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年级下期模拟检测试题八学生版完美整理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6439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年级下期模拟检测试题八学生版完美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年级下期模拟检测试题八学生版完美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年级下期模拟检测试题八学生版完美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年级下期模拟检测试题八学生版完美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年级下期模拟检测试题八学生版完美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年级下期模拟检测试题八学生版完美整理版.docx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年级下期模拟检测试题八学生版完美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年级下期模拟检测试题八学生版完美整理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年级下期模拟检测试题八学生版完美整理版.docx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1314年许昌县高一年级下期模拟检测试题八学生版完美整理版

13~14年许昌县高一年级下期模拟检测试题(八)学生版

高中语文模拟试题

04211348

13~14年许昌县高一年级下期模拟检测试题(八)

语文

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70分,第Ⅱ卷80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筷子和刀叉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

筷子和刀叉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

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

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筷子和刀叉到底谁更先进,各家说法不同,其实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

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

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就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

最近却有学者反思:

“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的科学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都懂得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

欧洲人却率先进化,以石刀替代树枝,进而发展到金属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烦琐的西餐礼仪。

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独立性强,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

而拿筷子的华夏人则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一点东西你推我让,团团圆圆模棱两可,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

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

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角度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

而筷子中暗藏科学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

“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

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节)

1.下列关于“筷子”和“刀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它的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在使用的过程中,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

B.刀叉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反映,同筷子相比,刀叉更具实用价值。

C.筷子能“以不变应万变”,方扁、长短、硬软的东西,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中国人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D.刀叉较于筷子,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一旦碰上牛排这类硬质东西时,就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筷子和刀叉,看似简单的餐具,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也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

到底谁更先进,不能简单地一概论之。

B.拿筷子的华夏人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这种提法值得商榷。

C.人们普遍认为:

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独立性强,重推理,重分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

D.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角度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

使用筷子能牵动人的多个关节和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思维敏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方人喜欢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因而带来了使用筷子的进食习惯。

B.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一定程度上,源于使用刀叉的进食习惯。

C.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只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

D.李政道博士指出,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可见筷子好于刀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汉司空爽曾孙也。

父早亡。

勖依于舅氏。

岐嶷夙成,年十余岁能属文。

从外祖魏太傅钟繇曰:

“此儿当及其曾祖。

”既长,遂博学,达于从政。

仕魏,辟大将军曹爽掾。

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赴,众乃从之。

迁廷尉正,参文帝大将军军事。

高贵乡公欲为变时,大将军掾孙佑等守阊阖门。

文帝弟安阳侯干闻难欲入,佑谓干曰:

“未有入者,可从东掖门。

”及干至,帝迟之,干以状白,帝欲族诛佑。

勖谏曰:

“孙佑不纳安阳,诚宜深责。

然事有逆顺,用刑不可以喜怒为轻重。

”乃免佑为庶人。

时官骑路遗求为刺客入蜀,勖言于帝曰:

“明公以至公宰天下,宜杖正义以伐违贰。

而名以刺客除贼,非所谓刑于四海,以德服远也。

”帝称善。

及钟会谋反,审问未至,而外人先告之。

帝待会素厚,未之信也。

勖曰:

“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

”帝即出镇长安。

主簿郭奕、参军王深以勖是会从甥,少长舅氏,劝帝斥出之。

帝不纳,而使勖陪乘,待之如初。

先是,勖启“伐蜀,宜以卫瓘为监军”。

及蜀中乱,赖瓘以济。

会平,还洛,与裴秀、羊祜共管机密。

时将发使聘吴,并遣当时文士作书与孙皓,帝用勖所作。

皓既报命和亲,帝谓勖曰:

“君前作书,使吴思顺,胜十万之众也。

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

及在尚书,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

帝尝谓曰:

“魏武帝言‘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

二令君之美,亦望于君也。

”居职月余,以母忧上还印绶,帝不许。

遣常侍周恢喻旨,勖乃奉诏视职。

勖久管机密,有才思,深得人主微旨,不犯颜忤争,故得始终全其宠禄。

太康十年卒。

(选自《晋书·荀勖传》卷三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勖依于舅氏依:

依照。

B.此儿当及其曾祖及:

赶得上。

C.勖独临赴临:

前往。

D.干以状白白:

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荀勖有见识的一组是(3分)

①遂博学,达于从政②非所谓刑于四海,以德服远也③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④伐蜀,宜以卫瓘为监军⑤与裴秀、羊祜共管机密⑥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

A.①④⑥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勖幼年聪慧,长大后敢作敢为。

他十几岁便能写文章,受到太傅钟繇的赞赏;大将军曹爽被杀后,荀勖的表现与其他门生故吏不同。

B.荀勖遇事清醒,敢于直谏。

在处理孙佑一事上,他按照法律把孙佑免为庶人;在对待路遗请求入蜀行刺一事上,他劝文帝不要这样做。

C.荀勖深受文帝的信任。

钟会在蜀中谋反,主簿郭奕、参军王深认为荀勖幼年时在钟家长大,劝文帝将荀勖贬斥出去,文帝待之如初。

D.荀勖文章写得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使者出使东吴,文帝选用荀勖所写的给孙皓的文书,结果孙皓愿和亲通好,文帝对荀勖大加赞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核其才能,有暗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才思,探得人主微旨,不犯颜忤争,故得始终全其宠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早寒有怀①

孟浩然②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③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此诗是孟浩然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

②孟浩然家住襄阳,古属楚地,处于长江中游。

③“归帆天际看”意为诗人仿佛看到家人正在水边眺望从远处驶回的船。

8.颔联中“遥隔楚云端”意蕴丰富,请分析这句诗的内容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以下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6分)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2),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3)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念奴娇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尊严死

聂鑫森

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

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

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

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

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

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

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

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

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

“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

”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

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

“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

”郑波站起来说:

“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

”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

“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

”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

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

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

他对郑波说:

“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

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

“郑波兄,睡着了?

“没有。

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呵……是呵。

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

“谈什么呢?

“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

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

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你怎么说?

“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

但……我不同意!

“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

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

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

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

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

唉!

“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

“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

”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程奋小声说:

“谢谢……谢谢……”

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

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

“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

“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开头描写郑波和程奋去医院的路上久久不说话,表明两人之间已经有矛盾,为下文他们在对待程笃辞世问题上的不同选择埋下伏笔。

B.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亲情的淡漠。

C.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

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不想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

D.这篇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E.这篇小说叙述平实。

运用语言、外貌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了两个晚辈。

他们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2)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郑波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有人认为主人公是程奋。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闵恩泽:

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1955年闵恩泽刚从美国回国时,大型油田尚未探明或开发,石油炼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催化剂产品全靠从苏联进口,先进的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又掌握在美国手里,对中国严密封锁。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他全新的催化剂研制生涯。

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

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用于生产航空汽油,原从苏联进口。

1963年,苏联完全中断了对中国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供应,国内库存又十分紧张。

石油工业部紧急组织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生产会战。

在对制备过程各步骤的摸索中,新上任的副总指挥闵恩泽认识到,胶球干燥工艺是整个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实验室研制中的技术关键。

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终于发现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湿胶球内部毛细管的压力,又设计出多段控温控湿的移动式干燥带。

新工艺使小球完整率超过92%,高于国外同类产品86%的水平。

1963年春节,石油工业部下达任务,要求在一年内提出建设催化剂厂的设计数据,并尽快建成投产。

闵恩泽虽已在二氧化碳法上取得初步成果,但考虑到工业生产时另需建二氧化碳生产车间和回收系统,还要开发气液反应器。

相比之下,若采用硫酸法先制备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前体硅铝胶,不仅反应器比较简单,硫酸又易购得,科研与基建的工作量较少。

为争速度、抢时间,闵恩泽果断选择硫酸法建厂。

以后的实践证明,这条技术路线比较符合国情,加速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工业化进程。

在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研制开发中,闵恩泽逐渐掌握了从全局出发、整体部署的工作方法。

他们选用了真空转鼓过滤机、气流干燥器等先进化工单元设备,除成胶外,均实现了连续、高效的大规模生产。

这些措施使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从研制到工业化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

一座年产8000吨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于1965年建成投产,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荷兰之后另一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石油炼制催化技术已基本满足当时炼油工业的需求,但石油化工催化技术还依靠引进。

开发性能更优异的石油炼制催化剂和自主创新石油化工催化剂工艺等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

在研究国外重大化工技术进步的历史规律,大量调研国外催化剂和工艺创新的经验以及总结国内的科研实践后,闵恩泽提出新催化材料是创造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的源泉,新反应工程是发明新工艺的必由之路,新反应的发现和原有反应的新应用是发明新工艺的基础。

基于全面的调查研究,闵恩泽决定从新型分子筛、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领域和磁稳定床、悬浮床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领域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作为创新方向的突破口。

十几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其中,发明异晶导向合成和磷酸铝改性的新方法,这一方法被评为1995年度国家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5年,已是两院院士且年过七旬的闵恩泽率先进入绿色化学领域。

在绿色化学的道路上,闵恩泽不仅科技成就丰硕,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发展绿色化学的学术思想:

促进人类社会,尤其是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发展绿色化学技术需要依靠技术自主创新,利用无毒无害原料和可再生资源,开发无毒无害催化剂、溶剂以及原子经济反应和高选择性反应,实现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产品环境好,可生物降解,回归自然。

回味多年科研和生产工作的风雨曲折,闵恩泽觉得,要成功,先做人。

他常对学生说,做人首先要勤奋,只要肯下功夫,花两倍、三倍的时间和精力,总能把事情做好;还要严谨做事,开拓创新。

在处事上,要诚信、宽容和谦虚,这样才能团结别人,发挥团队的力量,共结硕果。

(摘编自姚志龙《闵恩泽——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注】将石油变成汽油、柴油需要催化剂,用石油制备各种塑料也需要催化剂,然而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催化剂研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当时刚回国的闵恩泽带领同事们用不到十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一系列催化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著名科学家闵恩泽在研究石油催化技术以及催化剂研制生产等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

B.在研制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过程中,闵恩泽带领他的团队解决了催化剂实验室研制中的胶球干燥工艺这一关键技术,取得成功。

C.石油工业部提出在一年内建设催化剂厂的设计数据,并尽快建成投产的要求,体现出当时“瞎指挥”“洋冒进”的社会背景。

D.从“1995年……闵恩泽率先进入绿色化学领域”的叙述来看,我国对绿色化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缺乏高端人才的介入。

E.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为主,叙述主要是交代人物事迹;同时兼用议论和抒情,议论和抒情主要是表达人物情感和深化主题。

(2)文章的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