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528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

《江西省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

江西省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2018年江西省六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也许由于我国在绘画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而我国的美术实际上可用山水来概括之,因此,在中外文化人士的心目中,中国人是“爱好自然”“师法自然”的。

在环境艺术中,我国的庭园尤以“自然”闻名,不但使得19世纪以来的欧西人士产生了向往,也使我国一些建筑界人士常常把造园艺术看做中国建筑艺术的核心而加以夸张,从而大大地强解、误解了庭园的“自然”精神。

②大家知道“方外”的意思是指“世外”,很显然,这个方框代表着人世。

它不但代表了、暗示着人为的居住环境,同时表示在此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

这个方框的外面,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

③我们对自然没有恐惧感,世内世外表示我们对不同的行为法则的看法。

自然界,具体地说是外界的环境,是反映一种无拘无束的人生观。

④当然,真正的自然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祥和近人。

对自然美的欣赏需要高度的修养,而且必须是精神型的人才成,因为只有在精神化的自然界中,才能克服真实的自然界所加予人类生存上的压迫与威胁。

⑤田园诗人与山水画家造成了这种精神化的自然意象。

在他们的笔下,自然界是世外之天堂。

自然与现世的文明生活环境,不但构成了对比,而且显然形成了两个极端。

⑥中国读书人的理想是在世之内外取一个平衡点,亦即所谓“方圆之间”。

在世上做一个规规矩矩、顺遂世情的人,又能优游于山林之间,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修身养性,因而能知天命。

⑦努力达到这样的实质生活环境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目标。

可是这种自然观与环境的创造有什么直接关系呢?

其结果在我看来,是臆造的自然。

能在高山、深林中跋涉以欣赏自然景色的人到底是不多的,能“悠然见南山”忘却穷困潦倒的人究竟也是不多的。

大体说来,真正把大自然当天堂的情形不多,方框以内的文明生活仍是大家所迷恋的现实。

在若干世纪的传统之中,文学、艺术所描述的自然环境逐渐代替了真实的自然环境,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只能满足于方内的方外感。

方外者对大多数人而言,乃是不受约束、不必为生活操心的生活方式,并不真正意味着处于大自然中的生活。

⑧我国的园林艺术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下的产物,自汉魏以来就有记载达官贵人经营园圃的故事。

依理说,他们应该走出城外,结竹篱茅舍于山水之间的,但他们宁斥巨资造园。

自他们的想象中建造一个自然景色的抄本,其目的显然是可兼有俗世生活与自然情趣。

因此,园林艺术的开始就暗示着宫廷园林的走向。

⑨结果是什么呢?

中国人自己塑造的自然,与宫廷富丽的人为环境联结在一起,成为一种很奇特的贵族意味浓厚的空间艺术。

自然环境不但掌握在画家的想象之中,而且被建筑物穿插着。

至于所谓“自然”的本身,变成一些材料,水、石、花、木,按着诗人画家的想象力组织起来,后来则按一定的公式安排起来。

⑩所以明、清以来中国人心目中的自然,成为自然中的素材。

大家对石头很考究,对花很考究,对树木很考究。

其结果是堆积自然素材,失去自然情趣。

(摘编自汉宝德《建筑笔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外文化人士对中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深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可能与山水画在成就突出的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关。

B.欧西人士喜爱中国园林的“自然”特

色,但由于造园艺术的地位被人为地夸大,因此,他们不能真正理解庭园是“臆造的自然”的精神。

C.在中国人看来,方内方外就是世内世外,它们不只代表了不同的环境,还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

D.真实的自然环境和想象中的自然

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能否欣赏自然环境的美与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审视自然的视角密切相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诗人与画家笔下的自然并非真正的自然环境,而是精神化的自然,它们和谐美好,平易近人,不会给人以压迫与威胁。

B.在方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目标,他们既想在俗世规矩生活,又希望摆脱俗世的牵连束缚,优游自在。

C.陶渊明在现实生活中穷困潦倒,但在臆造的自然中,却能“悠然见南山”,能像他这样融入自然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多见的。

D.在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眼里,大自然不是天堂,所以,比起真实的高山、深林,文学、艺术中的自然环境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园林艺术的出现,满足了中国人既希望摆脱俗世的约束、生活的劳累,但又不用抛开俗世,到大自然中生活的心理需求。

B.达官贵

人不选择在城外的山水之间筑舍建园,并不是因为资金匮乏,而是他们的内心仍然迷恋现实的文明生活。

C.汉魏以来达官贵人建造贵族意味浓厚的园林,使中国园林艺术从注重自然情趣演变成注重奇特富丽,最后走向宫廷园林。

D.把水、石、花、木这些自然中的素材和“自然”本身混淆等同,重在对这些素材的考察、组织安排上,是没有自然情趣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云人家夏阳

老刀和老马,我挺好的一对朋友,合伙开了家公司,不到一年,就散伙了。

  朋友做成这样,真没劲,老马太操蛋了。

老刀丢下这句话,怒气冲冲地走了。

去哪儿?

上白云山种植药材。

白云山,云海苍茫,是方圆数百里海拔最高的一座山。

老刀刚去的那阵子,一天好几个电话打下来:

山上太无聊了,要不是看在几个钱的份上,老子早下山了。

即便如此,这家伙还是隔三差五地躺在我家里,吃饱喝足后,霸在电脑前。

后来,老刀就来得少了,偶尔下山进城,也是采购一些药材种子,来去匆忙。

不仅人来得少,电话也少,十天半个月无音讯。

我最后一次接到老刀的电话,是两年后的事。

那天,老刀告诉我,不想种药材了。

是挺来钱的,但开公司欠下的债还清了,不想种了。

所以,手机也没有保留的必要。

  

挂了电话后,我愣了好一会儿:

这家伙怎么了?

赚钱的买卖不做,手机也不用,在山上成仙了?

  又过了半年,待到满山泻翠时,我收到老刀的一封信。

信在路上走了足足半个月。

老刀在信里热情地邀请我上山住几天,还画了一张草图,孩子气十足地写道:

不识老刀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外。

都什么年代了还写信?

我哭笑不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带着满肚子的好奇进山了。

  按照老刀草图的指引,我那辆心爱的路虎越野车,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吭哧了半天,终于走到了路的尽头——白云山脚下的一个林场场部。

把车寄存后,林场的干部递给我一根木棍,指了指一条悬在头顶的羊肠小道,说:

走到头,便是老刀的家。

  老刀的家——山的腰

际,白云深处。

  我拄着木棍,胆战心惊,在深山老林里蜗牛一样连滚带爬。

四野万籁俱寂,一条小路,绳一般抛向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深处,弯弯绕绕,走了七八公里,一拐弯,眼前突然变得开阔:

云朵在脚下快速地流动,云海雾浪下,群山峻岭、城镇村庄、阡陌田野、河流树林,像摆在一个棋盘上一样一览无余。

浩阔的地貌让人平静,我的心陡然升起一片清凉。

久居城市的我,面对这样一方突然冒出来的世外桃源,如痴

如醉。

  老刀站在几间瓦房前笑吟吟地看着我。

  晚上,老刀隆重地烧了几道菜:

小鸡炖蘑菇、山笋红焖兔子肉、清炒野菜、凉拌木耳,奇香无比。

  第二天清晨,我被一群鸟吵醒。

一群鸟的嫩嗓子,唤醒了整座白云山。

四周影影绰绰,牛奶一样的雾霭在指间流动。

空气雨后般清新湿润,我伸了伸懒腰,贪婪地做着深呼吸。

  一碗鲜甜的地瓜粥,一碟爽口的咸萝卜。

早餐后,我们隔桌对坐,喝着绿茶聊天。

我问老刀,干吗不种药材——不是挺来钱的吗?

  老刀说,这里的气候和土壤特殊,种植的药材,几乎接近于野生的品种,来钱确实挺快的。

但你看我现在还需要钱吗?

喝的吃的用的,哪一样不是自产的?

  我心有不甘地说,你这样远离尘世,会远离很多快乐,容易被时代抛弃的。

  老刀挥了挥手,说,抛弃什么?

无非是互联网上那些流水线作业的八卦新闻——谁打记者了,谁当总统了,哪个球队输了或者赢了,股票涨了或者跌了。

其实想想,那都是傻瓜式的快乐,挺没劲的。

我这里完全不插电,没有任何电器设备。

但你看看,满天星空比不过城市的霓虹灯?

飞禽走兽的啼叫比不过歌星声嘶力竭的吼唱?

书上的唐诗宋词比不过电视连续剧里幼稚的缠绵?

每天午后一场雨,一年四季盖被子,比不过城市里密密麻麻的空调?

出门靠脚走路,双手勤耕细作,比不过打的去健身房跑步?

  我得意地说,哼哼,你这里没有冰箱。

  老刀笑了。

拉着我转到屋后,从一口幽深的井里往上拽起一个竹篮。

湿淋淋的竹篮里,两瓶红酒和一个西瓜,丝丝地直冒凉气。

老刀说,不好意思,这是我们中午享用的。

  我尴尬地挠了挠头。

  几天的接触里,我发现老刀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不抽烟,偶尔喝点酒,养一条狗几只鸡,种半亩稻田半亩瓜菜。

每天早睡早起,晨时,携清风白云荷锄而出,晚霞烧天时,坐在家门口喝茶读书看脚下的行云流水。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俗人,所以还得下山。

老刀一直把我送到山脚的林场场部。

临别,塞给我五万块钱,叮嘱道,仔细想想,当年公司倒闭的事儿,主要是我的责任,不能怪人家老马。

这点钱,算是我赔给他的。

另外,我在这里种植药材赚钱的事儿,一定要替我保密,市侩之徒来多了,会污染这里的空气。

说到这里,老刀有些忧心忡忡了。

嗯。

我郑重地点了点头。

(摘自《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老刀的视角描写白云山优美的自然景色,更能体现白云山的独特魅力,加深读者对老刀以山为家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

B.刚上山时,老刀经常打电话给“我”,还时常到“我”家吃吃喝喝,可见老刀对突然改变的生活不适应,也可以看出他与“我”关系的亲密。

C.小说写老刀说他不想种药材,手机也不保留了。

这不仅让“我”感到疑惑,也给读者留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做了铺垫。

D.小说通过讲述老刀的故事,将繁华与原始放置在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感悟,表达了对“白云人家”的理想家园的向往。

5.小说的结尾写老刀要赔钱给老马,为什么这样设置?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6.白云山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环境特点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寄寓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