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459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修改讨论稿)

编制人:

何秋霜

编制人单位:

濮阳县化肥厂学校

教材版本:

人教版

适用对象:

七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知识:

1.积累本单元重点字词47个。

2.学习不同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侧重点。

3.了解不同题材的作品刻画人物的不同风格和方法。

4.学习严谨巧妙的布局谋篇和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方法:

1.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注重培养和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2.将各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比较文章描写人物的角度和记叙重点的异同,进而在比较阅读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默读、朗读、品读。

3.文献法。

4.圈点勾画法。

5.启发式讨论研讨法。

情感:

1.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2.感受人物高尚的人格,启发学生多交益友。

3.学习名人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激发学生树立坚强乐观的人生观。

4.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观。

课程内容:

知识点:

【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间的联系”。

一、《邓稼先》

(一)积累词语:

宰割筹划彷徨仰慕可歌可泣鲜为人知

当之无悔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文学常识:

作家与作品

1.杨振宇其人其文及有关邓稼先介绍

2.关于两弹一星的介绍

3.人物传记

(三)文本承载知识:

1.邓稼先,杨振宁的相关资料及”两弹一星”的了解。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4.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有什么用意?

(四)品析语言: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积累词语:

赫然迭起高标锲而不舍兀兀穷年

衰微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慷慨淋漓气冲斗牛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与作品。

2.创作背景。

(三)文本承载知识:

1.文章是从哪两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

2.文章结构和选材上的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三、《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积累词语重荷愁苦深邃踌躇巴望锁闭

磐石惹人注目杂乱无章不见天日

(三)文本承载知识:

1.贝多芬的生平及性格特点;

2.肖像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贝多芬不屈不挠地同不幸命运抗争的精神。

四、《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一)积累词语博学多识一拍即合寻欢作乐忘乎所以

义愤填膺

(二)文学常识

1.作家莫泊桑及其作品。

2.创作背景。

(三)文本承载知识:

1.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在叙述、描写中插入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

3.本文的布局谋篇:

(1)本文用较短的篇幅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2)从全文看,多左拉是详写还是略写?

为什么这样安排?

五、《孙权劝学》

(一)、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卿辞当涂邪孰遂就涉猎往事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二)、文学常识

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

(三)、文本承载知识: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读书学习的?

2.孙权劝说的效果如何?

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的?

3.文中三人形象特点(性格特征)。

方法:

一、阅读文章操作要领:

(一)应做到:

眼到、心到、手到。

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

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

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

可以划出重点词句,或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

读后,能出自己的疑问。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段品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

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以写促读,深化感情。

二、阅读方法:

(一)整体感知文本,获取信息

1.抓住主要事件,分析人物性格

2.抓住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3.抓关键性语句和词语,分析语言特点。

(二)理清顺序,把握结构

(三)辨析描写方法,分析作用。

(四)品读文本语言,欣赏评价。

(五)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启示。

三、记叙文(或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一)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二)要采用恰当的描写方法。

(三)要运用典型的事例。

(四)语言要生动、简洁、通俗。

考试点:

一、2009—2014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考试双向细目表

考点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预测

字音

积累运用2

积累运用1

信息提取与概括

现代文阅读8

现代文阅读8

现代文阅读8

现代文阅读7

分析人物形象

现代文阅读9

现代文阅读12

现代文阅读10

品析语言

现代文阅读10

现代文阅读12

现代文阅读11

现代文阅读11

现代文阅读9

现代文阅读8

合计

6%

1.6%

10%

8.3%

6.7%

6.7%

二、2009年中考双向细目表

考点

考查目标

题型

分值

比重

难易程度

识记

理解

运用

字音

信息提取与概括

分析人物形象

品析语言

合计

2009年中考语文真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共12分)

王泽斌

①速冻食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鲜问题,它以与新鲜食物相差无几的营养和口感走进千家万户。

  ②通常人们把没有经过加工和未做过储存处理的食物都叫做新鲜食物,但是收割或者宰杀时间比较长的“新鲜食物”,在营养和安全方面都会变差。

因为在后续的保存过程中,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还会继续进行,缺少了水和养分的供给,这些生化反应的结果往往会使食物腐烂;对于肉类来说,它们特有的香味物质不很稳定,容易挥发或者氧化。

更严重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食物很容易成为致病细菌生长的“乐园”。

  ③怎样才能控制这些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呢?

人们想到了低温保存。

  ④把食物保存在低温下,上述的反应就会减慢,细菌的生长也会变缓。

但是在一般的低温(比如冰箱的“保鲜”温度4℃)下,这些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并不能停止。

在冰冻的温度(比如冰箱的“冰冻”温度-18℃至-20℃)下,这些反应就基本停止了,细菌也不会生长。

从理论上说,食物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冰冻食品。

  ⑤后来人们发现冰冻食品的口感不太好。

实验表明,在一般的冰冻过程中,温度是慢慢降到0℃的,食物中会出现一部分水的“晶核”,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晶核”逐渐增大,形成“冰晶”。

因为冰的密度和水不一样,所以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从而导致食物的口感变差。

  ⑥于是速冻食品应运而生。

速冻的过程比较独特,在这一过程中,事物的温度被快速降低,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由于降温速度非常快,水在0℃的时候并没有结冰,从而达到了一种被称为“过冷”的状态。

等到温度远远低于0℃的时候,大量的水同时结冰,这样形成的冰没有“冰晶”,对细胞的破坏比较小,从而可以把食物“固定”在速冻之前的状态,真正达到保鲜的目的。

  ⑦不过,速冻保存只是基本停止食物中的生化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并不能杀死其中的细菌。

食物一解冻,细菌就会恢复生长,如果把食物反复解冻,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细菌。

另外,解冻之后再将其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食品了,口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⑧速冻食品是“冻透”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从外到内完全解冻。

应该如何解冻呢?

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用凉水。

如果用很热的水,会过度加热事物的外层;温水则会使食物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

二是用冰箱,把食物放在冰箱的保鲜层中,在保鲜的温度下,既能慢慢解冻,又能大大减缓细菌的生长速度。

还可以使用微波炉,因为微波炉的加热方式跟传统的加热方式不同,能快速有效的解冻。

  ⑨总的来说,新鲜食物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如果食物不得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周转才能到我们手里,那么相对于存放了好多天的“未冰冻”和“一般冰冻”的食物,速冻食品是更好的选择,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新鲜食物的营养和口感,而且更加安全。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2.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3分)

标题:

示例:

速冻食品业新鲜(指出说明对象,1分;写出其特征,1分;语言简明,1分。

共3分。

13.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3分)

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速冻食品的解冻方法(若答“作诠释”,分析合理也可。

指出说明方法,1分;分析作用,2分。

共3分)

1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不能删去。

“可能”一词表推测,准确地说明了这种“破环”不是一定会发生的,若删去就太绝对了,表意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分析合理即可。

3分)

15.根据第⑦段内容,写出下面说法的依据。

(3分)

买来的速冻食品最好是吃多少解冻多少,一旦解冻就最好不要在冻回去了。

依据:

速冻并不能杀死食物中的细菌,只要解冻,细菌就会恢复生长,反复解冻,会影响食品安全。

解冻后再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了,会影响食物的口感。

(意思对即可)13.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速冻食品的解冻方法(若答“作诠释”,分析合理也可。

指出说明方法,1分;分析作用,2分。

共3分)

三、2012年中考双向细目表

考点

考查目标

题型

分值

比重

难易程度

识记

理解

运用

字音

2

1.5%

概括提取文章信息

3

2.5%

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

辨析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4

3.3%

辨识说明顺序,把握结构特点

2

1.5%

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3

2.5%

合计

14

11.3%

2012年中考语文真题:

(2012年)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扭.转/纽.带粗犷./旷.日持久硬咽./狼吞虎咽.

B.频.繁/濒.临骁.勇/百折不挠.竣.工/崇山峻.岭

C.奇.妙/奇.数绰.号/绰.绰有余称.赞/称.心如意

D.埋.伏/埋.怨脉.络/脉.脉含情臭.氧/乳臭.未干

(二)阅读下文。

完成13~16题。

(共12分)

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

①巍峨的长白山上,大森林垂直绵延2000多米。

1100米以下是针阔混交林,金秋时节,绚烂缤纷;l100米一1800米之间是针叶林,树木挺拔参天,气势磅礴;过了1800米,森林放慢了脚步,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大部分树木没有胆量穿越,即便是傲风斗雪的青松也望而却步。

然而岳桦却以勇敢和坚毅不屈的精神,顽强地在这里扎下了根,成为在蓝天白雪之间悄悄集结、静静展开的高山上的守望者。

②岳桦在植物分类上属于桦木科,桦木属,为落叶乔木植物。

树皮呈灰黄白色,枝暗红褐色,幼枝暗绿色;冬芽呈矩圆形或卵球形,叶片薄,较硬,边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花期为每年的5—6月,果期在8~9月。

岳桦生长在寒湿地带的半阳坡山脊上,在我国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在俄罗斯东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③岳桦生长地属于湿润性亚高山气候。

冬季寒冷多风,夏季湿润多雨。

降水量大而蒸发量小;年平均气温低,无霜期不足70天,生长季节短;风力强劲,每年有200多天的风力超过6级。

这里土壤贫瘠,虽然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但10厘米以下土质疏松,腐殖质较少,角砾较多。

④在低海拔地区,尽管条件优越,但岳桦竞争不过云杉、冷杉等,只呈零星分布。

随着海拔的升高,岳桦越来越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海拔1700米一2100米处形成东亚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岳桦林带,几乎为纯林。

当海拔高于2loo米,由于受风、雪等因素的影响,岳桦以斑块状分布于高山苔原带。

⑤岳桦一年之内只有两个多月的生长期,生长期内又常常遭遇8级以上大风,因此.岳桦生长得十分谨慎也十分缓慢。

一棵看起来只有手腕粗的岳桦,往往已有十几岁甚至几十岁。

岳桦的兄弟姐妹(红桦、硕桦、黑桦等)高大笔直,在人们面前一直是美丽而又充满灵性的精灵。

而岳桦几乎不足3米高,不过数寸粗,枝条虬曲,枝干大幅度倾斜,显得矮小卑微,弯曲丑陋。

但岳桦的木质却异常的细密坚硬,成龄的岳桦木坚如磐石,入水即沉,其超乎寻常的硬度常常令初识者瞠目结舌。

⑥处在高海拔地区的岳桦林作为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维护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

它们在忍受恶劣生存环境所带来的苦难的同时,用自己的根须牢牢地拢住了土壤,用自己的生命精心地护养着水源,用自己的身躯无私地庇护着动物。

⑦这就是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

它在艰难的磨砺中体现自己独特的魅力,以超凡脱俗的修炼证明了身形弱小未必就是卑微。

13.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分)

①照应题目,引出说明对象——岳桦。

②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简要介绍岳桦的生长环境,强调其生命力的顽强。

④引起下文。

(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

14.第②~⑥段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岳桦,请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空格处。

(3分)

第②段:

岳桦的属性生及地理分布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⑤段:

第⑥段:

岳桦林的生态功能

第③段:

岳桦生长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第④段:

岳桦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分布状态。

第⑤段:

岳桦的外观及木质特点。

(意思对即可。

一空1分,共3分)

15.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分析其作用。

(4分)

①作比较。

把岳桦与云杉、冷杉等进行比较,说明在低海拔地区岳桦生长不占优势。

②列数字。

用“1700米~2100米”具体、准确地说明适合岳桦生长的海拔高度。

③摹状貌。

用“斑块状”形象地说明岳桦在高山苔原带的分布状态。

(答出任意两种,言之成理即可。

一种2分,其中说明方法1分,分析作用1分。

共4分)

16.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

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第⑤段的内容加以分析。

(3分)

示例一:

“一年之内只有两个多月的生长期”一句中的“只”表限制,强调岳桦生长期很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示例二:

“成龄的岳桦木坚如磐石,入水即沉”一句中的“坚如磐石…„人水即沉”生动形象地说明岳桦木质异常的细密坚硬。

(任选一个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举出例子,1分;分析,2分共3分)

四、2013年中考双向细目表

考点

考查目标

题型

分值

比重

难易程度

识记

理解

运用

字音

概括提取文章信息

3

2.5%

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

辨析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辨识说明顺序,把握结构特点

4

3

3.3%

1.7%

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表达心得、个人感悟、建议等

2

1.5%

合计

12

9%

2013年中考语文真题: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共12分)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

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

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

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

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

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

“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

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

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

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

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

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

李苗苗。

有删改)

12.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

(3分)

肌肉从大脑处获得移动信号,便开始反馈信息。

(1分)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就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肉记忆。

(1分)从此肌肉的动作可以自动进行,不再需要大脑的指示。

(3分)(意思对即可。

共3分)

1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4分)

逻辑顺序(1分)先举例说明肌肉记忆在生活中很常见,(1分)再说明肌肉已忆“不假思索”的原理,(1分)最后说明肌肉记忆“形成后很难遗忘”的特点。

(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4.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

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

为什么?

(2分)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

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

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示例一:

放在文章开头部分。

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出说明对象,(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示例二:

放在文章结尾部分。

说明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会赋予肌肉记忆越来越多的不可思议的功能,(1分)让人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

(1分)

15.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

请你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

(3分)

示例:

小明,别怕!

你学过游泳,肌肉是有记忆功能的,形成以后很难忘记。

你下水游几分钟就能找回熟悉的感觉,快来试试吧。

(结合文章内容,2分;用鼓励的语气,1分。

共3分)

兴趣点:

学习本课,由大家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了解物候和物候学的有关知识。

一起走进科学的殿堂,去感受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的魅力,让学生明白:

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课程实施:

一、贯穿兴趣教学,由兴趣点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春夏秋冬四幅画面,让学生明白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二、体现教学内容问题化,用核心问题贯穿教学过程。

1.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的四个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理清说明顺序。

抓每段的中心句和表明顺序或起连接作用的词语概括每段内容。

交流展示后,进一步总结归纳:

课文依次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属于逻辑顺序

2.在此基础上以1、3两个问题作为重点,体会作者为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理而运用的四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以言语训练为中心,坚持把语言文字训练贯穿语文课堂教学始终。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默读第1段,圈点勾画出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时运用好词妙句,仔细揣摩、品味。

 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

“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 

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 

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 

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

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 

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 

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