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101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教案.docx

《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教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教案.docx

第七单元教案

余桥中心小学“先学、后教、达标”堂堂清教学模式教案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

走进名著

   1、在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中,我们将走进名篇,领略水浒英雄荡气回肠的气概,感受王冕的勤奋懂事,感悟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也将和著名词人辛弃疾一起走近村居,感受村居生活的悠闲自得。

徜徉于古典名篇之间,我们将获益匪浅。

   2、我们还要会读、会写、会用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要掌握多音字的不同读法和不同用法。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课文中一些优美或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

   3、这一单元的诗文都很美,不仅要背诵出来,还要想象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练习中描写梁山好汉的成语要熟记,不仅有助于词汇的积累,同时我们更好地了解《水浒传》这部名著,了解这些英雄。

   4、《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读读《水浒传》,将将其中的精彩故事,定能让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5、本单元的习作给了大家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

既可以写阅读感受,也可以写过节的打算;既可以写自己做实验的经历,也可以写冬天的景物以及发生在冬天的故事;还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事。

总之,大家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事情、景物、感受、情趣,畅所欲言。

 

 课时安排:

23林冲棒打洪教头---------------------------------------------------------2课时

24少年王冕------------------------------------------------------------------2课时

25黄鹤楼送别---------------------------------------------------------------2课时

26清平乐村居----------------------------------------------------------2课时

练习三----------------------------------------------------3课时

共计:

11—12课时

 

余桥中心小学“先学、后教、达标”堂堂清教学模式教案

课题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课型

学习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

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

难点

1、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

方法

谈话法、启发式、探究法

学习

方法

朗读、引导、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

 

先学(自学交流)

 

后教(点拨指导交流)

 

先学(自学交流)

 

后教(点拨指导交流)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都看过《水浒传》这本书了,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

为什么喜欢他?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释题意:

“教头”是什么样的人?

林教头指谁?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 生字词正音。

发配  理睬  骗   恼恨  劈头  满面羞惭  押解  禁军  掂量   木枷  一锭  归还  踉跄

   

(2) 生字词释意。

发配  理睬  骗   恼恨  劈头  满面羞惭  押解  禁军  掂量   木枷  一锭  归还  踉跄  款待  陷害  较量  寻思  依附草木

   (3)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浏览课文,了解每段的大意,想想文章结构层次。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三段)

4、请你按初次见面_初次次手_再次交手第二段分为三层。

第一段

(1)故事的开始。

第二段(2.3)故事的发展,洪教头执意比武。

第三段(4-8)故事的高潮和结尾。

五、当堂达标:

描红、临写。

六、课堂练习:

  写出古典四大名著的作者、人物。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主要人物有鲁智深、林冲、李逵等;《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主要人物有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主要人物是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等;《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主要人物是贾宝玉、林黛玉、刘姥姥等。

七、作业布置:

会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林冲、洪教头各有什么个性?

   2、课文的重点是哪一部分?

二、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特点

   1、读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

课文是运用哪些语句来表现的?

   2、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学习感悟。

   3、 讨论交流:

  

(1)林冲的“谦虚忍让”。

   ①第三自然段写了林冲的三次谦让,林冲是在什么情况下谦让?

(第一次林冲刚看到洪教头,寻思是柴大官人的师父,理应敬重,“连忙躬身施礼”;第二次是洪教头不理睬林冲,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林冲“起身让座”,表示礼貌;第三次洪教头冷言讥讽,瞧不起林冲,要与他比武,林冲连称“不敢”再次退让)

   ②第四自然段:

林冲只好从地上拿起一条棒道:

“请教了。

”“只好”说明了什么?

   ③第六自然段:

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

“我输了!

”林冲真的“输了”吗?

   

(2)林冲武艺高强。

只三个回合就打败洪教头。

   指导读第七自然段。

(投影出示三个回合的有关句子)

   第一回合:

洪教头使出人“把火烧天”式,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式。

   思考:

洪教头为什么“用了浑身功夫”

   第二回合:

洪教头将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思考林冲为什么要往后一退?

他是怎么想的?

   第三回合:

洪教头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洪教头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扑”地倒在地上。

   讨论:

“措手不及”说明了什么?

   评价:

读了这三个回合的描写,你觉得林冲的武艺怎么样?

(出手迅捷、武艺高强)

   4、小结:

林冲是一个谦和忍让、武艺高强的人。

   5、课文中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

   

(1)第三自然段的外貌描写,看出他粗鲁、傲慢无礼。

   

(2)第四、五自然段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脱、拿、耍、喝、敲”看出洪教头心急气盛;

   (3)第六、第七自然段与林冲打斗的表现,看出洪教头的鲁莽、出手凶狠但又不堪一击)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写了什么?

(这一段写洪教头满面羞惭地离开)

   3、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这是为了拿它和他起初傲慢无礼步步逼人的样子相对比,说明他自尝苦果)

   4、齐读第八自然段。

四、复述课文

1、揭示提纲。

   

(1)林冲被押解到柴进庄上。

   

(2)林冲被迫和洪教头比武,获胜。

① 洪教头挑动比武。

② 两人交手。

③ 林冲获胜。

(3)洪教头羞惭离去。

2、参考板书内容,组织语句。

3、分4人小组,轮流复述,同学评议。

4、推选代表到班上复述。

5、教师小结。

五、表达方法提示:

对比描写

同学们都知道在写以人物为主的习作时,要从人物的语

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细致地描写,写出

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读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以后,我们感觉到文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描写得入木三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特点,一下子就能辨认出这是林冲,那是洪教头。

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时,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逼真。

什么是对比描写呢?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林冲)连忙站起来躬身

施礼。

洪教头全不理睬。

""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

"一个谦让,一个傲慢;一个有礼,一个无礼,非常鲜明。

这样把两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放在一起来描写,以形成鲜明对比的表达方法,就叫对比描写。

我们在习作时,要突出某人、某物的与众不同,或者使其个性、特点更鲜明,就可以运用对比描写。

六、创新与实践 

《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像武松打虎、风雪

神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等。

请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

间读一读《水浒传》,把你觉得最喜欢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感受一

下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提示:

先选一则故事多读几遍,然后概括出主要内容。

讲的时候,要注意抓住主要内容,讲出大概的意思就行了。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一个什么样的林冲?

洪教头又是什么样一个人?

生自由说说。

 

检测练习设计堂堂清

 写出《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

柴进——小旋风      吴用——智多星

李逵——黑旋风      鲁智深——花和尚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还存在。

林冲    谦虚忍让  

躬身施礼 起身让座 只好拿起 还招  抡起棒扫 

武艺高强

  洪教头 :

全不理睬   也不相让   使招  踉跄  措手不及   倒地 甩棒

教学

反思

 

余桥中心小学“先学、后教、达标”堂堂清教学模式教案

课题

24、少年王冕

课型

讲读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重点

难点

1、理解王冕人物形象。

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3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教学

方法

朗读、引导、交流 

学习

方法

自学、讨论、小组合作

教具

准备

录音机课件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

 

先学(自学交流)

 

后教(点拨指导交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儒林外史》作品作者简介,指名检查预习情况。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2、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3、正音:

 耽误    晶莹  贴补         

孝敬    明媚    隔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说说王冕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第1-2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冕家境的贫寒?

 

   

(2)“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

这样可以贴补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心里不好受,但仍十分体谅母亲的难处,很懂事) 

   3、分角色指名朗读。

 

   4、学习3-4自然段 

   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王冕很孝敬母亲?

指名说。

明确:

 母亲疼爱、关怀儿子;王冕孝敬母亲。

 

三、当堂达标

指导生字的书写 

四、课堂小结:

小王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五、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王冕是个怎样

的人?

 

2、指名说   

3、王冕在秦家放牛一放就是三四年,不知不觉中读了

少的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

有一天他——老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品析人物 

1、学习王冕辍学阶段。

(1)自由读课文,并标画出有关王冕言行的

语句及母亲言行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交流对王冕言行句

的理解,并思考:

他是不是想读书?

又为什么这么

说?

从中可体会出什么呢?

(3)展示,评价。

(4)从描写母亲的语句中又可以看出什么呢?

2、学习放牛时的王冕。

(1)个别读课文。

(2)思考:

文中两个“舍不得”反映出王冕具有什么品质?

(3)指导读书。

3、学习自学--画画。

(1)自由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学画画?

 在阳光的照耀下,地上的“红”、“青”、“紫”、“绿”与天上的“黑”、“白”遥相呼应,色彩对比异常的强烈。

湖边山上、树上景色鲜明有别,景物错落有致。

尤其是湖里花苞“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宛如艺术的特写。

一连串动词的准确描写运用,把整个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少年王冕面对如此美景产生了美妙的想象,不禁心里想道—— 

(2)欣赏美景,并想象雨后美景美在何处?

美在景物

美在色彩

美在有情

(3)王冕又是如何成为画荷花的高手的?

4、学习最后一段。

三、朗读指导 

四、小结:

长大后的王冕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会告诉我们这一切,而且,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范进中举。

相信你读了后会对古代的人和事有更多的了解。

 

检测练习设计堂堂清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还存在。

板书

设计

                   孝敬          画荷花 

    母亲——王冕——画家 

         疼爱       勤学苦练

教学

反思

 

余桥中心小学“先学、后教、达标”堂堂清教学模式教案

课题

25、黄鹤楼送别

课型

讲读

学习

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点

难点

1、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

   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

方法

朗读、引导、交流  

学习

方法

自学、讨论、小组合作

教具

准备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

 

先学(自学交流)

 

后教(点拨指导交流)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李白,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

李白: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它的诗歌内容有歌颂祖国河山的,有揭露社会黑暗蔑视权贵的。

谁又能介绍一下孟浩然?

孟浩然:

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诗与王维齐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记准字形。

2、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为止。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三、检查初读效果

(一)生字

暮 孟 饮 暂 谊

“孟”为后鼻音。

“檐、饮、暂”为前鼻音。

“暂”为平舌音。

指导书写:

“暂”的第四笔是“提”,不是“横”。

(二)生词:

烟雾迷蒙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脍炙人口

四、课文分段

第一段(1--3)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践行,不舍,话别。

第二段(4--5)写孟浩然远去,李白吟诗。

五、精心练习、达标

   指导描红。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那些信息?

指名说说。

七、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第一段(1--3)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践行,不舍,话别。

第二段(4--5)写孟浩然远去,李白吟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并抽查词意。

烟雾迷蒙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脍炙人口

二、精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1、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2、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4、“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

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5、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

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四、当堂达标:

背诵古诗。

五、课堂小结:

体会诗歌的韵律。

六、作业设计:

默写古诗。

 

检测练习设计堂堂清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还存在。

25、黄鹤楼送别  

饯行 烟花三月

               李白送别

吟诗    乘舟东去

        伫立凝视 

教学

反思

余桥中心小学“先学、后教、达标”堂堂清教学模式教案

课题

26、清平乐村居

课型

讲读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

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方法

朗读、引导、交流  

学习

方法

自学、讨论、小组合作

教具

准备

录音机课件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

 

先学(自学交流)

 

后教(点拨指导交流)

第一课时

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

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

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

吗?

(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

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

(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

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

(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

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的?

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

(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

)(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

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

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

(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三、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