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618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略论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略论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略论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略论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docx

《略论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略论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docx

略论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

略论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

  摘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汉代厚葬风气盛行,汉代统治者将孝悌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之一。

汉代画像石墓作为这一时代的产物,其中的庖厨图体现了墓主后人的孝行和祭祀祖先的观念,是墓主生前生活的写照,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风俗。

  关键词:

汉代;画像石;庖厨图

  1庖厨图出现的背景

  1.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秦朝苛政使民生凋敝,秦朝短命而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王朝的教训,实行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至汉武帝时,国家高度统一,经济发展迅速。

至西汉中期,冶铁技术提高,铁制农具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灌溉技术进一步发展,促使农业较快发展。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蓄养业的兴盛,当时的大地主“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池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鱼陂”[1]。

和林格尔壁画中牧马、捕鱼等场景体现了大庄园经济的繁荣景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一些经济中心区形成了较大的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的城邑,如长安、洛阳等。

司马迁记载:

“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获,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2]汉武帝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将盐铁收归国家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在中央于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业,于地方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

冶铁技术进步,炊具的耐热性和坚固度得以提高,为烹饪的多样性提供了便利条件。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物资流通加快,从而促进饮食业的兴盛。

  1.2汉代厚葬之风气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

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孝”,“行孝”为仁之本。

统治者极力倡导孝道,厚葬风气逐渐形成。

“至于富者奢靡,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

”[3]“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

生者五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上。

伏腊无糟糠,而牲牢于一奠。

糜破积世之业,以供终朝之费,子孙饥寒,绝命于此,岂祖考之意哉!

”[4]厚葬也成为世人赢得好名声的手段和进入仕途的敲门砖,人们纷纷践行,有的人赡养老人时很节俭,老人去世后却厚葬,大肆宴请宾客而获得孝顺的好名声。

  2各地出土的庖厨图

  临沂白庄出土的庖厨图(图1)[5]中的厨房由两间瓦房组成,右边的厨房挂着两只鸡、一条鱼、一个猪头、一条猪腿,地上放着两只提梁壶,左边的厨房内有二人在烧火做饭。

画面中部有两人正在往厨房抬一笼蒸好的食物,后面的两人在用棍子抬一头反绑着的猪。

  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画像石墓中有一幅庖厨图(图2)[6],图中有10人在忙碌,有人在煮肉,有人在做豆腐。

左上方有两个横杆,上面挂满各种肉,地上放有牛头、牛腿各一。

肉架右侧刻一蹄足大鼎,鼎腹装饰有铺首衔环。

鼎下烈火熊熊,鼎内烹煮肉食。

图左下方刻有煮肉大釜,釜下为三足炉。

整个画面的劳作显然是为宴饮做准备。

  四川成都出土的庖厨图(图3)[7]高46厘米,宽42厘米,表现的是一群厨师在厨房内外忙碌的情景。

画面正上方是一个高大的屋棚,棚下有一立架,架上自左向右挂着四条鱼和两只鸟。

架子的右前方有一人跪坐在地,左手扶鱼,右手拿刀,正在加工鱼。

架子的左前方有一人牵着一只羊正进入棚内,羊因惧怕而向后挣扎。

画面的左下角有一灶,灶上放着一鼎,灶前跪坐一人正持长管吹气助火。

画面右下角有一个案台,案台左右各站一人,他们正在案台上的容器内加工食物。

画面下部正中的地上放着一容器,一人跪于旁边在清洗,旁边有一只狗,正懒洋洋地扭头观望。

  图4为江苏徐州铜山区汉王乡出土的庖厨图[8]。

整个画面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从上至下的第一和第二层表现庖厨加工场景,第三层是车骑。

上层庖厨图中挂满猪腿和鱼,地上有鸡和犬,突出反映了食品的丰富多样。

右下部二人在加工肉食,一人在案上切肉,另一人手执便面扇火烤肉串。

第二层部分摆满了罐、杯、樽等器皿,右下部一人在汲水,左边一人在烧火煮食物。

此幅画像石底面打磨光滑平整,而人物等图案却刻意保留原石的肌理而呈现出粗糙和质朴之美,这样的处理方法较为少见。

  山东临沂市五里堡出土的庖厨图(图5)[9]表现的是热闹忙碌的厨房劳作场景。

从右往左看,一人手持钢刀面对一只被拴着的犬,应该是要宰犬待客。

接着有一人一手烤肉串,另一手执便面扇除油烟。

最左边是一人在灶台前烧火。

此幅庖厨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挂满鱼、猪腿、牛?

^、野兔等的食物架,架子悬挂于屋顶的建筑构件,装饰有凤鸟等神兽。

架子整体呈龙形,左右两端各有一龙首,形似龙舟,厨房中装饰龙纹在汉画像石中比较罕见。

  3庖厨图的构成、构图方式、特点及意义

  3.1庖厨图的构成与构图方式

  庖厨图一般包括炊煮和鱼、肉等食材,这些是构成庖厨图不可或缺的元素。

庖厨图还包括一些次要元素,如用辘轳汲水等,其作用是更好地突显主题。

  庖厨图的构成一般较为紧凑,图像中人物分布适中,这是因为汉代画像石对表现空间的构图方式多采用散点透视法[10]。

所谓散点透视法,是指把眼睛在移动中观察到的物象集中表现于一幅画上[11]。

此构图方法可以将所表现的物象直接、明确地表现出来。

庖厨图多“对物象采用高点散视的构图,使纵深空间里的物象脱离水平底线,由近而远地散布于画面,而画面里的上下位置则显示了远近纵深的空间关系”[12]。

  3.2庖厨图的特点

  虽然有的庖厨图里人物众多,有的只表现炊煮,但其反映出人们对某种社会观念的认同,其复杂程度从侧面反映了墓主生前的社会地位和实力。

如诸城前凉台汉墓上的庖厨图内容丰富,包括汲水、切菜、炊煮、杀猪等,参与者多达41人,表现出一个庞大复杂而忙碌的庖厨场面。

画面层次清晰,井井有条,场面宏大。

而属于同一时期的徐州青山泉一号汉墓的庖厨图中仅有切肉和汲水等内容。

  庖厨图主要反映汉代肉食加工的过程,较少涉及主食和蔬菜的加工,只能部分地反映汉代的饮食习惯和结构。

庖厨图的特点为:

第一,全国各地出土的庖厨图内容大致相同,大多有切菜图、炊煮图和屠宰图,只是有的表现得丰富些;第二,较为明显地反映了汉代人的食肉习惯,汉代人的肉食主要包括猪、狗、牛、羊、鸡、鸭、鱼等;第三,注重刻画肉食的加工场面,这是汉代“肉食者尊”和“尊老敬老”意识的体现。

《汉书?

食货志》载:

“鸡豚狗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13]可见,肉食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汉代仍然遵循这一社会习俗。

汉人相信死后灵魂不灭,于是将各种肉食雕刻于画像石上安放在墓室中,希望先人能够继续享用美味,并以此来抬高逝者的社会地位。

  3.3庖厨图的意义

  庖厨图是孝道的重要体现。

《礼记?

祭统》载: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重出生于心也。

心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

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孝者蓄也。

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蓄。

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

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

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14]由此可知,汉代的孝是“礼”的体现,表现在养老、丧葬、祭祀三方面,画像石中的庖厨图体现了养老的观念[15]。

东汉以“举孝廉”作为选拔官吏的制度,孝行成为个人进入仕途的重要条件,对父母进行养老是尽孝的表现。

  庖厨图体现了祭祀祖先及与神灵沟通的观念。

祠堂的建立是为了祭祀祖先。

关于祠堂的画像石,信立祥说:

“第一是画像的内容和布局都非常规格化和固定化。

祠堂后壁画像,都有祠主夫妇形象……祠堂两侧壁都绘有仙人、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场面和胡汉战争、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等历史故事画面。

……第二,祠堂画像均采取分格布局法,即把石面从上至下用直线或图案花纹带分为数层,每层画像表现一个主题内容,整个画面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这只能说明,祠堂石刻画像从内容到整体布局安排都是模仿早已定型化的土木结构祠堂壁画而来,否则,绝不会如此整齐划一。

”[16]庖厨图中刻画的多是肉食,而且大量出现在平民墓中。

但在当时日常生活中,平民阶层很少以肉食为主,只有在重要节日和场合时,老百姓才会炮制如此丰盛的食物,也即在祭祀祖先时才会出现此场景。

从各地出土的画像石资料看,所谓庖厨“无非是灶台、水井、宰牲、牺牲等内容的排列组合。

而这一切都是为祭祀为供奉牺牲服务的,是其中的一个程序”[17]。

庖厨图所表现的就是为祭祀神灵、祖先而准备祭食的场面。

《汉书?

郊祀志》载,王莽新朝末年“自天地六宗以下至诸小鬼神,凡千七百所,用三牲鸟兽三千余种”。

可知,祭祀需用大量牺牲作为祭品。

无论是祭食的兔、鸡、鱼等,还是灶、井等工具,都具有与祖先和神灵沟通的特性。

张光直认为:

“神属于天,民属于地,二者之?

g的交通要靠巫觋的祭祀。

……巫觋在祭祀作法时,是使用占卜而能知道神与祖先的旨意的;是使用歌舞和饮食而迎神的;是使用酒精或其他兴奋药剂达到昏迷状况而与神界交往的。

”[18]

  庖厨图是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的写照。

汉代土地兼并日益加剧,特别是东汉,地主豪强纷纷扩张势力,他们大治宅第、钟鸣鼎食,一味追求享受。

如江苏檀山集收集的庖厨图,刻有三层楼阁,男女主人分别居于二楼和三楼,仆人们手托托盘将美食和醇酒伺候主人用餐,此场景应是汉代贵族日常生活的写照。

此类庖厨图除了炫耀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享受,也寄寓着他们对荣华富贵不懈追求之意。

  汉代的庖厨图反映了汉代的饮食史和制度史,记载了饮食中的食材、食品加工和制作方法以及礼仪制度等,对研究汉代的艺术和饮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2]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M].北京:

中华书局,1959.

  [3][4]范晔.后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62.

  [5]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画像石选集[M].济南:

齐鲁书社,1982.

  [6]安金槐,王与刚.密县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和壁画墓[J].文物,1972(10).

  [7]李国新.汉画像砖精品赏析[M].郑州:

大象出版社,2014.

  [8]徐州博物馆.徐州发现东汉元和三年画像石[J].文物,1990(9).

  [9]杨絮飞.汉画像石精品赏析[M].郑州:

大象出版社,2014.

  [10][11][12]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M].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1.

  [13]班固.汉书?

食货志[M].北京:

中华书局,1962.

  [1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5]张保玲.汉画“庖厨图”再释[C]//中国汉画学会,河南博物院.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16]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0.

  [17]李国华.浅析汉画像石关于祭司仪礼中的供奉牺牲[J].中原文物,1994(4).

  [18]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M].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