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期末测试题一二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360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期末测试题一二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一语文期末测试题一二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一语文期末测试题一二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一语文期末测试题一二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一语文期末测试题一二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期末测试题一二三.docx

《初一语文期末测试题一二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期末测试题一二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语文期末测试题一二三.docx

初一语文期末测试题一二三

初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

(一)

一、知识及运用。

1.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A.惩(chéng)山北之塞,出入之迂(yù)也。

B.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龇(chèn)。

C.遥闻深巷中犬吠(fěi),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yì)语。

D.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界间隔。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敝帚自珍义愤填膺聚精会神空前决后

B.魁父之丘娓娓而谈惊叹不已固不可彻

C.淅淅沥沥孀妻弱子叩石恳壤惟吾德馨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殖香远益清

3.下列句子中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

D.孔子云:

何陋之有?

4.对《社戏》中孩子们的“偷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招待城里来的迅哥儿,摘点豆吃,大人们是会同意的。

B.无论如何这是偷,是不文明的行为,说明这些孩子缺少教养。

C.和伙伴们一起偷豆吃,突出了看戏途中的乐趣。

D.和伙伴们一起偷豆吃,和前边看戏一样使我感到新鲜有趣,难以忘怀,突出中心。

5.下列句中加点词全是副词的一项是()

A.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B.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C.当他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D.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②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

③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

④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7.判断正误。

(1)《社戏》的“社”是指土地神或土地庙,“社戏”就是在土地庙里演的戏。

()

(2)《安塞腰鼓》的“安塞”地处陕北,是个县城,属陕西省延安地区管辖。

陕北北部沿长城一带多风沙,地形沟壑居多,地势开阔,形成当地民风纯厚、百姓刚强朴实的特点。

()

(3)《摆渡》中有“彼岸”,其浅层意思是指江河的对岸那一边;深层意思是比喻所向往的境界。

()

(4)《伤仲永》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伤”是“哀伤”的意思。

()

(5)“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内容大多一事一议,有文采,体裁多样。

如唐朝作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

8.填空题。

(1)说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

(2)《龟虽寿》中表现诗人虽到暮年仍然雄心不减,积极进取的句子是,。

,。

(3)《石壕吏》中表现人民被抓丁吓得惊恐万状的句子是。

(4)写出《相见欢》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纷乱的心情的句子,

,。

(5)《清平乐·村居》中,贬词褒用,抒发无限喜爱之情的诗句是,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言,请你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10.说明文中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请从所学的文章中举一、二个例子加以说明。

二、阅读。

(一)

①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的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那竹凳子。

②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③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了回去。

④我问她:

“你要打电话吗?

”⑤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

“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

”⑥我问:

“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

”⑦她摇了摇头说:

“我正想问电话局……”⑧我赶紧从机房的电话本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

“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

”她说:

“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

我拉住他问:

“你的家远吗?

”她指着窗外说:

“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

”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11.请给文中括号处填上恰当的词。

12.“光景”在文中的意思()

A.状况B.时光景物C.表示估计D.表示时间

13.第②句对小姑娘运用了()描写。

在这句中找出5个形容词:

、、

、、。

这一描写说明()

A.小姑娘家庭贫寒,年龄不大,身体瘦弱。

B.小姑娘幼小,身体弱,不会打扮自己。

C.小姑娘懂事,生活俭朴。

14.第⑤句运用了和描写。

15.从对小姑娘的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

A.小小年纪就勇敢地承担起照顾妈妈的重担,但她很乐观。

B.虽然年纪小,可见着生人不害怕,不拘谨,对生人的问话对答如流。

C.因为她年纪太小,见到生人太紧张,话说不清楚、明白。

16.“她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去掉“似乎”可以吗?

为什么?

17.“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①“感激地谢了我”说明小姑娘很;②“回头就走”的原因是。

18.“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中“赶紧”表明我对小姑娘的感情。

19.对小姑娘的描写,表现了小姑娘的精神。

20.“我”问小姑娘家住哪里,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欲穷其林:

②仿佛若有光:

③豁然开朗:

④屋舍俨然:

22.解释下列词语古今不同的含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23.根据选段文字概括出两个成语:

①②

24.把选段中第二自然段所写的内容概括出来。

25.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描绘桃源自然环境的美好:

②描绘桃源社会环境的平静:

③描绘桃源人生活的恬适:

26.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渔人甚异之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7.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三)

①爸爸默默地进屋去了。

那女人马上跟进去,喋喋不休地说那毯子太昂贵。

爸爸像往常一样,逼得没法只好发火了。

她一转身要走,正好遇到想进屋的彼得。

她又转身嚷道:

“不管怎么说,他无需一床双层毛毯!

”爸爸望着彼得,眼里露出尴尬的神情。

②彼得忍不住了,对爸爸说道:

“她是对的,爷爷不需要一床双层毛毯。

来,把它剪开,成为两床。

”爸爸和那个女人都愣住了。

28.本语段选自小说《离别的礼物》,从本段中看这“离别的礼物”是,是送给的。

29.解释画线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喋喋不休②尴尬

30.第一段中,那女人的形象通过描写刻画出来,表明她是的人。

31.第二段中,彼得的语言表明这是一个有个性的孩子,“她是对的”一句是语。

32.第二段中,彼得说“爷爷不需要一床双层毛毯”和第一段中那女人说“他无需一床双层毛毯”意思一样吗?

为什么?

三、作文。

题目:

期待

要求:

①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②题材、体裁不限。

 

参考答案

一、1.B2.B3.D4.D5.A

6.①拟人②疑问③比喻④排比、拟人

7.

(1)×

(2)√(3)√(4)√(5)×

8.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9.它一改过去送别诗中离愁别恨的低调,代之以积极的、健康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10.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给人以确切的感觉。

例子略

二、11.挪动缩12.C

13.外貌瘦瘦苍白紫短破旧

14.动作语言

15.B

16.不可以。

因为:

①这是我的感觉。

②去掉后就不能表达出小姑娘见陌生人不惊慌的性格特征

17.①懂事②急着回去照顾妈妈

18.既怜爱又钦佩

19.镇定、勇敢

20.为下文“我”去探望她妈妈和她打下伏笔

21.①穷尽,走到头②隐隐约约③开阔敞亮的样子④整齐的样子

22.古:

交错相通今:

交通运输

23.①豁然开朗②怡然自乐

24.赞美桃源

25.①土地平旷……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③其中往来种作……怡然自乐

26.①渔人非常诧异②老人和孩子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7.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8.一床双层毛毯爷爷

29.略

30.语言自私自利、刻薄

31.反

32.不一样。

彼得的话另有所指,女人说的话是小气,不愿意拿出毛毯。

三、作文略

初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

(二)

一、(28分)

1.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

A.归省(xǐng)行辈(háng)蕴藻(yùn)一撮豆(cuō)

B.恬静(kuò)冗杂(rǒng)羁绊(jī)晦暗(hǔi)

C.谐谑(xuè)粗犷(guǎng)缤纷(bīn)垂髫(tiáo)

D.阡陌(qiān)呓语(yì)泯然(mǐn)孀妻(shuāng)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宛转悠扬月光皎洁大启大落奇伟磅礴

B.勿勿变幻抑扬顿挫不决于耳自变不穷

C.雅雀无声轰然雷动左右逢源无体投地

D.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括目相待戛然而止

3.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惮(怕)稍纵即逝(放松)忍俊不禁(忍受)怅然(不如意的样子)

B.熠熠(闪光发亮)枕戈待旦(天明)漠不关心(冷淡)拈轻怕重(抓)

C.热忱(真实的情意)不足挂齿(值得)不远万里(不以……为远)精益求精(聪明精明)

D.见异思迁(变动)取义成仁(成全、实现)絮叨(翻来覆去地说)绕梁不绝(山)

4.下列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回来了!

哪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地说。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奔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C.当一切都时过境迁的时候,记忆中的进行曲不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温柔么?

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

D.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试题做好之后,检查了一遍,完全符合要求,只有两道题的答案写得简单了一些,可能要扣分。

B.这样的教学,不仅学生复习了旧课,而且学到了新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C.我得继续发扬成绩,改进缺点。

D.我确实喜欢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

6.句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甚至当我们连心都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

②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

③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④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

我很幸福。

⑤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

⑥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

A.①④⑤③⑥②B.④⑥②③①⑤

C.②⑤④⑥①③D.①④⑥②⑤③

7.选出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A.约有两三分钟不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比喻)

B.幸福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夸张)

C.当我们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

我很幸福。

(排比)

D.满园子里寂然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

(对比)

8.在下面的情境中,回答不得体的一项是()

江涛把自己的200元压岁钱寄给了灾区希望小学。

有的同学问他是不是想出风头,江涛说:

A.“如果大家都来出这样的‘风头’,我们的社会该多好啊!

B.“如果能想到灾区儿童的处境和需求,你就不会这样说了。

C.“我不过是做了我想做的事罢了,别的,我从来没想过。

D.“这样说无非是一种嫉妒,你该不会是这样吧?

9.按照括号的提示,用“/”线标出句中该停顿的地方(每句只能有一次停顿)。

A.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着急的是弟弟)

B.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着急的是妈妈)

C.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着急的是爸爸妈妈)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错相通)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用说)

B.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听见)妇抚儿乳(喂奶)

C.年且九十(将近)曾不能毁山一毛(草木)

D.既出,得其船(自己的)不能称前时之闻(对称)

1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A.(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了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以后)没再出去,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B.(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乡亲来到了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以后)没再出去,渐渐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C.(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了这个美好的地方,(以后)没有出去,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D.(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县城里的人来到了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以后)没再出去,就和外国人产生了隔阂。

(2)稍稍宾客其父()

A.渐渐去他父亲那里做客。

B.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

C.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D.渐渐宾客去他父亲那里

12.作家与作品、文体及年代配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石壕吏》杜甫唐代叙事诗

B.《黔之驴》韩愈宋代寓言

C.《社戏》冰心现代散文

D.《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散文诗

13.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要求书写清楚正确,字体工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天涯若比邻。

(2)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

(3)写出《龟虽寿》中表达作者豪情壮志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平乐》一词中,在作者辛弃疾眼中儿童顽皮、淘气的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38分)

阅读语段,回答文后题目。

(一)(10分)

第二天,我晌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

”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

”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

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加点的4个字依次注音正确的一组是(次)(1分)

A.zhàozhōngzhòngshìB.zhuōzhòngzhōngshì

C.zhàozhóngzhòngsìD.zhuózhòngzhòngsì

2.对这段文字的出处、作者及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

本段主要写故乡的豆好吃,戏好看。

B.节选自《社戏》,作者鲁迅。

本段是看戏后的余波,也写了“我”对吃豆看戏的感受。

C.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

本段主要写故乡是乐园。

D.节选自《社戏》,文中的“我”即作者鲁迅。

本段主要写“我”对吃豆看戏的感受。

3.“是的,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双喜的话有4层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

A.“是的”承认偷豆一事,表现双喜诚实的品质。

B.“我们请客。

”说明偷豆的理由是请客,并非不光彩的事情。

C.“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意思是偷你家的豆是看得起你,说明双喜聪明,很会说话。

D.“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埋怨六一公公说话声音太大,把虾吓跑了。

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3分)

5.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应如何理解?

(2分)

(二)(12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①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②。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③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④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⑤,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⑥,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⑦也,而山不加增,何苦⑧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⑨。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移山的困难有:

①________,这从文章的第1段可以看出;②运土石的工具很小;③运土的距离远、时间长,这从文章第2段的“________”一句可以得知;这一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3分)

2.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把“________”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________语气。

但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________”,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

文中的“________”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

B.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C.河曲智叟亡(wàng)以应。

D.一厝(cuò)朔东。

4.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5.对下面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毕力平险(用毕生的精力去铲平险峻的大山)

B.帝感其诚(天帝感受到了他的诚心)

C.冀之南,汉之阴(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北岸)

D.无陇断焉(没有高山阻隔了)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分)

A.太行山和王屋山四周各长七百里,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B.参加移山的是愚公和他的妻子以及邻居家的寡妇和她的儿子,共四人。

C.邻居寡妇家有一个约三四岁的小孩。

D.愚公等人把挖下的土石都扔到渤海当中。

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是()和()(2分)

A.本文选自《列子》,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B.这篇寓言故事的高潮是第2段,即愚公率领家人移山。

C.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如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移山的愿望,宣扬了封建迷信。

这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E.文章把有长远眼光的人称为“愚公”,而把鼠目寸光的人称为“智叟”,这不仅突出了对比,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三)(16分)

老鞋匠

端木蕻良

在一个墙角上有个鞋摊儿,一位老头儿坐在“马扎儿”上,在为过往的行人和邻近住户们修补鞋子。

他的摊儿上,摆着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小钉子、碎皮子、前掌、后掌、鞋油、胶水,还有废旧的自行车和汽车的外带和内胎……

他使用的家什,也是顶普通的工具,切刀、锥子、磨石、剪子、铁锤和钉子……

老头儿长年坐在十字路口的墙角边,好使东南西北的行人都能看到他。

他整天不闲地为人修补鞋子。

他的背后,就是一家店铺小货仓的窗子,窗子向南,窗子上摆满了花盆儿。

花盆里的花儿长得十分茂实,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

天门冬、金丝荷叶、榨浆草,还有一盆玻璃翠……

摊子上没有字号,也没有人知道老鞋匠的名字,来修补鞋子的人只是顺口叫他一声老师傅罢了。

墙上贴一张条儿,上面写着:

“快修,当时可取。

不停的来人,坐在小凳上,等他把鞋子修好,就好上路,有战士,有工人,也有农民,还有学生们……

鞋有各式各样的,更多的是塑料底的。

有的人因为鞋跟磨偏了,有的人鞋子开线了,有的鞋帮裂口了,有的人因为鞋根掉了,还有那爱惜新鞋的,没穿就拿来打掌了。

还有那矮个子姑娘拿着半高跟鞋来要求老鞋匠再把跟儿加上半寸……

人们把刚修好的鞋子,重新穿在脚上,站起身来,抖擞精神,觉得比以前轻快多了。

有的人,接过鞋匠手里的鞋子穿上,在地上轻轻跺了两下,既合脚,又称心,付了款,说声谢谢,便踏步走在路上了。

这个老头儿,曾经托人写了“快修”字条儿,他是为了人们的方便。

他大概为了怕人等得心急,才告诉我们,他这鞋摊,能够当时修得,马上穿起,立即继续走路。

可是,他知道不知道,鞋子修得称心,走路的人,加快速度,要节省多少时间、多做多少事呢?

他,不只是个修补鞋子的人,他也是一个为人们修补了流去时间漏洞的人。

1.选出不全是形容词的一项是()(1分)

A.过往邻近B.废旧普通

C.名贵轻快D.茂实方便

2.指出对加点词词义推断有误的一项()(1分)

A.他使用的家什——修鞋工具

B.摆着一些不起眼的东西——让人瞧不起

C.有的人鞋子开线了——脱了线

D.没穿就拿来打掌了——给鞋底钉掌子

3.选出句中没有使用修饰语的一项是()(2分)

A.为过往的行人和邻近住户们修补鞋子。

B.既合脚,又称心,付了款,说声谢谢。

C.他使用的家什,也是顶普通的工具。

D.他这鞋摊,能够当时修得,马上穿起,立即继续走路。

4.选出直接表现老鞋匠的一项()(2分)

A.花盆里的花儿长得十分茂实,可说不上有什么名贵的。

B.墙上贴一张纸条儿,上面写着:

“快修,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