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0000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电大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电大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电大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电大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docx

《电大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docx

电大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

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2015

公共管理学作业一

一、填空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公共权力

3、罗伯特•达尔赫伯特•西蒙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

6、公共权力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价值

二、选择题

1C2D3C4A5B6B7A8D9B10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

答:

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那几个阶段?

答:

(1)限制政府干预;

(2)主张政府干预,(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

答: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

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

由此看来,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公共政策失效;

(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答:

(1)非政府性;

(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公共性;

(2)利益选择性;(3)目标指向性;(4)权威约束性;(5)功能多极性;(6)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

答: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1)执政党;

(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利益集团;(5)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1)公正原则;

(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

7、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

答:

(1)政策本身的因素:

一项可以有效执行的政策依赖于政策的质量。

政策的质量主要通过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来衡量。

(2)政治因素:

第一,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

第二,;利益格局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

(3)行政因素:

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4)沟通因素: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的理解会影响执行的结果。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答:

第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重在公共利益。

(1)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是统一的;

(2)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所谓公共利益优先,指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发生冲突而难以兼顾时,公共利益一般应当优先得到维护和实现,而个人的权利与利益则应受到适度限制甚至做出牺牲。

第二,政府组织与其他公共组织统一,重在政府组织。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同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组织,但这不代表这二者间只有合作没有冲突。

这两种组织间的冲突有两种类型:

面向公共利益的冲突和面向集团利益的冲突。

第三,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统一,重在问题解决。

第四,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统一,重在结果管理。

第五,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统一,重在公平。

第六,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统一,重在外部管理。

第七,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统一,重在服务。

第八,管理制度与技术统一,重在制度创新。

2、分析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职责和作用进行动态调整,以适新的社会环境,更好地担负起管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新的历史使命的行为。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职能的完善与健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仍存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各种体制机制很不完善;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等矛盾和问题。

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又都在不同程度上与我国政府职能职能过于广泛,管理职责和职能较为模糊;政府提供服务和接受监督水平不够;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以及由此导致的管理效益低下等因素相关联。

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我国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或者说政治改革落后于经济改革的问题。

实践证明,当经济与社会生活越复杂时,就越需要加大政府的调节力度,转变政府职能。

因此,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对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

政府职能的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事情,过多的参与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私人产品的生产与供应。

这样,既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也消弱了政府的正常职能。

政府职能错位,主要是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现象,即你干了我的事,我越了你的权。

(2)政府职能的缺位和不到位。

政府职能的缺位是指本来应该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

政府职能的不到位,主要是指一些政府的职能只能体现在文件上、书本和口头上,而在实践操作和执行中远远没有实现。

3、分析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对策。

答:

⑴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性:

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是提高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公共管理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趋势。

第一,公共政策的本职属性决定了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即公共政策要表达公共意志,维护公共利益,这就需要更好的了解公共需求,利用公众的智慧,体现在公共政策制定上,就是要鼓励和保障公民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参与。

第二,个人认知的局限性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

个人受价值观、知识结构和具体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认知上是具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可能会造成公共政策制定的失败。

这就要求更多的人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用自己的优势对个人局限性进行补充,通过利益博弈削减认识的局限。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随着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这种利益取向都被诉诸公共政策,这就形成了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政府必须对于公民的这种积极性加以引导。

第四,公共管理只能的转变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⑵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的基本对策:

现实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在观念上奉行权力本位和经验主义、权力运用随意独断、制定法分落后等诸多问题。

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第一,树立现代化的公共决策观念。

第二,完善公共政策制定的系统机制。

第三,推进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的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保障。

五、案例分析

答:

制定公共政策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比如:

公正原则。

也就是要兼顾政策相对主体的利益,不能以偏私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成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坚持公正的原则,政策规划才能被普遍认同。

对“富人多子”使用经济调节手段,提高二胎“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显然是对穷人是不公正的。

再比如:

系统原则。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别明显,政策规划如果采取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纵向系统性;如果仅仅注意局部而不顾全局,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横向系统性,从而影响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引起争论就不可避免。

首先应该弄明白我们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根本目的是: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由此可见交费就可生育二胎这一政策是与我们国家的的基本国策相悖的,是违反政策规划原则的错误措施。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政策规划的原则很多,主要有:

公正原则、受益原则、系统原则、权变原则、优化原则。

(1)公正原则是指政策规划时要兼顾政策相对主体的利益,不能以偏私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成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坚持公正的原则才能得到被普遍认同的有效政策规划。

受益原则是指政策规划要切合公民实际,有具体的政策目标,使公民能够从中得到益处。

受益有普遍性的,也有局部的。

有的政策规划反映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分配中普遍受益。

交费就可生二胎,实现了少数人想多要子女的想法,维护了少数人的利益,却极大地损害了整个国家、社会的利益。

这种受益是少数人的受益,局部的受益,不具备正确政策规划受益的普遍性。

(2)政策规划如果采取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纵向系统性,如果仅仅注意局部而不顾全局,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横向系统性。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政策规划的科学性。

由此可见交费就可生二胎的政策是违反政策规划的系统原则的,政策目标与执行措施相矛盾、相冲突,执行越有效,结果离目标越远。

(3)执行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反映出政策问题构建的错误。

如允许乡镇从罚款中提成,无疑会对基层干部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计划外生育给他们带来了实惠,他们怎么会积极制止这种行为。

政策执行者素质不高,受经济利益驱使,其所作所为与原政策目标背道而驰。

措施建议:

(1)加大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少生优生的观念深入人心。

(2)计划生育的推进工作应该是依法进行的,不应该是人治的、不应该是可以用钱妥协的,计划生育国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能在钱的面前低下腰。

(3)沟通不畅,政策对象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对政策目标缺乏认识和理解,是问题产生的根源,所以政策执行者应大力度宣传,做好群众的解释工作。

(4)完善和落实对独生子女家庭的政策倾斜和照顾,要解决独生子女家庭的后顾之忧。

公共管理学作业2

一、填空题

1、社会性权威性法制性

2、反比

3、结构及功能

4、外部环境的原有的状态

5、“人力资本”

6、需求和供给预测

7、政务官事务官

8、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9、公务员制度

10、“市场”“公共”

11、资源配置稳定经济

12、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国家决算

二、选择题

1C2A3ABD4ABCD5A6C7C8C9B10D

三、简答题

1、简述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

答:

(1)政治性;

(2)社会性;(3)权威性;(4)法制性;(5)系统性

2、简述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

答:

(1)职能目标原则;

(2)完整统一原则;(3)精干效能原则;(4)法制原则;(5)职、权、责一致原则;(6)人本原则。

3、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答:

(1)以外延为主的变革和以内涵为主的变革。

其特点是易于实行、政治效应强,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其成果不易巩固。

(2)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和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着眼于公共组织的职能范围、权力体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及管理层次与幅度的调整,是常见的组织变革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公共组织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以人为中心的变革则着眼于公共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其观念、态度的更新以及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3)激进式的变革和渐进式的变革。

激进式变革雷厉风行,行动迅速,容易造成较强的社会心理震动,对改革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

渐进式变革一般表现为较长时间跨度的、较缓慢的、连续性的变化变化的量和质都较小,对社会的震动较小,不能及时触及公共组织的实质问题,因而见效较慢。

4、简述公共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

答:

第一,功能的分化与重合;第二,结构的扁平化;第三,机构和人员的灵活化;第四,工作方式的弹性化;第五,工作单元的团队化;第六,组织系统的开放化;第七,管理取向的人性化;第八,管理机制的市场化;第九,组织的虚拟化。

5、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答:

第一,人力资源的获取;第二,人力资源的发展;第三,人力资源的激励;第四,人力资源的维持;第五,人力资源的研究。

6、简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答:

第一,确立组织目标;第二,收集信息;第三,预测供需;第四,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第五,实施与评估人力资源规划。

7、简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

答:

第一,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第二,严格考核,功绩晋升;第三,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第四,人事分类,依法管理;第五,专业培训,素质更新。

8、简述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答:

(1)资源配置职能。

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选择提供某种消费品,并为之提供资金的职责和功能。

(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指政府为了为了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而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稳定经济职能。

是指政府具有运用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责和功能。

9、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

答:

第一,完整性原则;第二,统一性原则;第三,可靠性原则;第四,公开性原则;第五,年度性原则。

10、简述政府审计的程序。

答:

(1)检查阶段。

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开始审计检查。

(2)报告阶段。

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后,应当向其所属的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

(3)执行阶段。

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审计决定,将应当缴纳的款项缴入专门账户,将依法没收的违法所得和罚款,全部上缴国库。

被审计单位或协助执行的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将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

审计机关应当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分析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并阐述消解其阻力的对策。

答:

A、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

第一,环境。

组织的变革常常是由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一国资源可跨国界进行流动,因而公共组织面临的环境具有很大的竞争性和不稳定性,

必须做出回应。

第二,技术。

主要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

第三,目标与价值观。

公共组织的目标是其价值观的反应和真实体现,价值观则是其组织的灵魂和理性支撑。

第四,职能。

管理职能是公共组织存在的基础,是确定赋于公共组织何种权利责任、机构设置、职位安排等内容的根本依据。

因此,管理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公共组织结构的变化。

公共组织是管理职能的载体或承担者。

因此,管理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公共组织结构的变化。

比如,我国政府过去对社会经济生活实施了广泛的、直接的强制性管理,各国营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等微观管理权都统于政府,造成以政代企、政企不分,这种经济管理职能决定了政府机关中必然要设置大量的按经济行为和产业划分的经济管理部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这就使得重新调整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第五,组织成员的心理。

组织成员的心理,尤其是组织成员的动机、愿望、态度以及与之一致的群体效应对组织变革具有推动作用。

第六,专家。

专家不一定是组织的正式成员,也不一定拥有固定的职权,但他们丰富而优越的系统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对组织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途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而这些正是变革所必需的。

由于他们的介入和帮助,公共组织的变革往往变得比较清晰和容易。

因此,专家是推动公共组织变革的特殊动力。

B、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

第一,认知。

人们对公共组织变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的理解和看待有时差别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变革。

第二,利益。

公共组织的变革从实质上来说,是组织内部权力、利益和资源的调整或再分配,这种调整和再分配的任何措施都会涉及到原有利益的重新分化组合,导致原有利益格局失衡,因此必然会触动某些部门和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形成不满和阻力。

比如:

因机构变动而引起的权力再分配活动中,丧失权力的人将产生不满,并可能形成阻力。

来自于利益方面的阻力是最顽强和最具有破坏力的,对此应当保持高度的警惕。

一般来说,当公共组织变革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低于预期成本时,人们就会对变革持反对态度。

第三,成本。

任何组织的变革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成本投入大于收益,改革的发展就难以继续进行。

如,一位不能再对组织做出有价值贡献但资历很深而必须留用的组织成员,在组织变革中该怎么办呢?

付给这些成员的工资、福利等是对其过去贡献所付的报酬,对其所在组织来说,也是一种留滞成本。

这种留滞成本的存在,导致组织追求稳当、缺乏变革的动力,甚至在应当实现变革的时期极力阻挠变革。

第四,组织惰性。

公共组织的成员是独此一家的专业人员,他们在本质上趋于僵硬、保守、墨守成规、动作缓慢。

而变革的本质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容易受到组织惰性的抵制和阻挠。

第五,变革的不确定性。

公共组织变革的复杂性,人们很难在变革付诸实践之前证明改革是有益的,更难对自己从变革中获得的预期收益进行精确计算,这容易使人们产生不安心理,对变革产生疑虑,进而形成消极态度和抵触性行为,妨碍和制约变革的顺利进行。

由于变革必然会发生人员调动的情况,这些组织成员也许会为调往新的工作岗位后如何才能与其他员工配合而焦虑,是否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疑惑、担心;组织所进行的变革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行的?

种种变革所带来的最终境况又会如何?

等等。

诸多的忧虑实际上都是来自于对未来发展的不可预见性所产生的焦虑。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成员的焦虑担心往往会转化为其外在的对变革的抵制行为。

同时,组织成员对行政组织变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是怎样认知和理解看待的,有时差距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变革。

第六,习惯性。

当变革试图改变公共组织成员的某种习惯性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带来强理性的感情震荡,使他们失去公正的判断变革的客观尺度,或者招致他们下意识的不良反应,产生抵制态度。

C、消解阻力的对策:

第一,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强弱。

采取措施,增强支持因素,消弱消极因素,推动变革前进。

认清变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组织内形成要求变革的强大力量,促使人们自觉去变革。

第二,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

消除人们的误解,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

可以使组织成员产生一种“我是变革的主人”的责任感受与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从自身利益的个人圈子中走出来,从组织的整体、全局出发来认识变革。

也就是说,尽量让所有可能受到变革直接影响的成员参与变革计划、

措施的讨论与制定过程。

这样制定出来的变革措施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将大大减少。

第三,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

从宏观的组织体系上保证未来的改革能顺利进行。

力争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与公共组织的共同目标最大限度地重合或协调,便于有效地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与行为。

第四,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

从而尽量降低组织变革的阻力。

利用组织中良好的规范对抵制变革的个别成员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遵从组织行为,尽量避免采取强硬措施,以免引起更强烈的抵制。

第五,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理。

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对组织变革的强烈归属感,

把“要我改”变成“我要改”。

第六,强化革新行为。

对表现出新态度、新行为的团体和个人给予积极的宣传和充分的肯定。

第七,折中妥协。

在实际过程中,多数变革都存在这种现象,只是这种妥协的程度不同而已。

第八,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

第九,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

2、谈谈你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特性的认识与理解。

答: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全新的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和管理思想上的,它是对公共部门人事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更新,它不同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无论是从管理内容、管理原则、管理方法还是在管理部门的地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整个国家人力资源总体中的—部分,除了具有人力资源的一般特性(特点)之外,还具有由国家政权组织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特殊性质:

(1)人力资源的能动性。

人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人有思想感情,能够有目的的进行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2)人力资源的再生性。

人力资源是在身份资源,其再生性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3)人力资源的社会性。

任何人力资源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

(4)人力资源的时效性。

人力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5)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6)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政治性。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掌握着国家和公民赋予的公共权利,执行着国家的法律和重大决策,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要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必须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法制观念和政治水准。

第二,道德性。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由于自身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决定了其行为及结果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地位与形象。

所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政治品德和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国家政府的作用与形象。

因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要高于国家人力资源整体的平均水平,要求国家公职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情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3、谈谈你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答:

国家公务员制度(文官制度)指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依法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人事制度。

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干部队伍笼统庞杂、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管理制度很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

为了改变这样一种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于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党和国家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的统称或总称。

其中包括《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培训、交流、回避、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等单项制度及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等。

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在《公务员法》规定了10种制度:

职位分类制度、录用制度、考核制度、任免制度、职务升降制度、奖惩制度、培训制度、交流制度、回避制度、申述控告制度。

从总的来说政府应该推动研究改革以人为本关心公务员成长,制定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精简机构和人员、分散下放权力强调制度的灵活性,加强能力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完善竞争机制改革分类制度改革业绩评估制度和考核制度建立灵活的工资制度提升道德标准。

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它学习和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一些积极内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和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和制度化。

由于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公务员法规体系中的基础性法规和总的章程,所以只能规定公务员管理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执行过程中,还应逐渐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制度,他继承了党和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一些科学管理的办法。

五、案例分析。

答:

贵州省人事部门招考公务员时面试引入公民旁听制度,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这一改革措施是对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一次创新,避免在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使得整个过程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也使得此项工作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