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应知应会教学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095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感应知应会教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院感应知应会教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院感应知应会教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院感应知应会教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院感应知应会教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院感应知应会教学提纲.docx

《院感应知应会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感应知应会教学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院感应知应会教学提纲.docx

院感应知应会教学提纲

 

院感应知应会

医院感染防控应知应会基本内容

1.什么是医院感染?

散发病例如何报告?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界定:

病人入院48小时以后出现感染表现的,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管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放在科室指定位置,由院感科负责收集。

2.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院或某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

3.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院或某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和/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

4.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或可疑暴发,应如何报告和处理?

(1)为及早发现暴发,我院规定临床医师或护士、检验人员发现下列情况时,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和医院感染管理科:

下班时间报告总值班:

①在短时间内发生2例以上临床表现相似或分离出相同病原体的医院感染病例;

②发生疑似传染病的医院感染,即使仅发生1例;

③短时间内不同患者检出3株以上相同病原体。

(2)处置

在报告的同时,协助院感科进行感染病例信息核查工作,如不排除暴发,根据情况采取采样培养、隔离患者、保护易感患者、暂停接收新患者、增加对环境消毒等措施;同时在医院和上级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有关工作。

5.何谓手卫生?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6.什么情况下进行手卫生(手卫生的指征)?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7.什么情况下可以不用洗手而直接用手消毒剂代替洗手?

当有手卫生指征,而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可直接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8.什么情况下应该先洗手,然后消毒双手?

(1)当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者污物之后。

9.卫生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时,用洗手液或手消毒剂揉搓双手需几个步骤,共揉搓多长时间?

揉搓分六个步骤,共揉搓至少15秒。

10.如何进行传染病职业防护?

(1)实行分级防护原则,根据工作区域(非传染病区、传染病区)和诊疗操作的不同,使用不同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镜、面罩、隔离衣等。

(2)在处理血液或体液时尽量避免喷溅和洒落,标本收集、储藏和运送时应放在防泄漏的容器中。

(3)禁止用手直接接触被污染的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针具;使用利器盒

(4)进行有创操作时如手套被刺破应尽快更换。

11.什么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

我院监测哪几种病原体?

指工作人员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到血源性传染病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或被血源性传染病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刺伤皮肤或粘膜。

监测四种病原体: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体。

12.工作人员因利器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破损皮肤、粘膜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可能发生职业暴露时,如何处理?

(1)局部紧急处理

①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物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粘膜。

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接触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报告科负责人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如病人或本人血检情况不明,由当班医生开单,当班护士抽血送检。

(3)如属于职业暴露而本人没有保护性抗体时,应进行必要的预防用药。

由本院职业暴露处理工作小组(感染性疾病)专家开处方,如注射,则由门/急诊注射室实施。

HIV暴露最好在4小时内用药,但超过此时间仍可用药。

抗HIV药物由传染科免费提供。

其他暴露最好在24小时内用药,但超过仍可用药。

如本院无药物贮备,当事人应到市疾控中心实施预防用药。

(4)追踪检测。

由院感科负责协调,工作小组专家开单。

(5)具体可咨询院感科或感染性疾病相关专家:

覃勇民、苏海萍、韦无边。

13.本院监测和管理的多重耐药菌是哪些?

(病区、门诊医技、微生物实验室、医务科、质控科、微生物室、药剂科、院感科等)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14.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程序?

(病区、门诊医技、微生物实验室、医务科、质控科、微生物室、药剂科、院感科等)

(1)临床科室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高危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正常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留置各种管道、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

(2)检验科分离出多重耐药菌时,4小时内电话报告送检科室。

(3)临床科室当班人员接到检验科电话后,通知管床或当班医生及时开“接触隔离预防“医嘱,采取多重耐药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如果患者在隔离期间转科或到相关科室进行检查,应通知相关科室采取相应措施。

15.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病区、门诊医技、微生物实验室、医务科、质控科、微生物室、药剂科、院感科等)

(1)隔离措施

①首选单间隔离,条件不允许时实施床旁隔离,但不能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在病床尾设蓝色隔离标识,如单间隔离还在病房门挂隔离标识。

②尽量将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安排在最后进行,

③送患者检查、手术或患者转科时,应提前通知接收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④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后,方可解除隔离。

(2)消毒措施

①直接接触患者的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每次使用后消毒,或患者专用,遇污染随时消毒;

②病房内的物体表面及地面每天消毒至少1次,遇污染随时消毒。

(3)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

(4)规范管理医疗废物。

16.标准预防定义,其措施包括哪些?

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而采取的一组预防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暴露选用防护用品、安全注射。

标准预防强调双向防护,它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既要保护医务人员,也要保护患者。

17.安全注射含义?

安全注射要求接受注射的人不受伤害、实施注射的人不受可以避免的伤害、注射所产生的废物不对社会造成危害。

18.安全注射措施?

(1)减少不必要的注射;

(2)尺可能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与针具;

(3)操作场所充足的照明;

(4)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禁止用手直接接触被污染的锐器;使用后的锐器放置于利器盒内。

19.什么情况下戴口罩?

(1)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

(2)进行侵入性操作时、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时,应戴外科口罩;

(3)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注意:

戴纱布口罩应每天更换、遇污染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外科口罩、防护口罩为一次性使用。

20.什么情况下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从事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的操作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如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21.什么情况下戴手套?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并进行手卫生。

22..什么情况下穿隔离衣?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可能造成工作服污染时;

(2)为保护性隔离患者(如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操作时;

(3)进行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的操作时。

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23.什么情况下戴防水围裙?

(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时;

(2)进行医疗器械的清洗时。

24.什么情况下戴帽子?

进入污染区前;进入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时。

25.什么情况下使用鞋套

(1)从传染病区的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

(2)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

26.什么情况下应穿防护服?

接触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时。

27.预防传染病交叉感染的原则是什么?

(或隔离预防的原则是什么?

传染病隔离预防的原则:

执行标准预防+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进行预防。

28.感染性疾病隔离标识有哪几种?

我院感染性隔离标识放置在什么位置?

(1)接触传播疾病——蓝色隔离标识:

用于:

肠道传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

(2)飞沫传播疾病——粉红色隔离标识:

用于:

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3)空气传播疾病——黄色隔离标识:

用于:

肺结核、水痘等患者。

我院的隔离标识为方形,长10cm×宽7cm,有“河池市人民医院”字样;分别有“接触”“空气”“飞沫”的第一个大写拼音字母。

(了解)

隔离标识放置位置:

患者床尾。

如为单间隔离,则同时放置于病房门。

29.如何预防经血传播疾病的交叉感染?

适用于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1)严格掌握输血及血液制品适应症,严禁输入不合格血液及血液制品;禁止共用针具;使用的医疗器械和用品消毒灭菌符合要求。

(2)实施标准预防。

30.如何预防经接触传播疾病的交叉感染?

适用于肠道传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等。

(1)实施标准预防。

(2)根据传播途径预防:

①隔离患者:

单间或床边隔离,限制患者活动,挂蓝色隔离标志;

②医务人员的防护:

根据暴露预期选用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3)诊疗用品专人专用或在每次使用后消毒。

31.如何预防经飞沫传播疾病的交叉感染?

(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相关科室)

适用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1)实施标准预防。

(2)根据传播途径

①隔离患者:

确诊患者单间或同病房隔离,疑似患者单间隔离,挂粉色隔离标志;限制活动范围,如病情允许应戴外科口罩;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距1m以上,探视者戴外科口罩。

加强病室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

②医务人员的防护:

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32.如何预防经空气传播疾病的交叉感染?

(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相关科室)

适用于肺结核、水痘、麻疹等

(1)实施标准预防;

(2)根据传播途径

①隔离患者:

确诊患者单间隔离或同病房隔离,疑似患者单间隔离。

挂黄色隔离标志。

限制其活动范围,如病情允许应戴外科口罩;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严格进行空气消毒。

②医务人员防护:

进入隔离病房或转运患者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33.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隔离预防

(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相关科室)

适用于鼠疫、霍乱、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实施标准预防;

(2)根据传播途径采取隔离预防措施,同时采取下列措施:

 ①对病人、病原携带者,在指定场所隔离治疗;

 ②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③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