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900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2.docx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2.docx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

贵族担任,戍防军人主要是1,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千多年,亦属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

这类文化是1921年首次南渑免)池县仰韶村发现,因以“仰韶”作为这类文化的名称。

这类文化的分布区域很广,遍布于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其主要文化特点。

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2,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体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

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由于两地遗存的文化面貌有一些差异,前者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后者被称为“东下冯类型”。

狭义的二里头文化应专指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

部分学者则认为郑州商城是亳都,二里头遗址应是夏都,所以它的四期遗存均为夏代遗物。

二里头文化以及其它相关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还确立了它的起始和终止年代。

至此可以说,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不可动摇。

3,周文王;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季历之子,汉族人,西周奠基者。

其父季历死后,继承西伯(伯爵)之位,故又称西伯昌,共在位50年。

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故周文王虽姬姓,却不叫姬昌。

“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

他建国于岐山之下。

在位期间,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邗(今河南沁阳)、崇(今河南嵩县)等国,建都丰邑(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

公元前1046年,其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时,追尊他为文王。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遂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

4,分封制;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又称为“封建”、“分土封侯”制,即封邦建国。

周灭商后,为了有效的统治被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的分封诸侯,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各地去建设诸侯国,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以拱卫王室。

相传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周初分封的诸侯有三类:

一是王室子弟。

这类诸侯国不仅数量多,所在位置也多为要冲之地,与王室关系密切,是西周诸侯国的主体部分。

二是异姓诸侯。

这些人虽不是王室子弟,但世代与周人有同盟关系,于是分封他们去建立诸侯国,以诸侯的身份继续为周王室效力,齐国和宋国就属于这种类型。

三是古代帝王的后代。

这类封国一般比较小,有的只是象征性的,在西周政治中作用不大。

西周的封国,有的是原来就建立的,周重新明确了跟它们的关系,有的是经过一番开辟草莱的活动,建筑了城郭宗庙才开始建立起来的。

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赋税、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

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

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世袭制。

从西向东,重要的封国在黄河北岸的是晋、卫、燕,在黄河南岸的许、蔡、陈、宋、曹、鲁、齐。

东南最远的吴和建立较晚的秦和郑,后来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国。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关系也较以前密切。

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联系两方面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5,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因为土地区划形同井,故名。

井田制是从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的,始见《孟子•滕王公上》,此外《周礼》、《汉书》、《谷梁传》、《公羊传》等均有记载。

周朝施行井田制,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元,又作为控制奴隶的计算单位。

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继承。

耕种井田的农业奴隶也随着土地同属于奴隶主阶级所有,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

所谓“井田”,就是具有一定规划亩积和疆界的方块田。

一家百亩,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即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

井田制度下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是由氏族社会公有土地演化而来的,保留公有的名义,实质上是贵族剥削农业劳动者的一种方式,公田上的收获全部交归国家。

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这种份地不是固定不变的,公社成员必须按照制度定期交换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化而迁居,这说明劳动者对私田只有使用权、占有权,它和公田一样都归属于国家。

而村社农业劳动者占有、使用私田是以在公田上无偿劳动为条件的。

《周礼•地官•小司徒》述井田之制,只称“九夫为田”,不言公、私之分,说的是后期的井田制,与孟子所概括的早期情况不同,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提高,西周时三年换土易居的耕种法也逐渐取消,国家采取一次性授田,即所谓“爰田法”。

共耕公田和定期重新授田之制的废止,意味着公社农业劳动者对土地私有倾向大大增强了,从而为战国时井田制最终消失埋下伏笔。

6,共和行政;共和行政”是西周吏上一个奇特而又重要的时期。

至厉王时,他任用荣夷公专利,卫巫“监谤”,至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

厉王逃到彘,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行王政(《古本竹书纪年》说由共伯和一人主政),史称“共和行政”。

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确切纪年的开始。

这种由大夫代行王政的共和局面,前后持续了14年之久,厉王死于彘,宣王继位,“共和行政”的时期结束。

7,春秋五霸;春秋列国长期为掠夺土地、人口、财物征战不已。

强国凭借武力成为诸侯盟主,所谓“春秋五霸”就是指在争霸角逐中出现的霸主。

而春秋五霸有人认为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也有人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诸侯争霸加深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在客观上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与封建因素的增长。

8,初税亩;即“履亩而税”。

春秋时期,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公田”荒芜现象普遍,井田制遭到破坏,各国开始改革赋税制度。

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实行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初税亩制度使诸侯国的位更加稳固,为今后建立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齐、楚、秦、燕、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10长平之战;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兼并东方各国,其第一目标便是邻近的赵国。

赵括纸上谈兵,被包围46天,最后40万赵军被坑杀,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是战国最大、最残酷的战役,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

10合从连衡;在齐、秦对峙时期,各诸侯国产生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以抗击秦或齐,叫做合纵;而以三晋为主,东连齐而西抗齐,或西连秦而东抗齐,叫做连横。

经过张仪相魏、五国伐秦、张仪说楚连横、五国合攻齐、白起攻楚,至战国后期,六国并力抗秦为合纵,六国投降秦国为连横。

但是合纵连横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11,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五经”还是中医名词,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12,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任鲁国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齐、楚等国,未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古代典籍《诗》《书》,并修订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孔子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而“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这种思想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等级秩序。

孔子对鬼神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但强调“天命”。

在教育方面,孔子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学与思的结合,但鄙视生产劳动。

孔子的言论由门徒编为《论语》

13,秦始皇,即嬴政,秦王朝的建立者。

公元前246年―前210年在位。

他亲政后,镇压嫪毐叛乱,免吕不韦职。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发动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郡县制;确立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国家重大事务由皇帝裁决,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同时,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等。

又派兵击败匈奴,修万里长城。

秦始皇开创统一国家的局面,对推动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但他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暴虐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14,三公九卿;秦朝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

廷尉、治粟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

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九卿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15,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提高皇权、维护其政治体制及统治秩序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的事件。

前213年,秦始皇认同李斯建议,焚烧《诗》、《书》,禁止私学,即“焚书”;前212年,秦始皇在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坑杀即坑儒。

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异己势力,但给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后世产生恶劣影响。

16,灵渠:

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

秦始皇命令史禄劈山凿渠。

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地把长江水系和珠

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

17,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又称胡。

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

最初活动于

蒙古高原、河套一带,南到阴山,北至贝加尔湖。

原散居于中国北部,公元一世纪,北匈奴为东汉王朝所败,西迁至中亚,二世纪时又为鲜卑人所迫,继续西迁,至四世纪进入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臣服于当地阿兰人。

374年渡过顿河,灭东哥特人部落联盟,随后又进攻西哥特人,造成欧洲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

兵锋所至,破坏惨烈。

五世纪上半期入据中欧,以班诺尼为活动中心。

432年,国王路阿统一匈奴各部。

454年,被征服的日耳曼人起而反抗,匈奴人大败,匈奴帝国瓦解。

18,长城;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

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19,巨鹿之战,秦二世二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继败楚地反秦武装,杀项粱,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度张耳退保巨鹿,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往救。

楚怀王派宋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将,率主力5万救赵,同时派刘邦西进攻秦。

项羽愤杀宋玉,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

项羽率领全部楚军渡过河水,下令全军破釜沉舟,每人携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心。

巨鹿之战,全歼了秦军主力30万人。

这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作用。

20,汉高祖;即刘邦。

西汉王朝的建立者。

公元前202年―前195年在位。

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他也起兵反秦,攻下沛县,被推为沛公。

陈胜、吴广牺牲后,他和项羽领导的两支起义军成为反秦的主力。

公元前206年,他率领起义军攻占咸阳,推翻了秦王朝。

同年,项羽入关,自立为西楚王,刘邦被封为汉王。

为了争夺帝位,他与项羽展开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西汉王朝。

在位期间,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先后消灭异姓诸侯王的叛乱;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1,汉武帝;即刘彻。

公元前140年-前87年在位,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在位期间,颁布“推恩令”,后又剥夺大批王侯爵位,进一步削弱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为了发展社会经济,他小奖章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大量移民到西北屯田,发展农业生产。

并实行盐铁官营,打击大工商业者操纵经济的活动。

他先后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派张骞能西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增设郡县,加强了同西域和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幅员广大的封建国家。

他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思想意识领域里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他统治期间,西汉出现强盛的局面。

但他连年用兵,徭役兵役不断增加,国力耗损,农民不断破产流亡。

22,卫青;卫青(?

~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西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

战法革新始破匈奴,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威信很高,位极人臣,但从不养士。

元封五年,长平侯卫青逝世,汉武帝命葬于自己的陵寝茂陵东北方位起冢如庐山,以表彰其一世功勋。

谥号为‘烈’。

23,霍去病;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军事家。

西汉名将卫青的外甥,曾随卫青伐匈奴,战功卓著,被封为冠军侯。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任骠骑将军,多次征伐匈奴,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元狩四年,他又率兵五万,出代郡,长驱两千多里,穿越大漠,歼匈奴左贤王部七万多人,使匈奴元气大损,缓解了匈奴对西汉北边的威胁。

他为人沉稳,勇于任事,精通兵略,屡建军功,常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充分表达了他一心为国,不计个人利益的胸怀。

24,张骞;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等。

曾经奉命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25,同姓王;西汉建立初期,一些在楚汉战争中有重大战功的将领,被分封为诸侯王,他们都拥兵自重于一方,西汉建立时的疆域,实际上有一半是掌握在异姓的诸侯王手中,这种状况给中央的集权统治带来了威胁,所以在政权稳固后,刘邦开始着手翦灭这些异姓诸侯王。

同时刘邦认为秦朝的统治败亡原因之一是因为缺乏同姓的诸侯王拱卫中央的统治,所以在翦灭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刘邦开始分封同姓诸侯王,共计九个诸侯王。

非同姓不王的政策虽源起于西汉,但之后的封建王朝都遵守了这一条政策。

26,郡国并行制;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最大的相异之处。

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

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

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称为"同性王",高于列侯。

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

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

史称"郡国并行制"。

27,中朝;中朝”是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组成的“外朝”相对应而言的,“中朝”主要由皇帝身边亲近的人员所组成。

汉武帝主持政务以后,不仅频繁地任免丞相,并将丞相分为左右两人。

以削弱相权。

另外就是“中朝”的出现,汉武帝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平民中选拔人才,并担任皇帝身边的

28,削藩策;削藩策就是废藩王。

《削藩策》一文中,提出: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意思是晚削藩不如早削藩晁错是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

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

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

汉景帝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开始了“削藩”。

但是就在晁错的政治理想就要实现之时,他却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29,轮台罪己召;汉武帝晚年的罪己之诏。

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正式颁布的被誉为“仁圣之所悔”的诏书。

诏书中深陈既往之悔,否定了部分臣子主张将战争继续升级的计划,表示当今政事,最要紧的应当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决意把行政重心转移到安定生产方面来。

这是汉武帝晚年面对为了挽回当时的危局所做的措施之一。

30,南越;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在越南又称为赵朝[3],是约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南越国是秦朝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3年建立。

前196年,赵佗向西汉皇帝刘邦称臣,南越国成为西汉的一个“外臣”。

约前183年,南越国与西汉交恶,赵佗开始称帝,其后,闽越、夜郎、同师等国皆臣属于南越国,南越国的势力影响范围扩张至顶峰。

前179年,南越国与西汉修好,赵佗再次向西汉皇帝汉文帝称臣。

前113年,南越国第四代君主赵兴因向西汉请求“内属”,而和丞相吕嘉发生争议。

吕嘉杀死赵兴,立其兄赵建德为新君主,并与西汉对峙。

前112年,西汉君主汉武帝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在前111年将南越国灭亡。

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

南越国的建立保证了秦末乱世时岭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岭南免遭战乱之苦。

来源于秦朝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使岭南落后于中原的政治、经济现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南越国君主推行“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移民和南越国各土著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使中原文化和汉字得以传入岭南地区,使岭南文化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得到了发展。

31,西域都护府;中国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

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东汉时为单任官职。

西汉时,都护治乌垒城,与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

都护开幕府。

都护职在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至新莽末年,西域乱,都护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西域18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

明帝永平十七年,始以陈睦为都护。

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

和帝永元三年,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

十四年,班超还洛阳,继任者有任尚、段禧。

安帝永初元年,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

至延光二年,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32,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33,刘秀;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

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的时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遗诏说:

“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

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

”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34梁冀;梁冀(?

-159年),字伯卓,安定(今甘肃泾川)人,是中国东汉时期外戚出身的权臣。

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时曾协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其父亲为梁商,有一妹,是汉顺帝的皇后。

永和元年(136年)成为河南尹。

因质帝当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次年即被他所毒杀,另立十五岁的桓帝。

此后他更加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且任人唯亲,大肆将官爵给予亲族。

35张角;张角(?

-184年),钜鹿(治今河北巨鹿)人。

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

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

中平元年(184),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36,尚书台;官署名。

汉武帝始置。

东汉中枢机关。

因位于宫中的中台,故以台名,并有中台、台阁、台省等别称。

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

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

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

东汉尚书台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

尚书台权力虽重,但台官职位卑微,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尚在九卿之下,这样位卑权重,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高。

东汉和帝以后,多幼君弱主,实权常被外戚、宦官所掌握。

尽管三公要听命于尚书,但尚书又往往被实权更大的外戚、宦官所左右。

37,尚书令;官名。

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的奏章。

汉武帝时以宦官司担任(又改称中书谒者令和中谒者令),汉成帝时恢复尚书令名称权势渐重领导尚书[1]。

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38,尚书仆射;秦始置,为少府属官,帮助尚书令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是很低阶的官员。

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置尚书五人,其中一人为仆射。

东汉置尚书台,主官为尚书令,尚书仆射为其副职。

献帝时分设左、右仆射,历代沿置。

东汉秩仅六百石,东汉时职权已重,禄秩仍旧。

魏、晋后,尚书令、尚书仆射号为“朝端”、“朝右”,居宰相之任,成为贵官。

隋朝高颎、苏威、杨素担任尚书仆射,尚书令长期空缺。

唐初,因尚书令曾为李世民所任,其后避讳而不置,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即为宰相。

唐中宗以后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目的尚书仆射,不再是宰相,而是虚职。

高宗时一度改称左右匡政,武则天改称文昌左右相,玄宗开元时曾改称左右丞相。

安史之乱后,仆射必加同平章事,始为宰相。

宋元丰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为宰相。

政和时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

靖康时仍称仆射。

南宋乾道八年(1172)改为左右丞相。

名称屡变,然其为真宰相均同。

元代废除尚书省,只设中书省,尚书仆射也被废除,中书丞相承担了尚书仆射的职务。

39,录尚书事;官名。

初置时称“领尚书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