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450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二)郑之鄙人学为盖①。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②。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

补充注释:

①盖:

雨具。

②桔槔(jiégāo):

一种从井里汲水的工具。

4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

B.郑之鄙人学为盖/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D.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微斯人,吾谁与归

2.把语段

(一)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语段

(二)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B.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C.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D.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4.请简述语段

(一)中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请从语段以外另写出一条成语,概括两个语段所表达的共同观点。

【答案】

1.C

2.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要求“所以”“动”“忍”“曾益”解释准确,整句通顺。

3.A

4.首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述“生于忧患”的道理,然后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述“死于安乐”的道理,最后总结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备无患、防微杜渐、曲突徙薪等。

【解析】

1.A狱官/贤士。

B边境,边远的地方/鄙陋。

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C都是担心,忧虑。

D乃,就/代词,这。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所以,用这些来……。

动,使……惊动,震撼。

忍,使……坚韧。

曾,通“增”,增加。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

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A.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4.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本文首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然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甲文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文启示我们凡事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收获;二、凡事须防患于未然,就是“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因此可以用“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等成语来概括。

【点睛】

译文

甲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文,郑国一个目光短浅人学制作雨具,三年后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

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三年后学会了却又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

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

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

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

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仍然干他原来的活。

干旱连续两年。

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

因此说:

“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军服。

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子野①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躬自同之,常无厌色。

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②,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

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③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

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

“某郎好酒,故汝常贫。

”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裴子野:

南北朝时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②率:

标准。

③脔:

切成小块的肉。

1.对划波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B.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C.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D.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25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冬至后女婚谒之______

(2)某郎好酒,故汝常贫______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躬自同之,常无厌色。

(2)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4.邺下领军与南阳人人性中的弱点分别是什么?

5.我们从裴子野身上能学到哪些优良品质?

【答案】

1.C

2.

(1)拜访

(2)所以

3.

(1)他跟大家一块儿喝,脸上从来没有显露出厌烦的表情。

(2)等到他死后,几个儿子相互争夺财产,结果兄长把弟弟给杀了。

4.邺下领军的弱点是贪婪,南阳人的弱点是吝啬。

5.为人善良,安贫乐道。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的意思是:

家里一向清贫,恰逢遇上水旱灾,用二石米煮成稀粥,勉强让大家都吃上。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故答案为C。

2.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谒”是“拜访”;“故”是一词多义,这里是“因此,所以”的意思。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躬(亲自)、常(平常)、厌(厌烦)、色(脸色,这里指表情)”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及(等到)、诸子(几个儿子)、遂(最终,终于)”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255.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依据“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可知,邺下领军的弱点是贪婪。

依据“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可知,南阳人的弱点是吝啬。

据此作答。

5.试题分析:

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选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裴子野与邺下领军、南阳人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裴子野的“为人善良,安贫乐道”的美好品质。

可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参考译文:

裴子野有远亲故旧饥寒不能自救的,都收养下来。

家里一向清贫,有时遇上水旱灾,用二石米煮成稀粥,勉强让大家都吃上,自己也亲自和大家一起吃,从没有厌倦。

京城邺下有个大将军,贪欲积聚得实在够狠,家僮已有了八百人,还发誓凑满一千,早晚每人的饭菜,以十五文钱为标准,遇到客人来,也不增加一些。

后来犯事处死,籍册没收家产,麻鞋有一屋子,旧衣藏几个库,其余的财宝,更多得说不完。

南阳地方有个人,深藏广蓄,性极吝啬,冬至后女婿来看他,他只给准备了一铜瓯的酒,还有几块獐子肉,女婿嫌太简单,一下子就吃尽喝光了。

这个人很吃惊,只好勉强应付添上一点,这样添过几次,回头责怪女儿说:

“某郎太爱喝酒,才弄得你老是贫穷。

”等到他死后,几个儿子为争夺遗产,因而发生了兄杀弟的事情。

3.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康肃问曰:

“单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的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共口,徐以构的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B.吾射不亦精乎(精湛)

C.康肃笑而遣之(遣:

打发)

D.故不错意也(同“措”,安放)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介冑之士不拜

B.以钱覆其口/醒能述以文

C.而钱不湿/博学而笃志

D.且秦灭韩亡魏/年且九十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A.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轻易(答应),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B.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

C.虽然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轻易(答应),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

D.虽然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4.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组对话皆聚焦冲突。

三组选文中的人物对话,分别围绕“谁未守信”“本领是否值得炫耀”“要不要服从秦国要求”进行、

B.三组对话均展现应答智慧。

甲文元方有理有据,睿智回应;乙文卖油翁现身说法,类比说理;丙文唐雎据理反诘,沉稳应对。

C.三组选文皆用对比。

甲文客人冲动无礼对比元方有礼有节,乙文康肃神闲气定对比卖油翁骄傲自信,丙文唐雎不卑不亢对比秦王盛气凌人。

D.三组选文语言简练。

甲文仅“引”字就写出友人惭愧示好,乙文只用“安敢”就显出康肃居高临下,丙文以一“否”字就表现出唐雎态度鲜明。

【答案】

1.A

2.B

3.B

4.C

【解析】

1.A.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2.A.代词,指代元方/结构助词,的。

B.都是介词,用。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D.连词,况且/副词,将近。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关键词语:

虽:

即使。

易:

交换。

直:

只是。

故B正确。

4.C项分析有误。

乙文应是:

卖油翁神闲气定对比康肃骄傲自信。

【点睛】

译文参考:

【甲】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丙】秦王对唐雎说:

“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唐雎回答说:

“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①微行②至田舍,见一村翁,问其生庚。

翁告之某年月日时,皆同上。

太祖曰:

“尔有子乎?

”答曰:

“否。

”“有田产乎?

”曰:

“否。

”“然则何以自给?

”日:

“吾恃养蜂耳。

”曰:

“尔蜂几何?

”曰:

“十五桶。

”太祖默念曰:

“我有两京十三省③,渠④有蜂十五桶。

此年月日相合之符。

”太祖又问曰:

“尔于蜂,岁割蜜,凡几次?

”翁曰:

“春夏花多,蜂易采,蜜不难结,我逐月割之。

秋以后花渐少,故菊花蜜不尽割,割十之三,留其七,听⑤蜂自啖⑥为卒岁计。

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量人为出,以糊其口;而蜂亦有馀蜜,得不馁。

明岁,又复酿蜜。

我行年五十,而恃蜂以饱,盖若此。

他养蜂者不然,春夏割之,即秋亦尽割之,无馀蜜,故蜂多死。

今年有蜜,明年无蜜,皆莫我若也。

”太祖叹曰:

“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

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

是亦不留馀蜜之类也。

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

(选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②微行:

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

③两京十三省:

两京指南京、北京;十三省指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十三省。

④渠:

他。

⑤听:

听作则,任凭。

⑥啖(dàn):

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尔蜂几何:

______

(2)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

______

(3)得不馁:

______

(4)竭泽取之:

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然则何以自给?

(2)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3.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______与______相当,最后联想到______与______相似。

4.文中的太祖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

1.

(1)多少

(2)交换(3)气馁(停止)(4)舀干

2.

(1)既然这样,你是靠什么生活的呢?

(2)我割三成的蜜,留下七成的,让蜜蜂自己吃,以保证它们一年都有吃的。

3.民蜂取蜜税收

4.太祖亲民,体恤民情;太祖善于学习,接地气。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几何”:

多少。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然则”“何以”“啖”“卒岁”等字词的翻译。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试题分析: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民与蜂相当。

可分析“我有两京十三省,渠有蜂十五桶。

此年月日相合之符”一句。

最后联想到取蜜与税收相似。

可分析“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

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

是亦不留馀蜜之类也”一句。

268.试题分析:

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太祖能与村翁交流,说明太祖亲民的一面。

如“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

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

是亦不留馀蜜之类也。

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的语言描写可见太祖体恤民情的优点。

翻译:

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到一乡村,见到一个村里的老者,问老者的生辰八字。

老者告诉明太祖他出生的年月日时,与明太祖的生辰八字一模一样。

明太祖问老者:

“你有子女吗?

”老者答:

“没有。

”明太祖问:

“你有田产吗?

”老者答:

“没有。

”明太祖问:

“那你靠什么养活自己啊?

”老者答:

“我靠蜂来养活自己。

”明太祖问:

“你养了多少蜂?

”老者答:

“十五桶。

”明太祖自己默念道:

“我有南京,北京外加十三个省,他养了十五桶蜂,数量上竟然一致的。

生辰八字和我的也一模一样。

”明太祖又问老者:

“你养蜂,每年卖蜜几次啊?

”老者答道:

“春季和夏季的时候,花多,蜂比较容易采蜜,也容易酿蜜,我就每月收割蜜(现在取蜜多采取搅桶方式)。

秋季过后,花就比较少了,所以菊花蜜不能够全部收割了,只能收割30%,留下70%,让蜂自己来靠这些余下的蜜来度过冬季。

我用春季和夏季所收割的蜜来换钱币、布帛、大米和小米,依卖蜜的收入,来养家糊口;然而蜂有剩余的蜜,它们不会饿死。

到了第二年,它们就又可以酿蜜了。

我活到现在五十岁,就是靠着这些蜂而存活下来的。

”明太祖感叹道:

“国民就像这蜂一样,国君如果不懂得休养生息,只一味的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般的榨取国民,国民怎么能够不贫穷而死啊?

国民都死了,国家连国民都没有,税自然也就没法再收了?

这就是不留多余蜜的原因啊。

蜂丈人今天所说的这些话,我要好好记着,这就是休养生息的办法啊!

”我从乡里老人那里听到的这些传闻,就写了这篇《蜂丈人》,想知道这名老者的姓名,时代久远,名字都遗忘了,所以在这篇文章里就省略了蜂丈人的姓名。

5.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嘉禾五年,权①北征。

使逊②与诸葛瑾攻襄阳。

逊遣亲人韩扁赍表③奉报,还。

遇敌于沔中,钞逻④得扁。

瑾闻之甚惧。

书与逊云:

“大驾⑤已旋,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

且水干,宜当急去。

”逊未答,与诸将栾棋射戏如常。

瑾曰:

“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

”自来见逊,逊曰:

“贼知大驾以旋,无所复慽⑥,得专力于吾。

又已守要害之处,兵将意动,且当自定以安之,施设变术,然后出耳。

今便示退,贼当谓吾怖,仍来相蹙,必败之势也。

”乃密与瑾立计,令瑾督舟船,逊悉上兵马,以向襄阳城。

敌素惮逊,遽还赴城。

瑾便引船出,逊徐整部伍,张拓声势,步趋船,敌不敢干。

军到白围,托言住猎,潜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石阳市盛⑦,峻等奄至,人皆捐⑧物入城。

城门噎不得关,敌乃自斫杀己民。

然后得阖。

斩首获生,凡千余人。

①权:

指孙权,三国时代吴国的建立者。

②陆逊:

字伯言,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③赍:

(jī)表,指带着奏表进呈孙权。

④钞逻:

指巡逻查问。

⑤大驾:

代称帝王,这里指孙权。

⑥慽(qī):

担忧。

⑦市盛:

这里指集市正热闹的时候。

⑧捐:

丢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具知吾阔狭

(2)宜当急去

(3)贼当谓吾怖

(4)潜遣将军

2.下列选项中,与“瑾闻之甚惧”中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B.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C.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D.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逊未答,与诸将栾棋射戏如常。

(2)贼知大驾以旋,无所复慽,得专力于吾。

4.读了本文请你分析陆逊在危机中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

(1)详细,完全

(2)应该,应当(3)害怕(4)派遣

2.D

434.

(1)陆逊没有回信,自己与诸位将领下棋、射戏如同平常。

(2)敌人知道主上大驾归去,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可以专门对付我们。

4.沉着冷静,临危不乱;正确分析敌我形式,做到知己知彼;足智多谋,战略得当,善于用兵。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具知吾阔狭”翻译为“完全掌握到我们的底细”,“具”意思是“完全,详细”。

“宜当急去”翻译为“应当赶紧撤军”,“宜”意思是“应当”。

“贼当谓吾怖”翻译为“敌人一定认为我们害怕”,“怖”意思是“害怕”。

“潜遣将军”翻译为“暗派将军”,“遣”意思是“派遣”。

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

例句中的“之”意思是“代词,指这件事”。

ABC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

D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D。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逊未答,与诸将栾棋射戏如常”句中的“答”意思是“回信”,“常”意思是“平常”。

(2)“贼知大驾以旋,无所复慽,得专力于吾”句中的“以”是通假字,同“已”意思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