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周五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9126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周五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生周五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生周五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生周五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生周五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周五 2.docx

《学生周五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周五 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周五 2.docx

学生周五2

(2014上海卷,4)某亲本DNA分子双链均以白色表示,以灰色表示第一次复制出的DNA子链,以黑色表示第二次复制出的DNA子链,该亲本双链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是

【答案】D

【解析】因为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亲本DNA的两条链将进入不同的子代DNA分子中,可见A、B项错误;因为第二次复制时得到的4个DNA分子中,都有一条DNA子链是在第二次复制时形成的,而C项中只有两个DNA分子中含第二次复制出的子链(黑色表示),因此C项错误、D项正确

(2014上海卷,15)DNA分子模型搭建实验中,如果用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A和G,用另一长度的塑料片代表C和T,那么由此搭建而成的DNA双螺旋的整条模型

A.粗细相同,因为嘌呤环必定与嘧啶环互补

B.粗细相同,因为嘌呤环与嘧啶环的空间尺寸相似

C.粗细不同,因为嘌呤环不一定与嘧啶环互补

D.粗细不同,因为嘌呤环与嘧啶环的空间尺寸不同

(2014四川卷,3)将牛催乳素基因用32P标记后导入小鼠乳腺细胞,选取仅有—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

B.该基因转录时,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mRNA

C.连续分裂n次后,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1/2n+1

D.该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A.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A、G.、C、T、U五种碱基,参与形成八种核苷酸,故A正确。

B.基因是具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指导合成RNA的过程,故B正确。

C.连续分裂N次,子细胞中被标记的细胞占1/2n-1,故C错。

(2014山东卷,5)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设该单链中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A1、T1、G1、C1,其互补链中四种碱基含量为A2、T2、C2、G2,DNA分子中四种碱基含量A、T、G、C。

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C)/(T+G)=1,A曲线应为水平,A项错误;(A2+C2)/(T2+G2)=(T1+G1)/(A1+C1),B曲线应为双曲线的一支,B项错误;(A+T)/(G+C)=(A1+A2+T1+T2)/(G1+G2+C1+C2)=(A1+T1)/(G1+C1),C项正确;(A1+T1)/(G1+C1)=(T2+A1)/(C2+G2),D项错误。

(2014四川卷,25)羟胺可使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导致DNA复制时发生错配(如右图)。

若一个DNA片段的两个胞嘧啶分子转变为羟化胞嘧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上的碱基序列都发生改变

B.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G-C碱基对与总碱基对的比下降

C.这种变化一定会引起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D.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均可发生如图所示的错配

【答案】BD

【解析】图示可见,胞嘧啶转化为羟化胞嘧啶后不再与鸟嘌呤配对,而是与腺嘌呤配对。

该片段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上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并非碱基序列都发生改变,A错误;因羟化胞嘧啶不再与鸟嘌呤配对,故复制后的子代DNA分子中G-C对在总碱基中所占的比例下降,B正确;这种变化为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不一定引起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改变,C错误;细胞核与细胞质中都含DNA,复制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图示的错配,D正确。

(2014江苏卷,6)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

依据中心法则(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②③环节

B.侵染细胞时,病毒中的蛋白质不会进入宿主细胞

C.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D.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

【答案】B

【解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主要攻击人体的淋巴细胞,在侵染过程中HIV整体进入T淋巴细胞内,故B选项是错误的。

HIV的遗传物质RNA,经逆转录形成的DNA可整合到患者细胞的基因组中,再通过病毒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就成为生产出大量的HIV,然后由被感染的细胞裂解释放出来;根据题图中的中心法则可知病毒DNA是通过逆转录过程合成,可见科研中可以研发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

故A、C、D选项均正确。

2014江苏卷,20)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是n/2个

B.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D.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不具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转录,不会形成mRNA,所以mRNA分子的碱基数小于n/2个。

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也在DNA上。

在细胞周期中,基因选择性表达,,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2014上海卷,6)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必须在mRNA形成之后才能翻译蛋白质,但原核生物的mRNA通常在转录完成之前便可启动蛋白质的翻译,针对这一差异的合理解释是

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B.原核生物的tRNA呈三叶草结构

C.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可以进入细胞核

D.真核生物的mRNA必须通过核孔后才能翻译

【答案】D

【解析】原核细胞因无核膜,因此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而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有核膜,因此在细胞核内转录产生的mRNA需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后才能翻译,可见只有D项解释合理。

(2014上海卷,11)在一个典型的基因内部,转录起始位点(TSS)、转录终止位点(TTS)、起始密码子编码序列(ATG)、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TGA)的排列顺序是

A.ATG—TGA—TSS—TTSB.TSS—ATG—TGA—TTS

C.ATG—TSS—TTS—TGAD.TSS—TTS—ATG—TGA

【答案】B

【解析】转录的起始位点和终止位点均属于调控序列,分别是位于编码区上游和下游,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分别位于编码区的最前端和最末端,故B项正确。

(2014上海卷,12)某病毒的基因组为双链DNA,其一条链上的局部序列为ACGCAT,以该链的互补链为模板转录出相应的mRNA,后者又在宿主细胞中逆转录成单链DNA(称为cDNA)。

由这条cDNA链为模板复制出的DNA单链上,相应的局部序列应为

A.ACGCATB.ATGCGT

C.TACGCAD.TGCGTA

【答案】A

【解析】依题可知,该链的互补链转录出的mRNA的序列为ACGCAU,以此mRNA逆转录形成的cDNA为TGCTA,再由此cDNA为模板合成的DNA单链为ACGCAT,A项正确。

(2014上海卷,29)真核生物细胞内存在着种类繁多、长度为21-23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简称miR),它们能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形成局部双链。

由此可以推断这些miR抑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是

A.阻断rRNA装配成核糖体B.妨碍双链DNA分子的解旋

C.干扰tRNA识别密码子D.影响RNA分子的远距离转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miR可与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互补,从而阻止mRNA上的密码子与转运RNA上的反密码子结合,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C项正确

(2014北京卷,1)蓝细菌(蓝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A.都有拟核B.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

C.都有线粒体D.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A项酵母菌属真核生物无拟核应该是细胞核,C项蓝藻原核生物无线粒体,D项酵母菌异养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014上海卷,2)在电子显微镜下,颤藻和水绵细胞中都能被观察到的结构是

A.细胞核B.核糖体C.叶绿体D.溶酶体

【答案】B

【解析】颤藻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无细胞核、叶绿体和溶酶体,但有核糖体;而水绵为低等植物细胞,有成型的细胞核,以及叶绿体、溶酶体、核糖体等细胞器,因此B项正确。

,糖原和葡萄糖可双向转化,故C错。

D.活细胞内ATP与ADP双向转化,故D错。

(2014四川卷,2)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谁。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最基本生命系统中,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

B.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C.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D.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固定的CO2还原成(CH2O)

【答案】C

【解析】A.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故A正确。

B.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时,生成的水中氢的来源:

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OH,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去H,故B正确。

C.有氧呼吸时,生成的水中的氢即来自丙酮酸的分解,也来自糖等呼吸底物的分解,故C错。

D.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光解生成的[H]用于暗反应三碳的还原,故D正确。

(2014江苏卷,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及其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tRNA分子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

B.每个AD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C.血红蛋白中不同肽链之间通过肽键连接

D.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答案】A

【解析】tRNA分子为“三叶草”型,单链RNA在某些区域折叠形成局部双链,通过氢键相连,A正确。

ADP分子中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

蛋白质分子不同肽链之间以二硫键相连,C错误。

D.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以氢键相连,D错误。

(2014海南卷,2)下列有关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B.维生素D和性激素不属于固醇类物质

C.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少

D.脂质在核糖体、内质网及高尔基体上合成

【答案】A

【解析】磷脂是脂质中的一类物质,磷脂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A正确;维生素D和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B错误;1g糖原氧化分解释放出约17kJ的能量,而1g脂肪可以放出约39kJ的能量,C错误;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车间”,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D错误。

(2014上海卷,28)一条由39个氨基酸形成的环状多肽,其中有4个谷氨酸(R基为一CH2一CH2一COOH),则该多肽

A.有38个肽键B.可能没有游离氨基

C.至少有5个游离羧基D.至多有36种氨基酸

【答案】B

【解析】39个氨基酸形成环状多肽,有39个肽键,A项错误;该环状多肽主链上没有游离的氨基,不能确定侧链基团中是否含有游离的氨基,故该多肽可能没有游离的氨基,B项正确;该多肽为环状,主链上没有游离的羧基,谷氨酸的侧链基团中含有游离的羧基,故该多肽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C项错误;组成该多肽的氨基酸最多有20种,D项错误。

(2014大纲卷,1)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是细胞核中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B.细胞核中可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

C.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不能

D.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核膜消失和重新形成的现象

【答案】C

【解析】细胞核中染色质是由DNA和组蛋白构成,A正确;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B正确;原则上分子直径较小的物质可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如酶或mRNA也能通过核孔,故C项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的消失和重建分别在前期和末期,D项正确。

(2014江苏卷,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性激素主要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B.囊泡可以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

C.膜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D.内质网既参与物质合成,也参与物质运输

【答案】A

【解析】性激素的本质为脂质,脂质的合成与滑面内质网有关,故A错。

在细胞分泌物合成、加工、运输及分泌过程中,内质网可参与物质的合成,及形成囊泡运往高尔基体进行加工。

膜蛋白的形成过程类似分泌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故B、C、D正确

(2014海南卷,4)关于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相同

B.土壤温度不影响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C.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渗透作用

D.植物根细胞能逆浓度梯度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离子

【答案】D

【解析】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因细胞膜的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而不同,A错误;植物根系吸收矿质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过程,而土壤温度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对矿质离子的吸收,B、C错误;植物根细胞以主动运输方式逆浓度梯度来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D正确。

2014安徽卷,2)右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

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选项

管腔中氨基酸

→上皮细胞

管腔中Na+

→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中氨

基酸→组织液

A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C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D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答案】D

【解析】根据图形可知,肾小管管腔中的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为逆浓度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其动力来自于Na+协同运输中的离子梯度);管腔中的钠离子进入上皮细胞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上皮细胞中的氨基酸进入组织液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被动运输,综合分析,D选项正确。

(2014新课标卷Ⅰ,2)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O2的产生停止B.CO2的固定加快

C.ATP/ADP比值下降D.NADPH/NADP+比值下降

  【答案】B

【解析】用黑布将培养瓶罩住,光反应停止,氧气的产生停止,A项会发生;光反应停止,[H]和ATP的产生停止,导致暗反应C3的还原速度减慢,C3在叶绿体内积累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慢,B项不会发生;光反应停止,ATP的生成减少,ATP/ADP比值下降,C项会发生;光反应停止,NADPH([H])的产生减少,NADPH/NADP+比值下降,D项会发生。

(2014天津卷,2)下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B.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C.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H2O

D.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H],二者还原的物质不同

【答案】D

【解析】过程①为有氧呼吸过程,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过程②为光合作用,真核生物在叶绿体中进行,原核生物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错误;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B错误;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糖类中的氧来自CO2,C错误;过程①和②都能产生[H],前者主要与氧结合产生水并释放大量能量,后者主要用于C3还原,D正确。

(2014江苏卷,6)下列关于生长在同一植株上绿色叶片和黄绿色叶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种叶片都能吸收蓝紫光

B.两种叶片中均含有类胡萝卜素

C.两种叶片的叶绿体中都含有叶绿素a

D.黄绿色叶片在光反应中不会产生ATP

【答案】D

【解析】叶片中含有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二者均吸收蓝紫光,A正确;当叶绿素含量高时呈现绿色,含量少是则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颜色,B正确;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C正确;黄绿色叶片在光下时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在光反应过程中能产生ATP用于暗反应的进行,D错误。

(2014山东卷,26)(11分)我省某经济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结果如图。

(1)图甲表示全光照和不同程度遮光对该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中的___________上。

需先用___________(填溶剂名称)提取叶片中的色素,再测定叶绿素含量。

用纸层析法进一步分离色素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

据图分析,该植物可通过___________以增强对弱光的适应能力。

(2)图乙表示初夏某天在遮光50%条件下,温度、光照强度、该植物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的程度)的日变化趋势。

8:

00到12:

00光照强度增强而净光合速率降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18:

00时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3)实验过程中,若去除遮光物,短时间内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C3化合物含量_____________。

【答案】

(1)类囊体膜(或类囊体,基粒);无水乙醇(或丙酮);叶绿素a;增加叶绿素含量

(2)呼吸作用增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减小;线粒体、叶绿体

(3)减少

【解析】

(1)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一个个圆饼状的类囊体堆叠成基粒;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绿叶中的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层析后叶绿素a比叶绿素b扩散得更远说明叶绿素a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较大;由图甲可知,叶绿素含量随着遮光面积的增加而升高,因此植物是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来增加对弱光的适应能力。

(2)8:

00到12:

00气温升高呼吸速度增强,光照强度增加,但气孔导度相对稳定,由于受到CO2供应的限制,光合速率升高远不如呼吸速率升高的幅度大,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减小,净光合速率降低。

18:

00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产生ATP。

(3)突然去除遮光物,光反应加强,为暗反应提向更多的ATP和[H],导致较多的C3被还原,C3含量减少。

(2014江苏卷,12)右图为动物细胞分裂中某时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在分裂前期倍增并移向细胞两极

B.乙和丙在组成成分上差异很大

C.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两倍

D.该时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

【答案】B

【解析】图示为动物细胞分裂的中期,甲为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倍增,前期移向细胞两极,A错误;乙为染色体,组成成分为DNA和蛋白质,丙为纺锤丝,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二者差异很大,故B项正确;由于有同源染色体存在,并且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可以判断该图像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故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等,C项错误;该时期核膜已解体,故D项错误。

(2014新课标卷Ⅱ,2)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B.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

C.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D.二者核DNA的复制方式不同

【答案】B

【解析】神经细胞和肌细胞高度分化,通常不再分裂,无细胞周期,也无DNA复制;不同种类细胞的产生是由于遗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合成了不同的蛋白质;同一个体的体细胞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基因组相同。

(2014江苏卷,2)下列关于蛙胚胎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细胞分裂不断增加细胞数量,并在一定时期发生细胞分化

B.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不断分裂,但不发生凋亡

C.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蛙胚的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

D.发育过程中蛙胚从环境中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逐渐增加

【答案】A

【解析】胚胎发育是个体发育的一个阶段,在蛙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并在桑椹胚后细胞开始分化,故A正确。

胚胎发育过程中,有细胞的分裂,也进行着细胞衰老和凋亡,B错误。

C.蛙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受精卵,随分裂次数的增加,有机物的大量消耗,其总量不增反减,故C、D错误。

(2014安徽卷,4)某种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B.图乙中,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C.图丙中,染色体的复制正在进行,着丝点尚未分裂

D.图丁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答案】A

【解析】图示为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根据图甲的联会现象,可知该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可因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A项正确;图乙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B项错误;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后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短暂,并无染色体的复制,C项错误;丁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而此时细胞中已没有同源染色体,D项错误。

(2014江苏卷,28)(8分)某研究者用非洲爪蟾性腺为材料进行了下列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非洲爪蟾的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绘制了以下示意图。

上图中甲、乙、丙、丁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有;称为初级精母细胞的有。

丁细胞中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填“相同”、“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

(2)如对卵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无法看到和乙细胞同时期的细胞,其原因是。

(3)该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物质”实验,结果如下:

由实验一可得出推论:

含有可以诱导卵母细胞成熟的物质。

由实验二可得出推论:

这种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促成熟因子”的化学成分是;孕酮在实验二中的作用是。

【答案】(8分)

(1)甲、丙、丁甲、丁不一定相同

(2)卵母细胞在卵巢中不能分裂到该时期

(3)成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蛋白质诱导早期卵母细胞合成“促成熟因子”

【解析】

(1)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征可以判断:

甲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丙为有丝分裂的后期、丁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二倍体生物有丝分裂(图丙)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图甲、图丁)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图乙)无同源染色体;雄性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图甲)、后期(图丁)的细胞均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丁中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是否相同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含的基因有关,如果同源染色体上含相同基因,则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仍是相同基因,如果同源染色体上含等位基因,则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是不同基因。

(2)排卵排出的卵子先是在输卵管中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只有在受精的过程中才能继续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图乙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因此在输卵管中发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卵巢中观察不到。

(3)实验一的相互对照可知,当含有成熟卵细胞的细胞质才能使早期卵母细胞发育成成熟卵细胞,说明成熟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可以诱导卵母细胞成熟的物质。

由实验二孕酮处理组,可以得出孕酮有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功能;当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与孕酮同时处理时,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早期卵母细胞就不能发育成熟,说明蛋白质的合成与促进早期卵母细胞成熟有关。

由此可以做出推测:

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促成熟因子”的化学成分是一种蛋白质;孕酮是诱导早期卵母细胞合成“促成熟因子”从而促进其发育成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