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4618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穷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3、学习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关键词语,读中理解、感悟、体会本文主人公高贵的品质。

2、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发挥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及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并体会其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桑拿复杂的心理活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投影)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

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

从课文中找出来。

(忐忑不安)

板书:

忐忑不安。

2、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1)思考:

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2)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3)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5、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课文

6、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

口头句式训练:

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1)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2)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3)桑娜想:

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三、再读课文第3到8自然段,读出感受。

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 二 课 时

一、学习“他会说些什么”“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自由朗读课文,从第12自然段开始,读完全文。

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了两次沉默,请找出来。

(1)桑娜为什么沉默?

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

联系课文体会:

“沉默”这个词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2)渔夫为什么沉默?

心里在想什么?

(天气的恶劣和生活的压力使渔夫沉默了)

二、引读第12到19自然段,联系课文谈理解。

桑娜是怎么对渔夫说抱回孩子的事的?

渔夫又是怎么说的?

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引读第21~23自然段,体会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第24自然段。

联系渔夫的沉默,谈一谈从渔夫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2、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熬”字反映出渔夫明知困难大,也宁愿自己多受苦。

同时也体现了渔夫的坚强精神,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

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完全置于脑后,可见渔夫心地多么善良。

3、完成句子:

渔夫心里想:

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与其________________,不如________________。

宁可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

四、分角色朗读第12到27自然段。

五、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板书设计:

9穷人

渔夫桑娜

严肃忧虑忐忑不安

勤劳善良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教学反思: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抓住中心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残疾青年人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人的深深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表现人物美好形象的方法。

教法:

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找出能表现人物美好品质的句子,并认真体会,人物高尚的品质。

学法:

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质疑

1、导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齐读课题。

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老师想提两个问题: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是谁说的?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

3、解答问题并板书。

(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概括写人记事文章主要内容)

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过渡: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你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那匹马”了吗?

(没有)

2、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出摊主没有“那匹马”。

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词句能让你看清书摊摊主的心思,可以用笔划下来。

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

“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

“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

碧云!

”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

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4)“回来”!

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小结:

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这些细节透露了一些信息。

谁能谈谈为什么作者这么写?

(为后文写出真相埋下伏笔。

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

(5)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

3、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教师:

随着“我”推开木板房的门而真相大白。

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的心中,在这一刻会想些什么呢?

2、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3、交流小练笔内容。

四、课堂总结。

课文几次提道马,实际上不存的,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这皮马似乎又是存在的。

对追求知识如饥似渴的我,就是那匹饥饿的马,为了不让我“饿”坏,残疾青年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让我感觉到了关心和温暖。

我想只要放弃一点点的私欲,就能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只要每个人付出一点点善意,这个世界将增添许多美丽和欢乐让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位青年一样,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吧!

给别人一点快乐,自己也会快乐!

板书设计: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我

热心善良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教学反思:

 

 

11《唯一的听众》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体会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老教授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有关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

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3、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条理。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想一想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是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3)集体反馈,教师归纳。

①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故事。

②文章的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我”家中练琴被人批评是音乐白痴。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

“我”在林中练琴结识了音乐知音人。

第三部分(8-11自然段):

“我”在表演时的心理活动,感激老人给我的关心与帮助。

③唯一的听众是谁?

板书:

老妇人

四、回忆方法,指导下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温故知新。

1、听写词语。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研读句子,感悟人物。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

(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

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

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a.谈谈体会:

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

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

(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

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

(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

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

“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

齐读文章最后两句。

引读最后一段:

“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

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课件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2、推荐阅读《最美的书包》。

教学反思:

 

12《用心灵去倾听》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好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

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

人间处处有真情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

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

(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

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

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

我的第二个母亲)

(1)出示句子:

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齐读)

(2)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

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3)学生交流谈感受。

(4)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

(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5)再次齐读:

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

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

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

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

苏珊为什么要留言?

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

(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

就要离开了,苏珊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

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

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小组辩论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班级辩论

(1)说明要求:

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2)分组:

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

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

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

引导学生体会、交流。

(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

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

──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

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

学生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

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

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

是怎样写具体的?

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2、积累谚语。

3、推荐课外读物。

课前准备

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

教学过程

对话导入

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

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

怎么比拼呢?

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2、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

3、总结讨论结果:

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家”。

比拼一:

分享精彩片断

4、讨论分享程序:

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教师小结:

同学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

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朗诵家、演讲家。

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所得!

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

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1)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2)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3)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4)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

比拼二:

读悟警句

1、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

(1)学生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表示懂了,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争对手。

(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

同桌互说。

(3)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

2、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1)小组长负责:

比比本小组谁收集的名言警句最多,并记录姓名、条数报学习委员,由班长宣布本轮的收藏家,宣布前请老师鉴定。

(2)同桌互谈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向小组长推荐优秀者。

(3)小组长负责:

竞选本组最佳名言警句朗诵家。

(4)各小组最佳朗诵家竞选班级朗诵家,朗诵前由小组长说明推荐理由。

(5)全班参与评选。

3、民主选举第二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

比拼三:

推荐优秀书籍

1、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

2、通过谈话提问,了解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的熟知程度。

3、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中,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推荐?

我们来发表演说,说出你的理由。

看谁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

(1)发表演说要有称呼,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态度自然大方。

老师传授秘诀:

设置悬念;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读。

(2)自练。

(3)自荐,上台推荐书籍。

(4)学生举手上台挑战擂主。

(5)评价两位选手,确定新擂主。

(6)鼓励学生挑战新擂主,再作分析与评价。

(7)根据小组交流,推荐新的挑战者,产生新擂主。

(8)推荐本轮演讲家、收藏家、朗诵家候选人名单。

(9)对当选者表示祝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