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372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一个人怎样才是义的,那就是惟独因信”。

在该思想的影响下(   )①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被削弱

②德意志出现德文版《圣经》

③教徒反对事功和繁琐的教仪

④西欧的世俗王权逐渐衰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

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文者(   )

A. 鄙视贫穷                  

B. 认为财富即道德                  

C. 揶揄上帝                  

D. 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3.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

“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

……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

”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 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C. 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D. 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4.在西方,近代精神既表现为理性获得了胜利,又表现为宗教走向宽容的历史事件的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工业革命

5.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图1为15世纪中期《圣母、圣婴和天使》,图2为1500年《朝拜圣婴》。

从中可以看出(  )

A. 人物表情严肃,画面死气沉沉                             

B. 以歌颂神为主要目的

C. 虽有宗教色彩,但充满人文气息                         

D. 民众已摆脱禁欲主义束缚

6.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   )

A. 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B. 宣传“因信称义”          

C. 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D. 宣扬“先定论”

7.某地举行“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活动,学生李明参加了这次活动,并搜集、查找有关“人文精神”的资料。

你认为下列资料不符合“人文精神”的有

A.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B.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C.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D. 天主教会的“上帝创造万物”理论

8.“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

‘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

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A. 肯定人和人性                  

B. 否定教皇权威                  

C. 反对君主专制                  

D. 提倡因信称义

9.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

“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

”“信仰的奴役制”是指(   )

A. “人皆上帝”                  

B. “因行称义”                  

C. “理性至上”                  

D. “人皆僧侣”

10.马克思说:

“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肯定了只要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               

B. 批判了路德背离人文主义精神

C. 指出了宗教改革具有双重作用                             

D. 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专制

11.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子、头巾保护起来。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

这表明文艺复兴的重要特征是(   )

A. 宽容的心态                       B. 人性的复苏                       C. 高雅的追求                       D. 理性的崇拜

12.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

②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

④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其实质意义是(  )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 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14.古希腊的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并且各城邦分别建立起他们自己信仰的神。

他们对神的祭祀仪式非常简朴,祭司从普通民众中进行选任,没有专门的祭司阶层,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

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   )

A. 促使了基督教的产生

B.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 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

D. 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

15.但丁在《神曲》中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述了理想情人的妩媚和他的感情;《十日谈》多半故事都以爱情、男女关系为主题。

文艺复兴的这一共同点(   )

A.是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的直接结果

B.充分反映出人文主义者放纵欲望

C.根源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世风日下

D.深受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直接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3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35年某画家写道:

“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

材料二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

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四18世纪的学者费内隆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

——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已经湮没的事物”指的是什么?

被湮没的原因是什么?

(2)就材料三所说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

说明它们是否属于被湮没的事物及理由。

(3)材料四与前三则材料中的哪一条有矛盾?

表现在何处?

17.材料一

马丁·路德说: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二

托马斯·闵采尔说:

“……直到现在,城市和乡村里贫苦的、平凡的人们,都处于与上帝的意旨和任何正义相违背的境地,承担着宗教贵族、世俗贵族和政府的沉重负担。

……所以,基督联盟的纲领和计划是这样的:

托庇上帝的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围内,毋须武装斗争和流血来获得自由。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

材料三

托马斯·闵采尔说:

“贫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让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该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的统治等压在大家身上的沉重担子。

在现存的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有的贵族堡垒,所有修道院,都是欺骗和压迫的渊源,必须立刻摧毁。

——《书简纲领》

请回答:

(1)据材料二、三说明托马斯·闵采尔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材料二、三与材料一表达的相似观点是什么?

(2)据材料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观点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什么?

18.阅读下列有关宗教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教改革(英语:

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抗议宗教改革运动,ProtestantReformation),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从罗马帝国颁布基督教为国家宗教以后由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为后来西方国家从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因而西方史学界直接称之为“改革运动”(Reformation)。

———《XX百科》

材料二

亨利八世(1509-1547年)原反对马丁路德和更正教,后与王后凯瑟琳(Catherine)离婚,遂成为他改革的导火索。

从实质上看,变革是在英格兰民族主义和反教权主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实现的,并和亨利八世的对法战争和西欧的国际格局变化都有一定的联系。

他受拒于罗马皇帝,因此1534年与更正教合作并共同通过《最高治权法案”》(ActofSupremacy)宣布创立英国国教(Anglicanchurch),又称圣公会,与罗马旧教的教义仪式并无二致,只是英国王代替罗马教皇成为政教权威。

同时亨利八世也是最早研习全球地理的欧洲统治者。

(注释:

更正教———对新教的一种翻译。

———《XX百科》

材料三

基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理解,讨论儒家文化是否也是一种宗教,也就变成对儒家文化“历史罪行”的审查和认定———儒家文化不仅被等同于封建专制,被认定为

“吃人的礼教”,如果再加上一条“人民的鸦片”,可谓罪上加罪,那就可以在打倒的基础上,“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

由此,关于儒教是否是宗教的讨论就超越了单纯学术领域,带有为儒家文化或给予政治审判或给予政治辩护的味道。

摘自<认识儒教>---------彭永捷

材料四可是,儒教的“天”并不等同于基督教的“神”,儒教的圣人也并不具有神性和法力,儒教的成贤成圣并不寄望于来世和往生,然而这并不妨碍儒教成为一种宗教。

儒教是“神道设教”,作为人之养成的教化之教与作为安身立命的宗教之教合而为一。

儒教的“执无鬼而学祭礼”曾招致墨子后学的批评,面对释、道二教的昌盛,儒教在唐宋的复兴中也同样重新处理生死存殁的议题,儒教仍然始终坚持“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立场,但这并不妨碍儒教起着“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

摘自<认识儒教>---------彭永捷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教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义”与“信”的关系来看,材料中体现的精神是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