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松岭峪地域综合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2883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1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地质学松岭峪地域综合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构造地质学松岭峪地域综合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构造地质学松岭峪地域综合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构造地质学松岭峪地域综合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构造地质学松岭峪地域综合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松岭峪地域综合报告.docx

《构造地质学松岭峪地域综合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松岭峪地域综合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造地质学松岭峪地域综合报告.docx

构造地质学松岭峪地域综合报告

 

构造地质学综合实习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序号:

指导教师:

 

第一章:

前言3

1、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2、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内容。

第二章:

地层5

1、第一了解图幅内出露了那些地层及其层序和岩性组合特点。

2、通过度析地层之间的有无缺失,确信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第三章:

地质构造6

1、区域构造特点的概述。

2、对区内各个褶皱构造的概述。

3、简述区内断层构造发育的总格局特点。

4、对岩浆岩体及变质构造的描述。

第四章:

构造进展史11

第五章:

终止语12

注:

附松岭峪地质图上色一幅,及纲要图一幅,

松岭峪地域A-B,Aˊ-Bˊ剖面图两张。

 

第一章:

前言

一、综合实习的目的要求

一、通过阅读地质图,初步把握综合分析具有褶皱、断裂、岩浆岩体、变质岩、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地质图的方式。

二、通过实习,把握分析地质构造的地质辩证思维方式,即学会了分析图内各类繁杂的构造形态的类型和特点,研究其时空散布规律和彼此关系,进而论述地质构造进展简史。

3、初步学会了依据地质图资料,简述构造组合特点及其形成缘故(构造应力场)。

4、学会构造纲要图、地质剖面图等构造图件的编制方式。

五、学会地质构造报告的编写方式。

二、综合实习的要求

一、将松岭峪地质图复印一张并上色;构造纲要图(1:

100000)一幅;地质剖面图至少两幅(1:

100000)。

二、写松岭峪地域地质报告一份。

三、综合实习用图和用具及其区内地形归纳

1、实习用图。

松岭峪地质图,比例尺为1:

100000,附两张地质剖面图。

二、实习用具。

透明纸25×20㎝;厘米纸50×25㎝;H铅笔;12色彩色铅笔;30㎝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画图墨水;图钉等用具。

3、图内地形地貌。

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

100000),该地质图长厘米,实际长度千米,宽厘米,实际长度千米,覆盖实际面积平方千米。

该地域地形整体表现为:

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双侧地形慢慢升高。

整个地域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位于600米-1320米的范围内,西部以云岭山最高,达1320米,东部以赵村最低,接近600米。

在沿NW-SE方向上。

有条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沿河两边有许多村落分散。

松岭屿地域地质彩图

第二章:

地层

松岭峪地域地层出露不太完整,有很多地层缺失,主腹地层有上元古界震旦系;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区内图中所涉及的年代地层单位有14个,其地层岩性及散布如下表格:

松岭峪地域地层简表

年代地层单位

代号及接触关系

主要岩性

分布态势

构造阶级

震旦系

Z

片岩、片麻岩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王村、任村、陈村附近

下寒武统

∈1

千枚岩、变砾岩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王村、范村附近

中上寒武统

∈2﹢3

板岩、变砂岩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范村、毛村附近

下奥陶统

O1

板岩、千枚岩

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毛村附近

下泥盆统

D1

砾岩、砂岩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云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翼部

西

中泥盆统

D2

砂岩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云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翼部

下石炭统

C1

砂岩、页岩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云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翼部

中石炭统

C2

砂页岩、泥岩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云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翼部

下三叠统

T1

灰岩、泥灰岩

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香溪、白玉山附近

古新统

E1

砾岩、砂岩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洪村等附近

始新统

E2

砂岩、页岩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等附近

渐新统

E3

页岩、泥岩

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

新近系

N

泥灰岩

主要分布在图最左边的云岭山山顶

第四系

Q

砂砾泥土岩

主要分布在图右下方的赵村

注:

表格中的波浪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虚线代表上下两套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第三章:

地质构造

松岭峪地域自早古生代后期(Pz约为543Ma)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构造地质作用,在内外地质作使劲的作用下,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使地层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的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的岩层发育形成断层等各类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蒙受风化剥蚀或侵蚀,最终让地貌袒露出地表,形成各类形状的岩石或地层,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慢慢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

现将松岭峪地域内的各类地质构造描述如下:

Ⅰ、松岭峪地域构造特点概述。

松岭峪地域要紧以褶皱构造为主,断裂构造也发育完整,出露良好。

褶皱和断层的走向大体一致,为北北-西方向。

褶皱构造:

要紧有五大褶皱(松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红石崖向斜、范村背斜、毛村向斜)及一些小褶皱组成。

断裂构造:

要紧有四大断层(彩云岭-白玉山的逆断层F一、范村-陈村的逆断层F二、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刘村-任村的正断层F4)及一系列小断层组成。

区内构造层:

依照角度不整合(三个角度不整合),全区可分为四大构造层,别离为Z、∈一、∈2﹢3、O1构造层;D一、D二、C一、C二、T1构造层;E一、E二、E3、N构造层;Q构造层。

Ⅱ、松岭峪地域中的褶皱构造。

①.松岭背斜

散布在松岭一带,中间高两边底,呈ES20-35°延伸,长约为10km,宽约为4km,要紧由D一、D二、C一、C2地层组成。

核部地层为D1,两翼地层为D二、C一、C2,即中老两新,因此为背斜。

因两翼偏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9°),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

因该褶皱的延伸长度与两翼宽度之比小于3:

1(:

1),且为背斜,即该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为穹隆构造。

②.彩云岭背斜

散布在彩云岭-白玉山一带,呈ES30-40°延伸,长约为14km,宽约为2km,要紧由D一、D二、C一、C2地层组成。

核部地层为D1,两翼地层为D二、C一、C2,即中老两新,因此为背斜。

因两翼偏向相反,轴面倾斜(倾角约为75°),且两翼倾角不相等,一翼约为40°,另一翼约为70°,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斜歪褶皱。

因该褶皱的延伸长度与两翼宽度之比大于3:

1(7:

1),且为背斜,即该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为短轴褶皱。

③.红石崖向斜

散布在红石崖一带,呈ES40-50°延伸,要紧由E一、E2地层组成。

核部地层为E2,两翼地层为E1,即中新两老,因此为向斜。

因两翼偏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8°),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

依照翼间角的大小又能够说是平缓褶皱。

松岭屿地域A-B剖面图

④.范村背斜

散布在范村-陈村一带,呈ES40°延伸,要紧由Z、∈一、∈2﹢3地层组成。

核部地层为Z,两翼地层为∈一、∈2﹢,即中老两新,因此为背斜。

因两翼偏向相反,轴面倾斜(倾角约为78°),且两翼倾角不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斜歪褶皱。

⑤.毛村向斜

散布在毛村-王村一带,呈ES40°延伸,要紧由O一、∈一、∈2﹢3地层组成。

核部地层为O1,两翼地层为∈一、∈2﹢3,一翼有部份地层被喷出的岩浆岩侵入,翼部由于逆冲推覆作用,有一小部份岩体袒露在原地岩块之上,组成一个小型飞来峰。

形成是时期约在O1以后D1之前。

⑥.一些小褶皱

小型褶皱普遍发育,要紧散布在云岭山、黄村、白玉山一带。

松岭屿地域Aˊ-Bˊ剖面图

Ⅲ、松岭峪地域中的断裂构造

断层是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而且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①.彩云岭-白玉山的逆掩断层F1

该断层西起古新统,通过彩云岭背斜,东被金沟的花岗岩切断,其西端延伸到图外。

断层中间被两个后期形成的小断层切断,断层整体走向ES20-40°。

图内断层延伸长达15km以上。

断层偏向南,倾角在30°-50°之间,两盘岩层的产状受到断层的阻碍显著。

北盘地层发生倒转,致使中间地层变陡,中间有一部份断层被后期形成的花岗岩体切断。

断层形成在E1-T1之间,使C2地层推掩在T1地层之上,且该断层切穿彩云岭背斜,致使彩云岭背斜的一翼地层发生倒转,北盘地层上升(上盘),使该背斜的核部变宽、变老。

能够说明该断层形成在褶皱后期,是燕山运动南北向挤压而形成的。

②.范村-陈村的逆掩断层F2

散布在陈村-范村-毛村一带,切穿范村背斜和毛村向斜的一翼,从东向北所通过的地层依次有Z、∈一、∈2﹢3、O1,其两头皆延伸到图外,断层的走向为ES30-50°,倾角约为24°,该断层形成于O1以后。

图中只有上盘的岩层产状受到断层的阻碍,使上盘地层发生倒转上升,从而致使范村背斜的核部变宽、变老。

能够说明该断层是在褶皱后期产生的。

③.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

该断层北起刘村,穿过任村,延伸到图外,所穿过的地层只有震旦系(Z),北端被后期形成的花岗岩体切断。

断层的走向为ES35-45°,偏向约为28°,形成于花岗岩体(r)和震旦系(Z)之前,辉长岩体(v)以后。

④.刘村-任村的正断层F4

图内断层散布在刘村与任村之间的震旦系地层,并向北偏东方向延伸,断层的走向为ES25-35°,偏向约为25°,与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超级相似,只是形成时刻较晚,该断层形成在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以后,形成在辉长岩体(v)之前。

⑤.切割松岭背斜的一系列小断层

这一系列小段层不等的切割松岭背斜的C一、C二、D一、D二、T1地层,走向EN70-80°,偏向不明,一端延伸到地图的外面,依照岩层的出露关系,可知松岭背斜的一系列小断层为正断层,在平面上的组合形式为地垒式。

形成时期在早三叠世(T1)以后,古新世(E1)之前。

Ⅳ、松岭峪地域中的岩浆岩构造与变质岩构造。

区内整体岩浆岩出露较少,要紧有燕山期花岗岩体(r)喷发、花岗闪长岩体、和辉长岩体。

燕山期花岗岩(r),要紧散布在金钩、刘村以西、松岭背斜的核部等地址。

金钩地域的花岗岩体袒露面积约为2平方千米,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三叠初期(T1)以后;刘村以西的花岗岩体袒露面积约为平方千米,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辉长岩以后;松岭背斜核部的花岗岩侵入在花岗闪长岩体的上面,袒露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周边的花岗闪长岩体以后。

花岗闪长岩体(r﹠),散布在彩云岭背斜、松岭背斜及离1千米松岭峪一带,袒露的总面积为3平方千米。

彩云岭背斜的花岗闪长岩体的走向大致为东西方向,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三叠初期(T1)以后;松岭背斜及离1千米松岭峪的花岗闪长岩体的走向与彩云岭背斜的花岗闪长岩体的走向大体一致,为东西方向,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周围花岗岩体之前。

辉长岩体(v),散布在丁村与刘村一带,袒露的总面积约为3平方千米。

丁村的辉长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时期很晚,形成在寒武系(Z)与震旦系之间(∈1);刘村的辉长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形成于周围花岗岩体之前。

松岭屿地域构造纲要图

第四章:

构造演化史

松岭峪地域构造进展简史:

该地域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展进程中,在大地地质构造作用的阻碍下,经历了多次不同规模的构造运动。

依照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可将松岭峪地域划分为四个构造层。

依照各类地质构造形成的机理模式和大体理论,结合中国大地构造在全世界地质应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的大体特点,现将其构造进展史具体描述如下:

第一构造层:

该构造层包括地层有震旦系(Z)、下寒武统(∈1)、中上寒武统(∈2﹢3)、下奥陶统(O1),对应中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