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853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鸿门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鸿门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鸿门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鸿门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鸿门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鸿门宴.docx

《鸿门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门宴.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鸿门宴.docx

鸿门宴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体会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对比两首诗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愿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

”然则梁亦以此奇籍。

同学们,你们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性格特点?

(缺乏恒心、鲁莽、心直口快,做事不考虑后果)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其父司马谈为西汉太史令。

迁十岁通古文,二十岁起周游全国,广泛地了解全国的风土人情、野史、民间谣传,为其后的写作新政了广泛的基础,积累了大量素材。

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参与史书的修订, 后因替李陵 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历时15年,编就《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开创纪传体史书先河,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

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

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1、正音正字

飨   卮   郤    帷    彘   俎   哙   啖   眦  杯杓  瞋 戮

xiǎng(会意兼形声。

从食,从乡,乡亦声。

本义:

乡人相聚宴饮)

zhī(本义:

古代一种盛酒器)

xì本义:

郤地,两国交界之地。

即国境线)

wéi(形声。

从巾,与丝织品有关。

“帷”是帷幕)

zhì(本指野猪,后泛指猪)

zǔ(“从半肉在且上。

”且,祭祀所用的礼器。

kuài(1、通“快”,畅快;快意;2、平庸)

zì(形声。

从目,此声。

本义:

眼角)

sháo(同“勺,木制洒器)

chēn(形声。

从目,真声。

本义:

睁大眼睛)

lù(形声。

本义:

斩、杀,戮力,协力,通力合作)

2、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3、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宴会起因(开端):

无伤告密 项羽发怒 项伯夜访  张良献策  项伯说情 鸿门宴上(发展):

沛公谢罪 项王留饮 

(高潮)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宴后余波(结局):

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曹无伤4、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活用的词、古文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一、时代背景    秦朝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一时群雄并起。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项羽战河南,刘邦战河北。

项羽在钜鹿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摧毁秦军主力以三万楚军击败秦军主力,全歼秦军二十万,生擒秦军悍将王离,并接受秦将章邯投降。

刘邦则一路未遇强敌,并接受秦三世投降,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占据函谷关守,将不让项羽入关,项羽大怒,攻破函谷关,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便发生了本文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品读第一段,指名翻译

沛公军灞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此其志不在小

重点实词:

“当、于”

2、品读第二段,指名翻译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重点实词:

“素、亡、之、具”

3、品读第三段,指名翻译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重点实词:

“固、安”;通假:

距─拒,内─纳,要─邀

4、品读第四至五段,指名翻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重点实词:

“谢、因”

思考:

文中的“近”、“不敢”、“望”改为“取”、“不曾”、“待”好吗,为什么?

(6分)

答案示例:

(1)“近”、“不敢”、“望”改为“取”、“不曾”、“待”不好。

(2)文中的“近”有“靠近”意,“不敢”是“表示没有胆量做”;而“取”是“拿”之意,“不曾”是“未曾,没有”意;用“近”“不敢”更能体现刘邦的“秋毫无犯”。

“望”有“盼望”意,“待”意为“等待”,用“望”更能体现刘邦希望项羽到来的迫切之情。

(3)“近”、“不敢”、“望”用词准确得体,态度卑躬,易为对方接受。

5、品读第六至七段,指名翻译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重点实词:

“且、何以”

6、品读第八至十一段,指名翻译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项王曰:

“沛公安在?

重点实词:

“举、胜、窃、会、置”

质疑:

1、有人说樊哙的话与刘邦先前所讲的话一样,只是语句略有变化,你怎么看?

(6分)

参考示例:

从内容上看,两人所说的内容似乎内容相同,但实质不同:

(1)刘邦主要是在为自己辩解,侧重于自己的“不敢倍德”,语气卑谦为“守”;

(2)樊哙的话则是侧重于“义”,先讲怀王之约,指刘邦即使称王也不为过(何况没有),批评项羽“听细说、诛有功”,是“亡秦之续”,语中带责备,则是攻。

2、面对张良奉上的礼物,项羽与范增的表现有何不同?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参考示例:

两种做法,体现两种不同的人格。

一个是欣然受璧,置之案上,对刘邦的逃跑无动于衷,足见贪财好物,目光短浅;另一个则“拔剑撞而破之”,因项羽放虎归山而大怒,对项羽、项庄极度失望,预见夺项王天下者,必是刘邦,足见其深谋远虑。

布置课后作业:

试分析本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本文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

导入: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

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那么西方在小说人物、情节设计等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色呢?

提问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一、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1.项羽

(1)偏听偏信,缺乏主见。

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便轻易相信;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面对樊哙闯帐及质问,他非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相信了樊哙的话。

(2)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他也听之任之;刘邦逃跑,项羽却欣然受璧,无理不睬,缺乏深谋远虑,坐失良机。

(3)骄矜自负、唯我独尊。

刘邦来访,本来刘邦是其义兄,因尊其上座(或者至少平起平座),却“东向座”,让刘邦“北向座”。

(4)重道义、为人率直、头脑简单、胸无城府。

被刘邦一番花言巧语,便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

   2.刘邦    

(1)善于用人、虚心纳言。

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善听人言。

(2)多谋奸诈、能言善变。

“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拉拢项羽伯,“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套项羽口风、借起如厕逃跑;尤其那几句“秋毫不敢有所近”、“日夜望将军至”用词准确得体。

(3)鸿门谢罪、能屈能伸。

他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

(4)胆小怕事,缺乏个人主见。

动不动就“大惊”、另外从他遇事一连串的“为之奈何”中可见一斑。

(5)做事果断、心狠手辣。

刚从鸿门宴脱险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3.范增   

(1)老谋深算、洞察敏锐。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深知“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提出了“急击勿失”策略。

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项王不应时。

立刻出召项庄,让其“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

(2)忠心为主、进言献策。

(3)骄横浮躁、目中无人。

虽然名义为“亚父”,但身为臣下,却凌驾于斥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为后来受项羽犯忌埋下了祸根。

   4.张良   

(1)重视大义、忠心为主。

在项伯“呼与俱去”时不愿独自离开,认为“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2)沉稳机智、处事不惊。

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屡次提出正确的策略。

“往谓项伯”、在项庄舞剑、情形危急时立刻“至军门见樊哙”化解了危机;在刘邦逃离后留他处理后场,仍然能机智应对、全身而退。

   5.樊哙     

(1)忠勇刚直。

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臣请入,与之同命”,与刘邦同生共死;“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时,他“侧其盾以撞”“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威风凛凛无所畏惧、真乃英雄本色。

(2)能言善辩,粗中有细。

闯帐后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句句在理。

说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有勇有谋,粗中有细。

6.项庄

(1)头脑简单、勇谋全无,得“范增起,出召项庄”才知道要做什么事情。

(2)剑术不佳,连小

小的刺杀任务都做不好,杀刘邦不成,着实笨拙无能。

7.项伯

(1)讲哥们义气。

听说项羽要“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立刻“夜驰之沛公军,呼张良与俱去”

(2)为救友不顾失节。

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这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简直就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以“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二、写作特色:

(1)情节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经历四起四落

(2)情节环环相扣,紧密细致。

若无“无伤告密”便不会有“项羽发怒”;若非“项羽发怒”要“击破沛公军”就不会有“项伯夜访”;若无“沛公谢罪”则没有“项王留饮”,鸿门宴的事情也就无从发生;若非“范增举玦”项羽默然,就不会有“范增起,出召项庄”,更不会“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的发生。

(3)个性化的人物言行。

项羽“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的胸无城府,直率;刘邦的“沛公大惊”、“今者有小人之言”;樊哙言行“臣请入,与之同命”、“侧其盾以撞”的忠勇;范增“竖子不足与谋”“拔剑撞而破之”等。

(4)用词准确、精练得当。

刘邦的“近”、“不敢”、“望”,“立诛杀曹无伤”几个字便高度概括刘邦回营后的所为,将刘邦的做事果断、心狠手辣刻画得非常深刻鲜明。

(5)通过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性格、形象。

人物结构:

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总结: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

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无怪乎刘邦这样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其他资料:

一、通假字、1.距─拒: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

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7.坐─座:

置之坐上。

8、不——否   二、古今异义1.山东  古:

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

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

意外的变故。

今:

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

黄河以北地区。

今:

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

黄河以南地区。

今:

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成语5.寿    古:

敬酒祝寿。

今:

长寿。

6.细说  古:

小人的谗言。

今:

详细地讲述。

7.婚姻   古:

儿女亲家今:

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8.去    距离:

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

脱身独去。

三、句式变换

1.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

(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

(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

(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

(何以——以何)2.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

4.固定句式:

奈何:

奈,动词。

何,疑问代词。

译为“如何”、“怎样”。

如“为之奈何?

”孰与:

与……相比,谁……?

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

“……的原因”或“……的方法”。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

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何……为:

表反问。

为:

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

如“何辞为”5.时间词

表过去:

  向:

失向来之烟霞(先前) 素:

素善留侯张良(以前)     宿:

宿愿(早年、早)表现在的:

今:

今而知皇上真无权矣  方:

余方心动欲还(刚刚)  当:

当是时(正在)表将来的:

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行将:

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且:

年且九十表不久的:

顷之:

顷之,烟炎张天       须臾:

坐须  ,沛公起如厕   俄:

俄见小虫跃起俄倾

既而:

既而以吴氏之乱请于朝  已而: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寻死:

(不久就死了)

良久:

感此言良久之,却坐促弦很久表最后的:

 终: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卒: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竟:

胥竟不调表恰在其时的:

会:

会其怒,不敢献(正好、恰好)  适:

适大病,不能行(正好、恰好)  

6.古代“座次”问题:

 室内:

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

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鸿门宴》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

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

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三、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课文疏通

1、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2、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

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五、知识点归纳

(可作练习用)

(一)通假字、

1.距─拒: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

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

置之坐上。

8、不——否

(二)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古今异义

1.山东 古:

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

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

意外的变故。

今:

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

黄河以北地区。

今:

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

黄河以南地区。

今:

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   古:

敬酒。

今:

长寿。

6.细说 古:

小人的谗言。

今:

详细地讲述。

婚姻   古:

儿女亲家

今:

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

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

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

故听之

特意: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

且为之奈何?

 况且: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

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

故幸来告良。

6.之 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

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

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

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

脱身独去。

8.于 向,对: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比:

长子臣。

在:

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就此:

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

使子婴为相。

 替,给: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

军中无以为乐。

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

何辞为?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六)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

(何为─为何)

大王来何操?

(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

(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

(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七)偏义复词:

出入: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八)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九)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