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言文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418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0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文言文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大学语文文言文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文言文知识.docx

《大学语文文言文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文言文知识.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文言文知识.docx

大学语文文言文知识

 

大学语文

《季氏将伐颛臾zhuānyú》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

“季孙氏准备讨伐颛臾。

”  孔子说:

“冉有!

我恐怕该责备你们了。

那颛臾,先王曾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他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  冉有说:

“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  孔子说:

“冉有!

周任有句话说: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  冉有说:

“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  孔子说:

“冉有!

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人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担忧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吸引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知识点

一、词类活用

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

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

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

二、特殊句式

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疑问句式,恐怕……吧?

三、重点实词解释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恐怕……吧。

是,这个;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这个)

3.何以伐为(何以……为?

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6.且尔言过矣(过,错)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

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

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

四、一词多义

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

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

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

3、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

4、见、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

B、曹刿请见(拜见)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接见)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

5、过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走过)

B、过犹不及(超过,过分)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太,过分)

D、是谁之过与(过错)

E、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F、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

“不可!

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

“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

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  

惠王说:

“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  

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

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

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

小猪。

彘:

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

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

几)。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

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七十岁的人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

‘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

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知识点

通假字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3: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有的教科书“直”是“只是”的意思,并不是通假字

5: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有的教科书认为这个字非通假字,直接解释为“约束,检点”

字词总结

古今异义

1.河内凶。

河:

(古义:

黄河。

今义:

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

2.弃甲曳兵而走。

走:

(古义:

逃跑。

今义:

行走)

3.或百步而后止。

或:

(古义:

有的人。

今义:

或许、也许)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

(古义:

粮食的统称。

今义:

谷子)

5.非我也,兵也。

兵:

(古义:

兵器。

今义:

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

(古义:

年成。

今义:

年)

一词多义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

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

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

死去的人

【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认真从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

使……迁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

(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有之也。

3、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

《秋水》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知识点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

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

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

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

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

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

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

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

仰望海神而兴叹。

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

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

贻,遗留。

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常用作谦词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抉提〖“抉提”二字俱应为“马”旁〗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①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②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注释〗

①搏髀〖音“必”〗:

拍着大腿打拍子。

髀,大腿。

②黔首:

秦时对百姓的称呼。

黔,黑色。

首,头。

译文

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

“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

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

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

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

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士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

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

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

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

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

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

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

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

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知识点:

1]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书,又称“上书”,是用来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或主张的一种陈述性的文书。

《文心雕龙·章表》说:

“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

”《颜氏家训·省事篇》说:

“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原其体度,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讦群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陈国家之利害,对策之任也;带私情之与夺,游说之俦也。

”可见,“书”这种文体是上行文书,写作对象是国君,内容则是针对时政,陈述己见。

客:

即客卿,是指外国来秦担任秦国公职之人。

[2]李斯:

(前?

~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

曾同韩非一道师从著名思想家荀况学“帝王之术”,于公元前247年由楚入秦,受到秦王器重,拜为客卿,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秦始皇采纳他的主张定郡县之制,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下禁书令。

秦二世时,被郎中令赵高以“谋反”罪诬陷入狱,后被腰斩于咸阳市。

李斯的文章保留至今的均收在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共有3篇:

《谏逐客书》、《论督责书》和《狱中上秦二世书》。

[3]缪公:

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君主,公元前657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一,缪:

同“穆”。

[4]由余:

春秋时晋国人,流亡入戎,奉戎国命出使秦国。

秦穆公用计离间由余与戎王,并收他为谋臣。

后由余帮助秦消灭十二戎国,拓地千里。

戎:

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

[5]百里奚:

春秋时楚国人,曾任虞国大夫。

晋灭虞后,作为晋献公女儿陪嫁的奴仆入秦。

后逃到楚国,被俘。

秦穆公听说他贤能,用五张黑羊皮(当时赎一名奴仆的物品)将其赎回,并任用为相,后人又称之为五大夫。

宛:

楚邑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6]蹇(jiǎn简)叔:

春秋时秦国岐(今陕西岐山东北)人,寓居宋国,为百里奚的好友。

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以厚礼聘蹇叔入秦,任为上大夫。

[7]丕豹:

春秋时晋国大夫丕郑的儿子。

晋惠公杀了他的父亲,丕豹逃到秦国。

穆公任他为大将攻晋,打下八城,并生俘晋惠公。

公孙支:

春秋时秦国岐人,字子桑,寓居于晋。

秦穆公聘其为谋士,任大夫。

[8]并:

吞并,兼并。

二十:

泛指我国西部的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