉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十一五”历程,总结2010年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石油开发增产提效空间日益变小,原油产量短期内保持稳产的难度很大;地方财政收入乏力,保民生、保稳定、保运转的压力空前加大。

二是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对财政的贡献率低,推动经济增长的能力非常有限。

三是招商引资项目和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各级抓招商、跑项目、争投资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大,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链接不稳定,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

五是发展环境不尽人意,少数干部作风不够扎实,一些部门工作效率不高,铺张浪费现象比较普遍,行政运行成本高;在城市建设、土地征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类矛盾较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将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竭尽全力做好各项工作,绝不辜负全县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十二五”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未来五年,甘泉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出融入市区、转型升级、彰显特色、城乡统筹的总体特征。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的发展形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新一轮的发展中阔步前行,努力铸就甘泉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突显特色、统筹城乡、强县富民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石油兴县、菜畜富民、项目带动、产业支撑”战略,稳石油、调结构、兴特色、抓项目、统城乡,全力打造工业经济强县、农业产业大县、特色产品名县、陕北生态第一县,合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甘泉。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的奋斗目标是:

  ——县域经济发展更快。

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8%。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61∶28。

  ——人民群众受益更多。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缩小至2.6:

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面貌变化更大。

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0%。

实施完成甘志路改造、县城过境路改线工程,规划建设东环线和西纵线,城乡公路网络框架基本形成;统筹解决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建立起持续供给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完成城区街道和旧城改造,建立健全路网、供水、供气、供热等设施系统,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社会秩序更加和谐。

全面推行“镇办小学、县办中学”办学模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加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服务覆盖全县城乡,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全面落实,达到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标准,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以内;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讯实现村村通;城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大局安定和谐。

三、认真做好2011年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实现稳健起步、良好开局,意义十分重大。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完成22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6亿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亿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43元,增长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9127元,增长14%;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1%。

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今年将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培育经济增长点上迈出新步伐

深入挖掘石油工业增长潜力。

建立油区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全力为石油企业扩大产能、提升效益搞好环境保障。

支持下寺湾采油厂、南区采油厂落实好石油生产计划和重点建设项目,加大勘探开发和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广注水技术,千方百计挖潜提效,全年完成原油产量50万吨。

积极协调延长石油集团公司争取和引进石油配套加工项目,全年完成石油专用管加工16.5万吨。

抓紧实施煤、气勘探开发,全面完成前期工作,力争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新突破。

全力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实力。

一是壮大经营规模。

支持八千里食品公司、美水酒业公司、刺榆酿造公司、新宇水泥公司、劳山鸡业公司、联威农牧公司实现达产达效目标,兴银国际贸易公司完成豆沙馅加工项目、黑氏塑业公司完成塑材技改项目。

全年完成豆制品产量8000吨、白酒产量550吨、黄酒产量650吨、油井专用水泥产量10万吨、鸡蛋加工销售1000吨。

二是加强产品营销。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加快产品研发,改进产品包装,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综合竞争力。

支持企业举办各类特色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实现甘泉豆系列、隋唐美水酒、绿色放心菜、劳山土鸡蛋等特色产品与大市场、大超市的对接,鼓励社会各界在县内外开设甘泉特色产品店,积极拓展省内外销售市场。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

支持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年内完成“甘泉豆腐干”争创省级著名商标、“八千里豆腐干”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认证工作,力争完成“甘泉红小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帮助美水酒业解决“隋唐玉液”商标问题,大力培育我县特色产品品牌。

四是加强税收征管。

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建立规范的管理台帐,强化企业税收征管力度,切实做到各类税费应收尽收、足额入库;建立企业纳税公示制度,将非公有制企业纳税情况作为评定企业等级、落实扶持政策的主要依据,定期向社会通报。

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见》,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进一步落实领导联系、部门帮扶、一企一策等服务企业长效机制,集中力量帮助企业解决行政审批、贷款融资、环境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重点把解决企业融资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努力增加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

制定出台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完善全民创业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党政机关离职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农民工领办创办企业,帮助个体户实现二次创业,着力在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物流、休闲娱乐、家政物业等服务领域培育新的产业群体。

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落实好“领导带头、部门(乡镇)联动、各界参与”的招商引资机制,积极组建招商引资团队,重点围绕石油配套、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生态休闲旅游等领域,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资源消耗低、财税贡献率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吸引行业龙头和知名企业来甘兴办企业。

制定出台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在工作措施、管理办法、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实现与先进发达地区的有效对接。

将招商引资列为部门、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督查调度,严格目标考核,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营运、高水平发展”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麻子街工业园区建设,6月底以前全面完成麻子街710亩土地收储、征迁工作,加快水、电、路“三通一平”建设进度,为园区企业入驻奠定坚实基础。

年内争取引进2-3户生产性企业入园落户。

(二)突出产业化建设,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上打造新模式

全面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按照“做大蔬菜、做强畜牧、做优林果”的发展思路,深入实施“示范带动、科技带动、龙头带动、品牌带动”战略,着力打造“菜-畜-沼”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按照“扶持龙头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重点支持纪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完成现代农业示范园二期工程建设、劳山鸡业公司实现达产达效目标,积极培育和引进肉品加工、储藏项目,扶持佳喜、兴桥、田园、广源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规模,规范经营。

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使全县60%以上的种养殖户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二是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

蔬菜业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要求,重点围绕洛河沿岸建设绿色蔬菜产业带,新建蔬菜大棚300座、新式大弓棚300座,新建“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大弓棚示范基地3个、百亩露地佛手瓜示范基地1个。

畜禽养殖业以建设陕北地区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县为目标,进一步加强丰源、圣茂、丰瑞、丰裕、纪丰、荣盛等种畜禽场建设,新建存栏生猪2000头或蛋鸡5万只的规模化养殖小区6个、种猪场2个;全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200万只,良种仔猪繁育能力达到10万头、仔鸡繁育能力达到300万羽。

林果业完成新建果园5000亩、改造旧园2400亩、管理幼园12000亩。

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3万亩,粮食产量达到4万吨。

三是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投入。

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全年推广大棚自动卷帘机500台、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1000棚,完成工厂化育苗300万株,全县80%以上的蔬菜大棚达到“海城施肥模式”示范棚生产要求。

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率达到95%,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

强化山地苹果标准化栽植技术推广,创建市级示范果园10个。

通过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注入和农户种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张,培育一大批年收入达到5-10万元的典型户。

四是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把有限的财力重点用在推动企业化运作、规模化发展和农产品销售上。

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疫情防治、技术指导、农技推广和信息服务体系,充实基层技术人才,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技服务质量。

继续抓好农产品申报、注册、宣传工作,加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全面提升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统揽,进一步整合项目,捆绑资金,全力加快210国道、甘志路沿线村容村貌整治,建设新农村文化长廊,全年实施新农村重点村8个,完成农民旧房改造747户。

深入实施“千村贫困人口移民搬迁工程”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建扶贫移民搬迁示范点2个,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000亩,投放产业扶贫贴息贷款1500万元。

实施好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完成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争取城区管网改扩建、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及中小河流劳山段、洛河段治理项目。

积极创建省级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县,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700口、大型沼气池2座、养殖小区配套大口沼气池25座,建成沼气后续服务网点10个,全面推广“公司+中心户+农户”的后续服务模式,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适度推广太阳能、秸秆气化等新型能源,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扎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年实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8.3万亩,实施重点区域绿化800亩,完成8个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积极争取百万亩松柏林带、“三北”防护林及速生丰产林等林业重点项目,加快提升全县造林绿化水平。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封山禁牧、森林防火和林地管护,不断提高生态建设质量。

切实抓好县城大气污染治理、垃圾无害化处理、重点水源治理保护工作,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实现垃圾卫生填埋合格、污水处理达标,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落实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项措施,加强油区环境保护与治理,全面完成市上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强化项目带动支撑,在拉动经济增长上催生新动力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全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0个,投资规模20.2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