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392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轼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轼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轼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轼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诗词鉴赏.docx

《苏轼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诗词鉴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轼诗词鉴赏.docx

苏轼诗词鉴赏

苏轼诗词鉴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理解,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注释】

  乙卯:

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

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

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

  千里:

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

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

“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幽梦:

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

指小室的窗前,轩:

门窗

  顾:

看。

  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葬妻之地,短松:

矮松。

  【赏析】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

“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个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中国文学,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

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

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

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

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

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

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能够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

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水准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

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

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小轩窗,正梳妆。

”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

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为“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

别后种种从何说起?

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有。

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

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

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

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凉清幽独,黯然魂销。

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

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使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

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

苏东坡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由此成就了一阙悼妻怀思的传世之作。

  苏东坡对于王弗是痛彻心肺的悲情。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能够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

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

  应该说,苏东坡再次得宠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

这么个大词人,大文学家,被政治牵绊得头晕目眩,苏子的一生常常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段相对安稳适意的生活中,苏东坡的精神状态是轻松和愉悦的,但苏东坡也断断不能忘记王弗以前陪伴着自己度过的那些艰难的时光。

王弗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角色绝非一个主妇那么简单,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落笔:

……苏东坡……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

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表现于你之前了。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顽童”,这里林语堂先生固然是在一种嘉许的语气在点评苏东坡的自由性灵,不过苏东坡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呢?

不谙世事,兴致所至,聪明有余而内敛不足。

  夫人稳健,而丈夫往往不能。

丈夫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

高兴了把酒言欢,不高兴了也要骂骂娘。

麻烦的是丈夫有了旷世的才气,就不是骂骂娘这么简单了。

苏东坡常常会在自己的诗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时宜”的论调,自找祸端。

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中,这等人物将是何等的低才。

倘若没有一个得体大度,端庄典雅的夫人为丈夫张罗这些“不入眼”俗事,怕苏先生不会有几天清闲。

在密州,他们正过苦日子,苏东坡对新所得税至为愤怒,孩子揪着他的衣裳对他晓晓不休。

他说:

“孩子们真傻!

”苏夫人说:

“你才傻。

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

好了。

我给弄点儿酒喝吧。

”在一首诗里记这件事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丢脸,这时妻子洗杯子给他热酒。

这当然使他很欢喜,他说他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贤德。

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喝酒。

苏夫人也是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个性,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不过有时又激烈而固执。

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

她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但是并非一个“士”。

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日子。

正因为如此,苏东坡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一个这样的女人把握船舵的。

只有在妻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苏东坡才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去“浴乎沂,风乎舞雩”。

也正因为如此苏夫人也成为苏东坡最为信任依赖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苏东坡的心灵深处,别人大都不知道,苏东坡的妻子一定知道。

同过患难,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

王弗给与苏东坡的是所谓“相濡以沫”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使用简练凝重。

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

  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

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

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

在红尘中爱的境界是什么?

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

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

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持续怀思的乐音。

无数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绝唱”这个词赠与了这首词,不过,时光流转了千年,我们又听到了一声相似的叹息,那叹息给予了我们有一篇值得反复玩味的美文,也让我们更深切地领会了苏子心中的创痛,两个文人千年的唱和,诉说着人世间最值得感念的深情。

这就是巴金先生所写的《怀念肖珊》和《再忆肖珊》。

不再过多的评说什么,我摘录了其中两个段落,作为本文的结尾,这是《江城子》最深沉的诠释,在这样一个滥情的年代,我们庆幸还有这样的情感值得我们永远的祭奠:

  她不但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很多的安慰和鼓励。

……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

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能够向她尽情倾吐。

……她持续地给我安慰,对我表示信任,替我感到不平。

……今天回想当时的情景,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历历在我眼前。

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

  她离开我十二年了。

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

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不过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

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着车子的驶近,等待着一个人回来。

这样长的等待。

十二年了。

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

我记得的仅仅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

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

  悲伤没有用。

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

我理应振作起来,哪怕是最后的一次。

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

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

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

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作肥料。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一作:

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

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

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

泡在水中。

  萧萧:

形容雨声。

  子规:

杜鹃,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

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

老年。

  唱黄鸡:

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能够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协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这个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

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

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

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相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

以借喻回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能够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所以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

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

“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

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谁道人生无再少?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

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

  江城子:

词牌名。

  密州:

今山东诸城。

  老夫:

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

姑且,暂且。

  狂:

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

黄犬。

  苍:

苍鹰。

  锦帽貂裘:

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

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

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

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

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

孙郎,孙权。

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

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

更。

  微霜:

稍白。

  节:

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

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

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

定将。

  挽:

拉。

  雕弓:

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另解释为:

天弓)

  满月:

圆月。

  天狼:

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楚辞·九歌·东君》:

“长矢兮射天狼。

  《晋书·天文志》云:

“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赏析】

  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据《东坡纪年录》:

“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点,“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如《十拍子》:

“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

狂夫老更狂。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即使“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

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很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

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

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

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2.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

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

“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

“聊”,是姑且的意思。

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

“左牵黄,右擎[qíng举起]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

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

“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

千骑卷平冈”:

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

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

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

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

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

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

看来好像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

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

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

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

“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

“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

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