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仁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406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仁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仁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仁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仁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仁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仁政.docx

《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仁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仁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仁政.docx

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仁政

仁政

【画面描述】 厨房里面灶台上正冒着烟,一个小男孩站在厨房门口惊呼“妈,糊了!

”一个打麻将的男人望向厨房,而小孩的妈妈正在专心地看着自己的麻将,头也不回地说:

“儿子,妈妈还没有和呢!

【寓意点评】 讽刺了生活中一些父母沉迷于麻将等娱乐活动,漠视孩子和家庭的社会现象。

(意思相近即可)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陈”同“阵”,指军旅战争之事)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刑”同“型”,示范)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同“彩”)

(4)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

(5)皆欲赴愬于王(“愬”同“诉”)

(6)是罔民也(“罔”同“网”,陷害,用作动词)

(7)无失其时(“无”同“毋”,不要)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9)经界不正,井地不钧(“钧”同“均”)

第2步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道

(2)益

(3)适

(4)庶

(5)加

(6)许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无以,则王乎(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2)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加以刑罚)

(3)权,然后知轻重(名词作动词,用秤称)

(4)度,然后知长短(名词作动词,用尺量)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

(6)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7)小固不可以敌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势力;大的势力)

(8)寡固不可以敌众(形容词作名词,少的一方;多的一方)

(9)弱固不可以敌强(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1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13)危士臣(使动用法,使……陷于危险)

(14)朝秦楚(使动用法,使……朝)

(15)富之(使动用法,使……富)

(16)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古义:

……的原因。

今义:

表示结果。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

用来推及到。

今义:

表示并列。

(3)至于兄弟

古义:

到了……。

今义:

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

(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

中原地区。

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5)然后从而刑之

古义:

跟随着……。

今义:

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是乃仁术也(判断句)

译文:

大王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爱。

(2)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

译文:

这是属于替老年人折取树枝一类的啊。

(3)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

译文:

老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

(4)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

译文:

说的就是您啊。

(5)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

译文:

我也不曾听到过。

(6)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译文:

没有人能够阻挡他。

(7)牛何之(宾语前置)

译文:

牵着牛往哪里去?

(8)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

译文:

这样看来,一根羽毛都拿不起。

(9)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

译文:

一车木柴都瞧不见。

(10)何以异(宾语前置)

译文:

有什么分别呢?

(11)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译文:

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12)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

译文:

去和别的国家结仇结怨。

(1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

译文:

便会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齐国来做官。

关于仁政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

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

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大同,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却是他的近期目标——小康。

“庶”、“富”、“教”就是达到小康境界的三个重要目标。

孟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的“理想王国”蓝图,形象地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

1.在第15~17三章中,孔子是如何谈养民富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5章,孔子论治国的三条大纲:

谨慎处事而守信,节约用度而爱护他人,按照时令来役使民众。

第16章,孔子反对搜刮民脂聚敛财富。

冉有当时正担任季氏的家臣,孔子曾肯定他的理政才能,而冉有却把他的才能用于助纣为虐,所以孔子十分气愤。

朱熹说:

“圣人之恶(憎恨)党恶(偏袒恶行)而害民也如此。

然师严而友亲,故己绝之(与之断绝关系),而犹使门人正(纠正)之,又见其爱人之无已(没有止境)也。

”第17章是孔子思想的典型体现。

“仁”在政务上的表现就是避免过于苛暴的措施,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尽管这并非“为民众本身”(见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但它终究比暴政对民众好些。

就本章所说的问题来看,儒家的态度显然是明智的。

2.在第19、20章中,孔子是如何谈教民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9章,讲善者治国注重教化。

“胜残去杀”,朱熹《论语集注》云:

“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

盖古有是言,而夫子称之。

”这一章讲善政延续的时间长久,其影响也就深远,百姓受到教化,民风变得淳厚,刑罚不用,国家得到安定。

这种德治王化的理想,正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

第20章,孔子虽然反对君主穷兵黩武,但看到战争不可避免时,还是主张以军旅之事教民,使之能从容“即戎”,对民众不加训练就要他们去作战,作无谓的牺牲,等于“弃之”,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3.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

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阅读课文“今恩足以……是折枝之类也”,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是折枝之类也。

D.是说也,人常疑之。

【解析】 A、B、C三项均为判断句,D项是一般陈述句。

【答案】 D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

常见类型

例句

类似成语

1.“……者……也”表判断

①“……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也。

”(省“者”)

夫战,勇气也。

③“……者,……”(省“也”)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2.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加强语气的判断)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五人)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胜败乃兵家常事

3.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无标志判断句,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直接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今臣亡国贱俘。

此一时,

彼一时

此外,还有用动词“为”表判断的,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在先秦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才开始出现,如“问今是何世”。

15.孔子说:

“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人民,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论语·学而第一》

16.季氏比周公还有钱,冉求却还替他搜刮,增加更多的财富。

孔子道:

“冉求不是我的学生。

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来攻击他。

——《论语·先进第十一》

17.鲁哀公向有若问道:

“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

有若答道:

“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

哀公道:

“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十分抽一呢?

答道:

“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

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

——《论语·颜渊第十二》

18.孔子到卫国,冉有替他驾车子。

孔子道:

“好稠密的人口!

冉有道:

“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道:

“使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道:

“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道:

“教育他们。

——《论语·子路第十三》

19.孔子说:

“‘善人治理国政连续到一百年,也可以克服残暴免除虐杀了。

’这句话说得真对呀!

——《论语·子路第十三》

20.孔子说:

“善人教导人民达七年之久,也能够叫他们作战了。

孔子道:

“用未经受过训练的人民去作战,这等于糟蹋生命。

——《论语·子路第十三》

21.卫灵公向孔子问军旅战争之事。

孔子答道:

“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听到过;军队的事情,从来没学习过。

”第二天便离开卫国了。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2.孔子说:

“百姓需要仁德,比需要水火更急。

往水火里去,我见过因溺水或火灾而死了的,却从没有看见践履仁德因而死了的。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3.齐宣王问孟子道:

“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迹,您可以讲给我听吗?

”孟子答道:

“孔子的学生没有谈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的,所以也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不曾听到过。

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就(与您)谈谈王道(齐桓、晋文是霸道)好吗?

”宣王问道:

“要有怎样的道德就能够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

“一切为了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他。

”宣王说:

“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使百姓的生活安定吗?

”孟子说:

“能够。

宣王说:

“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

“我曾听到胡龁告诉我一件事,大王坐在大殿之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道:

‘牵着牛往哪里去?

’那人答道:

‘准备宰了祭钟。

’您便说:

‘放了它吧!

看它那哆嗦可怜的样子,毫无罪过,却被送进屠场,我实在不忍。

’那人便道:

‘那么,废除祭钟这一仪节吗?

’您又说:

‘怎么可以废除呢?

用只羊来代替吧!

’不晓得果真有这样一回事吗?

”宣王说:

“有的。

孟子说:

“凭这种善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老百姓都以为大王吝啬,我早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

”宣王说:

“对呀,确实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不大,我何至于连一头牛都舍不得?

我就是不忍看它那种哆嗦可怜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被送进屠场,才去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

“百姓说大王吝啬,大王也不必奇怪。

(羊小牛大)用小的代替大的,他们哪能体会到大王的深意呢?

您如果说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送进屠场,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不同呢?

”宣王笑着说:

“我这样做到底是居于什么样的心理呢?

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才去用羊来代替牛。

(您这么一说)百姓说我吝啬真是理所当然的了。

孟子说:

“(百姓这样误解)没有什么关系,大王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爱。

道理就在于:

大王亲眼看见了那头牛,却没有看见那只羊。

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再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悲鸣哀号,便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

因此君子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宣王很高兴地说:

“《诗经》中说:

‘别人存什么心,我能揣摩到。

’说的就是您啊。

我只是这样做了,再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您这么一说,我的心便豁然明亮了。

但我这种心情和王道相合,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

“假定有一个人向大王报告:

‘我的臂力能够举重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兽类生出的新绒毛的末端看得分明,一车木柴摆在眼前却瞧不见,您肯相信这种话吗?

”宣王说:

“不相信。

孟子便马上接着说:

“如今大王的好心好意足以使动物沾光,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却是为什么呢?

这样看来,一根羽毛都拿不起,只是不肯用力气的缘故;一车木柴都瞧不见,只是不肯用眼睛的缘故;老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只是不肯施恩的缘故。

所以大王没有用仁德的政治来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干。

”宣王说:

“不肯干和不能干在现象上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

“把泰山夹在胳膊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

‘这个我办不到。

’这真是不能。

替老年人折取树枝,告诉人说:

‘这个我办不到。

’这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干。

所以大王不行仁政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一类,不能用王道治理天下这是属于替老年人折取树枝一类的啊。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孩子。

(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上说:

‘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进而治理封邑和国家。

’这就是说把这样的好心好意扩大到其他方面去就行了。

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地超越于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是他们善于推行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好心好意足以使动物沾光,百姓却得不着好处,这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什么东西都如此,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大王,您考虑一下吧!

难道说,动员全国军队,使将士冒着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仇结怨,这样做您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

“不,我为什么非要这么做才痛快呢?

我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想要满足我的最大欲望啊。

”孟子说:

“大王的最大欲望是什么呢?

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

“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吗?

是因为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

是因为艳丽的彩色不够看吗?

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

还是因为伺候的人不够您使唤呢?

这些,您手下的人员都能够尽量供给,难道您真是因为这些吗?

”宣王说:

“不,我不是因为这些。

孟子说:

“那么,您的最大的欲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等国都来朝贡,自己做天下的盟主,同时安抚四周的落后外族。

不过,以您这样的做法想满足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

“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

“只怕有比这更厉害的呢。

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却没有祸害。

以您这样的做法想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如果费尽心力去干,(不但达不到目的)一定会有祸害在后头。

宣王说:

“(这是什么道理呢?

)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

“假定邹国和楚国打仗,您以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

“楚国会胜。

”孟子说: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

小国不可以跟大国为敌,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现在天下的土地,纵横千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

以九分之一的力量跟其余的九分之八为敌,这和邹国跟楚国为敌有什么分别呢?

(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那么)为什么不从根本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改革政治,施行仁德,便会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齐国来做官,庄稼汉都想到齐国来种地,行商坐贾都想到齐国来做生意,来往的旅客也都想取道齐国,各国痛恨本国君主的人们也都想到您这里来控诉。

果然做到这样,又有谁能抵挡得住呢?

”宣王说:

“我头脑昏乱,对您的理想不能再有进一层的体会。

希望您辅佐我达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导我。

我虽然不聪敏,也无妨试它一试。

孟子说:

“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

至于一般人,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便也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如真的没有了这种思想,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等于陷害百姓。

哪有仁爱的人做了君主却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的呢?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人们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再去引导他们走上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

现在呢,规定人们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也是艰难困苦,坏年成,只有死路一条。

这样,每个人用全力救活自己的性命都怕来不及,哪有闲工夫讲求礼义呢?

“大王如果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着手呢?

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绸衣服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不要使它们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给了一百亩田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家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认真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教导他们,那么,头发花白的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老年人个个穿丝吃肉,一般人不冻不饿,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孟子·梁惠王上》

24.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的事情。

孟子说:

“关心人民是最为急迫的任务。

《诗经》上说:

‘白天割取茅草,晚上搓成绳索;赶紧修缮房屋,然后播种百谷到老百姓的情况是,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等于陷害百姓。

哪有仁爱的人处于君主的位置却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情的呢?

所以贤明之君一定认真办事、节省用度、有礼貌地对待臣下,尤其是征收赋税一定要有定制。

阳虎曾经说过:

‘要聚敛发财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不能聚敛发财。

“(古代的税收制度大致如此)夏代每五十亩地而行‘贡’法,商代每七十亩地而行‘助’法,周代每一百亩地而行‘彻’法。

(三种税制虽然不同)税率其实都是十分抽一。

‘彻’是‘通’的意思(因为那是在不同情况的通盘计算下贯彻十分抽一的税率);‘助’是借助的意思(因为要借助于人民的劳力来耕种公有土地)。

古代一位贤者龙子说过:

‘田税最好是助法,最不好是贡法。

’贡法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取一个定数(不分丰收和灾荒,都按这一定数来征收)。

丰收年成,到处是谷食,多征收一点也不算苛暴,却并不多收;灾荒年成,每家的收获量甚至还不够第二年肥田的费用,也非收满那一定数不可。

一国的君主号称百姓的父母,却使百姓整年地辛苦劳动,而结果是连养活爹娘都不能够,还要借高利贷来凑足纳税数字,终于使一家的老小抛尸露骨于山沟之中,那么作为百姓父母的作用又在哪儿呢?

做大官的人都有一定的田租收入,子孙相传,这一办法,滕国早就实行了。

(为什么百姓不能有一定的田地收入呢?

)《诗经》上说:

‘雨先下到公田里,然后再下到私田。

’只有助法才有公田。

从这点看来,就是周代也是实行助法的。

“(人民的生活有着落了)便要兴办‘庠’、‘序’、‘学’、‘校’来教育他们。

‘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陈列的意思(陈列实物以便实施实物教育)。

(地方学校)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至于大学,三代都叫‘学’,那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民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必然关系以及相关的各种行为准则。

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行为准则,诸侯士大夫都明白了,小百姓自然会亲密地团结在一起。

如果有圣王兴起,一定会来学习仿效,这样便做了圣王的老师了。

《诗经》上又说:

‘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国运却充满着新气象。

’这是赞美文王的诗句。

你努力实行吧,也来使你的国家气象一新!

滕文公让毕战向孟子询问井田制度。

孟子说:

“你的国君准备实行仁政,选择你来问我,你一定要好好干!

实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丈量土地开始。

田界划分得不正确,井田的大小就不均匀,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也就不会公平合理,所以暴虐的君王以及贪官污吏一定要打乱正确的田间界限。

田间界限正确了,分配人民以田地,制定官吏的俸禄,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出决定了。

滕国的土地狭小,却也得有官吏和劳动人民。

没有官吏,便没有人管理劳动人民;没有劳动人民,便没有人养活官吏。

我建议:

郊野用九分抽一的助法,城邑用十分抽一的纳赋方法。

公卿以下的官吏一定有供祭祀用的田地,每家五十亩地,如果他家还有剩余的劳动力,就再分给二十五亩。

无论安葬死者或者搬家,都不离开本乡本土,共一井田的各家,平日出入,互相友爱,防御盗贼,互相帮助,一有疾病,互相照顾,那么百姓之间便亲爱和睦了。

办法是:

每一里见方的土地为一处井田,每一井田有九百亩,当中一百亩是公有田。

以外的八百亩分给八家作私有田,这八家共同来耕种公有田;先把公有田耕种完毕,再来料理私人的事务,这就是区别官吏与劳动人民的办法。

这不过是一个大概,至于怎样去修饰调度,那就在于你的君王和你本人了。

——《孟子·滕文公上》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御:

抵御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爱:

喜欢

C.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见: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制:

规定,规划

【解析】 爱:

吝啬,爱惜。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B.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D.是罔民也

【解析】 A项,“采”同“彩”;B项,“陈”同“阵”;D项,“罔”同“网”。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小固不可以敌大D.弱固不可以敌强

【解析】 B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