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报告上交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333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报告上交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省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报告上交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省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报告上交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省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报告上交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省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报告上交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报告上交稿.docx

《广东省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报告上交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报告上交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报告上交稿.docx

广东省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报告上交稿

广东省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

2010年发展报告

一、课程改革发展基本情况

1.新课程落实情况

我省2004年全省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

目前我省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能按国家和省的要求开齐、开足了物理教学的课程和课时,近半数学校能开设与物理有关的校本课程(兴趣小组、竞赛、科技制作、自制物理仪器、综合实践类等)。

在开设国家课程的同时,不少学校的物理教师致力于创立学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开展创新实验的实验。

目前已有少数学校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佛山南海九江镇中学的科技教育特色,但形成或正在形成特色的学校很少。

2.师资配备情况

全省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师15000多人(统计数据有一定误差,缺汕头、茂名、云浮、惠州和东莞,本数据包含这五市,五市的数据是估计的)。

15市物理教师的平均年龄才30岁多一点。

在统计的数据中,目前研究生只有五人,高级教师比例不足15%,老师年龄结构呈现两极化现象,总体年龄结构属年青化。

初中物理教师的名师较少,原因是近几年普通高中学校扩招,原有初中的优秀教师部分到高中学校任教,在初中学校任教的少数优秀物理教师成为学校管理人员。

目前在几个地市还存在着非物理专业毕业任教物理课程的现象。

教师队伍实际教学水平跟课改实施要求还有差距,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培训任务繁重急迫。

初中物理教师数量总体欠缺,部分地市达标。

3.教学条件

目前我省初中物理教学条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实验室场地不足。

各地情况有差异,但几乎所有的市均存在实验室数量不足的现象,各地也均存在由于实验场地原因不能开齐学生实验的情况。

如湛江遂溪有学校没有一间实验室,所有实验全是通过纸笔完成的现象。

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政府投入不足。

二是实验仪器配备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实验室食品缺乏,有些学校近年购买实验仪器的投入非常少,如珠三角地区的学校都存在研究物质融化实验的海波反复使用多次的现象(实际应用几次后很难再得出准确结论),很多数实验器材都十几、二十前的。

其次是老师反映新购的仪器质量比以前的仪器质量差,不实用,如温度计测温不准,很少温度能测出沸水温度是一XX,测力计读数误差基本在0.5N。

这使得各地均存在演示实验都不能完全开出的现象存在,珠海就存在为做演示实验教师在外校借实验仪器的情况。

4.教学评价与发展水平

我省物理教师在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中注重研究教学评价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注重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大部分学校对课程评价的认识产生了积极的变化,认识到课程评价的方向是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在课程改革中建立了新的教学评价制度。

对教师、学生、课堂实施的评价,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我省物理教学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多采用多元评价机制评价学生,而且观点基本一致,如建立档案袋法、学生的成长记录法、期末综合评估法、考试评定法、通过平时作业评估等。

但在少数项目上略有差别,学校更注重期末综合评估,有的教师则更关注学生平常的考试。

这种评价机制也逐步得到学生的认为。

在终结性考查方面各地也积极尝试进行改革。

具体体现在实验操作考查,一是实验操作考查正逐步纳入各地终结性考查的内容之一,同时在考查成绩呈现方面出现等级制呈现的形式。

这种评价方式对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推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教师评价方面,各地均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以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引导教师实践新课程理念为目的的评价方式正在有逐步形成。

各地学生均认为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比较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有条理、清楚明白。

但也有学生认为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启发性不够强,也不够活泼,枯燥乏味的问题。

综合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目前各地所采用的评价方式。

目前从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情况、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所获物理竞赛奖、科研情况、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升学率等方面设定具体方案的情况占主流,以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现象较少。

但在现阶段,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升学率等在评价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

5.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进展情况

我省初中物理教师重视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工作。

注重引导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关注社会、科学、生活,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各市均开展了各种主题形式的研究工作,紧紧围绕这个课题,落实研究过程,根据各地的实际和教师特点选择研究和实施。

如教学设计;教法研究;制作课件;改进小实验;创新小实验;制作教具;实验教学(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开辟第二课堂等等。

目前我省由物理教师为主体开展研究和实施的科技教育已经成为我省的一个强势项目,在全国和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

正逐步成为我省的一个亮点。

二、成效_与经验

(一)发生的变化与取得的成效

1、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

(1)绝大多数教师适应新课程和教材的变化

课程改革中,教师们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课堂设计、说课、评课等都能用新思想、新理念来指导,尤其是课堂教学行为有了较大的转变,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努力做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教室空间还给学生;把活动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探索权利还给学生;把创新的可能还给学生;把张扬个性的自然性还给学生。

在广州、珠海等市的调查中,通过问卷,了解到70%的教师表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可以实现;60%以上的教师表示通过学习自己的业务能力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旧物理教课书的对比中,95%的教师认为新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学习起来感受更熟悉、更亲切、更有兴趣,符合学生的发展,学生易于接受,使用起来方便、顺手。

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和教材的变化。

在课程实施中,对教材使用上已逐步走出了“教教材”旧圈子,物理教师亦不把教材视为圣经,原封不动地加以使用,70%的教师能够结合自已学生以及自身的特点,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不同程度的调适,课本只是一个参考。

有旧教材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根据旧教材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教材进行调和增(几乎没有删)。

如不少老师会先讲力到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定义然后再讲二力平衡到如何测力的大小,也有老师先讲完密度后就讲压强再到液体压强再到浮力然后才讲物体的运动到简单机械到功,也有老师把简单机械放到功的这章书才讲授。

又比如有老师把浮力分为四节,先是根据液体压强然后到压力差讲清这就是浮力,然后再利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求浮力,然后第二节课讲阿基米德定律,然后再做实验最后讲应用。

电功率也为分四节第一节P=W/tP=UI然后到此公式的应用再到额定功率再到实验最后是应用。

可以看出教师是在用心钻研教材,教学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们已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教辅、网络等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更注重物理与社会、科技以及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物理学变得有血有肉,学生乐学、爱学。

(2)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

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成为教师们的基本共识,逐步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同样,在有关调查结果中显示,26%的物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采用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有65%的教师表示知道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如果时间够用的话,尽量使用。

这说明教师新课程理念已经形成,教学观和教学实践已经开始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

被调查的教师说:

在教师的心目中,一堂“好课”的标准依次是:

⑴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⑵学生参与广泛,师生充分交流⑶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⑷课堂气氛和谐、民主⑸组织合理,方法灵活多样⑹教师讲授准确⑺基础知识扎实⑻课堂秩序井然。

从教师对“一节好课的标准”的认识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已经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书本知识传授”、强调“教师主导”、强调“秩序和纪律”的倾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的经验,对现有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批判和创造。

如广州市番禺区一位教师的“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沉浮”的公开课,不单让听课的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到教师的幽默,还看到教师教学内容设计的精细之处: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发现浮在水面的物体密度比水小,沉在水底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然后他让学生总结时,由于刚才所有的实验液体都是水,所以学生总结说:

只要物体的密度比水密度小就浮,比水密度大就沉,这时教师拿出一些冰,放在水杯里,学生说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浮,教师再把这些冰放入旁边一个装有无色液体的杯里,这时冰沉在液体的底部,这时教师就问全场已呆了的学生为什么,再把那装有无色液体的杯子让学生闻闻,学生说像是酒精,教师给出酒精的密度,再问学生:

你们刚才的归纳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学生根据这实验已能把自己的归纳改为物体密度比液体的大就沉于液体底部,物体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大就浮于水面。

在各市各地的物理课堂教学中,这样的精彩设计有很多,这些都证明了课改后,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教学的难度、设计的教学环节、向学生的提问、教师聆听学生的回答、课堂上动态生成新的教学内容等方面都让我们看到教师开始把关注的重心偏移到学生了,教师的角色逐步由“讲台上的圣人”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也不再是讲台上权威无比的圣人,而是和学生地位平等的知识的对话者、心灵的交流者、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已不再是枯燥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探索者。

2、新课程的实施促使探索式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课标”把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在教学目标上由单一传授知识逐步走向培养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知识建构的过程。

课改以来,教师已从“争论科学探究是否有用”阶段过渡到“探索真实、有效的科学探究”阶段。

调查中,多数教师能经常从情境设置引出问题,尝试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鼓励学生自我探索、研究,去解释现象,得出结论。

在课堂40分钟里,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经历体验和感受,获得必要知识。

以“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用大头针排直线”的教学设计为例,

案例一:

教师用几枚大头针竖直插在一个平面上,使大头针排直线,让学生沿直线方向看过去,不能看到后面的大头针,来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案例二:

同样是“大头针排直线”的实验,课改后的教师,将它设计成一个开放性的趣味比赛,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用最短的时间把大头针竖直插在泡沫塑料块上,并排成一条直线。

不借助任何器材,怎样用最短的时间把大头针插在泡沫塑料板上排成一条直线。

因此教学理念的不同,就决定了教学的设计不同,案例二中,重在学生的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体验了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了物理规律,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广州市的一项访谈活动中,参与访谈的老师均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都让学生尝试过进行探究实验,老师一致认为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而且学生的创造力超出教师估计。

如教师让同学过完年后把家里的水果带回来做水果电池,学生都很认真地进行探究,他们设计的实验有:

比较不同的水果哪一种水果输出的电压最高?

比较哪两种金属做正负极得到的水果电池输出电压最高?

他们还会尝试把几个水果串联起来让小灯泡发光。

在各市物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实验中,教师们做了很多有益有效的尝试,如注意了探究的阶梯性,教师把探究过程分解为不同的环节,每一环节设计好问题,注意把问题设在学生疑惑处;再如教师会注意根据实验的特点来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如利用浮力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探究电路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等。

还有教师注意善于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就把科学探究和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3、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教学方式的更新由“填鸭式”教学转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很多教师不再拘泥于按教案的程序机械展开教学,而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在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较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有趣味,学得有成效。

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做到重组内容,整合资源,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搭建阶梯、拓展思维、引导探究,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调查中发现,新教材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亲身经历、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和人格魅力。

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学生死气沉沉、钻牛角尖式的学习少了,代之而来的是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合作探究、交流或者自觉收集信息、数据、资料、探索性实践等活动,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后目标也明确了。

如八年级下中的“电能”一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收集电能表的说明书和电费收据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电能表,并通过相关数据进一步归纳推算其他物理量,解释有关现象。

这一节的学习,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下,有的学生拿出小时的电动玩具车探究,并画出电路图向教师展示,有的学生拿出电饭煲、热水器等家用电器的说明书,与教师一起共同探究工作原理、电路设计等深层问题,甚至一些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画出了正常工作和保温时的电路图,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升华。

新课程改革为中学生带来许多收获,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技能,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学习方法,学会搜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解题能力更强了,更喜欢学习了。

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变革也延伸到了课外,在课外活动中,与同学讨论交流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社会调查也已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会了交流合作,利用课余能主动查阅资料,进行调查实验,学会了搜集、分析、处理和运用信息,学习的内容更加宽泛,作业形式更加灵活丰富,课外作业由原来单一的书面作业发展为多层次、多体系的动手作业,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大大增加了。

如有教师尝试在学习过程中,抽适当的时机布置特色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小课题学习中。

通过建立了专门的博客,把需要研究的小课题以日志的形式发布在博客中,利用双休日和假期等时间,通过网络和学生及时沟通,引导学生独立展开研究。

这些小课题都是从观察入手,在内容上包含了力学、光学、热学和电学的内容,在方法上包含了列表格,画图像,控制变量等方法

学生对这些小课题研究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不仅仅认真做了这些小课题,而且还把自己做的过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做了初步的分析。

学生们用观察日记、科技小报、电子邮件、评论等多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表达出来,大大充实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所需要的感性认识资料,而且提高了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对控制变量、列表格、画图像等科学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物理课中实验探究部分做了方法上的准备。

通过新课程的实施,学生普遍适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学生不再是知识接受的容器,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4、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开展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新课程的开展也给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不断进取提供了一个机遇。

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实现他们的专业发展,可以通过集中、正规的培训。

但是这种方法成本高,效果有时不够显著,因此只能兼而有之。

“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理论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

几年来全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制订了实施校本教研的指导方案和实施意见。

首先是校长培训,更新校长的理念,激活校长的思维,提升校长的境界;其次是教师培训,建立市、区教研网络,要求教师聚焦课堂,重视教研,转变方式,增强教师教学研究的活力和实效,形成新的教研工作模式。

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专题讲座”、“自主读书”、“观摩研讨”、“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名师指导”、“师徒结对”、“专项培训”、“集体备课”等活动,使广大物理教师拓宽了视野,使教育理念得到较大的提升,素质普遍提高,教育教学更体现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把“校本教研”作为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力保障,使学校成为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

在进行校本教研工作的过程中,首先是建立和健全了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如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教师成长档案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师教学常规制度等;其次是抓好集体备课,为了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各校在管理上切实抓好集体备课,学科的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教师通过参与备课,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增强教学研究能力,形成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教后反思”的教研风气;三是专业引领,发挥教研室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功能。

省、市、县各级教研员经常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对学科教研的组织和开展给予指导,结合问题开展探究讨论,反思交流。

同时强调同伴互动,要求教师做到互相听课、评课,通过听课,一方面学会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也知道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达到不断改进和革新自己,共同提高的目的。

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反思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艺术、促进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新课程需要新思维,探索新路子,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物理教师认识到反思的意义,逐渐形成了反思的习惯。

难得的是,多数教师从反思一节课、一个环节,转而从一个整体上来把握教学行为,反思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提升。

以往教师的教学设计,习惯于只看课本和教参,按教参要求,以固定的模式,将课本中的知识要点无一遗漏地复制一遍。

课改实施以后,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是着眼点不仅仅在教材上,而是课标、教材、学生、资源等等,眼界宽了,教学设计的质量也提高了。

二是集体备课得到落实,起到实效。

在某些地区的乡镇把眼光放得更宽,甚至组织了由中心教研组牵头,集中全镇物理教师的精力和智慧,实行大集体备课。

三实行模块化备课。

如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山小榄摸索出一条大集体模块备课→备课组补充细化→个人落实教学的备课形式。

其模块化备课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以积件形式呈现的备课成果,既体现了大家的智慧,又充分尊重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个人与集体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涌现了一批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名优教师。

大量优秀的作品与个人在高档次的评奖活动领域获奖。

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教师慢慢地认为自己是改革队伍中的一员,把改革当成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开始研究如何提高自己。

在进行“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个人不仅得到学习和反思,同时更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孤立无助的现象,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教研气氛,提高教研质量。

5、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重视“动手操作”。

然而,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此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素养。

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将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使它们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物理课程中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活动的参与,使学生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各地市的物理教学均注意把那些便于进行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生长点包括进来。

例如,要求学生尝试对温室效应、城镇热岛效应进行调查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并提出节能措施,从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且积极开展“五小活动”,将STS教育拓宽到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小创造。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小孔成像”“自制望远镜”“橡皮筋测力计”等小实验和小教具,撰写小论文。

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适用性,如新教材中的作业“了解社区内的噪声来源”“调查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的光污染现象”“调查视力下降的原因”,并将学生带出校门进行实地考察,进行参观。

通过把物理知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结合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结合课程改革的开展得到蓬勃发展,广州市目前共有市级科普教育基地41个,市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2个。

通过科技教育特色项目评选、青少年科技活动总汇演、中小学生科技夏令营等一系列科技教育品牌特色活动,青少年的科技素养明显提高,先后产生了中国科学院小院士7人,在已参加的22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中,竞赛成绩连续22届名列全省第一。

经过课程改革的学生,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东莞市,以校本课程的特色开发,带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东莞市松山湖学校开设了颇具自己特色的校本教材,如“创新与发明”、“航空模型制作与飞行”、“创意实验设计”、“知识产权教育”“航海模型制作”等,并取得了系列成果,课程班的同学在参加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硕果累累。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广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全国、省、市奖项,参加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活动比赛中,共获奖17项,专利鼓励奖8项,已有近三十位同学成功申请了24项专利成果。

在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教育竞赛、全国青少年航天航空模型竞赛中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5项,在广东省VCM杯物理创新实验设计大赛中,课程小组的同学获得省级奖励6项,其中省特等奖1项、省二等奖2项、省三等奖3项。

另外每学年都要组织学生在辅导老师安排或带领下进行知识产权调研活动(如:

公众知识产权普及情况调查、东莞市专利申请情况调查等),活动结束后,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并组织课题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展品做进一步了解,查找资料了解该展品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或设计原理等相关内容,体验对物理知识的巧妙应用。

这些校本课程的实施,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科学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了物理教育。

6、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业评价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看来,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考试的分数是学生成长成才唯一的标尺。

应试教育以升学和考试为目的,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的就不教。

这种培养机制严重制约了合格人才的培养,阻碍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教师也慢慢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模式。

在课改实验中,学校和教师反映最多、顾虑最大的是如何评价的问题。

如何评价一间学校的教学,如何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如何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河源市课改实验区,他们取消了期末考试对各学校、各学科进行评估排名的做法,各学校也取消了对教师所担任班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名的做法,让教师放下包袱,把更多精力放在课改的实验上。

教师的教学评价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学生问卷、业务检查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学生的学习,他们也不采取一卷一试评价学生的做法,建立了学生学习档案(学习成长记录袋),更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如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