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题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123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题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题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题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题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题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题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题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题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题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题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①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扺掌而谈②。

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节选自《苏秦以连横说秦》)

[注]①简:

选择。

②扺(zhǐ)掌而谈:

指谈得很融洽。

扺掌,击掌。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劳其筋骨

(2)发于声而后喻

(3)形容枯槁

(4)赵王大说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B.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C.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D.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3.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________

4.甲、乙两文告诉人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

请简要说说甲、乙两文各是怎样得出这一道理的?

________

【答案】

1.

(1)使……劳累

(2)明白(通晓、懂得)(3)形体(身体)(4)通“悦”,高兴。

2.B

3.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震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2)(苏秦)读书想要睡觉时,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

4.甲乙两文都告诉我们:

艰难困苦的环境能造就人才。

甲文先列举历史上六位在逆境中成才的名人事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从而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乙文将道理蕴含在苏秦说秦失败后发愤苦读最终成为赵国宰相的故事之中。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关键在掌握文言字词的常用意义,再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1)“劳”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劳累”;

(2)“喻”解释为“明白”,不解释为“比喻”;(3)“形”古今异义,古义为“形体”,今义为“形状”;(4)“说”通假字,同“悦”,高兴。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反复通读全文,弄清全篇的文意、句意,并适当运用技巧。

“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为“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

于是苏秦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

”“乃”连词,一般在它前面断;“期年”表示时间,作状语,一般在其后面断。

因此选B。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紧抓关键词,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其次要注意文言特殊句式。

(1)句“所以”要理解为“通过这些”,“动”“忍”使动用法,“曾益”理解为“增加”。

(2)句“引”理解为“拿”,“股”理解为“大腿”,翻译要加上主语“苏秦”。

4.本题考查对主题的理解。

甲文“生于忧患”直接揭示“艰难困苦的环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乙文“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期年,揣摩成。

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扺掌而谈。

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可以看出“艰难困苦的环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两篇文章得出道理不同,甲文首先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

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

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

“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

接着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苏秦失败后发愤苦读“夜发书”“伏而诵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最终“揣摩成”“封为武安君,受相印”,从苏秦的经历得出道理“艰难困苦的环境能造就人才”。

【点睛】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乙】(苏秦)十次上书游说秦王都不成功。

现在他黑貂皮衣破了,百两黄金也用光了。

资用匮乏,不得已离开秦国回家。

(他)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挑着书橐,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

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

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

“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错误啊!

”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了几十本书籍找到姜太公的《阴符》来,伏案诵读,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探求它的真谛。

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说:

“哪里有游说君主却不能让他赏赐金玉锦绣、封个卿相之类高官的人呢?

”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

于是苏秦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

亲密交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并授给相印。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①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

岁月

B.不必若余之手录若:

像,如同

C.生以乡人子谒余谒:

拜见

D.言和而色夷和:

谦和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C.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答案】

1.A

2.A

3.C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中的“岁”是指“每年”,不是“岁月”。

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

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掌握。

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中的“博士”是指当时掌管经常传授的学官;现在的意思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

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这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

作者赠他这篇文章,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强调学习的“勤”,来勉励马君则要勤奋学习。

所以,C项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3.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

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

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

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

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

乃诣河阳,归其母。

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

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

举进士,殿试第四。

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

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

杜行,別称祁公,北宋名臣。

②适:

女子出嫁。

③重橑(lǎo):

房屋重叠处的夹层。

④佣书:

受雇抄写书札。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父早卒,遗腹生公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B.会山水暴至闻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尝至济源尝贻余核舟

2.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行。

3.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行的传记?

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答案】

1.D

2.示例1:

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

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

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示例2:

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

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

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

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3.示例1:

能。

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

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

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不能。

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

本文的出处一—《涑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

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A死/最终;B遇到/聚集;C认为/把……当作……;D均为“曾经”的意思。

故选D。

2.考查学生写批注的能力。

首先明确批注是表达自己意见、见解和感悟的词语,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

本文写了杜衍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艰难,但最终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

据此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即可。

3.考查对传记问题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是,先表明的自己的态度,“同意”或者“不同意”,然后从传记的基本要求作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表述,本文所写的人物-杜衍是历史上出现的人物,所以由真实可考查;但是根据具体时间去考究,这个时间又是不真实的,所以也可以认为不是传记;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分析,结合传记的要求和文章的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

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

;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点睛】

参考译文:

杜祁公衍,越州人,父亲去世早,是个遗腹子,他的祖父很喜爱他。

小时候,祖父摘下帽子,让他拿着,恰逢山洪暴发,家里人四散逃跑,他的姑姑投入一竿给他,让他夹持着在洪水中漂流。

他一手扶持竿,一只手拿着帽子,漂流了很久,得到救助才幸免于难,而帽子竟一点没有沾湿。

他的前母(继室所生的子女对父亲前妻的称呼)有两个儿子,不孝顺友爱,他的母亲改嫁到河阳钱氏。

祖父去世时,他十五六岁时,他的两个哥哥认为母亲藏匿自己的财产来满足他,就公然向他索要,没有得到,就用剑砍他,伤到了他的头部。

(后来)去投奔他的姑姑,姑姑让他隐匿到房屋重叠的夹层处,流了很多血,才免于一死。

于是到河阳,回到他的母亲身边。

继父不怎么待见他,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过得很穷苦,靠给人抄书来养活自己。

曾经到达济源,富民相里氏对他感到很惊奇,就把女儿嫁给他,因此经济上才宽裕一些。

后来考中进士,殿试第四。

等到他显贵后,他的大哥哥还活着,他待大哥哥很有礼节。

两兄弟和钱氏、姑氏的子孙,受他恩荫而被补授官职的有好几个人,并且都为他们操办婚姻大事。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

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

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

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

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戒]告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由之[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

1.D

2.A

3.C

4.C

5.B

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

1.D错误,由:

遵从。

2.A前一个“而”表顺接,后一个“而”表转接。

B都是表反问,难道;C都是结构助词,的;D都是代词,自己。

3.C错误,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

4.C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

5.B错误,作者写讽谕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6.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意思是:

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故停顿为: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淫:

迷乱。

移:

改变。

屈:

压服。

【点睛】

翻译

甲文,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乙文,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

孟子说:

"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丙文,古人说:

"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

"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

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

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

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

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

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

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

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①虏人过五千,移文②旁郡。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③两炬三头热火④,营中星列。

虏遥望火多,谓汉救兵至,大惊,待旦将退。

范乃令军中褥食⑤,晨往赴之。

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

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

①故事:

按旧例。

②移文:

发文书。

③交缚:

交叉捆绑。

④热火:

点火。

⑤褥食:

在睡垫上吃饭。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俄顷斩首数百级(______)②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3.结合文章,谈谈范廉有什么过人之处?

【答案】

1.随即、不久再、又

2.小吏想要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范廉不肯,亲自率领将士抵抗。

3.结合文章。

足智多谋,勇敢自信。

【解析】

1.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如“俄顷”作为生僻词的意思,要认真读懂语境大意。

而“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再、又”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檄”:

公文。

“自”:

亲自。

“拒”:

抵抗。

385.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范廉有什么过人之处。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是虚张声势,迷惑敌人。

“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是抓住机会,奋勇杀敌。

所以可概括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勇敢自信的将领。

【点睛】

译文:

廉范是赵将廉颇的后代,担任云中郡太守。

一天,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按照以往方式,胡虏人马只要超过五千人,就要向旁边的郡传送书信。

官吏想传檄文求救,廉范不同意,亲自率兵抵抗敌兵。

但敌兵人数众多而廉范兵力太少。

刚好太阳下山,廉范命令军士将两个火炬缚成十字,手持一端,点燃三端,在营中分开排列。

敌兵远远望见火炬众多,认为汉军救兵到来,十分惊恐。

快到天亮想要撤退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觉的草垫子上吃饭,清晨前往阵前杀敌,斩敌首级树百个,死者上千人,由此匈奴不敢再侵入云中了。

6.(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

颁布,公布。

②於:

同“于”。

③卒:

终于。

④嗣:

继承。

⑤刑:

处罚。

⑥傅:

老师。

⑦黥:

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民大说说:

(_____)②有一人徙之之:

(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