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必背概念.docx
《生物必修三必背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必背概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三必背概念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
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2/3)细胞外液(1/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细胞间隙液】、淋巴【混悬着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3.内环境:
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酸碱度、渗透压、温度。
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6.渗透压: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坎农提出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3.兴奋: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的传导: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
7.反馈调节:
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
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
生命系统的调节多数属于正反馈调节,但例如排尿反应就是一种典型的正反馈调节。
可以这么理解:
分级调节是具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而反馈调节则是生命活动调节的普遍方式eg.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
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
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8.人脑的高级功能:
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9.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10.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短期记忆与海马区有关,】
2.通过激素的调节
1.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神经与体液调节对比
2.体液调节: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3.意义:
使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内环境稳态得以维持,细胞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4.水盐平衡
5.血糖平衡
4.免疫调节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扁桃体和淋巴结):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B、T细胞】):
免疫调节中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4.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5.功能
·检查并清除衰老、破损细胞及癌细胞
·维持内环境稳态
6.过敏反应: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性损伤或功能紊乱。
(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细胞组织,也不组织严重损伤)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植物激素: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合成部位:
生长旺盛的部位
·运输:
极性运输(幼嫩组织)【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过程】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即在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的运输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两重性: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3.其他植物激素
第4章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
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中的个体数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
3.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
在单位时间内新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4.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5.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
·条件: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数学模型:
描述一个系统或他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
2.“S”型增长
·条件:
资源和空间有限,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环境容纳量(K):
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群落的结构
1.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取样器取样法、记名计算法、目标估计法)
3.种间关系:
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3.区别关系
4.空间结构(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4.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稀疏灌木】
4.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的掩体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他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食物网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营养联系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而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就越强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
2.渠道:
食物链、食物网
3.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分解者利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未被利用
4.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
(食物链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5.意义: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反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2.信息传递的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能力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4.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2.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潜在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主要调节功能):
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
【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就地保护:
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易地保护:
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
关键在于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起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