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538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docx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docx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

一、放射学科组建的基本要求

二、放射质控中心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三、放射质控中心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四、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五、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放射学科组建的基本要求

1、从事放射诊断及投照人员素质要求:

放射诊断医师必须为本专业或者临床专业大中专毕业,经过临床及本专业培训(1年以上),且要求有医师执照及执业注册证书方可从事放射诊断医师工作,技术投照人员原则上要求为本专业毕业人员,特殊情况医学相关专业人员经过专业培训(1年以上)如能胜任工作可适当放宽;三级医院必须有副主任及副主任以上职称的诊断医师和主管技师及主管技师以上的技术人员;二级医院必须有主治医师及主治医师以上的诊断医师和技师及技师以上技术人员;一级医院至少有一位中专或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学专业人员.

CT诊断医生和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CT上岗证;MRI诊断医生和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MRI上岗证。

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开展CT检查必须开展增强检查,并要求有相应的抢救设备及抢救程序。

CT或MRI开诊时相应的医生及技术员必须在上级或同级医院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并有进修合格证。

2、仪器设备及场地要求:

二级医院:

①全身各部位摄影:

应备有多台普通拍片机;②胃肠道造影、泌尿系造影、支气管造影设备,应备有胃肠造影专用X线机;③透视设备:

应备有X线透视机。

机房及机房要求:

根据放射防护要求:

100mA及100mA下X线机机房面积应大于25m2,100mA以上X线机房应大于36m2,双机头X线机房应以两台X线机作要求,机头距墙体距离应大于2m,带有多功能床及其他附属设备,如快速换片机,高压注射器等,应适当扩大机房面积,机房内不应有非相关家具及器物,机房四周X线防护应大于0.5mPb当量,控制室面积应能满足日常工作及机器维护要求,周边防护应大于1mmPb当量。

3、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

①各级岗位责任制度(主任、副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医士、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及技士),有考勤薄;②透视工作制度;③诊断报告书写制度;④X线机操作及保养制度;⑤差错事故登记及分析制度,有登记分析薄;⑥储片室工作制度,借片、还片制度;⑦财产保管及经济核算制度;⑧科室会议和学习制度;⑨交接班制度及质量控制制度等等.

4、防护措施和设备:

各医院所有放射设备均应为检测合格产品,且经过劳卫所检测达到防护要求方可开展工作要求有《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及《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

5、专业医德医风要求:

放射专业各工作人员应和其他临床各专业工作人员一样,要求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具体要求参照1988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二、放射质控中心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一)申请单

1、普通照片:

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并加填原X线号码;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相关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④需用碘剂的检查,需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

2、CT检查:

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包括CT号;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术后复查病人注明手术后时间、相关的X线、超声、化验检查等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意见,需增强者应作碘过敏试验并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

二)诊断报告书写质量要求

1、诊断报告书写按报告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床号、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DSA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核片日期和临床诊断。

2、“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扫描技术"要具体说明,扫描及投照的确切起止范围、层厚、层间距、扫描方式、所用的扫描序列、增强情况应描写。

3、“影像学表现”要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阅片要全面观察,重点描述,按器官分级,分别描述,有病变时,详细确切描述,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的关系、有无特征性的改变,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追踪复查,病例要作详细前后对比,有影像及临床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

字迹端正清楚,文字通顺。

4、“影像学诊断”一般为一个或几个疾病的名称,结论要求定位基本准确,定性不强求,但要有层次。

诊断学意见包括:

①肯定性诊断意见;②参考诊断性意见:

如考虑有几种诊断的可能,应依可能性大小按顺序排列,一般不超过3个;③建设性意见:

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观察的建议。

5、报告必需签名,包括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签名,二级和三级医院报告单应由主治(包括主治)以上医师签名后发出.报告单一式两份(复写),一份交病房或门诊,一份同照片一起存档.

6、诊断报告发出的时间:

普通诊断报告:

①急诊:

照片完后一小时内发出诊断报告书;②普通病人:

上午照片,下午取诊断报告单;下午照片,第二天上午取诊断报告书;③特殊检查24小时内取诊断报告单.

三)诊断质量要求

1.普通X线检查甲片率≥35%,废片率≤3%。

2.大型X线检查甲片率≥35%,废片率≤3%.

四)随访质量要求

1、随访要有书面记录,资料要齐全。

2、随访项目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DSA号、病理号、手术日期、影像检查名称和诊断、手术记录、病理表现与诊断、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和随访者。

 

三、放射质控中心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一)常见部位放射技术质控标准

(一)肘关节:

肘关节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1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桡关节面无骨性重选

1.2肱尺关节面有尺骨膺嘴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

1.3桡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桡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楚

1.4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角165°-170°女方多为165°男多为170°.

2。

质控要点:

2。

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

2.2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髁中点下1寸英寸.

肘关节侧位:

1.评价标准:

1.1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

1。

2膺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

1.3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形重迭显示。

2.质控要点:

2.1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

2.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

2。

3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二)肩关节前后位

1。

评价标准:

1.1肱骨头与肩胛盂有1/3呈“纺锤状"重迭面

1。

2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4mm不应重迭肱骨大结节显示

1.3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2-5mm的肩锁关节面.

2.质控要点:

2.1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

2。

2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

2.3为使肩关节无肱骨头重迭呈切线显示应取15°斜位设置

(三)踝关节前后位

1。

评价标准:

1.1踝关节间隙呈“”中括号显示上端为胫距关节面内侧胫距关节面外侧腓距关节面仅上端关节面有少许胫骨影

1。

2距骨上缘水平线同胫骨切线腓骨切线互成交角各为80°1。

3胫骨的中轴线与距骨的垂直轴线相接续.

2.质控要点:

2。

1小腿平伸足趾自然向上垂直不内斜或外斜

2。

2中心线垂直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上1cm达胶片。

(四)跟骨轴位

1.评价标准:

1.1跟骨投影其横径与纵径之比为1:

2

1.2距下关节应显示。

2。

质控要点:

2。

1足底与胶片垂直

2.2中心线35°向头通过第五跖骨基底部。

(五)膝关节

1。

评价标准:

1。

1膝关节间隙内外两侧等距约4-8mm股骨内外髁关节面切线与胫骨相应关节面切线平行

1。

2胫骨嵴分离呈“笔架”样;

1.3腓骨头与股骨仅少部分重迭1.4髌骨居内外踝中间略偏外。

2.质控要点

2.1由于胫骨关节面前缘高于后缘内侧关节面前后倾角约13°外侧关节面前后倾角约10因此体位设置应在股骨下方,经膝关节间隙呈切线垂直胶片

2。

2中心线垂直通过髌骨下缘

膝关节侧位:

1。

评价标准:

1.1股骨内外髁重迭

1。

2股骨与髌骨分离髌股关节间隙清晰。

2.质控要点:

2。

1身体侧卧股骨下垫棉垫使股骨与胶片成6°角

2。

2跟骨下垫高使胫骨平行胶片

2.3中心垂直通过髌骨下缘。

 

(六)髋关节髋关节前后位

1。

评价标准:

1.1髋关节面呈半圆形股骨头约1/2与髋臼重叠

1。

2股骨颈完全显示不与股骨大粗隆重迭小粗隆可见.

2。

质控要点:

2.1由于股骨颈前旋18°则应取下肢足内旋18°可避免大粗隆与股骨颈过多重迭

2.2骨盘端正两骼前上棘等高

2.3中心线垂直通过骼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垂直下1英寸.

髋关节侧位:

1。

评价标准:

1.1股骨颈完全显示不变形无股骨大粗隆重迭影

1。

2股骨大粗隆与小粗隆相重迭。

2。

质控要点

2。

1为使投影正确应掌握二个平行面即:

中心线同髂前上棘与耻骨连线平行胶片与股骨颈轴线即:

与髂前上棘同耻骨平行

2.2中心线与胶片垂直通过髂前上棘与耻骨联线中点垂直下5公分达胶片.

 

(七)颈椎颈椎前后位

1.评价标准:

1。

1椎间关节显示清晰“心”形状即不完整“心”字样及双侧钩突关节(路施卡关节)显示;1。

2下颌骨与枕骨相重迭,两侧下颌角呈“△”形显示;

1.3应显示颈椎3-7椎体.

2。

质控要点

2。

1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头不偏斜;

2.2仰头使听鼻线垂直胶片;

2。

3中心线15°向头通过环状软骨下缘达胶片.

颈椎侧位:

1.评价标准:

1.1颈椎1-7全部显示;

1。

2各椎体后缘呈单边显示;

1.3下颌骨不与颈椎重迭;

1。

4齿状突显示清楚.

1.质控要点:

2。

1标准体位站立,两肩下垂、挺胸、眼平视、颈椎呈自然屈度;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

2.2外耳孔垂线居胶片中线,片上缘包括外耳孔;

2。

3下齿反咬推出下颌骨使不与颈椎1-2重迭;

2。

4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环状软骨垂直胶片;

2。

5焦点胶片距离取180—200公分.

颈椎斜位:

1.评价标准:

1。

1颈椎2-7椎间孔显示在椎骨影像正中偏后,对侧椎弓根位于椎体中线前缘,无下颌骨重迭;

1.2颈椎2-7椎间孔显示长类圆形;

1.3构成椎间孔前缘的上/下相邻椎体的唇状椎间隙界限清楚.

2。

质控要点:

2。

1身体自然站立,身体旋转使冠状面与胶片成45°—50°角;

2。

2下颌骨前伸、齿反咬、两肩自然下垂;

2。

3中心线水平投射15°向头,通过环状软骨达胶片;

2。

4后前斜位视察同侧椎间孔,前后斜位观察对侧椎间孔,片上左、右标记应注明清楚.

(八)腰椎

腰椎前后位:

1。

评价标准:

1。

1腰椎1—5及骶椎1-2显示;

1.2腰椎椎体上/下呈单边显示;

1。

3腰大肌影清晰.

2.质控要点:

2.1为减少腰椎生理性前突,尽量与胶片平行,应取双膝屈曲肩部垫高,使腰背贴紧床面;2.2中心线垂直腰椎3达胶片.

腰椎侧位:

1.评价标准:

1。

1片含腰椎1-5及腰骶关节;

1。

2椎体呈“四方块”影,无上/下或后缘双边影;

1。

3腰椎棘突显示。

2.质控要点:

2.1身体背面垂直床面,腰下垫棉垫使腰椎棘突联线平行胶片;

2.2中心线垂直通过腰椎3达胶片.

腰椎斜位:

1.评价标准:

1.1片含腰椎1—5的斜位影像;

1.2腰椎上/下关节面清楚;

1。

3椎弓部分的“狗”的侧面形象界限清楚(被检测的横突相当狗嘴;椎弓根似为狗眼,上关节突为狗耳,下关节突为狗前腿,横突为狗尾,对侧下关节突为狗后腿)。

2.质控要点:

2.1仰卧体轴整体旋转,使体背部与胶片成45°角;

2。

2中心线垂直通过腰椎4达胶片;

2.3腰椎右后斜位观察同侧,而骰骼关节显示为左侧,左右标号应注明。

(九)胸部

胸部后前立位

1.评价标准:

1。

1两胸锁关节对称;

1。

2两肩胛骨推出肋外;

1。

3两侧肋隔角显示;

1。

4两锁骨居平与第4后肋重迭且仅与肺尖下1/3重迭;

1.5布局合适。

2。

质控要点:

2。

1收腹、前胸紧贴胶片;两肩放松,两手背贴臀上部,两肘前推两肩紧贴胶片;

2.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五胸椎达胶片。

胸部侧位:

1。

评价标准:

1。

1胸椎4以下椎呈“四方块”侧影,后肋基本重迭,两侧肺门重迭,前后肋隔角显示;

1。

2从颈部至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

1。

3心脏、主动脉、降主动脉阴影明确;

1.4胸骨呈侧位投影。

2.质控要点:

2.1两手臂上举,两手抱头,眼平视,收腹;

2。

2前胸壁和后胸背垂直胶片;

2.3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五胸椎达胶片。

胸部右前斜位:

1。

评价标准:

1.1片含肺尖及两侧肋隔角;

1。

2自膈顶处胸椎体前缘至胸后壁与胸椎体前缘至胸前壁所占比例为1:

1。

2;

1.3心前间隙的狭窄倒三角形和心后间隙清晰。

2。

质控要点:

2.1左臂抱头,右臂下垂手背贴紧臂部,右胸贴片,体轴旋转使冠状面与胶片成45-55角(45角心尖前缘为左心室,旋转角度大时右心房比例小,大部显示左心房,旋转角度小时左心房比例小,大部显示右心房)

2.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六胸椎平面达胶片。

胸部左前斜位:

1.评价标准:

1。

1片含肺尖及两侧肋隔角;

1。

2自膈顶处胸椎体前缘至胸后壁与胸椎体前缘至胸前壁所占比例为1:

1.5;

1.3主动脉窗显示.

2。

质控要点:

2.1右臂抱头,左手背贴臂部,左胸贴片,体轴旋转,冠状面与胶片成60-65角。

2.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六胸椎平面达胶片.

(十)头颅

头颅后前位

1.评价标准

1。

1眼眶外缘与颅外缘等距显示,颅骨在片中布局合适;

1.2岩部显示在眶内不与眶上缘重迭,可见内耳道阴影;

2。

质控要点:

2。

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两耳孔等距,听眦线垂直胶片;

2。

2中心线垂直通过后枕粗隆。

头颅侧位:

1.评价标准:

1。

1蝶骨嵴、乳突显示,下颌骨支部基本重叠;

1。

2蝶鞍前后状突重合无双边显示;

1.3颅骨在片中布局合适.

2.质控要点:

2。

1头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瞳间距垂直胶片;

2。

2中心线垂直对准蝶鞍(听眉线后3。

5cm处).

颅底颌顶位:

1.评价标准:

1.1下颌骨喙突至两侧颅外缘等距,下齿列与眉间重合;齿状突在枕大孔内中间偏前,但不与寰椎前缘重叠;

1。

2中颅窝的卵圆孔,棘孔清晰显示.

2。

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两耳孔等距;

2。

2听眶线与胶片平行;

2.3中心线垂直听眶线通过外耳孔前3cm达胶片(当患者不能达到听眶线与胶片平行时,则中心线给适当角度使与听眶线垂直)

头颅前后向半轴位(汤氏位Town’s)

1。

评价标准:

1.1两侧的颞骨岩部弓状隆突对称;

1.2枕大孔内显示寰椎后弓和鞍背后床突;

1.3两侧的内耳到显示。

2。

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两侧外耳孔等距,听眦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30度向足,通过外耳孔达胶片.

(十一)乳突(Runstvom’s)乳突伦氏位:

1。

评价标准:

1.1因中心线35度向足倾角,则外耳孔上界清晰,下界与内耳重叠边缘不清晰(即:

内、外耳孔并非呈完整的圆形显示);

1。

2鼓窦入口的透亮线可见,已状窦界限较清晰。

2。

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瞳间距垂直胶片,外耳孔至胶片中心;

2.2中心线35度向足通过外耳孔。

梅氏位:

(Mayer’s)

1。

评价标准:

1。

1小脑侧岩部呈锐利切线显示;

1.2上鼓室、鼓窦入口,鼓窦组成的“3A区.

(十二)副鼻窦

副鼻窦:

瓦氏位(water’s)

1。

评价标准:

1。

1两侧眶外缘与颅骨外缘等距,鼻窦在片中布局合适;

1。

2两侧上颌窦三壁一孔(即内侧壁、外侧壁、底壁及窦上的国孔)显示.

2.质控要点:

2。

1头听眦与胶片成37度角,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

2.2中心线通过鼻前棘达胶片。

柯氏位(Caldwtll’s)

1.评价标准:

1。

1两侧眶外缘与颅骨外缘等距,鼻窦在片中布局合适;

1.2两侧眶及眶上裂对称明显。

1.3岩部显示在眶下缘下方。

2.质控要点:

2。

1前额和鼻尖贴片、听眦线垂直胶片,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

2。

2中心线23度向足通过鼻根达胶片。

(十三)视神经孔瑞氏位(Rnees's)

1。

评价标准:

1.1视神经孔显示在眼眶的外下1/4象限成卵圆形阴影;

1.2视神经孔管壁三条骨壁线显示,构成视神经孔的轴位投影。

2。

质控要点:

2。

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53度角,听鼻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垂直通过眼眶外1/3处达胶片。

 

四、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诊断要求

能分辨肺野与纵膈,肺野与胸壁,肺野与肩部软组织的层次,肺纹理清晰可见。

二、体位要求

1.患者面向摄片架直立,前胸紧靠暗盒,身体正中或脊柱正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须超出双肩约3cm.肘部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肩尽量内转紧靠暗盒,使双肩胛骨不致与肺部重叠。

两肩对称平放,使锁骨成水平位.

2.曝光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

三、摄片要求

1.肩胛骨应投影于肺野之外,双侧锁骨对称放平.

2.第l~4胸椎椎体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

3.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cm。

4.铅字号码放在右肩部软组织上约2cm处,正面显示,序列从左至右排列顺序如下:

第一行:

(1)年月日

(2)右(3)检查号(4)医院名称(5)技术员代号

第二行:

病员姓名(手写或其他标记方法)

四、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

D≤0。

25.

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

D=0。

25~2。

0。

3.空曝射区密度值:

D>2.4。

五、评片标准

(一)一级片标准

1.摄片体位正确:

(1)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应包括两侧肋骨外缘、两侧肋膈角、肺尖上软组织;

(2)肩胛骨应投照于肺野之外,两侧锁骨平行对称:

(3)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cm;(4)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

2.影像密度适当:

(1)基础灰雾密度值:

D≤0.25;

(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

D=0.25~2.0;(3)空曝射区密度值:

D〉2.4。

3.影像层次分明:

(1)能清晰分辨肺野、纵膈、胸壁与软组织的层次;

(2)第1~4胸椎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

4.无技术操作缺陷:

(1)铅字号码整齐排列于胸片右上角,不能与被检组织阴影重叠;

(2)无体外伪影:

(3)暗室操作无污片、划痕、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阴影等.

(二)二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诊断,总体观察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三)三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两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诊断,总体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四)废片标准

不符合前述各项要求,无法作出放射诊断者

 

五、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诊断要求

1.腔壁线连续,无气泡,无絮凝,粘膜皱襞显示良好、对比度满意。

2.病灶显示清晰,诊断明确.

二、体位要求

准确的摄影体位及位置,包括上下左右边缘、部位及感兴趣区的显示。

三、摄片要求

1.摄片范围从食管至屈氏韧带。

2.被检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病员姓名,不影响诊断区域的显示.

3.摄片要求如下:

(1)食管双重相:

(2)食管充盈相或粘膜相;

(3)仰卧左前斜位胃双重相;

(4)仰卧右前斜位胃双重相;

(5)俯卧位胃体、胃窦充盈相;

(6)胃底、贲门左前斜位双重相;

(7)胃底、贲门右前斜位双重相;

(8)十二指肠球部和圈充盈相;

(9)十二指肠球部双重相;

(10)十二指肠球部加压相;

(11)立位或半卧位全胃充盈相。

4.如发现病灶,病灶部位必须包括二个相以上,以便于明确诊断。

四、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

D≤0。

25。

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

D=0。

25~2.0.

3.空曝射区密度值:

D>2。

4。

五、评片标准

(一)一级片标准

1.摄片体位正确:

(1)感兴趣部位投照准确,包括上下左右边缘的显示;

(2)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

2.采用规范的摄片方法:

(1)摄片范围从食管至屈氏韧带;

(2)被检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病员姓名,不影响诊断区域的显示:

(3;摄片要求检查部位、检查相齐全;

(4)如发现病灶,病灶部位必须包括二个相以上,以便于明确诊断。

3.影像密度适当:

(1)基础灰雾密度值:

D≤0.25;

(2)诊断区域

的密度值:

D二0.25-2.0;(3)空曝射区密度值:

D〉2.4。

4.影像层次分明:

腔壁线连续、无气泡、无絮凝、粘膜面结构显示良好、对比度满意。

5.无技术操作缺陷:

(1)无体外伪影;

(2)暗室操作无污片、无划痕、无粘片、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等。

(二)二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诊断,总体观察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三)三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两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诊断,总体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四)废片标准

不符合前述各项要求,无法作出放射诊断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