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6367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XX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XX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XX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XX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

《XX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

XX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XX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号文件关于“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实施“两大战略”、发展“五大产业”的战略部署,按照县委《关于在“十二五”期间实施“2311”计划实行农业结构大调整的意见》,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新机遇,加快XX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结合XX实际,特制定《XX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县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依据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探索引进推广特色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试点推行水权交易,农业结构调整和节水增收取得明显成效。

全县农业发展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提升期,呈现出初步的产业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商品化生产和生态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34亿元,增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15元,比上年增长11.8%。

一是高效节水产业快速发展。

2010年,高效节水作物面积达48.32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6.6%,其中建成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1.3万座、2.33万亩。

二是农田节水技术广泛运用。

大面积示范推广了地膜覆盖、膜下滴灌、一膜两用、垄沟灌、小畦灌等大田节水技术。

2010年,滴灌技术、全膜垄作、地膜再利用免耕等3项主推节水技术应用面积达42万亩,占总播面积的58%,较常规种植年节约用水6615万方。

三是畜牧业规模效益逐步显现。

2010年,建成各类养殖小区234个,全年出栏畜禽32.5万头(只),实现收入2600万元。

发展整村整社推进规模养殖户1.8万户,年底可饲养畜禽50万头(只),户均实现收入1.2万元。

四是特色林果产业初具规模。

2010年,以建立特色林果业基地为重点,累计发展酿造葡萄1.945万亩、红枣7.9万亩,为特色林果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快。

制订并落实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农药化肥安全标准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先后组织认定国家级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6个,总面积37515亩,总头数50万只(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认证“绿色食品”2个,先后打造了黄白蜜瓜、XX羊羔肉、优质辣椒等10多个绿色品牌。

六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制定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合作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实体、农产品营销大户和民营企业参与发展农产品加工营销,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达到9845户,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450个,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为主的企业达到185家,其中固定资产达到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45家。

命名的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家、市级11家。

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5.2万户,连接特色基地面积65万亩。

发展订单农业36.7万亩,有50%的农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参与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有2万多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虽然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传统农业的低水平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高效节水产业在农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高成本、小规模,高耗能、低效益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发展现代农业、治理生态环境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高效节水产业规模较小。

以日光温室、暖棚养殖为主的设施农业和以葡萄、红枣为主的林果业等高效节水产业在农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现有农业结构与重点治理规划目标和节水增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林果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沿袭庭院和小果园式的传统经营方式,普遍存在面积小、产量低、质量差、管理粗放、商品率低的问题。

加之新技术、新品种在林果业发展中推广应用不够,示范效应不明显,对传统林业的改造、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

三是畜牧业良种化程度不高。

尽管采取外引内繁的措施使畜禽良种率有所提升,但仍有20%-30%的土种畜种存在。

特别是养殖小区和规模暖棚养殖户程度不同的存在良种率较低的问题。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化链条延伸不够,产前谋划的少、产中服务的少、产后拓展的少,卖原料的多、卖商品的少,造成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精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偏低,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市委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的思路和县委“建设石羊河流域生态屏障区和全市经济转型先导区”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节水增收、保护生态为目标,把特色优势种植业、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着力把握高效、节水两个关键,瞄准生态、安全、优质三个定位,重点培育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瓜菜产业、以暖棚养殖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以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业、以高效节水大田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四大产业,全面实施“2311计划”(户均2座棚、3亩特色林果,人均1亩高效节水大田,实现人均收入1万元),全力推进农业结构大调整,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逐步形成农林牧协调发展、贸工农一体推进的高效节水型农业产业体系,确保XX绿洲永续生存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二)发展原则

  1、突出特色原则。

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明确发展重点,充分发挥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特色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

  

2、市场导向原则。

突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努力适应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国际化。

  3、科技创新原则。

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

强化农民培训,加快各种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龙头带动原则。

积极扶持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联结机制,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形成。

5、规模经营原则。

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促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聚,积极扶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6、项目支撑原则。

正确把握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积极争取产业发展骨干项目,以项目建设促推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7、典型示范原则。

突出建设产业发展重点示范区、示范点,培育典型,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特色产业整体发展。

8、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坚持“水耗调低、产业调长、收入调高、效益调佳、生态调优”的农业结构调整原则,以特色优势种植业、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为重点,大力实施“2311计划”,努力实现户户有高效设施种养业、特色优势种植业、特色林果业的产业发展目标。

力争至“十二五”未,实现农业总产值31.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28元,其中来自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的收入占纯收入的比例达到75%以上。

2、具体目标

(1)结构调整目标。

至“十二五”未,全县累计建成日光温室3.15万座、6.3万亩;建成养殖暖棚7.12万座;新建酿造葡萄基地8万亩、红枣基地5万亩,全县林果业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特色经济作物面积稳定在35万亩,其他作物3.78万亩。

(2)用水控制目标。

至“十二五”未,全县农业用水量控制在2.46亿方以内。

其中:

日光温室亩均灌溉定额265方,用水总量为1670万方;养殖暖棚亩均用水量275方,用水总量为1958万方;特色优势经济作物,亩均灌溉定额400方,用水总量为14000万方;特色林果亩均灌溉定额300方,用水总量为5235万方;其它作物亩均灌溉定额410方,用水总量为1550万方。

(3)农民收入目标。

至“十二五”未,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195元,扣除生产成本,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28元。

其中日光温室人均纯收入1093元、暖棚养殖人均纯收入2456元、特色优势经济作物人均纯收入1931元、特色林果业人均纯收入3160元、其它作物人均纯收入88元。

(4)农业产值目标。

至“十二五”未,实现农业总产值31.05亿元,其中大田种植业7.86亿元、设施种植业3.78亿元、设施畜牧业10.68亿元、特色林果业8.73亿元,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升到74.69%。

三、产业发展方向

把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逐步淘汰高耗水作物,以水定作物、定结构、定面积,深化节水增收入户工程,科学合理布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特色种植业等节水高效产业。

1、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瓜菜产业。

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进一步完善建设资金和设施配套阶梯式扶持政策,严格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标准化温室育苗中心建设,积极开展新、优、特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快培育特色主导产品,推动日光温室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高效益经营。

2、大力发展以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业。

坚持“以酿造葡萄为主,示范发展红枣和枸杞”的产业定位和“分户建园区、集中建基地”的发展模式,加大现有果园改造升级力度,稳步扩大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模。

将国营农林场和龙头企业林果业基地建设纳入区域整体布局,统一规划,共同发展,力争把XX建成全国品质一流的酿造葡萄基地和优质红枣、枸杞的重要产区。

3、大力发展以暖棚养殖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

按照构建“六大体系”,推进“五良配套”的思路,以全省肉羊强县建设为重点,坚持小区建设与整村推进相结合,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建立外引良种、内繁扩群、杂交改良的品改体系,加大良种引进和培育力度,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加工和科学饲养技术,加速扩繁补栏,提高载畜能力和出栏率。

加强防疫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4、稳定发展以高效节水大田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

充分挖掘种植业内部节水增收潜力,优化品种结构,普及节水技术,提高亩产效益,稳定发展棉花、辣椒、食葵、洋葱、茴香、瓜类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效节水产业。

四、产业区域布局

1、日光温室瓜菜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日光温室特色主导产品,以环河片、坝区和泉山片11个乡镇为重点发展精细蔬菜,以大坝、泉山、收成3个乡镇为重点发展设施瓜类,以东坝、大滩、昌宁3个乡镇为重点发展人参果,以薛百、大滩、昌宁3个乡镇为重点发展葡萄,以东坝为重点发展设施林果。

2、特色林果业

按照“东坝葡萄、西坝红枣、湖区枸杞”的发展格局,由点带面,合理布局。

酿造葡萄以苏武、东坝、夹河等乡镇为重点,逐步构建以干线公路为主线、以村社为依托的酿造葡萄园聚集区。

红枣以薛百、三雷、大坝等乡镇为重点,以矮化密植枣园、枣林网为主要模式,扩大建设规模。

枸杞以东湖镇、西渠、红沙梁、收成、南湖等乡镇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

3、设施畜牧业

以种子公司、畜牧站奶牛场和三雷镇、苏武乡为重点,逐步带动东坝镇、泉山镇、西渠镇、红沙岗镇,发展奶牛产业;以蔡旗、重兴、收成等乡镇为重点,以千家万户为基础,发展肉牛产业;以XX种羊场为中心,以苏武、夹河、南湖、昌宁、大坝、东坝、双茨科、大滩、红沙梁、西渠为重点,发展肉羊产业;以县白猪育种场为支撑,以苏武、大坝、东坝、双茨科、泉山、大滩等乡镇为重点,发展生猪产业;以苏武、夹河、东坝、大滩等乡镇为重点,以养鸡小区和整社推进为主要模式,发展禽蛋产业。

4、特色种植业

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以红沙梁、西渠、东湖3乡镇为主发展棉花产业,以东湖、西渠2乡镇为主发展茴香产业,以收成、泉山、西渠3乡镇为主发展甜瓜产业,以大滩、双茨科、泉山3乡镇为主发展辣椒产业,以薛百、三雷、苏武3乡镇为主发展洋葱产业,以坝区乡镇为主发展食葵产业,以环河片和泉山片为主建立小麦生产基地,以东西坝片为主建立玉米生产基地,推动高效节水主导产业向资源优势区、高产丰产区和技术成熟区集中。

五、建设重点

(一)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稳步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

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布局,稳步发展,建立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基地44.3万亩,其中:

优质棉花基地15万亩,优质茴香基地2.8万亩,优质瓜类基地4.5万亩,优质辣椒基地3.5万亩,优质洋葱基地3.5万亩,优质食葵基地15万亩。

二是扎实推进设施瓜菜基地。

按照“扩面提标增效益”的原则,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提高效益,力争“十二五”末全县累计建成日光温室瓜菜3.15万座、6.3万亩。

三是加快建立特色林果业基地。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扩大酿造葡萄、红枣、枸杞建设规模,力争“十二五”末,新建酿造葡萄基地8万亩、红枣基地5万亩,全县酿造葡萄面积达到10万亩,红枣面积达到10万亩,枸杞面积达到2万亩。

葡萄红色品种以赤霞珠、品丽珠、梅鹿辄、黑比诺为主,白色品种以意斯林、霞多丽为主。

红枣重点推广河南灰枣,适当发展骏枣、XX圆枣。

枸杞重点推广中宁枸杞、宁杞1号等适宜品种。

四是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基地。

以肉羊产业为重点,加快实施畜禽改良工程,规范饲养管理,加速育肥出栏。

力争“十二五”末,全县累计建成养殖暖棚7.12万座,畜禽饲养量达到528.8万头只,其中牛存栏10万头、出栏4万头;羊存栏140万只、出栏110万只;生猪存栏11.7万头、出栏12.9万头;家禽存栏130万只、出栏110万只。

牲畜出栏率达到79.8%,商品率达到43.7%。

(二)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

围绕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全力拉长棉花、辣椒、葵花、肉类、瓜菜和林果精深加工等支柱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特色产业经营体系。

加强与省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特别是山西万里红、河南“好想你”枣业以及威龙、长城葡萄酒业等林果加工企业的项目对接,培育壮大与特色主导产业相适应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抓好6万吨葡萄榨汁扩建、5万吨红枣烘干分级包装、9000吨红枣休闲食品生产、万吨枸杞加工以及副产品综合开发、5万吨炒货、300吨辣椒红色素提炼、2万吨蔬菜储藏保鲜与分级包装、1万吨茴香粉加工、5000吨番茄酱生产、中天集团5000吨肉羊精深加工生产线、10万锭棉纺生产、万吨棉籽油生产、5万吨棉粕饲料生产、万吨棉绒纺纱、3万吨甘草深加工、万吨苁蓉深加工和万吨锁阳深加工等项目,促使特色农产品加工增值。

力争到2015年,建成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的红枣果品加工企业1家、5000吨以上的枸杞精深加工企业1家,境内葡萄榨汁能力达到8万吨,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个、县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个,全县农业产业化各类经济组织达到600个以上。

(三)抓好农业示范区建设。

突出点上扩张、线上连接、面上提升的工作重点,全力抓好“一廊、三带、三区”建设。

一是集中打造XX现代农业示范长廊。

重点建设城南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城北万亩特色林果业基地、泉山片5万亩棉花膜下滴灌基地和湖区5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配套建成薛百河东、上新、三雷下雷、中雷、苏武橙槽、大滩东大、泉山团结、西渠万顺等一批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示范点。

二是推进“三带”建设,构建三个核心区。

建设以民西公路为主的城西循环农业示范带、以民东路和东大路为主的城东高效农业示范带、以湖区为主的生态农业示范带,抓好三雷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区、大坝“2311”万亩示范区、勤锋滩沙产业示范区三个核心区建设,带动建成10个日光温室县级示范点、8个规模养殖县级示范点和17个特色林果业县级示范点。

突出抓好实施“2311计划”的42个示范村建设,辐射带动全县农业结构大调整和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四)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加强科研合作。

加强与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聘请省内外知名林果专家和主产区土专家,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指导。

二是强化技术服务。

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技术服务体系,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推行科技特派员、科技助理员、专家服务团、科技直通车等服务模式,办好农村信息网、科技服务苑、农技服务热线、手机短信平台和《新农村资讯》,积极为农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三是推进专业化培训。

选派技术骨干进修深造,引进招聘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技术员,壮大技术带头人队伍。

创新农民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技术轮训、基地实训、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加强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栽培、农民创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技术培训,力争每年完成农民创业培训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000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2万人次,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市场意识和科技水平。

(五)加快标准化生产进程。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按照县有监测中心、乡镇有监测站、生产基地有监测员的要求,建立从县到乡、从乡到生产基地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严格实行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和生产过程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积极推行农产品国家标准,分类制定瓜菜、葡萄、红枣、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管理、市场准入等地方标准,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培育XX绿洲瓜菜、果品和肉羊品牌,打好“生态牌”、“绿色牌”和“特色牌”,走好高端、绿色、有机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按照生态、安全、优质的定位,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着力培育XX绿洲瓜菜、果品和肉羊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加强对温室产品的产地论证、产品一体化无公害论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论证和地理标志的论证,打造XX反季节瓜菜名牌产品,提升温室种植效益。

着力挖掘XX肉羊内涵,打造XX肉羊品牌,促进肉羊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制定质量、技术和绿色生产标准,规范生产行为,保证产品质量,注册原产地域商标,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林果品牌。

力争到2015年,培育一批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名牌产品,创立国家认定的农产品驰名商标5个,在省内以至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名牌产品10个以上,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20个以上。

(七)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按照突出特色、规范发展、项目壮大、服务优良的要求,加快建设农副产品现代物流中心、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活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抓好重兴、薛百、大坝、城东工业园区瓜菜销售市场和一批乡村简易销售市场建设,配套健全大坝六沟、薛百宋和、三雷中陶、苏武西湖、收成宙和等乡村瓜菜批发市场设施设备,扩建完善中心集镇农产品集贸市场,力争建成5个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和15个区域性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到10万吨以上。

依托各乡镇现有农产品市场和集贸市场,扶持建设县级林果专业市场,开辟特色林果产品交易专区。

积极参与区域性、全国性的特色产品展示、展销、博览、交易、洽谈活动,充分利用文化营销、现代物流、连锁经营、委托代理、网上交易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努力提高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八)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群众节水增收的重要途经,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劳务基地和输出渠道,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步伐。

每年完成劳务输转8万人以上,完成输转农民培训2万人,其中技能培训0.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亿元以上。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制订农民移住县城及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树立农民进入城镇也是节水增收的理念,引导更多农民进入小城镇,发展以农产品初加工、商流运销服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增强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能力。

引导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扶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户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乡土文化产品、农家乐、观光休闲农业和观光景点服务等产业。

(九)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组织。

坚持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落实国家规定享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和发展各类特色产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组建特色产品产销协会,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则和规章制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基地建设和市场营销等经营服务活动,加大对农民经纪人营销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扶持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使全县农民经纪人达到5000人以上,从事农产品营销的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充分发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种植、生产、运销、加工等不同环节的辐射带动作用。

每年力争规范新增经济合作组织10个以上,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达到160个以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

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宣传引导及监督检查,建立县级主抓、部门指导、乡镇推动、村组实施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四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对每一项工作要拟定推进计划,编制详实方案,明确时限要求。

相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和任务分工,制定完善资金扶持、项目争取、产品销售以及考核、问责等具体措施办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确保各项任务高效推进。

(二)强化宣传引导,注重示范带动。

制定落实梯次推进的宣传计划,发挥电视、网络、《新农村资讯》等媒体的宣传优势,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典型带动、技术服务、算帐对比等措施,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群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力宣传县内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先进典型,重点抓好以薛百至红沙梁段现代农业示范长廊、民武公路林果产业示范基地、西坝片红枣生态园、东坝片酿造葡萄聚集区、湖区枸杞种植基地、国营农林场林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等为重点的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典型带动,整体推进,逐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产业区,带动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三)依托项目建设,促推产业发展。

坚持把抓项目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着力点,紧紧抓住国家支持甘肃经济发展的机遇,认真编制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同时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加大各类项目的整合力度,集中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重点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项目扶持力度,通过对优势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扶持办法,实施项目建设,进而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快速发展。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寻求合作、筹措资金,加强特色产业项目建设。

(四)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优惠政策和奖补办法,对投资、合资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加工型重点龙头企业,在政策、税收、土地、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并根据财力状况优先安排配套开发资金和扶持投资专项贷款。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农发资金、扶贫资金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引导带动作用,筹资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重点投向设施种养基地、特色林果业建设,精心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园和展示带。

探索建立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产业政策性保险业务,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五)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保障体系。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进特色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高新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按照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检测和控制体系,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逐步建立资产评估、流转、融资平台,鼓励农户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使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加快建立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组织,重点做好产品生产、供求、价格、政策、科技等信息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