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9238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4 大小:15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

《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整理笔记.docx

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育学4

第一章认识教师职业4

第一节教师职业5

五、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法7

教师劳动的价值7

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素养)7

二、知识素质—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8

三、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实践能力8

四、身心素质9

第二节教师职业的对象—学生9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9

第三节教师职业的首要环境—师生关系9

3.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9

(二)我国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9

(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9

思考题:

10

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10

课前讨论:

为什么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

12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2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2

第四章教育﹒人﹒社会14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4

(一)生物因素1.遗传素质14

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15

社会环境——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15

1.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5

2.家庭环境:

第一道染缸3.社会文化:

东西方,不同民族、地域4.社会实践:

是人发展的根本途径15

(三)主体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5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5

二、教育对人的社会地位的提升16

(二)教育与人社会地位的关系16

2.教育与个体的社会流动16

复习思考题16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16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学制18

第一节教育目的18

(四)教育目的的功能-11218

价值取向例解19

五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新中国的教育目的19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9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20

(三)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精神实质)116页20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21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21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21

我国现有学校教育体系22

(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23

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概况23

思考题23

第六章课程23

第一节课程概述23

二、当代主要课程理论24

4.存在主义课程论24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24

第二节课程形式24

一、课程的文本形式24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培养方案)24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25

(三)教材25

二、课程的实践形式(类型)25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26

第三节当代课程改革26

我国课程改革26

国家课程26

地方课程27

校本课程27

思考题:

27

第七章教学27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27

二、教学的意义(地位及作用)27

三、教学任务27

第七章教学28

第二节教学过程28

(三)教学过程的性质16128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28

三、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29

第三节教学原则29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30

第七章教学第四节教学方法32

第四节教学方法32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32

以语言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32

谈话法33

讨论法34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34

参观法——自学34

实验法35

实习作业法35

▲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方法改革35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36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36

思考题:

36

第七章教学36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36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37

三、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和特殊组织形式39

(二)复式教学——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39

第七章教学39

第七节教学工作基本环节39

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40

课题(单元)授课计划40

作业:

41

二、上课41

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41

2.内容正确41

3.方法恰当¡ª¡ª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41

4.组织得好---结构紧凑41

5.积极性高42

6.教学效果好42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2

四、课外辅导42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3

思考题:

43

第八章德育44

第一节德育概述44

二、德育的意义44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哪些基本方面44

第二节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44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44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5

二、德育原则45

一、知行统一原则45

二、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45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5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45

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原则45

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46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46

第三节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46

思考题:

46

第九章班主任与课外教育工作46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46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47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47

第二节课外教育工作49

二、课外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49

三、课外教育工作的原则50

思考题:

50

第九章班主任与课外教育工作50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50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50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51

第十章当代十大教育理论53

第一节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理论53

二、创新教育理论54

第二节主体性教育和合作教育54

第三节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理论55

第四节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理论55

第五节人本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56

思考题: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任务57

第十一章当代新的教育理念57

第一节课堂教学的变革57

第二节学科教育的反思和追问58

思考题:

58

教育学

第一章认识教师职业

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四章教育与人、社会的发展

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课程

第七章教学

第八章德育

第九章班主任与课外教育工作

第十章教师教育研究

第十一章当代主要教育理论

第十二章当代教育新理念

*复习思考: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为什么说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有所不同?

*2.教育学发展历程共有几个阶段?

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3.研究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

(谈谈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

评价

项目

评价要点

权重

(%)

等级

0.95

0.80

0.65

0.5

 

一、

1.知识的深度和训练技能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16

6

2.重视学科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5

3.德育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5

 

二、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知识讲授科学,重点、难点处理得当

 

24

6

2.例(习)题选配典型、适量,训练有效

6

3.内容安排层次清楚,衔接自然,容量适当,时间分配合理

6

4.理科注重渗透学科思想方法,文科注意培养语言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

1.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动机,启发思维,教法灵活

 

24

6

2.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传授学习方法

6

3.讲练结合,实验(演示)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6

4.恰当使用教具和电教设备

6

 

三、

教学技能

1.灵活驾驭课堂,应变能力强

 

18

6

2.语言规范、简练,表达生动流畅;板书工整、规范、布局合理

6

3.积极、合理、熟练使用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实验(演示)熟练,操作规范,效果明显

6

 

四、

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18

6

2.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6

3.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课堂练习显示良好反应,课堂效率高

6

五、

教学特色

加0~5分

 

第一章认识教师职业

第一节教师职业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职业素质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学习目标:

1.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素质

2.学生及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师职业

一、职业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分工的产物

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劳动分工的变化而变化。

职业:

是指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

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生活素质和专业技能。

职业划分:

1958年,《国际职业标准分类》:

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506个职业项目,共列项目1881个。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

*商业及服务人员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生产运输人员及有关人员

*军人

*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

职业反映社会角色

一个人基本的符号、最主要的特征。

职业反映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与自身的文化、能力、素质水平等。

二、教师成为专门职业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职业化

广义的教师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

那时部落首领、年长的老人等为了部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意识地把其积累的生产知识和技能、生活经验、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等传递给下一代,这些部落首领和有经验的长者便充当着¡°教师¡±的角色。

*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教育机构即学校。

开始时,官吏兼任,以吏为师;中世纪欧洲则主要由神父兼任。

*后来,政教分离,于是专职的学校教师便出现了。

职业化和专业化。

*学校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对专职教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就出现专门培养学校教师的学校。

*1794年法国第一个建立巴黎师范学校。

*我国1897年2月,盛宣怀在其创办的南洋公学中首设¡°师范院¡±,1902年,张骞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

*在当代,专职教师已成为教育者中的主体部分,其劳动特点和任务已决定了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世界上开始通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只有符合了一定要求的人,才有可能充任教师。

在本章¡°教师¡±主要指学校教师。

*

(二)教师的概念: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孟子》:

师者,智如源泉,行可以为仪表者也

*西汉杨雄《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

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

*教师:

是指学校中以培养人为职业,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其智力和体力的人。

*接受一定社会委托,受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人。

三、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如何理解

*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

*教学任务的复杂性

——教书育人

*影响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复杂

*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主客体双重性

*职业准备复杂

——双专业:

学科专业

教育专业

*

(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因材施教

*对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

*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加工

*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情境复杂

*(三)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由教育活动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向师性

*劳动者、劳动工具或手段融为一体

*表现:

*思想、学识、言行

*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

*陶行知:

教活、学活

*(四)长期性

*(五)集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劳动形式的个体性

*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教师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发生作用的影响因素没有时空限制

三、教师职业角色

*角色——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社会心理学中指社会角色

*角色:

个体符合社会期望实现其身份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模式

*教师职业角色

*

(一)教师角色的构成

*特定的社会职责:

教书育人

*职业理念——教育理念

*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品质

*

(二)教师的角色期望

*角色期望:

指社会群体对在社会系统占有一定位置人的应有行为方式的期待。

*教师的角色期望:

可分为三个方面

*1.社会的期望:

国家、社区、传媒

*2.学生的期望:

*心目中的理想教师P7页

*3.自我期望

*入职动机发展水平

*(三)教师的角色协调

*角色不一致,产生角色冲突

*消除教师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是进行角色协调

*1.社会协调

*管理突出职业性

*科学评价

*2.个人协调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懂得合理追求

*提高心理调节水平,缓解冲突

*(四)教师角色转换

*与时俱进

*摈弃传统教师角色期待中不合理内容

五、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法

1994年《教师法》自己查阅资料自学

第七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管理学生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劳动的价值

*社会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

*A:

通过活动,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

*B:

通过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

*C:

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进人类社会发展。

*1985年教师节

*个人价值

*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

*霍懋征、魏书生

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素养)

教师基本素质是指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的素质要求,是每位教师都必须达到的。

归纳起来,我国教师必须具备:

思想政治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

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

教育能力素质

身心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思想方法素养

2.职业道德素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对事业—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对学生—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对自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对教师集体—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对家长—尊重理解,互相配合

二、知识素质—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

*1.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本体性知识

通晓所教学科和专业

*2.广博的文化知识

*广博的相关文化科学知识——渊博的学识,增强教育影响力

*学科知识综合化的趋势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好奇心强

*3.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

*树立现代教育观

*教育专业课一般占20~25%,西德33%,中国6%。

教育实践苏17~19周,美15,英12~15,日18周,美苏5年制

三、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实践能力

*——实践性知识

*1.钻研和处理教材能力—加工教育影响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教育传导能力、语言外化能力

*书面表达

*口头表达

*基本要求:

*语法正确,符合逻辑,要有科学性

*要通俗、生动,要具有趣味性

*恰当运用体势语言

*音量、速度适中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了解和研究学生能力

*4.自我控制能力

*调节控制情绪,与学生、与社会保持协调

*5.教育机智

*6.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

*7.组织管理能力

*8.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9.教育科研能力

*10.实践能力

*11.职业指导能力

*12.社交能力

*13.课程开发能力

*进取意识、

*改革意识、

*创新意识、

*法律意识、

*教育家意识

四、身心素质

*1.健康的身体素质——一切工作的根本

*2.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效率工作的动力源

*兴趣——广泛、中心

*情感

*气质、性格

*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

*仪表

第二节教师职业的对象—学生

学生:

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人。

此处主要指在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

一、学生的基本特征

(一)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劳动分工的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时代的学生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习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终身。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生活内容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教师教育的对象,可塑性、依附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习的主体

第三节教师职业的首要环境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1.师生关系的内涵

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影响教育工作效果。

增强学习动机

2.师生关系的历史发展

师道尊严、体罚、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3.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工作关系

建立其他关系的基础,教与学

(2)道德关系

尊师爱生

(3)心理关系

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产生彼此心理沟通的需要而形成的。

首先是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

其次是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民主平等

四种类型的师生关系,即高压型、放任型、管教型、民主型。

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在心理与行为上协调一致,互相接纳4.教学相长

(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

思考题:

*1.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2.教师的角色构成、期望

*3.教师职业的素质结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素质提高与角色转换

*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5.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6.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7.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标:

1.掌握教育质的规定性和教育的基本要素

2.理解教育的概念、产生与发展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过程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我国古代

*

(一)教育的词源

*“修道之谓教”(《中庸》);

*“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学记》);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人生三大乐事: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故、灾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惭愧)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甲骨文中“教”与“学”的写法及其意蕴。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2.西方

*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

*“美德是由教育来的”(苏格拉底语);

*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

*“教育的最大秘决是:

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卢梭语);

*教育就在于“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塔洛齐语);

*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赫尔巴特语);

*“教育即生活”,“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教育乃是“人的经验的改造”(杜威语)。

(二)教育质的规定性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定义

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

凡是(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主要有三种形态: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

根据一定社会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主要指学校教育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受教育者

*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措施

*或教育影响(教育手段和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

和方法。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教育的内容:

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习俗、宗教、军事)

*原始教育特点:

*

(1)教育的非独立性—渗透于生产、生活

*

(2)教育的原始性—水平低、内容贫乏;

*口耳相传、模仿

*(3)教育的平等性—无阶级性

[2]封建社会的教育:

*铁器手工工具出现

*官学:

*私学:

学费—束修(束脩xiu-干肉条,给教师的报酬)

*我国:

学而优则仕,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春秋、礼记、易经),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西欧:

宗教教育,

教会学校—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