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9140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和平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天津市和平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天津市和平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天津市和平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天津市和平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和平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天津市和平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和平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和平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天津市和平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I卷

注意事项:

本卷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甘冒不韪(wěi)草菅人命大笔如椽咄咄逼人

B.汗流夹(jiā)背病入膏肓合衣而卧寥若晨星

C.虚与委蛇(yí)语焉不祥沧海一粟依违不决

D.车载(zǎi)斗量物富民安锋芒必露倍道兼程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木与看戏之______。

②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___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___,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A.迥乎不同机缘苍茫B.迥乎不同机会苍莽

C.迥然不同机会阔大D.迥然不同机缘苍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文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B.被告显是首次犯罪,但给受害者家庭造成严重伤害,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其罪行擢发难数,理应重判。

C.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D.张国立表示,“我们的创作者还要面对大量的金科玉律。

很多现实的、反腐的事件本身就是‘大片’,创作者却不能拍,这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导演黄建新认为,由于过去的主旋律影片创作掌握资料不足,将领袖人物的性格往往模式化,让观众难以接近。

B.过劳为什么会引起健康透支?

有关专家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巨大的压力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C.《论语》说: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潋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

D.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信息就是各种媒体。

S.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305首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民歌。

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的称谓是汉代才有的。

B.苏轼,字子瞻,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创作的《前赤壁赋》将个人的遭际化入浩渺的自然,将眼前情景融于哲理的思索,表现出一种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C.陶渊明,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D.《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

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一-11题(16分)

(一)

金谷诗序

石崇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

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

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

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

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二)

石崇传(节选)

崇字季伦,少敏惠,勇而有谋。

苞(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石崇父)临终,分财物与诸子,独不及崇。

其母为言,苞曰:

“此兒虽小,后自能得。

”年二十余,为修武令,有能名。

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

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

征为大司农,以征书未至擅去官免。

顷之,拜太仆,出为征虏将军,假节、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

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送者倾都,帐饮于此焉。

至镇,与徐州刺史高诞争酒相侮,为军司所奏,免官。

复拜卫尉,与潘岳谄事贾谧。

谧与之亲善,号曰“二十四友”。

广城君(晋贾充妻郭槐,司马衷即位后,封为“广城君”)每出,崇降车路左,望尘而拜,其卑佞如此。

及贾谥诛,崇以党与免官。

时赵王伦专权,崇甥欧阳建与伦有隙。

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

孙秀使人求之。

崇时在金谷别馆,方登凉台,临清流,妇人侍侧。

使者以告。

崇尽出其婢妾数十人以示之,皆蕴兰麝,被罗觳,曰:

“在所择。

”使者曰:

“君侯服御丽则丽矣,然本受命指索绿珠,不识孰是?

”崇勃然曰:

“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

”使者曰:

“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

”崇曰:

“不然。

”使者出而又反,崇竟不许。

秀怒,乃劝伦诛崇、建。

崇、建亦潜知其计,乃与黄门郎潘岳阴劝淮南王允、齐王囧以图伦、秀。

秀觉之,遂矫诏收崇及潘岳、欧阳建等。

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

崇谓绿

珠曰:

“我今为尔得罪。

”绿珠泣曰:

“当效死于官前。

”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崇曰:

“吾不过流徙交、广耳。

”及车载诣东市,崇乃叹曰:

“奴辈利吾家财。

”收者答日:

“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

"崇不能答。

崇母兄妻子无少长皆被害,死者十五人,崇时年五十二。

(《晋书。

石崇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备:

完备

B.与潘岳谄事贾谧谄事:

逄迎侍奉

C.使者出而又反,崇竟不许竟:

竟然

D.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致:

招来

7.下列各组句了巾,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余以元康六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感性命之不永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C.崇、建亦潜知其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因自投于楼下而死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8.下列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太仆:

官名。

始于春秋时。

秦汉沿置,为九卿之一。

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

B.使持节:

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

次一等的称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

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

C.祭洒:

汉魏以后官名。

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

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主管祭祀的官员。

清末始废。

后亦以泛称武林或商界的首脑人物。

D.帐饮:

在郊野张设帷帐,宴饮送别。

唐杨炯《送徐录事》诗序:

“临御沟而帐饮,就离亭而出宿。

”宋柳永《雨霖铃》词: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元康六年,为了给征西大将军王诩饯行,石崇在金谷园举行盛宴,邀集苏绍、潘岳等30位名士,以为文酒之会。

其后,石崇留下轰动一时的《金谷诗序》。

B.石崇的《金谷诗序》与《兰亭集序》,都是诗集的序言,可以看做书序。

C.石崇聪明有才气,但行为不检点。

任荆州刺史时竞抢劫远行商客,取得巨额财物,以此致富。

后来被征召为大司农,囚征召的诏书未到他就擅离职守而被免职。

D.石崇富可敌国,权倾朝野,却因为宠姬绿珠而招来杀身之祸。

虽然他谄事贾谧的行径令人不齿,但是能够为了爱情不惜一死,也还是令人同情的。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1小题,共82分。

10.《兰亭集序》作于《金谷诗序》之后,苏东坡有如下评论:

“兰亭之会或以比金谷,而以逸少比季伦,逸少闻之甚喜。

金谷之会皆望尘之友也;季伦之于逸少,如鸱鸢之于鸿鹄。

”不仅王王羲之与石崇的人品有高下之分,对照两文,虽有某些相似的笔法,但其境界显然也是后来居上。

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这两篇“序”的不同。

(4分)

(答题时,可把《兰亭集序》)简称《兰》,把《金谷诗序》简称《金》)

I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本受命指索绿珠,不识孰是?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4分)

1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并回答问题。

(6分)

金谷园唐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诗句(任选一句)写景的特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落花犹似坠楼人”一句。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不痛哉!

(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6)暧暖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8)孔子日: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______________________,益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14分)

千古兰亭

祝勇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

自那真迹被隐匿起来,后人一直苦心孤诣地复原着它原初的形状。

这些后人包括:

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那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在漫长的时光里,这些摹本、刻本、拓本,都被编入一个紧密相连的互动结构中。

白纸黑字的纸本,与黑纸白字的拓本的关系,犹如昼与夜、阴与阳,互相推动,互相派生和滋长,轮转不已,永无止境。

中国的文字和图像,就这样在不同的材质之间辗转翻飞,摇曳生姿。

如老子所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而复始,衍生不息。

中国文化一开始往往依托于巨大的青铜器和建筑(比如长城),通过外在的宏观控制人们的视线,让文字附着在青铜礼器之上,通过物质的不朽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字因此具有了神一般的地位,最早的语言——铭文,也借助于器物,与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但纸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文字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与每个人的生命相吻合,书写也变成均等的权力。

自从纸张发明的那一天,它就取代了青铜与石头,成为文字最主要的载体,汉字的优美形体,在纸页上自由地伸展腾挪。

在纸页上,中国文字不再带有刀凿斧刻的硬度,而是与水相结合,具有了无限舒展的柔韧性,成了真正的活物,像水一样,自由、潇洒和率性。

它放开了手脚,可舞蹈,可奔走,也可以生儿育女。

它们血脉相承的族谱,像一株枝桠纵横的大树,清晰如画。

王羲之或许还不会想到,他对良辰美景的流连与哀悼,对生命流逝、死亡降临的愁绪,能借助一纸《兰亭序》从时间的囚禁中逃亡,获得了自由和永生。

所有浩荡无边的岁月,被压缩、压缩,变得只有一张纸那么大,那么的轻盈可感,轻得像蝉的透明翅膀,中国人的文化与生命,就是在这份轻灵中获得了自由。

当这十几个世纪里的字画卷轴排列在一起时,我们才能感觉到文字水滴石穿一般的强大力量。

文字它以临摹、刻拓的方式,从死亡的控制下胜利大逃亡,一步步步完成跨越千年的长旅。

从物质性上讲,纸的坚固度远远比不上青铜,但它使复制和流传变得容易,文字也因为纸的这种属性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永恒。

当那些纪念碑式的建筑化作了废墟,它们仍在。

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

14.第二段中引用老子的话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简要概括本文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对文末“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的理解,阐释本文标题“千古兰亭”的内涵。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说,“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余秋雨在《笔墨祭》中写道:

“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毛笔文化的这些特征,正恰是中国传统文人群体人格的映照,在总体上,它应该淡隐了。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传承毛笔文化。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阐述。

(要求:

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限100字内。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6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4分)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

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日:

“先生今日在庄否?

”童子日:

“现在堂上读书。

”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

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做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1)这是《三国演义》三十七回中的一段描写,这一回的回目中含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典故是:

___________文中“拥炉抱膝而歌”的人是:

____________。

(2)这段描写借一副对联一---“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一来表现诸葛亮的志向怀抱,但是这副对联出现在这里不太合情理,你能说明理由吗?

19.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几副描绘元宵节的对联,上联,下联对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元夕家家宴,宵月千里明

B.晴空一镜悬月明,夜市千灯照云碧

C.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门灯火不夜天

D.明月千门雪,银灯万树花

六(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40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失之于学得过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走马观花,急于求成),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礼记·学记》)

这则材料对我们有多方面的启示。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一个方面,谈谈你的体会和认识,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和平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期末质量调查试卷参考答案

一、(10分)

1.A(B汗流浃背寥若辰星C语焉不详D车载zai物阜民安锋芒毕露)

2.A(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或完全不一样。

机缘,机会与缘分。

苍莽,指无边无际的样子)

3.A(B擢发难数,擢:

拔。

意为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难以计算。

C江河日下,通常指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D金科玉律,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

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守则,信条。

律:

规章,法则;科:

旧指法律条文。

4.C(A语序不当,“由于”放在“掌握”的前面;“往往”放在“将领袖人物的性格”的前面B项句式杂糅,去掉“所致”D对代词“其中”出现错误理解所导致,为使句子前后保持一致,应该用“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

另外,“信息就是各种媒体”主语和宾语也不搭配。

5.A(其中“风”是从民间收集而来的民间诗歌,“雅”则是那些世族、贵戚们的诗歌作品,“颂”是当时的君主进行祭祀时所用的歌颂神灵的祖先的作品。

二、(16分)

6.(2分)

C(崇竟不许竟:

终究;终于。

①<动>完毕;结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形>终;整;全。

《谭嗣同》:

“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项脊轩志》: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副>终究;终于。

《毛遂自荐》: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④<副>竞然;居然。

《屈原列传》: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⑤<副>究竟:

到底。

刘禹锡《天论》:

“道竞何为邪?

”⑥<名>通“境”,国境。

《礼记。

曲礼上》:

“入竟而问禁,入因而问俗。

”【竟使】假使;假如.)

7.(2分)

D(A介词,在/介词,因为B助词,不译。

取取消独立性/动词,达到的意思C代词,他(的)/助词,无实在意义D而,在这里是连词)

8.(2分)

C(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后亦以泛称文坛、艺坛或学术界。

文化界的首脑人物。

9.(2分)

D(能够为了爱情不惜一死,错)

10.(4分)(言之成理即可。

石崇《金谷诗序》传达出的是奢靡、享乐的精神气韵,而王羲之《兰亭集序》传达出的则是淡雅、清妙的精神气韵。

《金谷诗序》只是消极地感叹人生无常(这也是魏晋时代的普遍心态),《兰亭集序》虽然也有对生命有限的感慨,但更深层次上表达的是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哲理。

11.(4分)

(1)(2分)(译文:

我在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外任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

有另一处住所在河南县界金谷润中,那里有的地方高峻,有的地方低下,有涌流的请泉,茂密的树林,还有各种果树、竹子、松柏、草药之类,没有不齐备的。

又有加工粮食的水碓,养鱼池,土窟等,那些作为赏心悦目的东西也都具备了。

当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要回长安,我与众贤一起给他送行,到涧中去。

白天黑夜地游乐欢宴,多次变更地方。

有时登高临下,有时依次坐在水边。

当时把琴、瑟、笙、筑和乐人一起载于车中,众人同时演奏。

等到了住地,让他们与鼓吹轮流顺次演奏。

王是众贤都饮酒赋诗来抒发心中感怀,有的作诗不成,就罚酒三斗,感慨生命的短暂,恐怕死亡的没有一定期限。

因此一一列举当时人的官号、姓名、年纪,并把他们所写的诗著录在后面。

后世的爱好诗文的人,可以尽情地阅览啊!

参加游宴的一共有30人。

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五十岁,是其中为首者。

(2)(2分)但我接受命令来要绿珠的,不知道谁是(绿珠)?

三、(14分)

12.(6分)

(1)(3分)以乐写哀

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谖,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亳无感触。

“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

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此地一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溺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

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

(2)(3分)比喻贴切,联想奇特

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而死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

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多少追念、怜惜之情!

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么?

诗人的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珠这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

比喻贴切自然,意味隽永。

l3.(8分)

(1)及其所之既倦

(2)死生亦大矣(3)凌万顷之茫然(4)取之无禁(5)周公吐哺,(6)依依墟里烟(7)信誓旦旦(8)友多闻

14.(3分)老子的话表明一物繁衍出万物的生生不息过程,(1分)充分地印证了《兰亭序》诞生后,历代的摹本、刻本、拓本不断产生,日益丰富,(1分)表明了《兰亭序》具有永恒的非凡的艺术魅力。

(I分)

15.(3分)首先回溯了文字在发明纸张之前是被权力控制,具有神圣性的历史状况;(1分)接着分析了自纸张发明后,文字摆脱权力控制,书写权利均等,文化得以延续和扩展:

(1分)最后阐述了王羲之的生命感悟正是借助轻盈的纸张,获得长久地流传。

(1分)

16.(3分)“它们以自己的轻”,表达了文字书写的自由与纸张的轻盈;(1分)“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表现了艺术作品以柔弱的姿态抵抗了权力的重压。

(1分)《兰亭序》与千古的关系,写出了“轻”的艺术作品在“重”权之压下,以强大艺术力量,跨越千年,获得了永恒和不朽。

(1分)

17.(5分)言之成理即可。

五、(6分)

18.(4分)

(1)三顾茅庐,诸葛均

(2)这一句出自诸葛亮的《诚子书》,应该是他晚年所写。

对联形成于唐宋,三国时期大概还没有人会在“门上大书一联”。

19.(2分)

D(对联的特点:

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

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旬内平仄交替。

六是内容相关)

六、(40分)

20.作文。

(4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