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970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

《跨文化心理学》2012年秋季学期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默许反应偏差:

对研究者呈现的大多数或所有的陈述和问题,都给予同意而不是反对的倾向。

2.生态谬误:

认为在不同的分析层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仍然相同的错误信念。

过去通常指从国家层面关系到个人层面关系的不合逻辑的推断。

(“生态谬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3.主位法和客位法:

主位研究是从研究的直接背景中抽取材料,对其发现的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不做假设。

而客位研究是做出一个暂时的假设,认为正在研究的现象是可比较的和普遍的。

主位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尽可能的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文化,通过听取当地提供情况的人即报道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的研究方法。

主位研究将报道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他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的判断。

同时,主位研究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的了解,熟悉他们的知识体系、分类系统,明了他们的概念、话语及意义,通过深入的参与观察,尽量像本地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

客位研究是研究者以文化外来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以科学家的标准对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进行解释,用比较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民族志提供的材料。

这样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要求研究者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并能够联系研究对象实际材料进行应用。

4.强加式客位研究:

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客位的测量。

事先没有评估它的适用性或者它的意义是否等值,就应用与其他的文化背景的研究的。

(采取绝对主义的哲学预设,认为西方心理学者所建构出来的理论和研究典范具有一定程度普适性,可以运用到不同文化之中,不必做任何的调整与修改)

5.社会文化适应:

通过学习当地社会系统的运转和获得必要的技能和方式,以在不熟悉的文化情境中完成一些事物,从而去适应新的文化背景。

6.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

自我知觉的一个维度,既重视自主行动的能力又强调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

7.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

一种对持续的亲缘关系和后代行动的自主性都给予强调达到代际关系系统。

二、简答题

1.列出跨文化心理学中的三种家庭模型,并举例分析。

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国):

一种特别强调持续的亲缘关系和代际依赖的代际关系系统。

强调的是顺从和服从,不管是在子女们年幼时还是已经长大成人,原生家庭在生计上均对子女有很强的依赖性。

每个子女对于年老的父母都有经济上的贡献。

在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服从性导向的教育,并不会促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独立性不被当成有价值的东西,甚至可能会被看成是对家庭完整和生计的威胁。

代际之间的依赖性是通过家庭生命周期来表现的,一开始就是儿童渴望得到的依赖而言,这种依赖以后就发生逆转,变成了年迈双亲的依赖,随着生命周期的运转,他们不得不依赖于长大成人的孩子们的赡养。

独立型家庭模型(美国):

一种支持后代分离、独立和自主的代际关系系统。

它可以很少或不依靠子女的物质贡献,而从子女身上获得快乐、爱以及自豪感。

它倾向于培养自主性和主动性。

独立性家庭模式使成长中的儿童形成了依靠自己和独立的品质,因为物质上的富足和社会保障措施,如养老金,使得依赖家庭的必要性减少,再加上客观生活条件支持独立性并渗透到文化价值观之中,这样的价值观又会培养独立性和分离性,并使独立性和分离性正常化,成为人类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希腊):

一种对持续的亲缘关系和后代行动的自主性都给予强调达到代际关系系统。

在人际/家庭关系紧密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之下,关系的联结表现为:

情感方面的依赖得到了维持,而由于财富和其他养老保险资源的增加,物质方面的依赖性就削弱了。

在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里,孩子的养育涉及控制而不是放任自流,因为养育的目标并不是分离的、个人主义的独立。

然而,此模型中的孩子的养育,除了控制之外还有自主性的空间与之相结合,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随着物质依赖性的减少——年迈的父母具有可替代的养老资源,孩子成长中的自主性不再被看成是对家庭生计的威胁。

其二,成长中孩子的自主性,而不是温顺的驯服,有助于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

子女对父母的经济价值削弱,心理价值增强,子女的实用/经济价值反映了家庭中代际之间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子女的心理价值反映了心理上(情感上)的依赖性。

2.列出并简单分析跨文化心理学中的三种自我诠释类型。

依赖型自我诠释:

强调一个人与他人相互联系的自我知觉。

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培养出来的个体自我诠释强调相关性和依赖性,因为在培养的过程中并不鼓励自主性,一个依赖他人、缺乏自主性的人往往以这种自我诠释为特征。

依赖型自我诠释是一种独特思维方式的一个方面,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模式,它认为世界不仅仅涉及自我,还涉及个体生态所处的所有其他方面。

独立型自我诠释:

强调一个人的自主性和与他人相分离在自我知觉。

一个自主独立的人往往以独立型家庭模型中塑造出来的自我诠释为特征。

独立型自我诠释认为个人比群体拥有更大的能动性,即更相信自我效能。

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

自我知觉的一个维度,既重视自主行动的能力又强调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

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塑造出来的自我诠释被定义为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它可以看成是独立型自我诠释和依赖型自我诠释整合性的综合体,自主性和相关性共存于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

与依赖型自我诠释相比,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其特征在于既相信自我效能,又相信集体效能。

在能动性和人际距离这两个基本的基础性维度基础上,家庭模型与子女养育导向的不同将形成不同的自我诠释类型。

3.列出并简单描述霍夫施泰德(Hofstede)的四种划分文化的维度

(1)权力距离

人们对社会或组织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和组织对权力的分配,以及权力较少者接受这种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程度。

霍夫施泰德将其表述为:

“B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决定S的行为以及S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决定B的行为方面存在的差异”(B是老板,S是下属)。

权力距离越小,人与人之间就越平等。

权力距离越大,人与人之间越不平等。

对这个维度,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赋予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所以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比如,美国对权力的看法跟阿拉伯国家的看法就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不是很看中权力,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权力的追求比阿拉伯国家要逊色不少;阿拉伯国家由于国家体制的关系,注重权力的约束力,由此,阿拉伯国家的机构,不管是政府部门或者企业都多多少少带有权力的色彩。

举例:

雇员害怕向他们的经理提出异议;我喜欢独断专行的或有参与精神的经理,但不是那些遇事商量,然后却自行作出决定的经理。

(2)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人们对不明确的、模糊的状态感受到的威胁程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回避这种不确定性,简言之就是对模糊性的避免。

在不确定性规避低的文化中,人们更愿意接受,甚至享受不确定性,而不是逃避,组织中层级较少。

在不确定性规避高的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采取一些措施甚至是冒险来防止不确定性,组织中层级较多。

强不确定性回避国家的人民比较起来更忙碌,常常坐立不安,喜怒形于色,积极活泼,其文化对法律、规章的需要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这不利于产生一些根本性的革新想法,但却可以培养人们精细、守时的特质,因而善于将别人的创意付诸实施,使之在现时生活中生效;而弱不确定性回避国家的人们比较起来则显得更沉静些,也更矜持,随遇而安、怠惰、喜静不喜动、懒散一些,人们对于成文法规在感情上是接受不了的,除非绝对必要,社会不会轻易立法,其文化能容忍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形形色色的主意,因而有利于产生一些根本性的革新想法,但却不善于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

举例:

公司的规矩是不可以随便破坏的,即使当雇员认为是为了公司的最大利益时也是如此;我打算在这个公司最少呆五年。

(3)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的关注点在于文化着眼于集体还是个体的利益。

个人主义文化被定义为那些其个体认为他们具有相对独立身份的文化,而集体主义是那些更多的一群体成员的关系来定义身份的文化。

个人主义关注自己,自我被认为是独立于周围人际环境的自给自足的统一体,个人目标优先于群体目标,因此个人主义也往往你以为这更高的竞争取向。

集体主义指以紧密的社会框架为特征,人们会在其中区分自己的团体和他人的团体。

热体被看作是群体中的一份子,群体规范优先于个人目标,个人的主要目标是保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

举例:

对我来说拥有下述事项很重要:

个人的时间、使用我自己的方法及挑战性;对我来说拥有下述事项次为重要:

良好的物质条件、培训机会、个人技能的发挥。

(4)男性气质对女性气质

该维度区分了重视自信价值的国家和重视抚育价值的国家。

男性气质是指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中对于自信以及得到金钱和其他物质的强调程度(即对事业成功)。

在男性气质度高的文化中,人们会关注数量型的生活。

女性气质指社会主导的价值观中对人际关系的强调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考虑(即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与关注程度)。

在女性气质度高的文化中,人们会关注质量型的生活。

在上述四种维度中,霍夫施泰德关注的是国家,而不是个体。

在男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社会竞争意识强烈,成功的尺度就是财富功名,社会鼓励、赞赏工作狂,人们崇尚用一决雌雄的方式来解决组织中的冲突问题,其文化强调公平、竞争,注重工作绩效,信奉的是“人生是短暂的,应当快马加鞭,多出成果”,对生活的看法则是“活着是为了工作”;而在女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生活质量的概念更为人们看中,人们一般乐于采取和解的、谈判的方式去解决组织中的冲突问题,其文化强调平等、团结,人们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占有,而是心灵的沟通,信奉的是“人生是短暂的,应当慢慢地、细细地品尝”,对生活的看法则是“工作是为了生活”。

举例:

对我来说拥有下述事项很重要:

高薪酬、对良好工作表现的赏识、提升和挑战;

对我来说拥有下述事项次为重要:

与上司的良好关系,与他人的合作、合意的生活区域及工作保障。

4.简述大五人格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人格差异的形成原因。

经验开放性O:

指人对待事物变化的反应和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人格特质表现为:

想象力丰富、审美、感性、行动、创意、价值观

尽责性C:

指人对构建良好生活秩序的意愿和能力;人格特质表现为:

能力、秩序、责任心、进取心、自律、慎思

外倾性E:

指一个人愿与他人交际的倾向性和支配团队的倾向;人格特质表现为:

热情、合群、自信、活跃、寻求刺激、积极心态

宜人性A:

指人与人之间愿意和谐相处的倾向;人格特质表现为:

信任、直率、利他、顺从、谦逊、温和亲切

神经质N:

情绪的不稳定性,易产生负面情绪;人格特质表现为:

焦虑、愤怒的敌意、抑郁、自我警觉、冲动、脆弱

人格的形成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包括:

(1)生物遗传因素:

根据研究: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使个人嵌入文化形态里。

其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文化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影响力就越大。

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反映在不同文化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不同自然环境下民族也反映出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环境因素:

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

家庭教养方式:

①权威型: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②放纵型:

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

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③民主型:

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

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4)早期童年经验:

麦肯侬:

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总结: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

首先,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

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

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

再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5.简述贝里(Berry)的文化适应模型,并以留学生或移民为例来描述各个策略。

贝里文化适应模型按照适应者的态度被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类型:

融合、分离、同化和边缘化。

对文化适应类型的确定取决于文化适应者对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

第一,文化适应者是否希望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

第二,文化适应者是否希望和客居国的其他社会成员建立和保持积极良好的关系?

如果文化适应者既想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同时也想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便属于是融合的模式;如果文化适应者只想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而不想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任何联系,便属于是分离的模式;如果文化适应者不想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而一心想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身份,便属于是同化的模式;如果文化适应者既不想或不能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同时也不想或不能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联系,便属于是边缘化的模式。

举例:

一个四口之家(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从意大利移民至加拿大。

父亲出于工作发展前景的考虑,积极地学习英语和法语,主动参与加拿大当地的政治和经济活动。

同时,他也是意大利人在加拿大的社区联合会的负责人,在业余的时间积极地与意大利籍的加拿大人进行社会交往(融合的模式)。

与父亲不同的是,母亲仅仅会说意大利语,她不在当地工作,也不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而且其交往的对象仅限于意大利人。

因此,她虽然身在加拿大,但基本上仍然是生活在一个意大利世界之中(分离的模式)。

年轻的女儿讲英语,积极地参与所在学校的活动,并且喜欢和加拿大的同龄人在一起。

同时,她对家庭中只讲意大利语和母亲仅仅提供意大利饮食感到厌烦,对家里要求她在大部分空闲时间与大家庭在一起度过而感到不满(同化的模式)。

儿子的文化适应则表现出边缘化模式的特点。

一方面,他不再完全认同和接受意大利的传统(“在这个新的国家里,这些还有什么用呢?

”)。

而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得到当地同学的接受,因为他的英语带有意大利口音,而且他对当地的文化和体育活动(如曲棍球)不感兴趣。

因此,他基本上游离于意大利和加拿大双方的认同群体之外,既不认同双方的团体,也不被双方的团体所接受。

三、分析题

1.跨文化意识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1)跨文化意识有助于体现社会工作的本质

所谓跨文化意识即“不同民族、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交流、交往。

”我们通俗的来说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定思维,或者说是民族文化思维,这种思维能够保证交际者能够准确的交流。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

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社会工作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决定了社会工作从业者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只有具有了跨文化意识,才能更好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2)跨文化意识有助于社会工作者贯彻伦理准则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即通过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使其在克服眼前困难的同时,增强面对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持守平等、尊重、接纳、使能等基本信条,一切为了服务对象。

这种助人自助的专业特征可概括为:

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制定的伦理守则指出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对服务对象文化背景的知识基础,能在服务时展现文化敏感度并应透过教育致力于了解社会多元文化的本质,以及关于人种、族群、国籍、肤色、性别、性倾向、年龄、婚姻状况、政治理念、宗教信仰或身心障碍的压迫问题。

(3)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影响,要求我国社会工作引入跨文化意识

经济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我国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政治上,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文化上,我多文化具有多样性。

其一,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其二,我国有56个少数名族,每个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可谓百花齐放;再者,地区差异间的差异也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我国的的社会工作专业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行专业服务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理解与认识当今多元文化和政治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对不同的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生活方式等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高社会工作实践的有效性,促成对受助者问题的理解和问题的最终解决。

(4)社会工作实践中价值冲突和价值中立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跨文化意识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工作的使命、方法和目标的确立与选择。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体系的主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社会价值观、专业价值观、个人价值观。

这三个层次的价值观之间的一致性,是社会工作走上良性运行轨道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的社会工作实践环境中,这三者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的价值观之间常常出现矛盾和冲突,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造成了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影响了社会工作功能的发挥。

具体说来,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的冲突。

第二,专业价值观内部的冲突。

第三,专业价值观与社会工作者个人价值观之间的矛盾。

第四,社会工作者个人价值观与案主价值观的冲突。

正是因为社会工作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价值冲突,更要求社工具有价值中立的操守。

所谓价值中立是基于价值对于人行为的影响,社会工作者为了全面了解案主的优缺点,协助案主改变行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某些阶段,以客观、中立的态度看待案主及其行为,即社会工作者放下自己的情感、道德判断、先入为主的观念及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对案主的价值观不加以评判,但是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持有自己的价值并且清楚自己的价值。

而要做到价值中立,就得具有跨文化意识,深入了解受助者所处的环境及成长背景,尊重并理解受助者的想法。

2.跨文化沟通和文化适应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跨文化沟通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

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等因素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沟通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

  

观察一个文化的角度:

交流与语言、自我意识与空间、衣着与打扮、食品与饮食习惯、时间与时间意识、季节观念、各种人际关系、价值观与规范、信仰与态度、思维过程与学习、工作习惯与实践等。

  

理解一个文化系统,可以考察研究的系统:

亲属系统、教育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宗教系统、协会系统、卫生保健系统,娱乐系统等。

  

所谓跨文化沟通,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发生的:

即信息的发出者是一种文化的成员,而接受者是另一种文化的成员。

文化适应最初用来指两种文化相互接触时彼此发生的渗透改变。

文化适应是反映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文化对于环境的适应,有时也指文化的各个部分的相互适应。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

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对自我的解释(self-construal)反映个体是在人际关系中认识自己、还是把自己看作是独立的统一体。

“独立型(independent)的自我解释”,即独立型自我观,倾向于将自我看作一个独立自主、与他人不相连的个体。

“相互依赖型(interdependent)的自我解释”,即相互依赖型自我观,倾向于认为自我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的、是社会网络的一部分。

这两种自我观,共存于任何个体或任何文化中,既可以因社会或文化环境(如东西方文化)而处于一种慢性被启动(primed)的状态,也可以因情境因素处于临时被启动的状态。

跨文化研究主要体现在种族、民族的多元化。

个体评价自己的方式与一般文化取向有关。

一般认为,独立型自我诠释的个体倾向于重视自我的个人方面,依存型自我诠释的个体倾向于重视自我的集体方面。

除了大的文化背景外(东西方文化),在特定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独立型自我建构、依存型自我建构。

Sato等研究发现,无论是加拿大还是日本文化,高依存型自我建构的个体把社会群体的集体成员集体自尊当作自我定义。

独立型自我建构的个体积极地评价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是群体有价值的成员,他人也是积极评价自己群体的。

偏好地评价自己社会群体的加拿大人是被允许独立的群体成员。

相反,偏好地评价自己群体的日本人是提升相互依赖的群体成员。

香港“边缘青少年”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工作载体和方法——以香港“协青社”为例

香港协青社是香港600多家内容多元化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自1991年成立以来,一直以香港“边缘青少年”为主要工作目标,为他们提供各种危机介入服务。

“边缘青少年”,是指24岁以下(15~19岁居多)没有工作,虽然选修了一些课程,但是每周上课时间很短,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与自身的主观因素无法达到和谐而在行为上产生偏差的青少年。

香港协青社主要运用优势视角的工作理念,立足发现和利用“边缘青少年”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

一、协青社为“边缘青少年”提供服务的内容设置

(1)危机介入住宿服务(男中心/女中心)

协青社大楼里有两个能分别收容15名无家可归或者有家不能回青少年的男/女中心,为他们提供住宿服务,同时辅以专业的辅导。

每位年轻人最长可入住中心两个月,待他们返家后,中心社工会继续跟进六个月。

协青社设置男/女中心的宗旨是帮助香港每年6万离家出走的年青人尽早离开街头,免其落入黑社会或毒贩之手。

(2)蒲吧

蒲吧是一所青年潮流文化活动中心,设置有室内篮球场、电玩中心、露天游泳池、舞蹈学校、网吧、音乐室、活动室以及自修室等,都是年轻人喜欢的各种娱乐活动设置,24小时对外开放,目的为香港每年6万多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