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中断技术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601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片机中断技术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单片机中断技术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单片机中断技术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单片机中断技术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单片机中断技术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片机中断技术实验报告.docx

《单片机中断技术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片机中断技术实验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片机中断技术实验报告.docx

单片机中断技术实验报告

单片机中断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中断技术、基本时钟和定时功能(实验4、5)

姓名_学号_

实验班号_21_机器号_

1、实验目的

1.了解中断原理,包括对中断源、中断向量、中断类型号、中断程序以及中断响应过程的理解;

2.掌握单片机C语言中断程序设计方法;

3.了解MSP430G2553基本时钟模块的工作原理,掌握其控制方法;

4.掌握利用时钟信号和中断技术实现定时功能的方法

2、实验基本任务

1.中断响应过程的理解

阅读下面C语言中断程序,说明程序L4_int.c执行的流程和实现功能。

上机实践,回答下面问题,掌握用C语言编写中断程序的方法。

1)从程序如何判断用的是哪个中断源?

其中断类型号是多少?

将实验板上某一按键与该中断源对应的引脚相连,运行程序,操作按键,观察现象。

答:

(注:

源程序主函数中第7、8行有误,应为P1SEL&=~BIT5;P1SEL2&=~BIT5;)

1 P1.1为中断源,中断类型号为2;

2 现象:

LED灯一直在闪烁,按下按键后闪烁暂停,蜂鸣器响三声,然后LED灯继续闪烁;

2)main函数中无调用函数Buzz的语句,函数Buzz如何能被执行?

何时会被执行?

据此描述中断响应过程。

答:

1 当按下按键时函数Buzz被执行;

2 中断响应的过程:

P1.1处发出中断请求→判断是否满足响应条件→若满足,则CPU在执行完当前指令后,硬件自动完成保护现场的操作→从中断向量表中取中断向量至PC→转去执行中断服务子程;

3)如果port_int函数中不清分中断标志P1IFG的后果是什么?

答:

中断将一直重复进行下去;

4)如果L4_int.c中的PORT1_VECTOR改为PORT2_VECTOR,其他不变,程序执行的后果是什么?

为什么?

(可在中断处加一断点,运行程序,看现象,分析原因)

答:

PORT1_VECTOR改为PORT2_VECTOR,其他不变,程序将会无法进入中断。

因为程序中的中断属于P1引脚的中断,中断向量与P2引脚的中断向量不同,所进行的的改动则是把中断程序写入到了P2引脚的中断向量对应的地址中,而P1引脚的中断向量对应的地址上没有程序,因此无法执行原先的中断子程。

5)如果中断源采用的是P1.5,按键用K7,请设计连线,修改程序完成以中断方式响应K7的操作。

答:

1 只需将程序中对P1.1的操作改为对P1.5的操作即可,程序见附录程序1;

2 连线:

将引脚与K6相连,其他连线不变;

2.中断程序编程练习

在实验板上用跳线将按键K5、K6分别与单片机的P1.4、P1.5相连,编程以中断方式响应按键K5和K6的请求:

当按一次K5键,实验板上的蜂鸣器发出一声警报声;当按下一次K6键,实验板上的发光二极管L1闪3次。

主循环中控制L7循环闪亮。

思考:

如果用长导线将按键K5、K6分别连接在P2.2和P2.5上,如何修改程序以实现任务2功能?

答:

经过分析,

1 本程序需要有四个函数,分别是延时函数、L1闪烁3次的函数、L7循环闪烁、以及蜂鸣器响一声的函数;

2 其次P2端口为输出端口,分别控制L1、L7和蜂鸣器,本程序中选用P2.1、P2.3、P2.4引脚;P1.4与P1.5作为中断源;

3 应注意到本程序有两个中断源,须利用P1IFG判断产生中断的中断源引脚。

4 程序见附录程序2。

思考题:

如果用长导线将按键K5、K6分别连接在P2.2和P2.5上,则应设置P2.2、P2.5为中断源,设置中断向量时也应注意将对P1端口的操作改为对P2端口操作。

具体程序见附录程序2之思考题。

3.数字示波器的使用

1)将信号源的波形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掌握测量周期、频率、峰峰值的方法;

2)用孔孔导线将实验板的地信号与示波器的地信号相连,测量实验板上的Vcc电源信

号是否正常。

答:

1)

a.信号源的峰峰值为3.20V;

b.周期为1.000ms;

c.频率为1.000kHz.

2)经测量,Vcc=3.64V,正常

4.测试上电复位系统的ACLK、和SMCLK时钟频率

编程输出单片机上电复位后的ACLK、和SMCLK时钟,用示波器测量其频率,并记录下来。

思考:

上电复位后,CPU工作的时钟信号MCLK频率值是多少?

答:

经分析

1 本程序需要置引脚P1.0、P1.4分别输出ACLK、SMCLK;

2 需要确认外部晶振连上;

3 具体程序见附录程序5测试程序。

4 测得f(ACLK)=32.79kHz,f(SMCLK)=1.044MHz.

思考题

上电复位后,通过观察寄存器,发现BCSCTL2寄存器上SELM位为00,SELS位为则0,说明MCLK与SMCLK均由DCO振荡器控制,所以MCLK的频率与SMCLK相同,也为1.044MHz。

5.掌握基本时钟模块的编程控制

参看附录A实验板原理图,用跳线将JP8中的插针信号接到晶振32.768Khz侧,使晶振

与单片机的P2.6和P2.7相连。

编程控制基本时钟模块,设置ACLK分别为下面时钟频

率,并通过P1.0输出ACLK,用示波器观察:

1)ACLK=4096Hz;(时钟源外部晶振,32768Hz/8)

2)ACLK=3KHz;(时钟源VLOCLK,12KHz/4)

思考:

可否编程在引脚P2.0上输出ACLK?

为什么?

答:

a.1)中,应使单片机接外部晶振,并使ACLK的输出为8分频;具体程序见附录程序5之1)

b.2)中,应通过BCSCTL3寄存器选择时钟源VLOCLK,并使其输出为4分频,具体程序见附录程序5之2)

思考题

不能在引脚P2.0上输出ACLK,因为,各引脚的特殊功能是由单片机结构所决定的,P2.0引脚不具有输出辅助时钟的功能.

6.DCO出厂校验值的频率检测

1)利用出厂校验值,编程使DCO分别为1MHz、8MHz、12MHz、16MHz,通过P1.4

输出,用示波器测量实际值。

答:

经分析知

1 P1.4输出的是SMCLK;

2 1MHz、8MHz、12MHz、16MHz的情况类似,此处仅以1MHz为例,具体程序见附录程序6

3 测得真实值分别为1.002MHz、7.752MHz、12.08MHz、15.94MHz。

7.利用输出的时钟信号做中断源,实现定时功能

将任务3中P1.0输出的3KHzACLK时钟信号,作为P1.5的中断申请信号,用导线将

P1.5与P1.0相连即可,在中断子程中设置一个计数变量,计数中断子程被执行的次数,

中断子程每被执行3000次表示一秒时间到。

利用该定时功能,将8个发光二级管设计

成一个秒表,显示秒值,每秒改变一次8个发光二级管的显示。

答:

根据分析可知

a.需要在实验5之2)的基础上进行编程;

b.须用跳线板将P2的引脚与LED灯相连;

c.具体程序见附录程序7

思考:

如果要每隔10秒蜂鸣器响一声,如何在任务5的基础上编程实现?

答:

将P1.7与蜂鸣器相连,增加一个延时函数以及每10秒操作一次P1.7上电位;具体程序见附录程序7之思考题

3、实验选做任务

1.中断响应的理解

6)(选做)去掉L4_int.c程序最后的那条无限循环语句,看看有什么现象?

可以去掉吗?

答:

1 现象:

程序很快运行结束,无法响应中断;

2 不可去掉无限循环语句

注意:

1)查看io430G2553.h文件末尾处有关中断向量偏址的符号定义。

2)为便于了解程序执行流程,可在中断子程入口处设置一断点,然后连续运行

程序(F5),观察操作按键和不操作按键两种情况下程序执行的现象有何不同。

2.(选做)采用事件标志处理中断

阅读程序L4_intA.c和L4_intB.c(见后页),描述其实现功能。

在实验板上将P1.0与

一个按键的控制端相连,P1.7与蜂鸣器的控制端相连。

比较L4_intA.c和L4_intB.c

二者在编程实现上有何不同。

注意各自中断子程执行时间的长短。

用L4_intB.c的方

法,改写任务2的编程。

答:

不同之处:

1 采用事件标志处理中断时,按键之后机器做出的反应相对较慢,这是因为它需要现在中断子程中设置flag,再回到主程序根据flag做相应改动,耗费时间较长。

2 但是采用事件标志中断的一个好处就是,由于它在中断子程中只是进行了一个标记,你可以在标记flag在主程序中发挥作用之前再次进行中断,将flag改为其它值。

它相当于解决了一般中断过程中“中断执行时,屏蔽其他中断”的问题。

任务2改写后的程序程序3

3.(选做)按键抖动处理

程序L4_Key.C见后页,其功能是用中断方式相应与P1.2连接的按键,计数按键的次

数,并将所计的次数用8个发光二极管显示出来。

运行该程序,并操作按键,观察实际

操作的次数与显示值之间的关系。

编程改进L4_Key.C程序,用软件方式去除按键抖动

的影响。

答:

根据分析,需要在响应了第一次下降沿后,加入一定的延时,躲过其它电压毛刺的产生时间。

具体程序见附录程序4

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发现,改进之前,二进制显示的数值明显大于实际按键数,而改进之后,两者数值大致相等。

4.DCO出厂校验值的频率检测

2)(选做)控制发光二级管通过延时闪亮,编程分别使主系统时钟工作在

(1)MCLK=复位频率/8约100KHz;

(2)MCLK=DCO=16MHz;

两种不同频率下,观察灯的亮灭速度有何不同,掌握主系统时钟的变化对程

序执行速度的影响

答:

根据分析

a.

(1)须选择8分频;

b.

(1)须具备延时函数与LED灯亮函数;

c.

(2)须选择DCO时钟源,并使用出厂校验值16MHz;

d.

(2)须具备延时函数与LED灯亮函数;

e.具体程序见附录选作4之1)和选作4之2)

f.实验观察到两种不同频率下,第一种情形下灯的亮灭速度非常慢,而第二种情形下灯的亮灭速度非常快,则说明:

主系统时钟频率的加快会加速执行速度。

5.(选做)改用4个数码管显示秒值,重新完成必做任务7

答:

本题需要用到数码管的知识,需要标志值,具体程序见附录选作5程序

四、小结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次的实验内容很多,但是收获也是很大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重温了课本,加深了对课本上抽象的内容的理解,比如说实验前对于时钟,我的理解一直很模糊,似是而非,经过实验,发现其实它不过是三个寄存器,三个时钟信号,四个时钟源之间的问题,虽然过程比较繁琐,脉络却是清晰的;而且关于中断,我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特别是最后几个选作实验和必做实验是对这两节知识的综合应用,难度有点大,但是写出来之后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附录】

一、基本任务程序

1.必做第1题

5)

#include"io430.h"

#include"in430.h"

voiddelay()//延时函数

{unsignedintj;

for(j=0;j<0xffff;j++);

}

voidBlink()//LED闪

{P2OUT&=~BIT3;

delay();

P2OUT|=BIT3;

delay();

}

voidBuzz()//蜂鸣响

{unsignedinti;

for(i=0;i<3;i++)

{P2OUT&=~BIT4;

delay();

P2OUT|=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