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马心同第四章唐宋金元文pptConvertor.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6196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马心同第四章唐宋金元文pptConvertor.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马心同第四章唐宋金元文pptConvertor.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马心同第四章唐宋金元文pptConvertor.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马心同第四章唐宋金元文pptConvertor.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马心同第四章唐宋金元文pptConvertor.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马心同第四章唐宋金元文pptConvertor.docx

《2马心同第四章唐宋金元文pptConvertor.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马心同第四章唐宋金元文pptConvertor.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马心同第四章唐宋金元文pptConvertor.docx

2马心同第四章唐宋金元文pptConvertor

第四章唐宋金元文论

概述

一、唐代三教合一——复变之道二、宋代理学——技进于道

三、形成以“意境”为核心的诗论,以“载道”为核心的文论。

第一节唐代文论

唐人文论重在论诗,论诗大致分两大流派:

重风骨兴寄和重兴象神韵。

前者属于儒家思想,传承风雅精神,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由陈子昂、杜甫到元白、皮日休,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人物。

后者缘于佛老哲学,提倡诗歌的艺术美,追求意境之空灵,从王昌龄、刘禹锡、到皎然、司空图是这一倾向的代表。

一、儒家诗文论

(一)陈子昂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东方公足下: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

1.风骨,指思想感情表现明朗,语言质朴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

“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是“风骨”的体现。

2.兴寄,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手法,强调真实深沉的感慨。

▲核心思想:

复古。

推崇风雅与汉魏古诗,反对齐梁追求“采丽竞繁”之弊,提倡“兴寄”与“风骨”,揭开了唐诗革新的序幕。

李白:

《古风》之一:

大雅久不作,吾哀竟谁陈。

《古风》之三十五:

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

安得郢中质,一挥成风斤。

(二)杜甫

《戏为六绝句》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论诗绝句,开以诗论诗的风气。

背景:

1.齐梁浮艳文风仍有相当影响,一些人“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词,不知丧于雅正”(元结《箧中集序》);

2.提出恢复风雅传统者,不免否定六朝文学。

如李白: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中心论题:

如何对待和继承文学遗产。

1.崇尚壮美诗风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2.提倡兼取众长。

(1)转益多师。

(2)别裁伪体。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三)白居易

1.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

2.强调诗歌的政教功能、批判功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歌要能“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与元九书》)

2.提倡为现实的艺术

主张全面恢复“六义”传统,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

《新乐府序》: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事核而实,欲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有别于“温柔敦厚”的诗教。

◆对白居易“重道轻文”的评价

诗人既要有出世的情怀,更要有入世的担当,不能退出价值判断和道德抗议的领域。

有悲天悯人的博大和荷担人类痛苦的使命感,才能成就伟大的诗人。

白居易《杜陵叟》杜甫《无家别》

(四)韩愈

1.文以明道、文道并重

韩愈自称写作文辞,是“思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

《原道》篇:

“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2.学习古文的途径和方法

(1)“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要写出好文章,必须首先提高道德修养。

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答李翊书》)

(2)深造自得,“唯陈言之务去”。

所谓去陈言,首先是摒除凡俗庸腐之论;此外在构思立意、表达方式,语汇运用等艺术表现方面,也须下苦功钻研。

“必出于己,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

”(《樊绍述墓志铭》)

“或问:

‘为文宜何师?

’必谨对曰:

‘宜师古圣人。

’曰:

‘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

’必谨对曰:

“师其意而不师其辞。

”(《答刘正夫书》)

(3)气盛言宜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书》)

气盛,就是对于所要说明的道理充满自信,情感强烈,有高屋建瓴之势,又经过了深思熟虑,情思酣畅,沛然有余。

具有此种精神状态,则遣词造句时声调之抑扬、句式之长短,便能自然合宜。

3.“不平则鸣”与“穷苦之言易好”

《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不平,指心有所动,不单指忧伤悲愁而言。

《荆潭唱和诗序》: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

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二、意境论

(一)意境的理论内涵与特征

意境揭示的是抒情诗文的审美理想,是指客体之“境”与主体之“意”交融和合所产生的一种情景妙契、虚实相生、韵味不尽的艺术境界。

意与境会——意境的生成基础

境生象外——意境的艺术本体

虚实相生——意境的生成途径

1.意与境会——意境的生成基础

实质:

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感融合。

从景而言,自然景物融注进主体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具有人的生命力和个性品格,因而更为生动更具个性;从情而言,主观情志对象化,情有了特定物象的具象体现,因而更为深切蕴藉,更具感染力。

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

景中情:

以景语为主,情寓景中。

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情中景:

以情语为主,景寓情中。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境生象外——意境的艺术本体

司空图《与极浦书》:

“戴容州云: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第一个象是呈现于诗歌中的具体直观的意象,第二个象即境,是由具体直观的意象所引发的想象空间和情意空间,是超越性的象外世界。

“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

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

”(叶朗《说意境》)

例: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3.虚实相生——意境的生成途径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笪重光《画筌》)

“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宋·范希文《对床夜语》)

例: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境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二)意境说的理论渊源

1.儒家: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立象尽意——《周易》:

“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

2.道家:

道、气、象

《老子》: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

“得意忘言”、“象罔”。

3.佛教思想的促进

“心之所游履攀援者,谓之境”;“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是为境界。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境”是人的内心感受及意识的对象化呈现。

万法唯心,因心造境,“心不孤起,仗境方生;境不自生,识变方起”(《宗镜录》卷四)

如: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4.文学源头

(1)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都以表现抒情言志为特征。

我国优秀的古典抒情诗的创作都十分注意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人生境遇的高度融合。

(2)文学理论的准备:

比兴手法、物感说、情志论、心物交感说、滋味说等。

◆乐与“境”——《说文解字》:

“乐曲尽为竟。

”段玉裁注:

“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

三、唐代的诗歌意境论

(一)王昌龄的三境说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诗格》

三境——诗境的三类型或三层次。

物境:

直写景物,巧为形似——自然景物的境界

情境:

抒写胸臆,融物于情——人生情感的境界

意境:

表现志意,理切意真——内心意识的境界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蔡琰《胡笳十八拍》: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负神兮神何殛(JI)我越荒州?

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又云:

“诗有三格:

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王昌龄明确地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它与物境、情境相并列,与成熟的“意境”概念尚不能等同,但已触及了意境的基本特征,是对诗歌意境论最早的明确的理论表述。

(二)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说

《董氏武陵集纪》: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

……诗者,其文章之蕴耶?

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义得言丧、境生象外,丰富了意境说的理论内涵。

(四)皎然《诗式》

1.诗情缘境发——诗境构成论

《秋日遥和卢使君》:

“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

“辩体有一十九字”说:

“缘境不尽曰情”。

皎然把情与境的因素有机统一起来,强调诗歌要通过创设物象境界来表达情感,境界应融注进主体情感,蕴含余味。

2.取境——诗境创造论

(1)强调取境与风格的关系

“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2)诗人取境的眼光要高远而不拘囿。

“明势”云:

“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

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xū)出高深重复之状。

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例:

李白《将进酒》

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取境要用思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

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一方面立意新颖(“放意须险”),形象独特(“采奇于象外”),语言精粹(定句须难);一方面追求诗境平易自然,“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

(4)比兴手法的运用

“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

“假象见意”可以使诗歌“兴生于中”,避免直露和浅俗。

3.文外之旨——诗境特征论

(1)“两重意以上”

《诗式》“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

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

(2)虚实相生

《诗议》:

“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

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

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

凡此等,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

4.辨体——诗境风格论

开全面概括诗境风格的先河,论及主体人格、题材、语言对风格形成的作用。

▲皎然对诗境理论的贡献:

皎然把有无境界作为评品诗歌的主要艺术标准,他主张“诗情缘境发”,提出了“意在言外”、“采奇于象外”、“假象见意”等著名命题,简洁的阐述了意与象之间的关系,可谓是意境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五)司空图

1.韵味说

《与李生论诗书》:

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xī),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cuó),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与极浦书》:

“戴容州云: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与王驾评诗书》:

“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

“辨于味”,一是辨别诗的情趣韵味,二是辨别诗的味外之味。

味作为诗美特征表现在:

(1)“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给人想象空间

诗的真谛正在于以有形致无形,实中见虚,从而创造出虚实相生、玲珑剔透、意致深远而又具有启示性的境界。

(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给人美感空间

“韵味”产生于艺术表现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诗歌形象鲜明可感而不浮泛,有深厚之含蕴;诗境深远,诗意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司空图在前人基础上提出“韵味说”,精细的区分和辨析了近与远、实与虚、有形与无形、象与境之间的关系,抓住了诗歌艺术的重要艺术特征,对诗境理论的成熟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二十四诗品——诗境风格论

冲淡:

纤秾含蓄:

典雅:

豪放:

悲慨:

揭示风格的根源:

生命本源——真、道

体貌风格的特征:

象喻传神——物、人

第二节宋代文论

背景:

理学流行。

诗宗杜,文宗韩。

宋诗主理重法。

诗学以江西诗派为主流,以禅论诗,由法而悟。

艺术上以俗为雅,以拙为巧。

“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

”(张表臣《珊瑚钩诗话》)

“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则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

”(黄庭坚《与王观复书》)

宋诗的审美理想:

平淡

“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

”(梅尧臣《赠杜挺之诗》)

“(陈)后山学李杜,此其逼真者,孤淡瘦劲,情味幽深。

”(方回《瀛奎律髓》)

“凡文字,少小即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苏轼《与二郎侄》)

一、苏轼

1.创作主体的“空静”及对“常理”的把握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送参寥诗》)

空静才能“神与物交”,“求物之妙”——“常理”

2.“有为而作”与自由“达意”的创作论

如何自由达意,“辞达”说的发挥——

孔子曰:

“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又曰:

“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不大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胜用矣。

(《答谢民师书》)

3.崇尚自然天成之美,追求风格的自由变化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4.诗画一律与传神入化的诗境特征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

“蓝谿白石出,玉山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书摩诘蓝天烟雨图》)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二、江西诗学

北宋末,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始立“江西诗派”之目,元初方回《瀛奎律髓》以杜甫为江西诗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一)江西诗学的基本特征

创作准则: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

”(陈师道《后山诗话》)

▲讲“法”讲“悟”,法度与自然成为江西诗派最基本的矛盾。

(二)黄庭坚

1.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活学活用前人作品的方法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答洪驹父书》)

“点铁成金”:

点化改造前人诗句,活用古人成语典故以追求字句的翻奇出新。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见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夺胎换骨”:

胎即诗意,骨即诗语,指吸取化用或翻用前人作品的意蕴而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创作技法,强调模仿与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创新,“领略古法生新奇”,切合文学创作沿革因创的艺术规律,具有广泛的影响。

2.恪守绳墨与不烦绳削

“宁律不谐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句俗,此庾开府之所长也,然有意于为诗也。

至于陶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

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括者辄病其放。

孔子曰:

‘宁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渊明之拙与放,岂可为不知者道哉!

”——《题意可诗》

(1)句法奇拗生硬,以拙为巧。

“以声律作诗,其末流也,而唐至今谨守之。

独鲁直一扫古今,直出胸臆,破弃声律。

”(《王直方诗话》引张耒语)

“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再次韵杨明叔小序》)

用拗体一为求新奇,一为求劲健。

(2)向往纯出自然而不事雕琢,“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比较: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李白《独漉篇》)

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

黄庭坚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

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

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

诸人方嗤点,渠非晁张双;袒怀相识察,床下拜老庞。

小儿未可知,客或许敦庬;诚堪婿阿巽,买红缠酒缸。

(三)吕本中

1.活法

学诗当识活法。

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

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

谢玄晖有言“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真活法也。

(吕本中《夏均父集序》)

2.参悟

要之此事须令有所悟入,则自然度越诸子。

悟入之理,正在功夫勤惰间耳。

(《与曾吉甫论诗第一帖》)

(四)陆游与杨万里

工夫在诗外——技进于道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酬宴军中夜连日……诗家三昧忽在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在征行自有诗”(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

三、严羽《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组成,是宋诗话中最佳的诗论专著。

理论特色:

“以禅喻诗”

主旨:

师法盛唐。

背景:

江西诗派(崇尚中唐杜甫)、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崇尚晚唐)。

1.“以识为主”与“熟参”“妙悟”。

(1)“以识为主”,“入门须正”,以汉魏晋、盛唐诗为正门,为“第一义”。

《沧浪诗话·诗评》:

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2)要“熟参”历代诗作,从比较中辨别真是非,悟出“真识”。

(3)“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诗悟与禅悟的异同

异:

文字、色相、心性。

同:

不可说,不说破。

诗道在妙悟之后,仍需躬行力学。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吴可《学诗诗》

2.“别材别趣”与“惟在兴趣”

(1)“别材别趣”。

材,材具;趣,艺术感兴与趣味。

强调诗歌艺术有其特殊规律,掉弄书袋、追求奥僻、逞驰博辩等作法不符诗艺的特征。

(2)“吟咏情性”与“唯在兴趣”。

兴指诗情的兴发;趣,指诗歌的韵味。

兴趣指诗歌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

它要求诗歌创作有感而发,兴会神到,诉诸艺术直觉,不假名理思考;表现上则自然天成,不露人工痕迹。

兴趣的最高境界——入神。

▲严羽首次明确提出唐、宋诗的分界,并对唐宋诗的特征作出理论概括,开启了后人祧唐祢宋的先河。

他在钟嵘《诗品》以来偏重审美因素的诗论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一个以审美为中心的诗学理论体系,一个足以与传统的政教中心论相抗衡的诗歌美学体系。

五、李清照的《词论》

宋代第一篇词学论文,我国妇女文学批评的第一篇专文。

背景:

苏轼以诗为词和王安石、曾巩以文为词,混淆诗词文的文体特点。

核心观点和理论纲领:

词“别是一家”。

1.词必须合于音律

欧、苏、晏“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约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维护词的艺术体性——词源于燕乐,起于乐工,讲究音律。

2.词应有自己的审美特点——“别是一家”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1)高雅——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2)浑成——结构完整自然,“破碎何足名家”;

(3)讲究情致;

(4)典重,崇尚故实;

(5)要用铺叙手法——指慢词而言。

▲故不能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才学为词。

第三节金元文论

一、金元文论的主要特征

1.发扬传统儒家文学精神。

2.强调对真情性的自由表现。

二、元好问的诗论

《论诗三十首》组诗比较系统地评议了汉魏以来一千多年间的重要诗人、诗作及诗歌流派,以作家论为主,兼及诗歌艺术的创作原则。

1.提倡风雅精神和建安风骨

2.主张自然清新,反对模拟和雕琢。

3.主张豪壮刚健,反对柔弱纤丽。

4.主张真诚、亲到,反对伪饰。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